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2023-05-31王爱军

学周刊 2023年18期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基本特征高中地理

王爱军

摘 要:新高考制度对高中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等提出了較高要求,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学生的成长需求。教师要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需求做出改变,创建主题式的地理教学模式。文章简单概述和分析主题式教学的基本特征,从课前准备、课中实施和课后反思三个阶段构建层次化教学体系,让学生在主题的引领下展开深度探究和学习,确定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满足其在新高考制度下的成长需求。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高中地理;基本特征;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8-0064-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8.021

主题式教学强调将教学目标、内容等融于综合性框架之中,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推动学生展开深度学习和探究。在高中地理学科中应用主题式教学模式,有助于集中教学资源、规避碎片化学习的现象,让学生能够利用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综合性思维。鉴于主题式教学具有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教师可以在准备充分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积极参与主题式学习活动,让他们在明确主题的前提下,深度探索高中地理学科知识的内在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

一、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纵观高中地理教学的实况,在运用主题式教学模式时,教师要准确了解其特征,才能真正把握其规律,从而提升主题式教学的有效性。主题式教学的特征可以细致划分为两点:一为整合性,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以主题为中心,围绕主题设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等,将多种资源融于一体,让学生在高度整合的学习模式中提升学习效率。二为实践性,地理学科本身具备较强的实践特征,其教学内容和基本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自然也要回归到生活之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知识。所以在主题式教学中,教师也要深入理解主题式教学的实践性特征,通过开展主题活动、项目学习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挖掘地理知识的规律,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总之,在实施主题式教学模式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其特征,从其特征入手,合理地展开相关教学活动[1]。

二、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课前准备,初显主题

主题式教学涵盖主题、素材等多项元素,需要经过全面的考虑和细心的准备,才能充分发挥主题式教学的价值。所以,在教学活动正式开启之前,教师应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让学生成为搜寻主题、确定主题的主人公,加强他们自身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转化为使命感,令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增强。

1.组织班级会议,确定探究主题。顾名思义,主题式教学的核心自然是“主题”,只有具备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主题,教学资源才能得到充分整合,教学目标才能具备更强的指向性。在课前准备阶段,为确定教学活动的主题,教师可以在班级内组织会议,将课程教学内容、地理课程标准、现阶段地理教学计划以及班级的整体学习情况等,以文字化、数字化的形式展现在全体学生面前,让他们在阅读文字、整合数据的过程中了解地理教学的实况。而后,引入主题式教学的思想和理念,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其价值和具体实施办法,鼓励学生根据课程教学的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将学生的意见综合起来,确定主题式教学中的主题[2]。在这一过程中,为提升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采取竞标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出新颖、贴切的主题,让学生阐释自己提出的主题具备哪些优势。以此类推,当所有学生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后,以民主投票的方式选出一个最优的话题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展开多元化的互动和交流,不仅能在沟通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还能为教学活动做好前期准备。

2.创建学习小组,做好学习规划。一般情况下,主题式教学模式要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载体,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共同钻研和分析主题,这就要求教师提前做好分组工作。基于此,教师要对过往的教学效果、学生取得的成绩、尚未达成的目标及学生之间的差异等进行细致分析,明确在主题式学习背景下,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达成的目标,而后选择创建同质或者异质的合作小组,并在确定分组方案后,引导学生在组内讨论主题。根据每一个学生在地理教学中表现出的真实状态,为其分配恰当的学习任务,同时也要对主题式教学活动中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等,提前展开预设和分析,将其制订为书面学习方案。借助小组学习方案,学生会围绕着主题展开学习,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质量都会明显提升。各组在做好学习规划之后,也应该将学习规划提交给教师,教师再根据学生制订的主题式小组学习方案,对后续的教学活动进行统一安排,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平台和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可以在小组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经过这些努力,学生不仅能够从行动上做好主题式学习准备,也能从思想上确立学习目标,进而展开更为高效的学习活动。

3.搜寻课外资料,丰富学习资源。综合以上阐释的内容可知,主题式教学应具备丰富的教学材料和学习资源,学生要经过猜想和反复推论才能真正得出科学合理的结果。也就是说,在前期准备阶段,提前搜集和整合丰富的资源,也是教师和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为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课程标准中的学习要求、学习主题等要素出发,找寻主题式学习活动中的必备或者基础性素材,将其按照实物、文字、图片、视频等不同的类型,合理地归类到不同的区域内,如实物道具可以投放在班级的地理学习角或者地理社团,文字、图片等可以整合为一个大容量的文件夹,以便后期及时调取资料。另外,搜寻课外资料要伴随着主题式学习的整个过程,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无法解答的难题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搜寻课外资料,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地理问题。在丰富的学习资源的支持下,学生的知识储备会越来越多,认知视野会逐渐开阔,从而能够逐渐加强在主题式学习活动中的能动性。

(二)课中实施,践行主题

经过细致的课前准备,学生已经明确了地理教学活动的主题,大致了解了地理学习的方向,在此基础上,主题式教学顺利过渡到课中实施阶段,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指导和巧妙的点拨,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中践行主题,推动学生积极参与主题化的地理探究活动。

1.巧妙导入,引入主题情境。在主题式教学的课中实施阶段,为全面带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要把握好导入环节的机会,利用地理纪录片、新闻资料、图片素材等,开启巧妙的课堂导入活动,引入主题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再一次明确主题、了解主题,并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感知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展开来说,在导入环节中引入主题情境,教师要用好素材、紧抓学生的心理特征,围绕着高中生的思维特征、认知范围、生活经验等,合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产生“眼前一亮”的感觉,并从主观角度对主题式教学活动产生兴趣。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自然、主动地投入地理课堂中,也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同学的合作学习活动,凸显主题式教学的价值。除了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主题情境之外,教师也可以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熟悉的地理神话故事、科普理论等作为材料,让学生通过讲故事、讲案例、阐释生活现象等方式,成为创设情境的主体,这样既能增强导入环节的新颖性,也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能动性[3]。

2.设置问题,推动合作探究。主题式教学模式中不仅要具备明确的主题,还要具备与主题配套的问题链,这样才能将主题渗透于地理教学的方方面面,学生才能真正在学习活动中践行主题。对此,教师要结合主题式教学活动的进程,在课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阶段中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读问题,让他们将地理知识、现实生活经验等应用于地理问题解读之中。同时,针对主题式教学的具体要求,教师也要根据提前设定的合作学习小组,设置具有挑战性的探究性问题,促进学生自觉地展开合作探究,引导他们与组内成员共同商议和探讨地理问题,从而推动主题式学习向纵深处发展。而从课程标准中的个性化教育出发,教师也要精心设计问题链,使其呈现难度递进、由简单到复杂的形式,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入门级的问题产生学习兴趣,并通过探究性的问题展开合作探讨,进而逐层提升思维能力。这样既能促使学生完成主题式学习任务,也能逐步强化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深度。

3.运用导图,建构知识体系。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情境中,地理知识碎片化、学生知识系统不完善等情况较为突出,而主题式教学要求学生具备系统化的知识结构,这种现实和理想的冲突足以说明,高中地理教学尚未完成转型。针对这种情况,在高中地理的主题式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带领学生梳理、整合课堂上出现的地理知识,传授给他们解析、绘制导图的技巧,让他们学会从导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便能从教师绘制的导图中了解地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据此,教师应以地理教学的主题为核心,为学生布置绘图任务,激励学生以思维导图作为工具,将主题背景下的地理知识结构展现出来,通过不同走向的箭头、数字符号等,展现主题式教学活动中的不同知识点及其内部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建构起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4.实践活动,践行课程主题。一直以来,缺失实践要素都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弊病,部分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人为地削减了地理实践的时间,导致学生的实践时间和经验不足,这样自然难以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对于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病,教师要在主题式教学中扭转局面,将实践活动作为主题式教学中的关键要素,通过开展主题研学、项目探究、实地探索等类型的实践活动,践行地理课程的主题,引导学生运用课内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合理地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为城市的规划建设等提出建设性的意见[4]。教师也可以将实践活动聚焦于自然地理,围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制订活动计划,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基础上,通过野外探索活動让学生与自然地理要素亲密接触,从触觉、视觉和听觉等角度,感知不同地理现象中蕴含的真谛,形成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环保理念。

(三)课后反思,升华主题

经过课前准备和课中实施两个阶段,主题式教学模式已经推动了地理课程教学的发展,在第三个阶段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展开课后反思,进一步升华课程教学的主题,让学生理解主题中的自然规律和人文内涵。

1.小组总结,明确探究盲点。课后反思,旨在帮助学生找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让他们确定未来努力的方向。基于此诉求,教师可以在课后反思阶段开展小组总结活动,让学生以课程主题为中心,逐一排查各个组员在知识理解、问题探讨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明确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的盲点。简单来说,在完成主题式教学任务后,教师为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要按照之前的分组形式,指导小组长在组内领导学生展开个人陈述和组内汇报活动,让学生从个体参与、整体发展和课程主题是否得到凸显等不同的角度,总结和归纳本组在主题式学习活动中的优势和不足,并针对提出的不足和问题,制订后续的弥补方案,探讨如何践行和升华主题。借助此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明确主题式学习活动中存在的盲点,还能不断增强辩证反思的能力,进而推动主题式教学的长期发展和稳定进步。

2.班级汇报,升华教学主题。 从升华教学主题的角度入手,在主题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在课后反思阶段组织班级汇报工作,让学生以个体、小组为单位,阐述本人和本组的学习成果、学习思路,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等,让他们通过讲解多媒体课件、展示思维导图、小组项目报告等多样化的形式,呈现主题式学习的各个流程及每一个阶段中达成的目标。经过这一环节,不仅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所得和所失,学生也能对主题式教学活动的利弊形成全新的理解。此外,为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建设常规化的主题式教学体系,教师也可以在每一次反思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讲述对未来的期待和展望,让他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主题式学习抱有期望,这也有助于地理课程主题的升华。

综上所述,教师围绕高中地理教学实况和学生的真实学情,将主题式教学的理念融入课前准备、课中实施和课后反思三个阶段,让学生在共同讨论的过程中明确主题,在学习活动中践行主题,并在总结和汇报时升华主题,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主题背景下地理知识的印象,也能增强其主动学习的意愿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在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履行好观察者的职责,针对学生出现的思维局限,及时给予帮助,以此推动主题式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郭春喜.基于主题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策略——以“区域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21(9):19.

[2] 李春.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区域地理复习中的应用——以“俄罗斯”一课为例[J].地理教学,2021(12):58.

[3] 梁亮峰.基于微主题探究的高中地理深度学习模式与实践[J].地理教学,2020(17):39.

[4] 曾丽珊.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管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9(9):93.

[责任编辑 胡雅君]

猜你喜欢

主题式教学基本特征高中地理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方法
长株潭水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保护修复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分析
主题式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应用
中国古代军队系统管理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