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舞蹈在唐代全盛现象探析

2023-05-31宫雪

今古文创 2023年14期

【摘要】 中国古代舞蹈从原始舞蹈开始,随着社会的演变推进,经过西周、汉朝两个发展高峰期,在魏晋南北朝文化碰撞、民族大融合后,终于以独立的艺术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中国古代舞蹈在唐代的全盛表现在乐舞种类、乐舞机构与舞人舞服等方面,是天时、地利、人和多种因素所造就的。对中国古代舞蹈在唐代全盛现象的探析可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并为现今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供良好启示。

【关键词】 唐代舞蹈;全盛现象;文化交融;继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7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4-010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4.031

中国古代舞蹈技艺精湛、动作讲究,与乐和谐交融,在不同时期散发不同的魅力并影响他国的舞蹈文化。有唐一代,中国古代舞蹈进入鼎盛时期,舞蹈种类丰富、乐舞机构完善、舞人舞技高超、与其他艺术交相辉映,别开生面。今中国舞体系中,其代表性舞蹈以“汉唐舞”命名,可見唐舞在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唐代舞蹈的全盛现象是多种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中外文化互相碰撞、交融的推动。研探中国古代舞蹈在唐代的全盛现象,不仅能了解唐舞的精湛美妙,更可以从中学习到对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对处理今日文化交融问题有所裨益。

一、唐以前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历程

舞蹈是通过人有韵律、有组织的肢体动作来表现一定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诗经·大序》有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1]6这说明舞蹈是人思想情感的外在表达方式,并且还是比文与歌更为深刻的表达方式。

中国古代舞蹈从原始舞蹈开始。关于舞蹈的产生,学者们提出了多种起源学说,其中王宁宁关于舞蹈起源问题的表述似更为合理,她认为:“作为‘物(客体),它包括了原始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狩猎捕获、劳动生产、生殖繁衍、战争操练、祭祀仪式、娱乐游戏等等,这些都是可以感动人心之‘物,都可以引起人们的乐舞行为。舞蹈的起源与原始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与人的感官诉求与表达之本能密切联系。”“实际上人们对于乐舞的需求,普遍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而非某一方面。”[2]30因此,关于舞蹈起源的问题“显然不能绝对化”。无论如何,原始舞蹈与劳动、宗教祭祀、战争等社会活动息息相关,比较朴素地反映了现实生活。

(一)第一次发展高峰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舞蹈迎来第一个发展高峰期——西周。西周确立了以宗法制、分封制为依托的严格等级秩序,制定了一套详尽的礼乐制度,乐舞承担起教化万民、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责任。《周礼·春官》中记载了用于祭祀、教育的“六大舞”“六小舞”,此外宫廷中还有“四裔乐”,民间有“散乐”。周代制定的礼乐制度,使得乐舞规范化、体系化,也是对前代成果的整理与继承。但这种乐舞内容大多为歌颂功德、维护等级,应用于正式场合,是统治者巩固统治的工具,因此形式僵化,“逐渐成为刻板而枯燥的仪式”[3]15。

随着西周灭亡,社会进入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原有的乐舞体制被打破,“郑卫之音”“世俗之乐”歌舞兴起,深受民众与部分贵族阶级喜爱。《诗经·陈风·东门之枌》中:“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穀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1]440-441描写了男女舞于市的景象,是民间歌舞兴盛的真实写照。《史记·乐书》中亦描写魏文侯“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4]1221。从《楚辞》中也可以探寻到当时巫舞祭祀的情况。《九歌·东君》载:“縆瑟兮交鼓,箫兮瑶簴。鸣篪兮吹竽,思灵保兮贤姱。翾飞兮翠曾,展诗兮会舞。”[5]51这是祭祀日神的乐歌,正面叙写祭祀日神歌舞场面的繁盛,表现了人们对日神的爱慕和期望。另外,在《东皇太一》《礼魂》篇中也有相关记载。由于政治与享乐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批专业的歌舞艺人,如西施、郑旦等,推动了古代舞蹈的发展。

(二)第二次发展高峰期

汉代是我国舞蹈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这时期民间乐舞兴盛并推动宫廷乐舞的发展,民间杂曲乐舞是中央“乐府”采风的肥沃土壤。以歌、舞、器、乐相和的“相和大曲”是汉代代表性的乐舞形式。“角抵百戏”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深受民众与贵族喜爱,曾有“三百里内皆(来)观”[6]194的盛况,也被用于招待觐见的外国使者[6]3905。其中的舞蹈大致可分为巾袖舞、道具舞、情节舞和舞像,如:极具观赏性以及难度与体态要求都极高的《建鼓舞》《盘鼓舞》、模拟动物的《龙舞》《孔雀舞》、飘逸宛转的《长袖舞》 《巾舞》等。此外,以《巴渝舞》 《芦笙舞》为代表的“四夷乐舞”也同样得以发展。这时期的舞蹈应用面广泛,不仅用于祭祀,还出现在社会各个阶层的各大场合之中,以宴饮场合最为突出,产生了自娱性与礼仪性并存的交际舞蹈形式——“以舞相属”。“舞袖”与“折腰”是这时期舞蹈中的代表性动作与技巧,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舞蹈家,如:戚夫人、赵飞燕等。

(三)发展交融期

魏晋南北朝是分裂动荡的时期,战乱频仍,文化的发展亦遭到了一定破坏。但汉族政权南移、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又使得各民族文化互相碰撞、交融。古代舞蹈也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并得到丰富,为唐代的全盛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南朝的汉族政权保留了汉族传统雅乐舞与杂舞并有所发展。南朝盛行的“清商乐”相承于汉代乐舞,被后世称为“九代之遗声”[7]638,其“内容丰富,有前代‘中原旧曲,有曹魏时期《铜雀伎》,还有南方‘新声和北方少数民族歌舞。”[2]362其中《白纻舞》以其“质如轻云色如银”的舞衣、如“白鹄翔”又“宛若龙转”的动作、连绵不绝的舞步以及顾盼生情的神态为世人所推崇和赞美,经久不衰。北朝胡舞盛行,一方面大多政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另一方面《龟兹乐》《西凉乐》等相继传入中原。《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周武帝聘虏女为后,西域诸国来媵,于是龟兹、疏勒、安国、康国之乐,大聚长安。”[8]1069为中原舞蹈注入新鲜血液。而天竺、高句丽等地的舞蹈也在这一时期传入我国。

隋统一全国后,在开皇初年制定了“七部乐”,大業中删《文康伎》又加入《康国伎》《疏勒伎》与《礼毕》制成“九部乐”[7]1107,这为唐代“十部乐”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唐代舞蹈全面兴盛表现

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也是古代舞蹈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期,同时也是其全盛时期。舞蹈在唐代成为普遍性的社会活动:上到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普遍参与其中;无论是朝会宴饮,还是节日娱乐,舞蹈的身影随处可见。其舞种的数量也达历代之最,不仅有继承而来的、地方民族特有的,还有与时俱进创造出来的。与舞蹈相关的服饰、装饰、舞谱、表演艺术、编排等艺术审美方面也相辅相成。这一时期的舞蹈人才辈出,管理机构分工明确。

(一)各类舞蹈全面发展

首先是规模庞大、壮丽有序的宫廷乐舞。唐代的宫廷乐舞以“十部乐”以及《坐部伎》《立部伎》为代表。《旧唐书·音乐二》载:“高祖登极之后,享宴因隋制,用九部之乐,其后分为立坐二部。”[8]1059唐朝建立之初,高祖沿袭隋制,用“九部乐”,但内容上稍有改动。后至太宗时,将其扩充至“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西凉》《天竺》 《高丽》 《龟兹》《安国》《疏勒》《高昌》《康国》。[7]1107坐、立二部伎是部乐舞蹈其后的分化,为武后、玄宗等所重,玄宗更是参与其中创作。这类乐舞大都在宫廷宴会、典礼时表演,内容海纳百川,既有汉族传统舞蹈,又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还有众多邻国的乐舞内容,充分显示唐代当时国力强盛、文化多元的社会状况。

再者是水平高超、种目繁多的表演性舞蹈。按动作力度与不同风格可将其分为健舞与软舞,随着时代变化,其内容也会变更。唐开元年间的《教坊记》和晚唐成书的《乐府杂录》中所记载健舞和软舞的种类就有所不同[9]5,其构成除了有继承前代的舞蹈,如《兰陵王》《乌夜啼》;中外民族民间舞蹈,如《胡腾》《柘枝》《凉州》《甘州》;还有在继承传统与吸收其他舞蹈的基础上编创的新舞,如《剑舞》《绿腰》等。这些舞蹈需要相当难度的舞蹈技巧,对身段形体要求较高,当然也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与很高的艺术水平。像表演《柘枝》的舞者就需要纤细的腰身、动人的神情,时而轻快“旁收拍拍金铃摆,却踏声声锦袎摧”[10]5865;时而轻柔“鼓催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10]4075,因此还出现了专门表演的柘枝伎。再像《胡腾舞》中多为跳跃动作,甚至连续跳跃翻腾,随强烈的节奏进行复杂的踏步;《胡旋舞》需要舞者连续平稳快速旋转、迅速停立等。

此外,大曲舞蹈也十分亮眼。“大曲”由来已久,汉有相和大曲、魏晋南北朝有清商大曲。唐代大曲承袭以往,内容丰富,“标志了这一时期乐舞创作实践与技艺水准的高度发展。”[2]474作为大曲舞蹈的代表的《霓裳羽衣舞》现虽已失传,但今人还是可以从当时的记载中窥见一斑。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中写道:“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舞时寒食春风天,玉钩栏下香案前。案前舞者颜如玉,不着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娉婷似不任罗绮,顾听乐悬行复止……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10]4991由此可见,此舞衣饰华丽脱俗,舞姿飘逸连绵、灵动巧妙,动作的设计上借鉴了许多非传统汉族舞蹈姿态和技巧,可谓是文化交融的典范。

字舞、花舞、马舞、民间的歌舞戏等,也是唐代舞蹈的表现形式,篇幅所限,兹不展开论述。

(二)唐代的乐舞机构

唐代的乐舞管理机构主要有太常寺、教坊和梨园。太常寺下设有太乐署、鼓吹署等,统管宫廷礼仪祭祀、宴享娱乐、散乐等排练演出事宜。盛唐时期,教坊得到很大的发展,除内教坊外,又设左、右教坊:右教坊善歌,左教坊善舞。教坊不属太常寺领导,直属宫廷,服务对象是贵族官僚统治集团。梨园是唐玄宗设立了一个乐舞机构,主要是教授和演奏“法曲”,规模颇大。梨园的乐工舞人是从技艺水平较高的坐部伎和宫女中挑选出来的,因此选入梨园的都是最优秀的乐舞艺人。

(三)舞人与舞服

唐代舞蹈的大发展造就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舞蹈家,如:善舞《惊鸿》的梅妃江采萍、舞得《霓裳》杨玉环、因《胡旋》受赏的安禄山、以《剑舞》惊人的公孙大娘、善舞《凌波》的谢阿蛮……一方面是良好的舞蹈环境使他们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舞蹈天分;另一方面,他们的创作与惊艳的表演也推动了舞蹈风尚的发展。

唐代的舞服考究,以不同的舞种着不同风格的舞服。唐代的健舞与软舞,两种舞蹈风格截然不同,所着服饰也各有特点。总的看来,健舞的舞服以小袖为多,以便腾越旋转;软舞的服装则多用大袖,以表现出婉转、舒展的姿态。具体各舞曲的衣着服饰可在舞蹈诗文中得以窥见。

三、唐代舞蹈全盛的原因与启示

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经历了三国时期的割据、西晋时期的混乱以及十六国南北朝的混战,始终未得长期统一。隋兼并天下,却重蹈秦之覆辙,短命而亡。直到李渊取得政权唐朝建立,才使得社会逐渐安定,经济得以恢复,创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舞蹈艺术是文化形式的一种,其发展兴盛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与政局的稳定。唐代由于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新的灌溉工具水车和筒车的出现,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粮食产量也有提高。唐朝手工业比前朝有很大的进步,商业也比前朝发达。手工业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有益的作用,商业的发达刺激着手工业进步,也加强着各地区的经济联系,从而加强了各地区文化间的联系。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娱乐。这为歌舞娱乐的存在提供了可能,也扩大了其影响面和传播面,并且这种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促进着舞蹈向更高水平发展。盛唐时期幅员辽阔、各项制度较为完善,政局稳定,这样的社会环境适合舞蹈的稳定发展,也增加了当政者贵族等对舞蹈的需要,他们往往需要通过这样的形式来表现国力强盛以及满足自己的私生活。

唐代的诗歌文学、壁画雕塑水平高超。“由于诗文的记载,留下了比较丰富的文字资料,又由于洞窟壁画和墓室出土的舞佣、绘画等,又给我们提供了相当宝贵的形象资料。”[3]50唐代文化政策开放,社会自由氛围较强,束缚相对前代与后世都要小,所以人们的观念比较开放,这样兼容并包的氛围有利于舞蹈的发挥与创作。“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11]209国力的强大一定程度上使得人民拥有强大的民族文化自信心,这也就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可以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舞蹈文化亦是如此。另外,舞蹈的表演大部分为女子,这一时期对妇女的压迫与束缚较小,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舞蹈表演中,这也是其发展的一个原因。

唐朝舞蹈之所以能有一个质的飞跃,除以上因素外,更在于它能够存精纳新、巧妙融合、融会贯通。唐舞的成就绝不是一蹴而成的。古代舞蹈历经在西周和汉代两次大发展,再加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到了唐代可以说舞蹈的积累已经很深厚了。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和外邦文化交流、贸易往来频繁,推动了艺术的发展。无论是“十部乐”“大曲”还是表演性舞蹈,它们的动作形态、乐曲、服饰、表演形式已经不仅仅是对前代的总结和发挥了,还融入了新的元素。如表演性舞蹈中加入了许多胡旋、胡腾动作的应用,有很多表现仙女的舞蹈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佛教婆罗等的影响。此外,大批优秀舞蹈工作者的努力也是唐舞兴盛的原因之一。

前代舞蹈的发展积淀是唐代舞蹈发展的天时;唐代社会这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其地利;优秀的舞蹈工作者与其自身不断创新则可视为人和。在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之下,中国古代舞蹈终于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的恢复发展、政局的稳定、社会风气的自由开放、艺术文化的兼容并包、各阶层人们的喜好需要以及对前代财富的继承与创新……这些因素都是今人在复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处理外来文化问题时可以借鉴考虑的,都是为促进文化繁荣可以继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王寧宁.中国古代乐舞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3]王克芬编著.中国古代舞蹈史话[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4](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孙家顺,孔军,吴文沫注译.楚辞译注评[M].武汉:崇文书局,2018.

[6](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3.

[8](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王克芬.中国舞蹈史(隋、唐、五代部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10]中华书局编辑点校.全唐诗: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1]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宫雪,女,汉族,辽宁大连人,青海师范大学中国史硕士生,研究方向:法律社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