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全州县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
2023-05-31唐金荣刘艳姣马小萍唐艳蒋荣能贺荣
唐金荣 刘艳姣 马小萍 唐艳 蒋荣能 贺荣
摘 要:分析了广西桂林市全州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针对全州县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完善现代基础设施、夯实产业发展基石,加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打造一批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和引领产业全面发展,拓宽品牌强农领域,建设大湾区健康食品供应基地等基本对策。
关键词:特色农业产业;广西全州;发展现状;建议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村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发展特色农业能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能有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结合全州县农村产业实际,因地制宜,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通过新技术应用、品种改良、职业农民培训、农产品深加工等,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进农业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促进现代高效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1],打造“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县”。
1 全州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全州县积极引导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做好农业结构调整和示范工作,使农业产业呈现“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竞争力增强、劳动力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在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州县农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较快速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初现成效。
1.1 农业主导产业进一步夯实
近几年来,大力发展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积极推进标准化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确保粮食安全。首先,着重抓优质稻谷等种植,确保粮食产量平稳增长,加快建设优质稻标准化生产基地、超级稻生产基地和“稻-灯-鱼-菇”高效循环农业基地,建设好国家商品粮基地。其次,做强优质果蔬种植产业。加强果蔬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优化优质果蔬品种,加快发展辣椒、大蒜、生姜等“三辣”产品;协调发展柑橘、梨、李、葡萄、猕猴桃以及槟榔芋、食用菌等品种,建立优质水果基地,改善果蔬品种和品质,推广种植高产、高档、优质、特色和精细果蔬良种,推广循环型种植模式。2022年,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约112.87万亩,总产量约39.20万吨;蔬菜播种面积约49.3万亩,产量约85.10万吨;水果面积约49.70万亩,产量约99.33万吨;生猪出栏约81.72万头。
1.2 特色农业产业异军突起
几年来,依托全州资源,注重因地制宜,深挖传统优势农产品潜力,初步形成金槐、禾花鱼、东山猪、文桥鸭、石塘生姜等全国名特优农产品。同时,涌现出安和槟榔芋、龙水禾花鱼、绍水柳甲砂糖橘、才湾毛竹山葡萄(图1)等一批“一乡一品”、“一村一品”。
通过特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特色农业基地不断增多,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也持续扩大,引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示范区涵盖农业各产业,有生猪和牛羊养殖产业、“禾花鱼”养殖产业、生态乡村旅游产业、沃柑种植产业、金槐茶和瑶香云绿茶产业以及金槐产业(图2)。这些产业反映全州的农业特色,代表全州现代农业的最先进水平,引领全州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全州县获评“中国金槐之乡”。
目前,全州县已创建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示范区共392个。其中,种植业类264个、畜禽业类55个、水产业类19个、休闲农业类5个、林业类49个,初步较好地实现了全州县“产业兴旺、科技兴农、强农富民”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
1.3 新型农业主体不断壮大
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倾斜农业,各行各业的资金涌入农业领域,农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在外地有才干的人员也抢抓机遇回乡创业,涌现出一批青年农场主,创建一批自治区农业龙头企业,助力全州乡村振兴。全州县2021年申报创建的自治区和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给广大农业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同时,以培育龙头企业为目标,按照全产业链的思路,采取“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等模式形成特色产业带,通过“产业带+产业园区+市场”带动新型农业经营集合体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底,全县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896个。其中:种植业642个,种植面积约13.6萬亩;养殖业132个;服务业42个,服务面积约2.3万亩;林业61个、其他19个。出资总额约16.9亿元,工商登记注册成员5972人,实有成员总数16.8万人,带动农户数约6.3万户,有效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1.4 农业品牌意识日益增强
品牌宣传和品牌创建工作得到各界重视。一是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为契机,大力宣传全州县的葡萄品牌。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及商务厅于2021年8月27日在毛竹山举办了全区的葡萄节。二是全州禾花鱼获得第二批广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全州禾花鱼产品参加了全国鱼博会。三是全县创建“三品一标”23个。四是全州县咸水鑫计米业有限公司入围“广西好嘢”农业企业品牌;全州县三辉农业开发公司的和夫庄园砂糖橘入围“广西好嘢”农产品牌。
1.5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稳步推进
全州县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采取以农业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顺向融合的方式:兴办产地加工业、建立农产品直销店、发展农业旅游,如全州东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全州县天诚佳耦水生蔬菜种养专业合作社集种植、观赏、加工于一体;也有采取依托农村服务业或农产品加工业向农业逆向融合的方式,如依托大型超市,建立农产品加工或原料基地,全州县老果夫柑橘发展有限公司根据一线城市消费者的需求,依托百果园的果实商品化处理与营销策略,作为百果园的中高端水果的原料基地,种植中高端柑橘,实现果品向商品转变,大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必须通过一二三产业在农村的融合发展,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2],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保障农业的稳步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助力乡村振兴。
1.6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逐渐提升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以乡村风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产业强镇建设、田园综合体建设为载体,以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为主导,推进农业“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品牌化、循环化”发展,建设一批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高效农业经济园区,进一步优化农业布局,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养殖业规模化发展,有效地促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自治区已有11个三星级以上的现代化示范区、3个田园综合体和36家区、市农业重点龙头企业。这些现代农业企业广泛应用绿色、低碳、循环的种养方式,采用全新种养模式:“水稻+养鱼+螺”共生模式(图3)、 “水果+沼气+养猪”健康生态循环模式、休闲+农业旅游模式和采用数控管理标准栽培模式等等,大大地推动全州县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 全州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农业产业规划
一个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一个高瞻远瞩的产业规划来确定产业未来一定时期的发展定位,来做产业的指南针和航向标。
2.2 技术人才匮乏
一方面科技人才队伍出现严重不足,出现断层现象,现有技术人员无法满足当前乡村振兴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留在农村务农的多数未接受过专业技术系统培训,对特色农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掌握不够,与特色农业发展所需的新型农民素质要求还有一定差距[3]。
2.3 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全州县农业产业大而不强,特色产业公共品牌欠缺。由于没有深加工的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相关宣传推广工作没有持续跟进,如全州金槐、禾花鱼等相关农产品在区内外知名度不高。
2.4 农业特色产业链条偏短
一方面,精深加工企业数量少且规模普遍不大,生产技术滞后,农副产品附加值不高[3];另一方面,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3 发展壮大全州县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的建议
3.1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
借助乡村振兴机遇,高起点谋划、大手笔运作,聘请有专业规划资质(最好是国家一级)、有规划经验和成功案例、有超前意识、有发展战略眼光和具有全方位统筹规划布局能力的规划设计专业团队,充分调查了解全州县农产品的种植、加工、储存(冷链)、销售、农技支持和服务等农业产业的现状和资源后,在全国、全区的大格局中谋划发展,结合全州的优势,准确定位特色农业产业工作。既可做一个总的农业产业规划,也可就某一个种类做一个规划,如制定一个集种植、加工、休闲等于一体的金槐全产业链的产业发展规划,全力打造真正的“全国金槐之乡”。
3.2 完善现代基础设施,夯实产业发展基石
加快以“五网”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现有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一方面重点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建设重要的农产品全产业链的大数据数据库,围绕优势产业从生产、加工、流通、销售、防灾减灾等各个环节,加强数字化的建设;另一方面积极推广节水技术,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全县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扩大全县新增节水灌溉面积、有效灌溉面积、旱地灌溉面积,有效提高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3.3 加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
立足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建设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发展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究投入与创新应用,不断提升生态农业的附加值。著力打造农业科技园区,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全县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3.4 打造一批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和引领产业全面发展
加强全州县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特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及龙头企业(果场)建设,以带动全县整个产业的发展。以全州县老果夫柑橘发展有限公司为标杆,建立“副县长+科技特派员+一县一业”科技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西江晚熟柑橘带”这一全国优势柑橘带的地理优势,加快推进全州县柑橘规模化发展,建设高标准的现代化柑橘园,大力扶持全县水果产业向中、高端市场进军。
3.5 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全产业链
以产业强镇、田园综合体、现代化示范区、休闲农业示范点等为载体,以农业生产为主体,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培育渔稻共生、乡村休闲旅游、数字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适度布局加工产能和旅游休闲设施,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建立健全融合机制。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多种类型的合作方式,促进利益融合。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1]。以大碧头康养田园综合体为模板,强力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带动全州县农业农村的全面发展。
3.6 拓宽品牌强农领域
3.6.1 提升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的影响力 以地理标志农产品为核心,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加强责任主体逆向溯源、产品流向正向追踪,积极与自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对接、信息共享[1]。加大对区域公用品牌营销推介,继续扩大全州湘山酒、全州文桥鸭、全州东山猪、全州禾花鱼、安和香芋和全州金槐茶等区域公用品牌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开发和培育全州红油米粉、枧塘香瓜、枧塘大蒜、毛竹山葡萄、全州魔芋豆腐、全州五香豆腐、桂北腊肠等新的区域品牌。
3.6.2 培育企业品牌 成立全州农业品牌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全州农业品牌目录制度,拟定品牌发展计划。提高经营主体品牌意识,开展农业品牌建设培训行动,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将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等注入品牌创建中。鼓励经营主体注册商标,对获得市级以上知名商标和著名品牌的给予奖励。鼓励支持企业在县内外城市或网络平台建立农业品牌展销中心,组织知名农业品牌整体打包进入,打造全州农业品牌旗舰店。支持农业品牌规划、培育、营销、宣传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3.6.3 科教创新,打造品牌 加大与各科研单位、院校合作,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建设试验示范基地。加强人员培训,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作用。加大农产品认证工作力度,充分利用“农博会”“农交会”“农展会”等“窗口”,推介全州县名优特色农产品,打造“全区一流、全国领先”的农业品牌,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7 建设大湾区健康食品供应基地
紧抓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契机,发挥全县作为广西农产品主产区和广西对接大湾区主要农产品基地的功能定位,种植优质水稻、蔬菜、水果,养殖禾花鱼、文桥鸭、东山猪为主的畜禽品种,开发金槐系列健康养生食品、饮品,配套建设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等项目,打造面向粤港澳的“菜篮子”“果园子”“米袋子”基地,满足大湾区市场对健康食品的需要,以此促进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农业农村部. 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Z].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2020-07-16.
[2] 郑风田,崔海兴,程郁.产业融合需突破传统方式[J].农业工程技术,2015(26):39.
[3] 薛书凯,李世泳,薛岭.发展农业特色产业 助力方城乡村振兴[J].人大建设,2021(9)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