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联论视域下《长干行》中文化负载词翻译对比研究

2023-05-31潘曼曼

今古文创 2023年12期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关联理论李白

【摘要】文化负载词是指各民族国家之间地理位置、民俗文化等差异在语言词汇层面上的表现。《长干行》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深受国内外学者的喜爱,被先后翻译成英文,但因文化差异原因,研究者对其中文化负载词翻译各不相同,缺少系统性。本文从关联理论出发,基于许渊冲和埃兹拉·庞德对《长干行》的英译本,分析其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关键词】李白;《长干行》;文化负载词;关联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2-011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2.035

中国素有“诗之国度”之称。如若以《诗经》为起点算的话,诗歌迄今已有三千多年。在这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大量的诗歌大家,在历史画卷上勾勒出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人们留下中国文化的瑰宝。李白,唐代著名诗人,他曾写出诸如“云想霓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等颂声遍野的篇章。随着全球化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注意李白的诗歌,其中,李白的代表作《长干行》就是其一。

翻译的目的就是将原文内容及其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准确无误地展现给译入语读者。在此过程中,自然无法规避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文化负载词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词汇和习语。(廖七一,2000:232)在本文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近年来对《长干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种翻译理论对其译本的对比研究上,缺乏系统性,并且鲜少有人注意到诗歌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因此,本文试图从关联理论出发,对比许渊冲先生和埃兹拉·庞德对诗歌《长干行》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本,以探究更好的翻译方法,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略尽绵薄之力。

一、《长干行》

《长干行》是李白在唐玄宗年间,游历金陵所作。全诗主要以时间为序,以商妇自述的口吻,将自己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表达对远在他方的丈夫的殷切思念。诗歌的前六句是全诗最为欢快的一段。商妇回忆了幼时与丈夫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幸福时光。下面八句主要描着主人公的婚后生活。十四岁的小姑娘,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嫁为新妇。对于身份的突然转变,小姑娘明显不适应,面对新郎热情的呼唤,羞怯地不敢回头。经过一年的相处后,女主人公褪去最初的稚嫩,成功融入妻子的角色中,与丈夫琴瑟和鸣,并暗自发誓,要与丈夫白头偕老。接下来,话锋突然一转,丈夫离家,归期不定。猿猴啼叫,足迹渐褪,蝴蝶双飞。而“我”却只能“坐愁红颜老”。如若“你”回来,请一定捎封书信予“我”,“我”一定远道相迎。全诗寥寥数笔便描绘出一个商妇从幼女到少妇再到思妇的转变。

二、关联论

1975年,美国学者格赖斯在其专著《会话与逻辑》中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在格赖斯看来,人们在交流过程中理应相互合作,自觉遵守诸如真实性、充分性、关联性、清晰性等原则。

会话含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语用学的发展,但它也留下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对合作原则子原则的性质和来源及其合理性阐释不清,以及人们在交流中是否必须要遵守这些规范等。因此,法国学者斯珀伯和英国学者威尔逊从格赖斯会话原则中的关联准则入手,详细了解话语理解的过程。1986年,斯珀伯和威尔逊合作出版专著《关联性:交际与认知》,提出了与交际和认知相关的关联理论。

(一)关联原则

从不同角度出发,关联原则分为两条子原则。第一条原则是第二条原则的基础,可以预测人们的认知行为,并指导交流。第一关联原则,也称认知原则,它认为,在交际过程中,人类的认知倾向于追求关联的最大化。第二关联原则,也称交际原则,每一个明示交际行为都传递一种假定: 该行为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何自然,2007:34)

在交际过程中,听话者对说话者内容第一反应往往与认知有关,听话者以最小的努力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并追求相关性的最大化。在听话者获取第一反应后,会根据已知的背景信息,推测出说话者真正的意图即交际意图,此时取得的语境效果才具有最佳关联性。

例如:

A:Would you like to play basketball with me?

B:I have a test tomorrow.

在該对话中,A问B:“你愿意和我一起去打篮球吗?” B回答道:“我明天有一场考试”。A在听到B的回答后,第一反应就是B传达出的信息“B明天有一场考试”。在获取这一信息后,A结合已有的背景信息“A请B和他一起去打篮球”,就会明白“B明天有考试,今天要复习备考,所以不能和他一起去打篮球”。这里,A的第一反应即与认知关联原则相关,具有最大关联;而A根据已有信息,推测出B的暗含意图与交际关联原则相关,是最佳关联。

(二)明示——推理模式

明示——推理模式以代码模式为基础,经过Grice的推理模式,最终成功发展而来。事实上,“明示”和“推理”就像是硬币的两面。首先,对说话人而言,交际是一个明示过程。说话人提供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并对其意图进行编码,以便最终明示出来。其次,就听者来说,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也就是说,听者根据说话人的明示内容,结合背景信息,推断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何自然,2007:34)

仍以上文对话为例,在明示——模式下,A与B发生角色转换,这里B变成说话人,A变为听话人。在听到A的请求后,B本着合作的态度,处于礼貌或其他原因,没有直接拒绝A,但也尽自己最大可能,提供与当下语境最具有关联的信息,这个过程即是明示过程。A在听到B的回答后,联系自己刚刚的请求,推理得出B的真正意图。

(三)关联翻译理论

1991年,威尔逊的学生格特以关联理论为指导,出版专著《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并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在他看来,翻译是一种与人的思维有关的交际行为,这种交际行为包含两个明示——推理过程,由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组成。首先,在第一个“明示”阶段,诗人以“言”的形式表达其意向。译员依据诗歌背景信息、原诗逻辑和自身百科知识将诗人的意图明示出来。在第二个“明示”的推论中,译员在翻译时尽可能地把诗人的意图在翻译中表现出来。译文读者就像是一个忠实的听众,通过最少的推理来获得原作的交际意图。所以,能否成功地完成译本,关键在于译者能否扮演好两种不同的角色,以及能否正确地演绎和传达原作的目的,使译文读者用最小努力获得最佳关联。

三、关联理论视角下《长干行》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一)地名的翻译

诗歌中一共出现了四个地名,分别是长干、瞿塘滟滪堆、三巴和长风沙。首先,来看许渊冲先生对这些词的翻译。“长干”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外秦淮河南,古时为船民聚集之地,有宽敞广阔之意。

许渊冲先生将其译为“Riverside Lane”。 “Riverside”体现出了长干所在地的特点,依河而建,且是渔民聚集之地,但“Lane”在词典中的意思是乡间小路、胡同,有狭窄之意,与“长干”宽敞之意有所不符,偏离原诗的信息,易引起读者的误解。而对于瞿塘滟滪堆、三巴和长风沙的翻译,许渊冲先生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并没有直接译出,而是选择释译,且用大小写,将其译为“Three Canyon studded with rocks gray”“The Western Land” “Long Wind Sand”,将译入语读者理解努力最小化,实现了最佳关联。

再看庞德对这些地点名词的翻译。庞德并没有直接接触中国诗歌,他对中国诗歌的理解简介借助了日本学者对中国诗歌的理解。因此,在对《长干行》的翻译中带有浓烈的日本特色,例如:将 “长干”“瞿塘滟滪堆”“三巴”“长风沙”译为“the village of Chokan”“Ku-to-yen”“the river Kiang”“Cho fu sa”。这样的翻译忽略了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莫说译文读者无法理解,原文读者也会一阵迷惑。

(二)习语与典故的翻译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意为“你骑竹马而来,我们一起绕着井栏,互掷青梅为戏”,后逐渐演变为“青梅竹马”一词,广为流传。这两句诗歌中出现了文化负载词“竹马”“床”“青梅”。

首先,“竹马”是古代孩童嬉戏时的一种玩具,指孩童在玩耍时以竹为马。许渊冲先生理解“竹马”一词的内涵,但在第二个明示阶段将其译为“hobby horse(木马)”与原文的以竹为马出现偏差,译文读者虽能读懂,却与原文内涵有所偏差。而庞德将“竹马”译为“bamboo stilts”。 “stilt”意为高跷,与原文内容“竹马”大相径庭。

其次,关于“床”的翻译。诗文的“床”并通俗理解中用于睡觉的床,而指古代水井的围栏。许渊冲先生在洞悉原文语境的同时,从译入语语境中找到相应词汇,将“床”译为“well”,既传达出原文作者的意图,也实现了原文与目标语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庞德在理解原文后,将其译为“my seat”,虽与原文稍有偏离,但巧妙地描绘出主人公嬉戏的画面,总的来说,无功无过。

最后,关于“青梅”的翻译。许渊冲先生的译文是“with plums still green”遵从原文。庞德则将“青梅”译为“blue plums”。经本文查阅资料得知,在国外“蓝”意给人一种“低沉、忧郁、悲伤”之感。庞德在理解全文基础上,充分考虑译入语文化,巧妙地将青梅替换为“blue plums”与全文总体基调一致。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意思是“我们一块生长在长干里,两人从小就没什么猜忌”。这两句诗歌后引申出“两小无猜”。

原语读者对此成语的内涵很熟悉,译入语读者却未必如此,因此,在实现最佳关联的过程中必须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感受。许渊冲先生和庞德的翻译分别是“Carefree and innocent,we children twain.”和“Two small people without dislike and suspicion”。许渊冲先生所用的“carefree and innocent”成功地向译文读者传达出小孩子的無忧无虑、天真烂漫,极大地缩小了译入语读者的认知努力,方便译入语读者理解,实现了最佳关联性。反观庞德用了“two small people” “dislike and suspicion”。首先,英文中没有“two small people”这种表达。其次,“dislike and suspicion”相对小孩子而言,更适用于描写成年人。庞德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文体失误,不仅不能传达出原文诗歌的内涵,也会让译文读者一阵迷惑。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这两句诗歌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忠贞不屈。诗歌中出现了两个民间故事,分别是“抱柱信”和“望夫台”。“抱柱信”写的是一名为“尾生”的男子与其爱人相约桥下,女子失约,尾生不肯离去,又遭逢涨水,最终抱着柱子被淹死的故事。“望夫台”主要写古代女子常常登上高处,向远处遥望,盼望丈夫早日归来,久而久之化为山石。

庞德并不知道这些典故的具体内涵,因此直接将“抱柱信”译为“forever, forever, forever”,“望夫台”译为“look out”,虽然实现了关联性的最大化,但原文语境效果大打折扣。许渊冲先生将这两个典故释译为“Rather than break faith, you declared youd die, Who knew Id live alone in a tower high? ”许渊冲先生在推理出原文诗歌作者隐含意图的同时,考虑到译入语读者,进一步明示,扩大译入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以取得最佳的语境效果。

(三)中国民俗文化的翻译

在我国远古社会时期,男性只负责狩猎,女性则负责食品种植采集。与男性相比,女性为家庭提供生活物料的可靠性远超男子,因此这个时期,女性收到尊敬和崇拜,在社会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父系氏族时期,人类的生产方式发生改变,男性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得以凸显,逐渐出现男尊女卑的思想。后期,随着周代宗法社会,东周的妾滕制以及儒家礼教的形成,男尊女卑思想成了旧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原文诗歌就出现诸如“妾”“君妇”一类的字眼。

纵观许渊冲先生的译文,可以发现许渊冲先生在进行第二个明示——推理时用第一和第二人称的“I”和“you”来替代“妾”“君妇”,虽传达出主人公夫妻情深,但并没有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思想。庞德在此处的翻译明显更胜一筹。因为国外没有男尊女卑的文化背景,所以庞德在明示过程中用了极具西方特色的“My Lord”一词。并且,庞德从开头主人公青梅竹马时期的“I”和“You”到成婚后的“My Lord”巧妙自然地表现出主人公角色的转变的同时,又展现出青梅竹马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成功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

四、结语

基于关联理论,本文以地点、习语典故、民俗文化为例,比较许渊冲先生和埃兹拉·庞德《长干行》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发现,庞德在翻译过程中存在错译、误译现象,尤其是体现中国特色地名、传统文化的翻译上,而许渊冲先生在译入语的词汇选择上并没有实现完全的语用对等。因此,在翻译中,译者需要深入了解作家作品的文化背景、作者的情感等,并在翻譯时从译入语中找到适当的表达以实现译文的最佳关联,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Pound,Ezra.Cathay[M].London:Elkin Mathews,

1918.

[2]陈琪.关联翻译理论观照下的英汉翻译[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02):140-144.

[3]陈文.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论语》物质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比较——以理雅各、辜鸿铭和金安平的英译本为例[J].名家名作,2022,(02):142-144.

[4]党明虎.从《长干行》看庞德英译汉诗的意象派风格[J].外语教学,2003,24(5):61-64.

[5]段奡卉.从关联翻译理论看汉语格律诗英译中形式的趋同——以《春望》三个译本为例[J].外语学刊,2011,

(03),121-124.

[6]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65.

[7]胡彩云,周静.关联论视阈下的《将进酒》英译探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6):81-84.

[8]莫丽红,戈玲玲.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汉语成语翻译[J].湖南社会科学,2012,(02):189-191.

[9]文燎原.关联翻译观视角下外宣文本变译策略探析——以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为例[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0,25(06):62-66.

[10]吴丽莹.关联论视角下的翻译策略[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02):133-137.

[11]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232.

[12]许渊冲.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3.

[13]余立霞.毛泽东诗词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16,(06):106-109.

[14]郑德虎.中国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上海翻译,2016,(02):53-56.

作者简介:

潘曼曼,女,汉族,河南南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

猜你喜欢

文化负载词关联理论李白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策略
《生活大爆炸》中刻意曲解之关联理论探析
基于语用学的虚拟语气研究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倒下的那一刻
释意理论观下的文化负载词的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