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工科院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及破解路径
2023-05-31杨红娟翟雨翔王佳
杨红娟 翟雨翔 王佳
摘要:随着高校就业形势愈发复杂严峻,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也日益突出。本文以工科院校为例,分析了“慢就业”现象,提出了“三全育人”视角下“慢就业”现象破解路径:育人为本,全员参与,营造浓厚就业氛围;精准服务,贯穿全程,全力做好就业指导;精耕细作,全方位保驾护航,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慢就业”现象;“三全育人”;高校大学生;就业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一直以来都是热点话题。[1]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促进就业的重要群体。受疫情和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高校就业形势愈发复杂严峻,高校大学生“慢就业” 现象也日益突出。[2]本文以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对高校大学生“慢就业” 现象进行深度剖析,进而提出破解路径,以期能为工科院校毕业生充分且高质量就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新形势下工科院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
近年来,工科院校本科毕业生“慢就业” 人数比重不断攀升,本文整理了笔者所在院校2017—2022年的就业数据(详见表1、表2)。
从表1可以看出,未就业率逐年上升,其中2020年未就业率高达21.98 %;从表2可以看出,2020年以前,“暂未就业,准备就业” 的学生比率较高,均超过了50 %;2020年以后,数据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就业,拟升学” 的学生比率开始增大,均超过了70 %,其中,2020年高达74.42 %。据此,笔者将“慢就业” 学生分为以下五种类型:[3]
第一类:二战考研型。这类学生在未就业学生中占比越来越高,目前已过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一是学生自我定位不准确,盲目考研,认为考取研究生是唯一出路;二是市场导向问题。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三是家长鼓励学生考研,希望孩子能有更高学历。
第二类:考公务员型。这类学生占比有所增加。受疫情影响,毕业生求稳心态加剧,对体制内的工作热衷度提高,且不再考虑和准备其他形式的就业。
第三类:逃避就业型。这类学生之所以选择“慢就业”,一是因为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沒有做好就业准备;二是因为在求职中屡屡受挫,由就业焦虑演变为了逃避就业。另外,这类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没有经济压力,也就没有什么就业紧迫感。
第四类:眼高手低型。这类学生急于找工作,但对自我认知和对外部世界的探索都不够深入,存在着“眼高手低” 的现象。另外,这类学生还受同伴压力影响,片面注重同宿舍、同专业之间同伴的类似选择,甚至是攀比。
第五类:就业困难型。这类学生的主要问题是个人综合能力较弱,就业竞争力不足,与用人单位实际工作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求职时不具备优势,导致就业动力和信心不足。甚至一部分学生在毕业前仍需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通过学校课程考试和本科生毕业设计中,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找工作,从而导致了“慢就业”。
二、工科院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面临的挑战
新形势下,工科院校大学生“慢就业” 面临着更加严峻和复杂的挑战。严峻指的是: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就业竞争加剧;复杂指的是:受疫情和经济下行等多种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就业形势变得更
加复杂。[4]
(一)就业竞争激烈和“慢就业”增多的挑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的比例已经超过了50 %且还将持续增长。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高达1158万人,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但受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等多种因素影响,很多企业却正在缩招甚至是裁员,这无疑加剧了就业挑战性。
(二)学生就业需求和就业观念改变的挑战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和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朝九晚五” 的就业模式正在逐渐发生变化。现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不仅是有前途、薪资高,还要稳定、舒适、自由,能够实现自我价值。部分高校毕业生求职时只考虑眼前的工作条件和收入的短期回报,不考虑长期的职业生涯发展,也不愿意投身到基层一线工作,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家国情怀。
(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从根本上考验的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高校大学生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与现实就业状况之间的错位,高校毕业生求职能力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之间的偏差,都加剧了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之间的矛盾。加之受疫情的影响,这种矛盾日渐突出:各用人单位的就业门槛越来越高,对高校毕业生的招聘要求也越来越多。对于高校而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才是重中之重。
三、“三全育人”视角下“慢就业”现象破解路径
破解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慢就业” 现象,需要进一步优化“三全育人” 就业工作体系,坚持“落实落细抓就业、千方百计拓就业、用心用情促就业” 的就业育人理念,齐心协力、多措并举,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
(一)育人为本,全员参与,营造浓厚就业氛围
1.坚持全员参与,配齐建强就业工作队伍
学院要加强就业工作组织与领导能力,确定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学院—学科—辅导员—班级” 四级就业工作体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全院就业工作;要研究制订学院就业工作总体方案、目标及下一阶段的具体任务,并督促落实工作任务。
2.加强家校联系,建立畅通家校共育渠道
一是通过微信、电话和家访等形式畅通家校沟通渠道;二是将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学生的在校情况等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三是定期召开家校线上见面会,通过家长助推学生积极就业,从而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3.深化校企合作,扩大拓宽就业招聘市场
一方面,要持续加强校园招聘主渠道市场建设,用心接待用人单位,与重点企业建立稳固关系;另一方面,要积极促进网络招聘市场建设。另外,要坚持“引进来” 与“走出去” 并举:既要积极邀请企业进校开展专场招聘会,也要积极组织学生进企业参观、实习、面试,加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
(二)精准服务,贯穿全程,全力做好就业指导
1.全面摸底就业意向,精准推送就业信息
学生的就业意向是动态的、变化的,只有精准掌握学生的就业意向和问题并及时跟进,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为学生就业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建立学院就业群,及时将就业信息推送给学生;二是在就业意向摸底的基础上,一对一与学生沟通就业问题再进行梳理和再记录;三是通过学院就业专栏平台,精选就业信息后进行推送。
2.全面加强就业指导,精准帮扶重点群体
针对学院全体毕业生,策划了以“青春逐梦,就业远航” 为主题的毕业生就业指导系列活动,其中包括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解读、简历制作指导、面试经验分享、面试礼仪培训、就业困难学生座谈会、抗疫云端招聘会、考研加油暖心活动及考研复试指导等,提升了毕业生的求职技能。另外,要精准聚焦未就业的学生群体,建立未就业学生信息台账,以便分类指导、精准推荐。
(三)精耕细作,全方位保驾护航,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1.加强思想引领,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密不可分,二者需要深度融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5]一是通过高校课堂主渠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思政课上,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党和国家的发展之中;在专业课上,要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前沿,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怀;二是加强网络思政就业育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线上网络平台宣传就业典型事迹,树立榜样;积极宣传应征入伍、西部计划等政策,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就业;对考研、找工作的学生事迹进行积极宣传报道。
2.增强心理疏导,缓解就业焦虑情绪
在疫情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下,部分学生对就业产生了焦虑、恐慌情绪,甚至选择逃避就业。因此,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很重要。一是可以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就业压力和情绪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缓解学生就业压力;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力度,在課程中增加自立自信教育、挫折教育、自我调节等内容,提升学生自我疏导能力和健康就业心态。
3.重视第二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用人单位招聘门槛越来越高,努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对此,高校要积极开拓第二课堂,通过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拓展学生的眼界和能力,全方位育人,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技能和社会服务意识等。学院通过深化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五大行动”,着力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及综合素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渲染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面对高校日益突出的“慢就业” 现象,作为一名高校就业工作者,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其进行审视和分析。就业是民生之本,长期、大规模的“慢就业” 现象对大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发展都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探寻大学生“慢就业” 现象的破解之法迫在眉睫。本文基于“三全育人” 视角提出了“慢就业” 现象的破解路径,旨在推动高校毕业生能够更加充分、高质量的就业。
参考文献:
[1] 邱琳,张春妹,李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慢就业”成因及对策分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1,23(5):29-33.
[2] 张倩.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破解路径探究[J].就业与保障,2022,(9):9-11.
[3] 王婷婷.探究后疫情时代经管类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与破解路径[J].就业与保障,2022,(7):103-105.
[4] 郭明净.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慢就业”群体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析[J].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39(6):636-641.
[5] 袁璨.后疫情时代高校就业指导的困境与对策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15):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