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院和学院双院协同育人的运行困境及实现进路

2023-05-31余博穆宏浪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3年3期
关键词:书院制书院学院

余博 穆宏浪

[摘 要]实现书院和学院双院协同育人是深化书院制改革的内在要求,是推行书院制的高校必须正视的关键性问题。书院和学院功能定位不清、工作协同不够、教育和教学工作融合不深、导师和导员队伍建设不强等诸多问题都表明双院协同育人存在运行实践困境。这些困境是育人理念的不统一、育人模式没有以学生为中心、书院特色文化建设滞后等原因造成的。要从育人理念、管理机制、师资队伍、文化建设四个层面入手,深入研究“双院协同育人”的实现进路,不断增强书院和学院协同育人成效。

[关键词]书院制;书院;学院;双院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3) 03-0068-05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我国高校传统的育人模式是学院制,即以学科专业为中心开展教学组织和学生教育管理,注重专业教育。书院制是以学生公寓为平台,集教育、管理、生活、服务、活动为一体的社区管理模式,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倡导以生为本、全面发展。

2005年,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开始探索书院制改革,在其后的十余年间,中国大学书院发展迅速,书院数量逐年增多,书院发展模式日益多元。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8号)明确指出“深入探索书院制模式,建设学习生活社区”。2019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指出“要积极推动高校建立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2020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指出“深入探索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三制交叉融通的创新育人模式”。这些都为书院制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一时间,办书院成为各高校变革本科教育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路径选择。

一、“双院协同育人”的运行实践

随着高校书院制改革的推进,传统的学院一元主体育人模式被打破,本科教育从过去以院系为组织单位转变为以书院和学院并存运行组织实施,由此,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书院和学院“双院协同育人”模式在高校逐渐开始推广。如西安交通大学从2005年发展至今,已形成9个实体书院和23个学院并存的书院和学院“双院协同育人”模式;复旦大学2012年开始在全校本科教育中全面推行住宿书院制度,以“住宿书院”为单位开辟第二课堂,深化通识教育理念,打造特色校园空间。清华大学为支撑“强基计划”,2020年新建五大书院,旨在打造立足基础学问与家国抱负,不以细分专业为藩篱的立体育人平台。这些高校的书院制改革为书院和学院“双院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探索了道路。

2018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学成立本科生院,实行书院制,现在大一至大四4个年级的学生全部纳入七个住宿式书院管理。书院按照“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原则,承担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和素质拓展,主要包括公共事务、思想教育、综合能力提升、学习与发展指导等职能。2019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进一步深化书院制改革,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书院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按照书院和学院“共同育人、优势互补、分工明确、协同工作”的原则,建设全员参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信息时代特色书院。为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深入推进书院和学院“双院协同育人”。

二、“双院协同育人”的问题表征

“书院打破了大学原有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加之探索时间短,对新型书院的特征、运行规律认识不够等,书院与学院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1]研究调查中发现,书院和学院作为两个育人主体共同存在,在协同育人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书院和学院协同不够

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书院制改革涉及组织架构、职能分工、资源分配、招生制度等多个领域,是牵一发动全身的整体性工作,需要书院、学院以及各单位协同推进。书院建立后,管a理主体增多、职责划分交叉、利益关系多样、治理结构复杂,[2]书院和学院的职能定位和工作边界决定二者能否协同有力。研究发现,各个高校对书院的功能定位都不尽相同,如西安交通大学书院承担大一至大四四个年级的学生教育管理、通识教育、学业辅导、书院环境与文化建设等职责;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书院只负责一年级新生的教育管理、通识教育、导学活动和第三课堂等,高年级的学生工作仍由学院负责;复旦大学书院主要负责社区文化氛围营造,引导学生自我管理,打造第二课堂,开展通识教育;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书院主要负责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建设、通识教育。由以上来看,目前实行书院制的高校对书院和学院的职能定位大致是书院主要负责学生事务管理服务、通识教育、导学活动、社区文化建设和综合能力培养,主抓第二课堂;而学院主要负责专业教育,主抓第一课堂。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书院和学院是两个独立运行的机构,是两套不同的管理人员在对同一个群体进行教育管理。书院和学院宏观上有职责分工,但是,书院和学院双院协同的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滞后,针对具体工作往往缺乏有力的领导、高效的沟通和明晰的实操指南,以致课堂教学、学生日常管理服务分别作为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难以形成有机整体。在微观操作上也出现书院和学院权责边界不明、协调沟通不力、合力育人成效不显的情况。在具体的育人过程中,同一件事都抢着去管或者同一件事都不愿意去管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教育和教学工作融合不深

学院的专业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一站式”社区管理服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二者应该相互融合,共同发力做好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调研显示,书院成立后,学院的许多老师认为育人职能全部转到了书院,自己只要完成课堂教学和科研任务即可,忽视了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责,有的学院认为书院开展的通识教育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是浅层次的,不予认可,很多书院的通识教育和文化实践活动也未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而对书院来说,得不到学院学科专业的支持,开展的通识教育没有顶层设计规划,不成体系。书院更多的时间精力被用在社区学生事务管理服务上。长此以往,教的只管“教”、管的只管“管”,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两张皮”,未能实现“教、管、育”的有效融通。

(三)导师和导员队伍建设不强

“导师不仅能够在知识方面为学生答疑解惑,同时,学生通过跟导师的交流接触,可以感悟教师的学识为人,进而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作用。”[3] 导师是书院的灵魂,书院制改革成功与否,导师至关重要。当前,各高校在大力推进书院制改革的同时,也在推行导师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困难:

1.导师管理机制需要健全

导师具备学院教师和书院导师双重身份,人事关系在学院,管理权和考核权在学院,而作为导师在书院开展导学工作存在双重身份、多重管理的困境。

2.导师导学效果有待提升

书院远离教师家属区和居住地,教师深入书院指导学生不方便,开展线上互动多,面对面和学生交流引导少。高校教师面临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面对导师导学的第三重任务,教师积极性不高,加之我国高校生师比普遍偏高,能参与导学的教师数量少,在调研中发现,多所高校书院的每位导师指导的本科生都多达100人以上。同时,书院对导师的培训指导不够,导师导学专业性不强,多重因素导致导学效果不佳。

3.导师激励制度不完善

导师在书院指导学生的学业、生涯规划等工作应该纳入职称评审、绩效考核、评奖评优等指标体系中,但是,书院作为大学里新兴的组织机构,与传统的学院相比,拥有的教育教学资源较少,能用来激励、奖励教师参与书院建设的指标和途径不多。

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的工作人员,是学院和书院开展育人工作的“主力军”。目前实行书院制改革的高校,辅导员队伍主要是以下三种类型:一是辅导员人事关系在学院,学院向书院派驻辅导员,辅导员工作关系、考核等在书院和学院并行交叉,辅导员被双重领导、双重管理。二是部分辅导员人事关系在学院,部分辅导员人事关系在书院,一个学校拥有多支不同的辅导员队伍,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辅导员队伍由学院辅导员、书院专职辅导员、2+3辅导员、研究生兼职辅导员等多种类型组成。三是辅导员人事关系全部在书院或学工部门,学院配备班主任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书院制改革后,原来隶属学院或学工部门的专业化、单一化的辅导员队伍变得复杂化、多元化,同时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管理对象、管理流程、领导层级发生变化,加大了辅导员队伍的考核、管理难度。

三、“双院协同育人”的困境解析

(一)工作理念没有向育人聚焦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书院和学院在工作中沟通不畅、协同不力的深层次原因是二者工作理念不统一、工作目标不聚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教育理念的差异

“我国高校长期存在的专业化管理模式与国外书院制以学生专才和通識教育为主的宿舍管理理念产生矛盾,大学未合理处理好两种管理模式的有机结合。”[4] 中国高校长期以来以学科专业建设为中心开展专业教育,着力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专才”,而书院是以通识教育为核心,以社区文化建设为平台,着力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通才”。调研发现,部分学院领导和教师认为书院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专业教育,削弱学生对学院专业的归属感,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2.教育目标的差异

马克思认为,未来教育“是用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5]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传统学院以学科为本,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向学科专业建设,注重学科排名和科研产出,教育目标异化。而以学生居住社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书院,以学生为本,则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3.教育方式的差异

学院固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专业、课程、教师为核心元素开展教学,以教为主,注重知识传授,是“学院有什么给什么”的教育供给方式;而新型的书院教育,由以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从学生需求出发,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提供教育服务支持,是“学生需要什么补什么”的教育补给方式。

(二)管理模式没有以学生为中心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是大学的职责所在。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提出“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提倡大学回归育人初心。然而,高校在办学治校过程中,因管理体制僵化、教育评价失偏、自治文化缺失等原因,办学资源、教育目标和管理服务并没有完全向人才培养聚焦。

1.管理体制僵化

“现行中国高校的书院既非大学历史自然演化的结果,也非对中国古代书院的继承,而是在中国高校已经高度成熟的专业院系组织基础上,为克服现代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由高校管理部门人为设计建构的产物。”[6] 建构性的书院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工作,打破了中国高校固有的校院两级的管理运行模式,新的运行体制和管理模式冲击传统僵化的管理思维,打破固有的资源分配方式,与传统的组织机构形成一定的张力与冲突。如原有院系和职能部门的领导认为,新建书院是分流学院职能,是将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进行重新划分组合。他们未认识到书院制改革的价值真谛,学院和书院不同的管理运行体制为双方协同合作增加了障碍。

2.自治文化缺乏

中国高校长期以来实行科层制的管理模式,而国外住宿书院的管理核心是“学生自治”。[7]自上而下的科层制和复杂臃肿的行政管理机构,让权力和资源高度集中在行政管理部门,各部门之间行政壁垒严重,学生成为高校各部门的管理教育对象,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被严重束缚,自治文化缺少生存“土壤”,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治管理模式、自我教育方式难以形成。

3.教育评价失偏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8]过去的几十年,我国高校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分配、职称评审、奖励挂钩,人才培养成效、教育教学实绩、育人投入考虑较少。这些评价导向与书院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目标导向严重偏离,影响了专业教师投身书院育人的积极性,制约“双院协同育人”文化的形成。

(三)书院特色文化精神尚未形成

早期,我国高校成立的书院,如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的书院在长期的办学、改革和建设发展中,形成了其独有的文化品质和特色风格。但是,“我国目前的书院制改革仍停留在方案和目标上的哗众取宠,认为改革只要是以参照国外经验实现通识教育改革即可,而并未考虑实践过程中所实现的教育、服务和学生发展的效果”。[9] 近几年成立的书院主要是为了应对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挑战,如大类招生改革或专业教育过度发展带来的问题,是以学生宿舍为主要管理空间,以公寓社区为管理平台,对学生开展通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提升等工作,本质上是一种社区式的学生管理服务模式。“目前虽然各个书院各有书院名称、书院章程,但是并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书院文化,以致书院中举办的活动大同小异,表面上各书院活动丰富,气氛热烈,但是并没有给学生带来更多独特的文化体验。”[10] 尤其是一些新建的书院在文化建设、精神传承、价值引领方面还有所欠缺,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要负责大一新生的教育管理,大一结束,专业分流后学生就由学院教育管理;再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尚未统筹规划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书院开展的通识教育课程尚未完全与学生培养方案接轨;7个住宿式书院未系统设计书院院名、院徽、院训、章程等能承载书院文化的形象标识,凝练书院文化和书院精神也尚未提上议程。如果书院的存在是类似于学生管理服务的新增机构,就很难赢得学校其他部门的认可,难以与学院、学生处等专业化的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在同一片天空里“共生”“共存”。

四、“双院协同育人”的路径构建

(一)理念層面:统一书院改革思想,凝聚协同育人共识

“大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把年轻人培养成为有学识、智慧,能为自己生活和社会承担责任的年轻人”。[11]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无论是传统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还是实行书院制改革后书院和学院双院并行的运行模式,都应该将育人作为首要目标,作为共同努力的工作方向。因此,在推行书院制改革之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统一改革思想,凝聚发展共识:

1.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

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行政管理与自建自治、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等主题的大讨论,引导教职工树立以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2.推行书院制改革宣讲

面向全校师生宣讲什么是书院制、为什么办书院、办什么样的书院、怎样办好书院,引导师生正确认识书院制改革的价值意蕴,全面理解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对学生全面成长的作用,鼓励师生主动参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共建书院特色文化。

3.推动调研学习

组织学校和学院领导、导师团队赴国内书院制改革早、改革成效明显的高校学习调研,了解双院运行模式,拓展交流,增进共识,努力做到思想统一、目标统一、价值一致、发展同向,形成改革合力,实现“同频共振”。

(二)管理层面:深化育人模式改革,构建协同育人体系

书院制改革是关乎本科教育的全局性工作,涉及人才培养的诸多环节,涉及学院、学工、教务、后勤、人事、组织等多个部门,书院和学院要想和谐共存、高效协同,从本质上要确立学院和书院二元主体的育人地位,进一步深化育人模式改革。

1.成立领导组织机构

建立校领导任组长的“双院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协作、顶层规划设计的“双院协同育人”机制,制定协同育人的制度规范和操作指南,构建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为双院运行提供领导保障、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2.精准划分功能职责

以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为导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定位学院和书院的职能。学院是以学科专业为基础,以专业学生为对象,以专业教育为主要内容,以“第一课堂”为育人载体,实施人才培养的组织机构。书院是以学生居住社区为单位,以入驻学生为对象,以通识教育为主要内容,以“第二课堂”为育人载体,实施人才培养的组织机构。相关部门是根据“三全育人”职责和“十大育人”体系内容,立足自身工作职能和资源优势、以书院学生为对象的教育资源供给者和教育活动实施者。

3.建立沟通协作机制

书院、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定期沟通协商机制,就双院运行过程中涉及的事项定期沟通、交流、反馈。如书院院务会定期邀请学院领导参会协商,学院党政联席会涉及学生培养事宜时邀请书院领导、学生列席,加强书院和学院之间的横向交流协作。

(三)师资层面:建强导师导员队伍,汇聚协同育人力量

习近平指出:“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12]“导师制既是书院制的核心,也是书院和专业学院的连接点”,[13]双院制运行必须有一支数量结构合理、育人水平高超、育人情怀深厚的育人队伍。

1.配齐建强导师导学队伍

一方面要科学制定导师选聘制度,合理配置专职、兼职导师队伍,优化导师管理考核办法,明确导师权利义务,在职称评审、绩效分配等方面加大对导师导学的奖励力度,激励导师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双院育人工作上。另一方面书院要利用专家报告、导学、团体辅导、社区共建等多种途径和方式,给导师搭建育人平台,让导师和学生更广泛、更深层地交流互动。

2.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书院制学生宿舍实行专业交叉、年级交错、文理交融的混住模式,甚至有的书院男女生居住在同一栋楼,一站式学生社区内管理对象的多元化、复杂化要求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一支专业的、专职的书院辅导员队伍,是书院可持续健康发展和“双院协同育人”的关键力量。

3.打造全员参与的协同育人队伍

根据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职责和“十大育人”体系内容,整合人事、组织、就业、后勤、校医院、体育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职能部门的育人资源和功能,引导更多的管理人员进入书院社区与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互动活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台《九支队伍进书院实施方案》,调动组织全校各方力量投入书院育人工作,着力构建“全师育人、全程培养、全校协同”的育人体系,为打造协同育人队伍探索了新路。

(四)文化层面:丰富书院精神文化,营造协同育人生态

“书院是基于文化教育的组织”,[14]文化精神是书院的兴院之源,品牌特色是书院的立院之本。因此,书院和学院不应该是简单的教育主体叠加、教育路径扩展或教育资源整合,现代大学的书院应该是对中国传统书院文化的继承和对西方大学书院特色的吸收。

1.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系统设计书院院名、院训、院规,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书院开放包容、崇文重教的文化蕴含其中,规划布置社区环境、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时纳入传统文化元素,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

2.接纳西方书院自治文化

“教师、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即是主体,又是客体。”[15]“教育的最高价值是人的价值,教育过程必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16]书院管理人员要以学生为中心,善于放权与让步,还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决定权,把社区作为一个开放的空间交给学生,善做学生的引导者、陪伴者、启迪者,让学生在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文化氛围中实现自我教育和成长。

3.培育书院学院共融文化

新建的书院文化与学院文化属性不同,但都是在同一个大学母体文化里生长,又相互依存。“学院的制度文化、学科文化、管理文化能够为书院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和发展源泉;书院对人文教育的价值追求、文化生活空间的营造和文化育人路径的拓展,都是对学院教育文化的一种有机补充,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17]书院和学院要在育人理念上画出“最大同心圆”,要在发展目标上寻求“最大公约数”,促进双向文化交流互动,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共存”“共融”的和谐文化生态。

书院制改革的推进必然带来书院和学院双院共存的状态,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发展必须定位好书院和学院的功能职责,协调好书院和学院的运行关系,建设好书院和学院的共生文化,实现双院协同育人。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双院协同育人——现代大学书院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J].江苏高教,2017(3):35-38.

[2]柯征.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需求侧和供给侧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61-163.

[3]刘虹,张端鸿.中美综合性大学住宿学院制度比较研究——以耶鲁大学和复旦大学为例[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9-112.

[4]张哲.现代大学书院制双院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7(12):89-93.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1.

[6]刘海燕.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发展路径、现实困境及对策探讨[J].教育探索,2018(1):56-60.

[7]张哲.现代大学书院制双院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7(12):89-93.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3_494381.html.

[9]孟彦,洪成文.我国大学书院制发展之思考[J],高教探索,2017(3):13-17.

[10]卢蕙娟,苏康敏,林剑.现代大学书院文化生态体系构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2):102-106.

[11]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9):11.

[13]刘海燕.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发展路径、现实困境及对策探讨[J].教育探索,2018(1):56-60.

[14]苏文兰,朱为鸿.学院+书院:应用型大学组织发展的中国模式——肇庆学院书院制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9(3):24-28.

[15]顾明远.再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學生的主体作用的辩证关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2):69-73.

[16]童卫丰,杨建义.从三重维度厘清“课程思政”的教育逻辑[J].江苏高教,2022(1):121-124.

[17]翁婷婷,陈潘.从共存走向共生:共生理论视角下书院与学院协同发展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10):64-66.

(责任编辑:刘洁)

猜你喜欢

书院制书院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朵云书院黄岩店
白鹿洞书院记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书院制”模式下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若干思考
学院掠影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
书院讲习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