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甫”族字探析

2023-05-31丁玉彬

今古文创 2023年12期

【摘要】由同一“母文”孳乳的,因而在形、音、义三方面均与“母文”有联系的一组汉字被称作“同族字”,这些“同族字”组成的集合被称作“字族”,研究“母文”孳乳同族字规律以及同族字与“母文”之间关系的理论便是“汉字字族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以《说文解字》和《大广益会玉篇》中所收从“甫”得声的汉字为语料基础,发现其中有24个汉字是以“甫”为“母文”孳乳而来的同族字,这些同族字分别以母文“甫”的本义“种植瓜果的园地”、引申义“成年男子的美称”以及引申义“广、大”为义核孳乳而来。

【关键词】同族字;字族;母文;甫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2-0124-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2.038

基金项目:2022年宁夏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现代汉语‘缩略语理论研究和规范”资助。

汉字字族研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一书。在《说文解字》中,许慎根据汉字形体结构特点总结了著名的“六书”造字法,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与此相应地,许慎将汉字分为了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和假借字六种。然而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字却无法根据其形体特征将其归入到六书中去,这就是声符表意的那一部分形声字,许慎专为其立一名目,曰“亦声字”,而在分析这类汉字时,则常以“从某从某,某亦声”释其形体,木部“栅”字下云:“栅,编树木也。从木从册,册亦声。”女部“婚”字下云:“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肉部“胖”字下云:“胖,半体肉也。一曰广肉。从半从肉,半亦声。”是其证。可以说,许慎已经意识到了同族字的存在,只是由于时代的局限,许慎以及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人们都将同族字当作声符表意的形声字来对待。而晋代杨泉的《物理论》则注意到同族字内部联系所在,这一点通过《太平御览·人事部·叙贤》 ①所引杨泉《物理论》中的一段论述可以看出:“在金石曰坚,在草木曰紧,在人曰贤。” [1]1859坚、紧、贤三个字均从“臤”得声,其所表示的意义均有“坚劲”这一特点。但是这种认识还只是一种停留在经验层面的认识,尚未形成系统,真正形成系统是在宋代王圣美提出的“右文说”。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中的记载:“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2]83因为形声字声符多在右侧,故得名“右文”,这种学说也被称作“右文说”,在此观点影响下,王圣美著有《字解》二十卷,然皆已亡佚,只留下了沈括引用的这段话。王圣美之后,戴侗的《六书故》将这一学说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虽然很容易找出反例来批驳“右文说”存在的缺陷,但不得不说,其已经系统地认识到了同声符的形声字所记录的词语存在共同的语义特征,这对汉字字族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启发价值。

到了民国时期,对汉字字族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当首推沈兼士先生。沈先生在《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推阐》一文中,首次对右文表意情况进行了细致而又深入的阐述,并提出了六种右文分化的一般公式,即“本义分化式”“引申义分化式”“借音分化式”“本义与借音混合分化式”“复式音符分化式”和“相反义分化式”[3]809-834。可以说,沈先生的认识是符合右文分化的客观规律的,这种认识的提出,将汉字字族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使汉字字族研究的理论趋于完备。

今人蔡永贵先生则在沈兼士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表意的不是形声字的声符,而是“母文”,同样,所谓声符表意的形声字,实际上是由母文孳乳而来的“同族字”,这些由同一母文孳乳而来的同族字构成的集合被称作“字族”。[8]同时,蔡永贵先生对母文孳乳同族字的方式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母文孳乳同族字的五种方式:“以母文的本义为义核添加类属符号孳乳同族字”“以母文的引申义为义核添加类属符号孳乳同族字”“以母文的假借义为义核添加类属符号孳乳同族字”“以母文的假借义的引申义为义核添加类属符号孳乳同族字”和“以母文的基因义素为义核添加类属符号孳乳同族字”②。蔡永贵先生的汉字字族理论相较于前人而言无疑是一大进步,他将同族字与形声字有效地区分了开来,同时对同族字的成因、孳乳方式等进行了详备的介绍,这是汉字字族研究的一大进步。

本文以蔡永贵先生提出的“汉字字族理论”为指导,从《说文解字》和《大广益会玉篇》中搜寻到以“甫”为“母文”孳乳而来的同族字共24个,分别是“圃”“黼”“?”“酺”“誧”“鬴”“莆”“尃”“逋”“    ”

“秿”“豧”“鯆”“溥”“博”“?”“髆”“鎛”“膊”“榑”“簿”“薄”“欂”“鑮”,通过讨论这24个同族字与母文之间在形、音、义三方面的联系,以印证汉字字族理论的科学性及说明同族字的几种孳乳方式。

一、“甫”字释义

甫。《说文解字·用部》:“男子美称也。从用、父,父亦声。”“甫”字甲骨文字形作     (铁141·3合20716),金文作    (作甫丁爵西周早期集成9052),《甲骨文字典》:“从田从屮,象田中有屮之形,当为‘圃之初文,后隶定为‘甫。”[4]355《说文解字约注》:“男子之美称,当以夫为本字,所谓丈夫也。夫与甫双声,故经传多以甫为夫,而甫之本义废矣。”[6]777-778据此可知,“甫”字本义当“种植瓜果的园地”讲。该义在古籍文献中用如《诗·小雅·车攻》:“东有甫草,驾言行狩。”因在园地中耕作者为成年男子,故“甫”字引申以表示对成年男子的美称,如《诗·大雅·丞民》:“保兹天子,生仲山甫。”明·魏学洢《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成年男子相较于小孩而言力气大、年龄大、见识广大、体形强大,故“甫”字又引申以表示“广、大”义,如《诗·齐风·甫田》:“无田甫田,維莠骄骄。”毛传:“甫,大也。”

二、以母文本义“种植瓜果的园地”

为义核孳乳同族字

圃。《说文解字·囗部》:“穜菜曰圃。从囗甫声。”段注:“《齐风》毛传曰:‘圃,菜园也。马融《论语注》曰:‘树菜蔬曰圃。玄应引《仓颉解诂》云:‘种树曰园,种菜曰圃。”《篆隶万象名义》:“菜园。”《大广益会玉篇》:“菜园。”《广韵》:“园圃。”据此可知“圃”为种植蔬菜瓜果的园地。《诗·豳风·七月》:“九月筑场圃。”今按:“圃”乃“甫”之加形分化字,承担“甫”字本义“种植瓜果的园地”义,故“圃”字为以“甫”为母文,以“甫”字本义“种植瓜果的园地”为义核孳乳而来的同族字。

三、以母文引申义“成年男子的美称”

为义核孳乳同族字

黼。《说文解字·黹部》:“白与黑相次文。从黹甫声。”《广韵》:“白黑文也。”据此可知“黼”字本义当为“黑白相间的花纹”。该义在古籍文献中用如《诗·小雅·采菽》:“玄衮及黼。”今按:花纹具有美丽的特点,犹如成年男子之有美好的称谓,故“黼”字为以“甫”为母文,以“甫”字引申义“成年男子的美称”为义核孳乳而来的同族字。

?。《说文解字·厂部》:“石閒見。从厂甫声。”段注:“‘闲读去声。闲见,谓突兀忽见。人部‘俔下云‘闲见是也。”《说文解字约注》:“?之言敷,谓其文采外发也。”[6]2290据此可知“?”字本义当为“石头的纹理露出”。今按:露出纹理的石头相较于普通石头而言更加美丽,故“?”字为以“甫”为母文,以“甫”字引申义“成年男子的美称”为义核孳乳而来的同族字。

四、以母文引申义“广、大”为义核孳乳同族字

酺。《说文解字·酉部》:“王德布,大?酒也。从酉甫声。”段注:“《汉律》:‘三人以上无故饮酒,罚金四两。今诏横赐得令会聚饮食五日也。”据此可知“酺”字本义当为“聚会饮酒”。该义在古籍文献中用如《汉书·文帝纪》:“酺五日。”今按:聚饮即多人饮酒,其场面盛大,故“酺”字为以“甫”为母文,以“甫”字引申义“广、大”为义核孳乳而来的同族字。

誧。《说文解字·言部》:“大也。一曰人相助也。从言甫声。读若逋。”徐锴曰:“《尔雅》:‘溥,大也。近此。”《大广益会玉篇》:“誧,大言。”据此可知“誧”字本义当为“大话”。今按:大话具有“大”的特点,故“誧”字为以“甫”为母文,以“甫”字引申义“广、大”为义核孳乳而来的同族字。

鬴。《说文解字·鬲部》:“鍑属。从鬲甫声。”段注:“升四曰豆,豆四曰区,区四曰鬴。”《说文解字约注》:“盖鬴之为言铺也,布也。炊饪之器,惟釜口最奢,多容广纳,故取义于铺布。”[6]676今按:“鬴”即釡,乃古代的一种锅。锅在古代盛食物的容器中为体积大者,具有“大”的特征,故“鬴”字为以“甫”为母文,以“甫”字引申义“广、大”为义核孳乳而来的同族字。

莆。《说文解字·艹部》:“萐莆也。从艹甫声。”《说文解字约注》:“若析言之,则萐莆者,乃大叶之草。”[6]103据此可知“莆”本义当为“蒲草”。该义在古籍文献中用如《楚辞·天问》:“咸播秬黍,莆雚是营。”今按:蒲草乃大叶之草。大叶之草具有“大”这一特点,故“莆”字为以“甫”为母文,以“甫”字引申义“广、大”为义核孳乳而来的同族字。

尃。《说文解字·寸部》:“布也。从寸甫声。”《说文系传》:“布以法度也。相如《子虚赋》曰:‘尃结缕。注云:‘布也。专字如此。”《说文解字约注》:“‘尃为铺张,因之凡从尃声字,皆有‘大义、‘广义。” [6]739据此可知“尃”字本义当为“铺张、散布”。该义在古籍文献中用如《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旁魄四塞,云尃雾散。”今按:“铺张”即使事物面积相较之前而增大,故“尃”字为以“甫”为母文,以“甫”字引申义“广、大”为义核孳乳而来的同族字。

逋。《说文解字·辵部》:“亾也。”段注:“亡部曰:‘亡,逃也。”《大廣益会玉篇》:“亡也,窜也,不到也。”据此可知“逋”本义当为“逃亡、逃跑”。该义在古籍文献中用如《书·武臣》:“为天下逋逃主。”今按:逃亡即为逃到很远的地方,距离遥远具有距离上“广、大”的特点,故“逋”字为以“甫”为母文,以“甫”字引申义“广、大”为义核孳乳而来的同族字。

。《大广益会玉篇》:“马蹀迹。”据此可知“     ”本义当为“马踩踏的痕迹”。今按:马蹄痕多成串,具有“广布”之特征,寓有“广、大”之义,故“      ”字为以“甫”为母文,以“甫”字引申义“广、大”为义核孳乳而来的同族字。

秿。《大广益会玉篇》:“禾积也。”《正字通》:“禾穳积也。”据此可知“秿”本义当为“禾捆”。今按:将禾捆积在一起,具有“广、大”的特点,故“秿”字为以“甫”为母文,以“甫”字引申义“广、大”为义核孳乳而来的同族字。

豧。《说文解字·豕部》:“豕息也。”《大广益会玉篇》:“豕息。”《说文解字今释》:“豧,猪喘息。”[5]1298《说文解字约注》:“此训豕息,谓豕熟睡时所作之声也。”[6]2322据此可知“豧”本义当为“猪喘息的声音”。今按:猪喘息的声音及气流都比较粗大,具有“广、大”之特征,故“豧”字为以“甫”为母文,以“甫”字引申义“广、大”为义核孳乳而来的同族字。

鯆。《大广益会玉篇》:“大魚也。”《汉语大字典》:“江豚……长可达一米余,重数百斤。”[7]4690据此可知“鯆”为江豚,一种大鱼。今按:江豚为江中鱼之大者,具有“广、大”之特征,故“鯆”字为以“甫”为母文,以“甫”字引申义“广、大”为义核孳乳而来的同族字。

溥。《说文解字·水部》:“大也。从水尃声。”《大广益会玉篇》:“大也,徧也,普也。”又因“溥”字归入水部,因此本文认为此处之“大”当为“水之大”,该义在古籍文献中用如《礼记·祭义》:“溥之而横溥四海。”今按:“溥”字从“尃”得声,从“尃”得声犹从“甫”得声。大水具有“广、大”之特征,故“溥”字为以“甫”为母文,以“甫”字引申义“广、大”为义核孳乳而来的同族字。

博。《说文解字·十部》:“大通也。从十从尃。尃,布也。”段注:“凡取于人易爲力曰博。《陈风》郑笺:‘交博好也。”《篆隶万象名义》:“广,大,大通。”据此可知“博”本义当为“广博”。该义在古籍文献中用如《诗·鲁颂·泮水》:“戎车孔博。”今按:“博”字从“尃”得声,从“尃”得声犹从“甫”得声。广博具有“广、大”之特征,故“博”字为以“甫”为母文,以“甫”字引申义“广、大”为义核孳乳而来的同族字。

?。《大广益会玉篇》:“禅衣也。”《篆隶万象名义》:“禅,大。”《类篇》:“衫短袂谓之?。”据此可知“?”为短袖衫。今按:“?”字从“尃”得声,从“尃”得声犹从“甫”得声。短袖衫具有宽松、宽大之特征,寓有“广、大”之义,故“?”字为以“甫”为母文,以“甫”字引申义“广、大”为义核孳乳而来的同族字。

髆。《说文解字·骨部》:“肩甲也。从骨尃声。”段注:“肉部曰:‘肩,髆也。单呼曰肩,絫呼曰肩甲,甲之言葢也,肩葢乎衆体也。今俗云肩甲者,古语也。《释名》作‘肩甲,《灵枢经》作‘肩胛。《水经注》云:‘如人袒胛,故谓之赤胛山。胛者,甲之俗也。”《说文解字约注》:“髆之言博也,此骨在身特别宽博者。”[6]984据此可知“髆”本义当为“肩胛骨”。该义在古籍文献中用如《后汉书·卷四二·东平宪王苍传》:“并遗宛马一匹,血从前髆上小孔中出。”今按:“髆”字从“尃”得声,从“尃”得声犹从“甫”得声。肩胛骨乃人体中较为宽大的骨头,具有“大”这一特点,寓有“广、大”之义,故“髆”字为以“甫”为母文,以“甫”字引申义“广、大”为义核孳乳而来的同族字。

鎛。《说文解字·金部》:“鎛鳞也。钟上横木上金华也。一曰田器。从金尃声。”《广韵》:“钟磬上横木也。”《正字通》:“音博。乐器。”今按:据其形体从“金”及文献使用情况,本文认为“大钟”乃其本义,该义在古籍文献中用如《周礼·春官·宗伯》:“镈师。”“鎛”字从“尃”得声,从“尃”得声犹从“甫”得声。“大钟”具有“大”这一特点,寓有“广、大”之义,故“鎛”字为以“甫”为母文,以“甫”字引申义“广、大”为义核孳乳而来的同族字。

膊。《说文解字·肉部》:“薄脯,膊之屋上。从肉尃声。”段注:“膊之屋上当作薄之屋上。薄,迫也。《释名》:‘膊,迫也。薄?肉迫箸物使燥也。说与许同。”《篆隶万象名义》:“曝也。”据此可知“膊”本义当为“将肉置于屋顶曝晒”。今按:“膊”字从“尃”得声,从“尃”得声犹从“甫”得声。曝肉时需要将肉均匀地铺展开,具有“广布”的特点,寓有“广、大”之义,故“膊”字为以“甫”为母文,以“甫”字引申义“广、大”为义核孳乳而来的同族字。

榑。《说文解字·木部》:“榑桑,神木,日所出也。”段注:“‘叒下曰:‘日初出东方汤谷,所登榑桑,叒木也。然则‘榑桑即‘叒木也。‘东下曰:‘从日在木中。‘杲下曰:‘从日在木上。皆谓‘榑木也。《淮南》高注亦曰:‘榑桑,日所出也。”《说文解字约注》:“盖大木之通名,谓其枝叶繁茂,四布广大也。”[6]1421据此可知“榑”为海外的一种大桑树。今按:“榑”字从“尃”得声,从“尃”得声犹从“甫”得声。大桑树枝繁叶茂,具有“广、大”之特征,故“榑”字为以“甫”为母文,以“甫”字引申义“广、大”为义核孳乳而来的同族字。

簿。《大广益会玉篇》:“筁也。”又“筁,养蚕具也。”《正字通》:“蚕簿”。今按:“簿”表示“养蚕用的竹席”乃“簿”字之假借义,该义之本字为“薄”。[7]3023“簿”字本义当为“登记册”。《正字通》:“籍也。”《广韵》:“簿籍。”《史记·张释之传》:“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簿”字从“溥”得声,“溥”字从“尃”得声,从“尃”得声犹从“甫”得声。登记册较一般书籍更为厚重,具有“广、大”之特征,故“簿”字为以“甫”为母文,以“甫”字引申义“广、大”为义核孳乳而来的同族字。

薄。《说文解字·艹部》:“林薄也。一曰蚕薄。从艹溥声。”段注:“按:林木相迫不可入曰薄,引伸凡相迫皆曰薄,如外薄四海、日月薄蚀皆是。傍各、补各二切同也。相迫则无闲可入,凡物之单薄不厚者亦无闲可入,故引伸为厚薄之薄。”《复古编》:“林薄帘薄也。从艹、溥。别作箔,非。旁各切。”《汉语大字典》:“草木密集丛生处。”[7]3307《汉书·扬雄传》:“列新雉于林薄。”《淮南子·原道》:“隐于榛薄之中。”注:“深草曰薄。”今按:“薄”字从“溥”得声,“溥”字从“尃”得声,从“尃”得声犹从“甫”得声。草木丛生亦即草木众多,具有“广、大”之特征,故“薄”字为以“甫”为母文,以“甫”字引申义“广、大”为义核孳乳而来的同族字。

欂。《大广益会玉篇》:“欂栌,枅也。”《篆隶万象名义》:“楣也。”《说文通训定声》:“单言曰栌,众言曰欂栌。方木,似斗形,在方柱上,拱承屋栋,亦名枅。”段注引《释名》曰:“卢在柱端。如都卢负屋之重也。”今按:“欂”字从“薄”得声,“薄”字从“溥”得声,“溥”字从“尃”得声,从“尃”得声犹从“甫”得声。能承屋栋者,必为强固之物,强与大义近,因而具有“广、大”之特征,故“欂”字为以“甫”为母文,以“甫”字引申义“广、大”为义核孳乳而来的同族字。

鑮。《说文解字·金部》:“大钟,湻于之属,所以应钟磬也。堵以二,金乐则鼓鏄应之。从金薄声。”《大广益会玉篇》:“似钟而大,四时之声也。”据此可知“鑮”为大鐘,一种乐器。《仪礼·大射》:“笙磬西面,其南笙钟,其南鑮,皆南陈。”郑玄注:“鑮,如钟而大,奏乐以鼓鑮为节。”今按:“鑮”字从“薄”得声,“薄”字从“溥”得声,“溥”字从“尃”得声,从“尃”得声犹从“甫”得声。大钟即有“大”这一特点,故“鑮”字为以“甫”为母文,以“甫”字引申义“广、大”为义核孳乳而来的同族字。

五、总结

依蔡永贵先生的观点,“母文”孳乳同族字有五种方式,分别是以“母文”的本义为义核孳乳同族字、以“母文”的引申义为义核孳乳同族字、以“母文”的假借义为义核孳乳同族字、以母文假借义的引申义为义核孳乳同族字以及以母文的“基因义素”为义核孳乳同族字。通过这五种方式孳乳而来的同族字或分担“母文”的某个义项,或表示汉语词汇系统中出现的某个新词。在“甫”族字中,以“甫”为“母文”孳乳同族字有两种方式三条路线:以“甫”为“母文”,以其本义“种植瓜果的园地”为义核孳乳出了“圃”字;以“甫”为“母文”,以其引申义“成年男子的美称”为义核孳乳出了“黼”“?”二字;以“甫”为“母文”,以其引申义“广、大”为义核孳乳出了“酺”“誧”“鬴”“莆”“尃”“逋”“     ”“秿”“豧”“鯆”“溥”“博”“?”“髆”“鎛”“膊”“榑”“簿”“薄”“欂”“鑮”等21个同族字。在这24个同族字中,“圃”字分担母文“甫”的本义“种植瓜果的园地”,其余23个同族字则均记录汉语词汇系统中新出现的词汇。以母文孳乳的方式造字记录汉语词汇系统中新出现的词,既解决了汉语词汇系统中新出现的词没有专门汉字记录的问题,又避免了因广泛运用假借的方式记录新词而造成汉字区别度降低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因频繁进行“另起炉灶造新字”而增加人们识记大量新造汉字的问题,从而违背语言文字使用中的经济原则的问题。

注释:

①据蔡永贵先生考证,杨泉这段话当出自《太平御览·人事部·叙贤》而非《艺文类聚》,参与其发表于《语文建设》1998年第9期中的《一则引文的出处》一文。

②以上内容参蔡永贵先生博士学位论文《汉字字族研究》。

参考文献:

[1]蔡永贵.一则引文的出处[J].语文建设,1998,(09):47-48.

[2](宋)沈括.梦溪笔谈[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沈兼士.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

[4]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

[5]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

[6]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

[8]蔡永贵.汉字字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

丁玉彬,男,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