APP下载

专业性百科全书编辑实践与探索

2023-05-31孙瑶

传播与版权 2023年10期

[摘要]文章基于《中国植物保护百科全书·生物防治卷》编辑工作实践,从项目策划实施的执行依据和审读加工的基本原则等方面探讨专业性百科全书编纂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专业性百科全书项目从框架设计和条目设置开始,取得最终成果的关键是编辑的审读和加工。文章从编辑工作实践的视角出发,分析这两个环节中的常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措施。文章结合《中国植物保护百科全书·生物防治卷》的编辑工作案例,以期为编辑在专业性百科全书前期的框架设计阶段和定稿后的审读加工阶段采取适合的工作方法提供借鉴。

[关键词]专业性百科全书;框架设计;审读加工

中国是一个农业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农业自然灾害和由农业自然灾害引起的次生灾害已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在农业自然灾害中,植物病虫草害以及防治病虫草害过程中产生的次生灾害是影响农业生产乃至国计民生的大害。因此,植物保护作为保障农业安全、高产、优质的重要工作,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中国植物保护百科全书》(以下简称《植保百科》)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同时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和国家辞书编纂出版规划项目。《植保百科》关注农业领域,以百科全书的形式成书,全面记录植物保護领域的成就和科技成果,对植物保护相关从业人员以及从事农业生产、植物检疫等人员来说,是具有极高参考价值的工具书和资料库,对相关人员开展植物保护研究和农业生产活动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植保百科》包括综合卷、植物病理卷、昆虫卷、杂草卷、农药卷、鼠害卷、生物防治卷、生物安全卷共8卷16本,约7800个条目,共2150多万字。其中,《中国植物保护百科全书·生物防治卷》(以下简称《生物防治卷》)涉及植物虫害、病害生物防治和栽培措施控制的条目共376条。文章基于《生物防治卷》编辑工作实践,从项目策划实施的执行依据和审读加工的基本原则等方面探讨专业性百科全书编纂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一、项目策划实施的基础和依据

百科全书收录资料广泛,其图书形式决定了不论是作者还是编辑都面临巨大的挑战,也意味着其编纂周期较长、编辑流程烦琐,而完善的项目筹备工作能够为项目运作保驾护航,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植保百科》是一部系统、全面、完整和权威的植物保护百科全书,属于大型专业性百科全书,内容以全、准、新为原则。该书在条目设置和编纂体例的处理依据和工作方法上具有一定代表性。

(一)条目设置的逻辑和类型

《植保百科》自立项之后,首先,出版社策划组织并成立总编纂委员会,再经过广泛调研,多方征求意见后,确立各分卷结构。其次,总编纂委员会通过召开总主编会议、主编会议以及总编纂委员会会议,基本确定各分卷的学科逻辑和框架设计。最后,各撰稿人根据实际情况对条目框架进行微调。百科全书编纂过程较长,由于学科在不断发展,在撰写过程中编辑经常会遇到增加条目、删减条目、修改条目名称的情况,因此百科全书的编纂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1]。编辑需要在项目启动阶段便全程深度参与条目框架设计,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科框架的构成与条目设置的

原则。

在百科全书的编写中,作者基于条目来编写文章,条目是便于读者快速寻检和容易阅读的一个完整知识主题的系统概述[2]。条目是以独立的知识内容为主题的单元结构,条目设置是百科全书框架设计的基础。百科全书的条目须具备三个要素:知识性、资料性、检索性。百科全书的条目设置包括框架设计和选条。其中,框架设计包括百科全书选收内容和结构设计,编辑按学科和门类分层次选择知识主题,最后编制条目表[3]。在设置条目时,编辑需要综合考虑各分支学科字数和图数,按条目字数将条目类型分为特大、大、中、小条目,全书以中、大条目为主。

条目表能够直观反映百科全书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生物防治卷》通过条目表编制,全方位覆盖植物保护生物防治方面的内容,以及其他分卷不包含的内容。在《生物防治卷》的编纂中,总编纂委员会从实际出发,反复推敲确定的条目类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科或知识门类的概观性条目,如“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二是学科或分支学科概述性条目,如“寄生性天敌昆虫”“昆虫疾病”;三是基本理念和学说条目,如“害虫生物防治”“食物链与食物网”;四是基本事实、基本现象、基本概念条目,如“植物对天敌—植食者互作的影响”“植物间接抗虫性”;五是重要的病、虫等物种条目,如“寄生蜂”“核型多角体病毒”;六是为保证本学科的完整性必不可少的其他条目,如“物种多样性”“混交林系统”。

(二)编纂手册的内容和要求

百科全书的编纂手册概括了百科全书各卷的基本情况,明确了百科全书的总体设计方向,提出了详细的工作流程。编纂手册中针对编辑工作的内容包括编辑工作条例、审稿;针对撰稿人的内容包括条目表、样稿、图片和表格提供要求、撰写规范等。

百科全书的编纂手册是条目设置、撰稿、审稿和编辑加工的依据[4],不仅包括编纂体例,还包括编辑方针、总体设计、全书流程,以及编辑工作条例正文版面设计有关规定、封面设计有关规定、交叉审稿有关规定等[5]。百科全书项目动辄上千人的作者团队需要一套完善的编纂手册作为项目运作的保障。以《植保百科》为例,全书共有3000多位撰稿人和审稿人以及上百位编辑。因此,编纂手册要能够确保各部门明确职责,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沟通成本。

第一,编纂手册要足够详尽。百科全书的知识性和权威性决定了其编辑工作比普通工具书的编辑工作要复杂很多,越是详尽的编纂手册越能够有效指导编辑避免各种问题。比如,在审稿时不同编辑对同一问题可能会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案,如果编纂手册提供了详细的解决方案,就能避免编纂体例不一致的情况。

第二,编纂手册要足够简洁。作为专业性百科全书,《植保百科》的作者多来自相关学科背景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而百科全书的撰稿与作者们熟悉的写作方式和语言表达有很大的不同,由此,简洁明确的编纂手册能够帮助作者快速掌握拟写条目释文的方法。比如,条目释文首句应为条目的定义,编纂手册中明确举例如何给条目下定义或定性语,以及少数见词明义或不言自明的条头情况,可以用非专指性但具有指类性功能的定性语,以归类方式说明所介绍事物的属性。

二、百科全书审读加工的特点

審读加工,就是对百科全书条目内容进行全面把关、编辑和深加工的过程[6]。百科全书条目释文采用说明文文体,其审稿流程和工作重点与普通工具书不同。与普通工具书相比,百科全书以条目的形式独立介绍知识主题,不可能以单个作者的角度一次性完成全书工作,这要求百科全书编辑树立百科意识。百科全书编辑应严格执行条目体例,以框架设计为工作逻辑,在条目定稿前保证其符合百科全书基本规范的要求,内容描述以形成定论的理论为基本标准,在坚持科学性的同时,力求内容紧密联系植物保护管理生产实践,为读者提供具有参考和应用价值的资料。在此基础上,百科全书编辑再做细致的审读加工,这是百科全书质量的保证,也是体现百科全书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关键。

三、审读加工的基本原则及应用

百科全书的审读加工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初审阶段中百科全书条目还未定稿,我们可将其归类为编辑加工前的准备和稿件统筹管理工作,主要从四个方面切入,一是条目内容和体例是否符合框架设计;二是条目系统性是否完善;三是名词、术语要统一并遵循简洁原则;四是配图的专项检查。

(一)条目内容和体例

百科全书的撰写与其他工具书的撰写不同,其须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和概要记述,供读者寻检查阅。相较于其他工具书的撰写,百科全书有较多限制,在语言文字风格上,百科全书编辑应采取浓缩、提炼和概述的知识解说方式,阐述相关知识。在撰写过程中,百科全书编辑要严格参照编纂手册中提供的条目框架;在介绍知识时只提供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基本资料,不过多解释和展开说明。另外,百科全书中的知识要具备稳定性,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不变。

由于百科全书的条目与普通图书的书写结构和底层逻辑都不同,很多作者在第一次接触百科条目撰写时并不能真正理解条目释文的表述方式和方法,因此百科全书编辑应首先检查收到的条目稿件是否符合百科全书的编纂要求。如:第一,条目释文首句是否为定义;第二,定义之后是否依次列出需要交代的简称、又称、曾称、俗称;第三,释文内涵与条头是否一致,核心内容是否全面;第四,释文在结构和文字上是否符合编纂体例;第五,释文表述内容需要反映学科领域最新成果;第六,客观介绍事实和观点,不做评论与推断;第七,扼要介绍基本知识,不详细介绍具体的应用或操作;第八,依据条目表的条目级别严格控制各条目字数;第九,检查参考文献设置和选择是否适当,有无遗漏。

(二)基于系统性原则控制交叉重复

百科全书的条目框架以条目分类目录的形式在书中体现。条目分类目录由实条、虚条、参见条和提示词构成,按阶梯式“树状结构”排列,好的条目分类目录能够清晰明确地展示各条目之间的关系和层级,能够系统性地反映学科完整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系统性思维要贯穿百科全书的出版流程,如在撰写和审稿过程中,撰稿人和审稿人遇到需要增加或删减条目的情况,应及时与百科全书编辑沟通,以免出现交叉重复的情况。初审时百科全书编辑需要基于系统性原则,控制交叉重复,包括条目内的交叉重复、同卷的交叉重复和不同卷之间的交叉重复三种情况。

1.条目内和同卷的交叉重复

百科全书同卷内容可能出现引用不同资料或者同一概念使用不同表达的情况。如在《植保百科》的编纂中,编辑发现“铁载体”和“嗜铁素”英文均为siderophore,经与撰稿人、审稿人沟通后均统一为“嗜铁素”。条目间存在比较或联系的内容时,只需要在其中一个条目中出现,在另一条目中则以参见形式出现。这种情况多是由于不同条目由不同撰稿人提供,条目内容相对独立,需要百科全书编辑在全书框架内妥善运用参见形式解决交叉重复。比如,《植保百科》的“寄生蜂”中的二级标题“小蜂总科”由于单独成条,内容可以直接参见,不必重复表述;一些常见防治方法具备普遍性和一致性,在不同条目中也以参见形式出现,避免多处重复。文内参见是百科全书中的重要检索手段,经过编辑的处理最大限度地精简各条目的重复内容,并保证不同的条目之间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这是百科全书系统性的重要体现。

2.不同卷之间的交叉重复

除了条目内和同卷的交叉重复,系统性原则还适用于条目类型的学科覆盖查漏补缺。如部分条目由于学科属性的要求会在不同分卷中出现,编辑可根据条目实际情况考虑删除本学科体系下不成熟的条目或者在条目名前加上本学科限定,在内容上也应更加侧重学科性质,如在《植保百科》的编纂中,编辑将“非靶标作用”修改为“天敌生物的非靶标作用”,将“蝗虫生防系统”修改为“植物多样性措施防治东亚飞蝗”,修改后条目更具有指向性。

(三)名词、术语的基本原则

第一,同一个概念常存在多个常用表达名称,条目名和条目释文中所用名词、术语需要以权威机构审定公布为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百科全书撰稿时间较长,编辑应及时修订文献资料,如将“芽胞”统一为“芽孢”,依据为《微生物学名词》(第二版)。

第二,出于简洁原则,涉及字数较多,释文中拟用简称的名词或概念,每个条目中第一次出现时须使用全称,在其后编辑以括号的形式备注简称,同条内均使用简称。例如,“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条目释文中应为“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简称植物遗传资源)”。

(四)图文一致性与艺术性

百科全书总编纂委员会制订严谨、可实施的配图体例,对全书规模的控制以及提高整体水平、平衡性和统一性具有重要的意义[7]。专业性百科全书配图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确保科学准确的前提下,尽量通过图片表达一定的艺术性和科学审美。百科全书的条目内容以文字为主,插图为辅,配图要精准且具有典型性,除了特殊情况,配图的数量原则上与条目字数成正比。

第一,插图应选择适当的表现手法,恰如其分地表达该条目的主题和内容。基于百科全书表达的逻辑性和简洁性,原则上文字叙述已非常清楚的概念和内容,不必另附插图,反之,用插图说明问题则要注意精简文字。

第二,插图包括照片和标本图、谱系图、手绘图、线条图、分析图等。《生物防治卷》的植物虫害生物防治分支包含大量的照片和手绘图,尤其是常出现不同虫期或阶段的对比图,编辑要注意图片本身与图题、图注是否对应。对每张图片,编辑都需要注明摄影者(绘图者)或提供者。

第三, 一幅插图只能用于一个条目,不可重复使用。编辑需要做好专项检查工作。

四、结语

专业性百科全书项目从框架设计和条目设置开始,其取得最终成果的关键是编辑的审读和加工,两者缺一不可。项目策划实施阶段的框架设计是对条目设置、条目释文和编辑工作规范、执行准则的指导,在撰稿人将条目按编纂手册要求提交后,百科全书就进入了审读和加工阶段,这两个阶段是百科全书高质量出版的保障。编辑要在工作中全面严格执行体例规范,依照编纂手册完成审读加工阶段的专项编辑工作。无论是执行体例规范还是进行专项编辑,都要求编辑树立百科意识。

农业自然灾害的生物防治和生态防治是国际国内未来重点发展的新趋势、新热点和新产业,无论在理论探索、技术创新还是产品开发方面,其都展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应用潜力。《中国植物保护百科全書》的编辑出版是对中国植物保护领域科研工作的一次系统、全面的总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可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参考资料,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

[参考文献]

[1]董淑芳.百科全书编纂中的百科意识: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为例[J].出版参考,2021(03):65-67.

[2]金常政.百科全书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3]王霞.百科全书条目设置问题探析:以《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公共卫生卷为例[J].出版与印刷,2021(01):50-55.

[4]刘艳.专题性百科全书审读加工的基本原则及其运用[J].出版科学,2018(01):47-50.

[5]孙关龙.百科全书从体例开始[J].编辑学刊,2002(05):53-55.

[6]李静.百科全书的整体性、系统性与条目审读[J].编辑之友,2017(06):78-82.

[7]王萃萃.浅析图片编辑中的问题与处理:以《中国气象百科全书·气象服务卷》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9(03):57-58,60.

[基金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植物保护百科全书”(项目编号:2011C2-003)。

[作者简介]孙瑶(1992—),女,吉林长春人,中国林业出版社图书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