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标记视角下的交际者意图研究
2023-05-31陈雪
【摘要】话语标记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语用学的研究对象。而话语标记本身则以某个固定词语或者固定搭配为研究对象,主要观察、考究它们在话语交际中给交际者带来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集中在交际者的意图、态度、动机等方面。本文以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的文字实录为语料,以关联理论为指导,以探究话语标记在访谈言语过程中的分类、功能及运作模式为主要内容,最终确定交际者的真正语用意图,从而揭示话语标记是如何在言语交际中确保交际的有效性,即发挥对交际者意图的表达、传递和强调的作用。
【关键词】话语标记,交际者,意图,关联理论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2-011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2.036
基金项目:①2022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法治聊城建设理论与实践”专项一般(B)课题《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NDHZ2022059);②首批聊城市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聊城籍名诗人研究中心”成果;③ 2021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法治聊城建设理论与实践”专项一般(B)课题 《 校园欺凌的预防与应对策略研究》(课题编号:NDHZ2021028)。
话语标记存在于日常生活交谈中,是一种很常见的语言现象,指的是在语法上选择性地进行连接的一种不影响语句真值条件的表达方式①。但在语用学的研究领域中,话语标记却在以往较长的时间中都未得到极力的重视,甚至是作为一种微不足道的语言成分,长时间未引起关注。
话语标记最初由Blakemore②开辟了新视角:话语标记具有界定语境特征与表达效果的唯一语用学功能,即助力交际者中的听话人充分理解说话人的真正意图。经过20世纪70年代语用学的发展:话语标记由语义——语用为焦点的表层分析,转为语用——认知为焦点的深入研究。近十年:国内外针对话语标记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聚焦話语标记的语用分类和功能,二是作为研究支撑的语料库以英语口语为主体。从话语标记的研究历程来看,汉语标记语的研究则显得存在感较弱,且至今都以数量不多的固定词汇或固定搭配为话语标记的研究对象,且针对话语标记的语料库并不多,使得研究总体上对话语标记在自然语流中的整体性和创造性的重视程度不足,进而反增了研究的封闭性。
可见,随着语言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们不断发现修饰语成分在交际语言中的大量存在并正积极发挥着自身的作用,这使得语言学领域众多学者开始逐渐展开了对修饰语中的一些细微成分,如小品词、感叹词等的研究。而今话语标记已然成为国内外语言学分支语用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且主要聚焦在对话语标记的特点及功能的研究,后期更是结合关联理论,将研究方向由以往传统语用学研究转为语言在动态语言环境下的产出机制研究。总体来看,目前围绕在动态语境下自然语流的话语标记研究中,学者多从音韵入手,以影视剧作品中的字幕为基础语料库,开展中英翻译对比研究,或探究话语标记与交际功能的关联,却较少关注话语标记在不同场合、具体语境下的特殊性,因而总体缺乏个性化研究。尤其是话语标记如何被交际者应用,如何达到传递语用意图的目的,这些层面的研究大多缺乏针对性的细化研究。还需指出的是,语言学领域的语言交际研究仍以人际关系和交际效果为主要探究对象,而较少关注访谈中的交际语言以及交际者的意图、态度等心理机制。本文便以《杨澜访谈录》的文字实录为语料,应用关联理论,探究话语标记在访谈言语过程中的分类、功能及运作模式,试图确定交际者的真正语用意图,解读话语标记对交际者意图的表达、传递和强调的作用,从而揭示出话语标记在言语交际中保持有效性的具体途径。
一、访谈节目中话语标记的运作模式
学界对话语标记的特征或运作特征有较为统一性的认知,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语音方面,话语标记可以通过调值的高低、音量的大小或者是否停顿来识别。二是语义方面,话语标记的存在与否并不影响语句的真值内容。三是语法方面,话语标记的存在与否并不影响语句句法结构的逻辑合理性,且一般情况下话语标记并不与相邻成分构成语法单位。四是功能方面,话语标记通常具有连接性功能。
在访谈类节目中,作为交际者之一的主持人,为了成功启动话轮,完成自身与嘉宾之间的话语交际,主持人会在台前幕后率先与嘉宾进行情感沟通,以达到节目进行时能为观众提供、传递有效言语信息的目的。在节目开始时,主持人如何自然提起话题,并成功过渡到访谈的正题,就成为了主持人继情感沟通后所要完成的第一个任务。在访谈节目进行的整个过程中,主持人不仅要引领话题,同时带动嘉宾围绕既定话题进行交流,还要承担倾听者的任务,对嘉宾的话语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和回应。而嘉宾作为访谈类节目的主要语言输出者,在访谈过程中,更是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尽量语言得体的同时,将自身的观点、看法高效且具感染力地传达,保证言语信息传达的有效性,并适时配合主持人话轮的启动、圆转和停止。访谈节目最大限度地争取主持人和嘉宾在自然语流的语境中交流,因而要求主持人和嘉宾共同注意所输出的言语信息对观众的影响。在梳理、分析《杨澜访谈录》的文字实录时,本文得出了话语标记较为常用的具体运作模式如下。
(一)正面评价模式
“我觉得”“我认为”“我相信”等多种变体的话语标记,一般在语言交际中表达交际者正面评价的立场,也就是交际者的主观判断、见解或想法。如仅在《杨澜访谈录》对话演员吴刚及夫人岳秀清这一期节目中,三人对话总共出现了46处“我觉得”,节选如下:
(1)杨澜:那我觉得也可以挑战点反面人物呗!看上去好像还是正面人物?
吴刚:应该是,你看从扮相上来说还是挺……让他到时候再画一画……
(2)杨澜:接到一个本子,选了一个角色,然后出演,这个过程当中最痛苦和最快乐的时刻分别是什么?
吴刚:其实是塑造人物吧,我觉得是一个……首先是一个演员的天职,做好、塑造好一个人物,我觉得……你刚才说痛苦和快乐,其实这是一种并存的。
(3)杨澜:《哗变》这也是让你获得了这个话剧界的最高奖金狮奖。
吴刚:真是不得了……而且那个戏太累了,特别累,中间休息十分钟,我上趟卫生间喝口水,马上就现场了。所以每天演完之后,真的是很累很累的,但是我觉得很快乐。我觉得那个角色是整个这部戏节奏的掌控者。
(4)杨澜:你这个眼泪后边有一些什么样的这个情感呢?
岳秀清:我觉得是,吴刚同学太不容易了。因为我特别体会到他的那种压力,但是我也很高兴,我觉得我跟他分享这种幸福,在舞台上获奖的这种幸福。
上述的访谈内容中,话语标记“我觉得”表明了交际者的正面评价的立场和情感,自然而然拉近了三位交际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也能够提高交际者中的听话人的注意力,促进交际者中的听话人去判定说话人在“我觉得”之后将要讲述重要内容。在这个正面评价的模式中,话语标记起到了联系语境,既帮助交际者切入主题,又帮助交际者特别是听话人提高了专注度,引发了共鸣,也保证了访谈话论的顺利运转。
(二)负面评价模式
“其实”“老实说”等多种变体的话语标记,不仅在语言交际中表达交际者的主观态度,更表明了交际者的负面评价的立场。这里的负面评价,一般是针对交际的实际内容,此时的话语标记后方一般会紧跟交际者的负面见解或是对对方质疑的语句。如《杨澜访谈录》对话演员章子怡这一期节目中,两人对话总共出现9处“其实”,节选如下:
(6)章子怡:对,我自己的棍子。因为跟盾牌在打,我是棍子,他就说你的挥的力要再强一点,然后那男孩他也听到了,其实他不需要往前冲,只要我挥的力大,那个力度就有了,但他一冲,所以那个距离就很近了。
杨澜:所以他就给你弹回来了。
(7)杨澜:那后来你怎么办呢?
章子怡:我就跑去说了,我就跟导演说了,然后导演就说,哎,好啊,那你怎么不早跟我说。因为那时候已经过了可能四十分钟的样子。我说,没有人敢跟您讲,他说,有什么怕的嘛,这就是很正常的。所以就外界看好像导演很严肃,好像没有人敢跟他说话,其实他不是这样子的。
(8)杨澜:没有这个义务,你什么时候认识到这一点?
章子怡:因为我从我一出道拍《我的父亲母亲》,直到现在,我觉得就是各种各样的声音在我身上都不断地在发出,或者是可能还会继续延续下去,我那时候会说我很努力,我很不容易,你看那个戏多难拍的什么,然后慢慢地我发现,其实我没有这个必要了,我现在就不讲这些了,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我长大了,我会觉得人家这样子想是有道理的。
在访谈节目中,“其实”作为话语标记的一例,更为突出的功能是强调,强调的是它前后言语之间的某种转折联系,并给听话者一个信号去有意识地识别进而理解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具体而言,这种话语标记是交际者在言谈时,会切身考虑到听话者对负面评价的接受心理,进而选择的一种弥补措施,即后退一步去剖白、坦言,从而既表达了交际者的真挚态度,又降低了交际者特别是听话人的心理预期。
(三)“模糊概念”模式
“会不会”“是不是”“是吧”“吧”等话语标记,前三种是以疑问词的形式出现,最后一种是以感叹词的形式出现,这些语言形式都使用模糊概念,避免了對绝对性词汇的使用,从而减少了原句可能存在的冲突,也就缓和了访谈语境中交际者的语气。如《杨澜访谈录》对话演员陈道明这一期节目中,就多次出现了这些话语标记,现节选如下:
(9)杨澜:你说你非常喜欢的那个小说《白鹿原》里面有一个地主,你说这个别人让他弯腰,他就是不弯,最后是被打断了腰,而不得不弯。你在这个社会当中,柴米油盐,每天也要过日子是吧,这些年慢慢地磨砺下来,会不会变得起码比你十几年前要世故一些?
陈道明:本身在世故中吧,这是肯定,处理一些问题肯定要有方法。
(10)杨澜:你是不是一直有意识地使自己和这个圈子保持一定的距离。
陈道明:我不是有意识的,因为我在圈子里,有几个就是谈得来的朋友,但是有时候慢慢地就是,大家也习惯了,我一上这个酒桌我就觉得是一种煎熬。
(11)杨澜:但是人家也有就不好意思的,是吧?
陈道明:我还没碰到。
杨澜:那你又是很幸运的。
(12)陈道明:过去可能还是相对地,对自己有一定的这个要求吧。现在希望就变成一种更自我的,更闲散一点的吧,就是从正步变成齐步,然后六十岁以后就变成散步。
杨澜:散步!
借助访谈节目的特殊语境,交际者使用“会不会”“是不是”“是吧”“吧”等话语标记模糊了概念,缓和了交际者说话的语气,毕竟个人的见地并不能代表对方的观点,交际者需要使用这些话语标记来模糊概念,舒缓语气,从而避免正面冲突或过渡解读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最终达到的效果是:交际者特别是听话人不会认为说话者语句来得突兀、更不会滋生反感心理。
二、交际者的意图探究
(一)关联理论下的推理——明示模式
传统的语言符号理论有一种观点:交际者的语言是先经过思维的编码,再至语言的传输、思维解码的转换过程,经过这一系统过程,交际者完成了思想的表达和接收、理解。该理论成立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被看作是一种语码模式,即交际者通过自身的思维系统将要表达的信息内容进行编码,再通过自身的语音系统传递给交际者中的听话人,经由听话人进行同一社会现实语境下的解码,最后还原、理解该信息。如此简单的编码、传输、接收、解码的过程,在用来解释复杂多变的语言交际时就显得力不从心。随后语言学下的推理模式应运而生,这种理论认为,交际者中的听话人会根据同一社会现实语境下的说话人产出的交际内容和信息,去自主判定、识别说话人的真实交际意图。紧接着,语言学下的明示——推理模式,在挖掘出上述两种模式的局限性之后自然催生,这种理论认为交际者的真实意图以明示、推理的形式来展现。我国学者何兆熊就认为,明示和推理是言语交际中的一体两面:前者是交际者向听话人明确表达交际意图的语言形式,后者是听话人依据说话人提供的明示信息进行解码,直至正确解读交际者的真实意图③。从上文话语标记的运作模式分析中,可见话语标记可以充当明示和推理的载体或者说信号。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与理解,建立在解码和推理的基础之上。当交际者的真实意图与自身的语言表征是一致时,交际者中的听话者只需要解码就可以完成对交际者真实意图的正确解读。而不一致时,听话者就会转而通过推理的形式去求得交际者的真实意图。总体而言,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明示还是推理,交际双方都是对所处的共同认知语境、社会现实语境的再认和彼此明示的过程。且最为关键的是,双方还要共同自觉遵守关联性原则,即从自身的认知体验出发,去获得相关匹配信息或者是可能性意向,追求交际中的最佳关联,从而达到获得交际者真实意图的目的。
(二)關联理论下的语境
无论上文提到的传统语言符号理论,推理模式,还是明示——推理模式,都离不开关联理论的“语境”。关联理论认为,语境也可以被称作认知语境,它是一个处在交际者之间的心理结构,也可以理解为宏观的社会现实语境。人类的语言交际不会脱离语境而独立存在,它一定是发生在某一社会现实语境当中,而这一语境就有利于身处其中的交际者凭借此语境,去捕捉信息,完成对交际者意图的正确解读。所以即使交际者所采用的语言形式不同,但在共同的社会现实语境中,交际双方仍能正确理解交际者所要表达的概念、态度,但是最终所达到的效果却不尽相同。有些语言形式出现突兀、冲突性强,容易引起交际者尤其是听话人的反感;有些语言形式则更容易让听话人所接受,并激励听话人适时做出反馈和回应,其中话语标记就起到了很好缓和语气的作用,上文话语标记的运作模式部分就能佐证。
可见关联理论中的常项是关联,变项是语境。交际者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试图寻找认知中已有的关联,或是建立新的关联,凭借这些最佳关联,交际者才能主观能动地去推理话语意义,寻求交际者的真实意图。
注释:
①殷树林:《话语标记的性质特征和定义》,《外语学刊》2012年第3期。
②BLAKEMORE D:《Understanding utterances》,Oxford:Blackwell,1992年版。
③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文献:
[1]李勇忠.论话语标记在话语生成和理解中的作用[J].外国语,2006,(06).
[2]王扬.话语标记的认知语用诠释[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5).
[3]冯倩.电视谈话节目话语标记语构筑互动框架研究[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0).
[4]廖巧云.合作·关联·顺应模式与交际成败[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1(2).
[5]陈伟容.基于的话语标记语研究现状和趋势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7,28(3).
[6]周薇薇.访谈节目中说话人意图的研究——话语标记视角[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2,06(6).
[7]冉永平,宫丽丽,杨青.从“现实世界中的语用学”看研究的前沿态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50(1).
[8]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陈雪,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助教,曲阜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