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鉴赏诗词的技巧解读
2018-01-20蔡云璐
蔡云璐
摘要:鉴赏诗歌可以是跨越千年与古人对话的一种特殊方式。拥有较高的鉴赏诗歌的素养,开发思维,启迪智慧,
是品读诗歌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修养;传承创新;走入诗词;诗词魅力;文化交融
我们每当遇到诗歌鉴赏类的题型时,时常像“探头”似的急切寻找并套用老师所教授给的模板。当初死记硬背下来的术语、所需知人论世的时代背景可算在考场上发挥了作用。的确,这是一种很实在的解题方法。但是,我相信会有不少同学在毕业后会义无反顾地丢掉曾让他们感到枯燥乏味的“套路”,抛弃曾让他们头脑发昏的诗词,并暗自窃喜终于脱离了诗词苦海。由此可见,中华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并没有真正地滋养他们,而这与当今先进的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让所学知识派上用场并深切感受到诗词的美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
一、夯实基础,拥有较高的文学素养。
诗词与作者的身世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诗词就像一片片白色花瓣,蹁跹地散落在诗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每一片花瓣都有着七情六欲,有着诗人为之注入的悸动的灵魂。可以说,诗词就是诗人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只有真正的理解了诗词,才能掌握它的核心要领,吸收它的精髓。要想较深入地理解一首诗词,无疑要有着较好的文学底子。而所需的文学底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出了名的文火慢功。因此,对于文学素养的提升不可急于求成,要戒骄戒躁,脚踏实地地积累。文人有着较高的生活情趣,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就是他们对生活中素材的挖掘,对生命意义的思索,而这也是诗词为何百读不厌的原因之一。平常生活出哲思,平平淡淡才是真。所以我们要留心于生活,善于观察,善于思考,逐步培养见微知著的能力。
有了品读诗词的基本功,便可以轻松地抓住诗词的点睛之处。同样的,诗词的题目也非常重要。题目可以帮助你对诗词内容有大致了解,对诗词基调的奠定有提示作用。接下来就是对内容的理解了。诗词有着凝练、委婉的风格,所以对于内容,一点也不能遗漏。
二、咬文嚼字,梳理大意并生发联想。
你所接触的每一首诗不仅仅是纸面上个个跳跃的文字,还是一首未被唱出或被时间定格的乐曲。它的情调或许有些悲凉,或许有些欢快,抑或是时喜时悲,不痛不痒却别具一格。要想去触摸那些美丽而又芳香的诗句,请你用你的耐心和想象去品味。诗歌如酒,越经时间的积淀就越能散发出历久弥新的香味,萦绕在鼻尖挥之不去。此时,结合古人拟的题目或词牌名和他们对事物的描述,就可以对这首词或诗有了整体上的了解。之后,每读一个字就根据自己的能力对其进行想象和提问,渐渐地去接触那个时代,那段往事。慢慢地想象出作者所勾勒出的事物的形象。那么,诗词的意境就悟出来了。这时,我们就可以与作者的思想发生共鸣,自然可以迸溅出思维的火花。
初次尝试时难免要花时间,可是经过一次次思考,又因为所要求掌握的的诗词类型也不是很多,所以慢慢地会熟练起来,甚至可以总括出著名诗人诗风之奇。像我们所熟知李白清新飘逸的诗风,“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李商隐文辞清丽、意韵深微的诗风,白居易通俗易懂、讽喻写实的诗风,李贺空灵诡异的诗风,苏軾豪放洒脱的词风,李清照婉约含蓄的词风等等。拥有了对诗人词风较全面的掌握,对诗词的理解也就会进一步加深。
三、透析意境,真正体会手法的妙用。
正确地进行知人论世,熟悉诗人之后,我们就要对诗词的意境进行分析。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所说的:“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而境与景密不可分。在静景中,诗人旁立观之,忘我而又浑然于自然;在动景中,诗人参与其中,有我而又寄情于景;并且诗人所描写的景物或许会有着更深层的含义。那么我们如何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所见所感呢?这就要求我们开始联想。此处的联想不是漫无天际的乱想,而是根据诗词本身进行合理的想象。设身处地地为诗人着想,感念他的思绪,进入他的世界,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试着去理解他,理解当时的背景。有了同感之后,再进行深层剖析就容易多了,不用像当初那样生拉硬拽,东扯西扯不着边际了。那时也就会慢慢领悟到诗词的美,它就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悄悄地改变着我们。
找到了诗词本身的特点后,这时,我们所学的表现手法就可以很快地帮我们识破它的玄妙之处。这时,再联系诗词的内容,运用我们背诵的术语顺畅地写出自己对诗词的理解。理解诗人的同时也多了一种亲身经历,那么,个人生活中也就多了一种诗意,你也就不得不爱上了诗词。拥有着对诗词的兴趣,学习起来也是事半功倍。虽然前阶段比较苦涩,但是坚持下去的话,就很容易尝到读诗词的甜头。
四、活学活用,掉书袋益于领悟精神。
因为艺术源于生活,诗词的输入量增加了,输出量自然会提升。当遇到与诗人相似的事情后,我们也可以感慨出他的诗句,与几千年前的诗人对话,那种美妙的感觉不言而喻。又因为艺术高于生活,所以我们在吟诗或读词时,就会感受超越时空的精神寄托与思绪飘扬。那时,我们也不只会拘泥于考试的范围,而是会有意或无意地将读诗词作为一种生活习惯,远离曾经被诗词撞得头晕眼花的自己,真正的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和中华古典文化的魅力,并且逢考必过,让诗词为我所用。
其实,就算我们不懂诗词,可是当它们融入我们的生活时,我们也会被素不相识的面孔所吸引。就像在前段时间大火的一个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主持人董卿感慨自己像遇到了知音一样。当然,董卿那张口就来的功力让人折服,而我们也从中真正地体会到了“美人以玉为骨,诗词为心”,文学是能够真正地滋养我们的。又如在诗词比赛中夺冠的小姑娘武亦姝,她无疑得到了很好的文化熏陶。但是在比赛中她展现给大家的是过人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并没有涉及到创新能力。对此,我们可以尝试着活学活用,让诗词真正的走入我们的生活,并且从生活中发现诗意。
可以说,我们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掌握诗词,一定要下功夫,这样才能理解它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这两全其美的事情是要经历三种境界的,一则“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二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三则“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