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舆论内涵的“三个维度”
2023-05-31张艳君
张艳君
[摘 要]教育舆论是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现象,对于教育评价乃至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以系统要素的分析框架审视教育舆论的各项要素,有助于把握教育舆论的基本内涵。研究发现,教育舆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呈现出彰显新时代利益诉求、强度愈大广度愈宽以及“观点比事实传播更快”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育舆论对教育评价表现出正负两面的功能作用,即教育舆论是提升教育评价的重要维度,但也存在危害教育评价客观公正的风险。以此为新时代的教育舆论治理提供一定经验借鉴,促进教育评价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教育舆论;教育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1008-2549(2023) 04-0032-03
舆论一般指的是一致性程度,是民众对一定教育客体的一致性认识和评价,其主体是具有自主意识的公众。“教育舆论是指社会公众对教育生活、事业中的某些事件,包括教育实践中人们的思想、行为以及相互关系等各个方面带有某种倾向性的议论、评价和态度,其实质是教育评价主体间价值关系的意识,是教育评价活动在社会运作层面的一种表现。”[1]有学者指出,教育舆论“包含着共同关切的嬗变的基因:新政策、突发事件、某一热点态势等等, 容易形成社会热点、关注点”。[2]教育舆论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可以从基本要素、时代特征以及功能作用三个维度进行系统把握,为认识教育舆论提供前提。
一、要素维度:把握教育舆论的基本要素
要素是构成一个事物最基本的单位,把握要素是认清一个事物的基本前提。以此观之,教育舆论包含教育舆论的主体、教育舆论的客体以及教育舆论的空间三个重要要素,并呈现出四种表现形式。
(一)教育舆论的主体是无名的复合型主体
主体具有广泛性、分散性特点,泛指社会各阶层、各职业的广大民众,具有特定理念的教育机构、学校、党派、媒体并不是教育舆论的主体。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确定的党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五个教育评价主体只是教育舆论主体的一部分,包含五个主要主体在内的广大民众才是真正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对周边以及社会教育事件进行讨论、评价,特别是在新时代自媒体发达的今天,教育舆论的主体表现为无名的复合型主体,其身份并非是单一的“吃瓜群众”,既可以是教育中的五大主体,也可以是五大主体以外的无关群众。
(二)教育舆论的客体是中介性教育事项
“中介性教育事项是指能够引发教育舆情和教育舆论的组织、机构、人员、事件、政策、措施、行为、言论等。”[3]由此产生的教育舆情和教育舆论事件包括“教育政策法规议题、教育管理议题、教育公平议题、教育腐败议题、师生权益议题、价值取向议题、人才培养议题以及其他重大社会事件”。[4]从内容上看,教育舆论涉及内容和范围极其广泛,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从课堂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贯穿教育的各个环节和阶段,涉及师德师风领域、教育与社会结合领域、学生与家长权益领域以及教育社会心理期待领域,体现了教育舆论客体的广泛性。
(三)教育舆论的空间指线下与线上的空间集合体
教育舆论其载体以及环境方面与传统的教育评价不同,它是线上与线下评价的综合、多元评价主体的混合,多方面教育议题交织出现,以网络教育舆论评价为主。网络教育舆论一般经历社会问题向话题转化—个体意见的网络化扩展—事实与意见信息的传播—主流媒体的意见主导与整合四个阶段,这是教育舆论网络空间传播的显著特点。
以此观之,教育舆论呈现出四类不同的表达方式:第一,新闻报道。例如2022年全国两会上报导,有专家代表提出建议在学龄儿童的教育中进行视力动态监测,建立视觉动态档案,引发人民热议。第二,民意调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中国教育报》对家长和教师进行了网络调查,调查了民众关于中小学生对相关教育问题的意见。在线调查或者民意调查是一种征询民意的做法,调查广大民众对特定教育事件的看法和观点,是调查事件、汇总意见、提供资政建议的一种重要方式。第三,举报投诉。2021年天津某中学教师录音案例,就是有关人员在网络空间对相关事件的披露和举报,引发了教育舆论。第四,社交评论。2020年U.S.News数学学科排名显示曲阜师范大学领先北京大学,引起广大民众在各类社交媒体上讨论、评价、反思大学学科排名情况,形成了对教育评价标准问题的热议。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将教育舆论、教育舆情、教育思潮和第三方评价等概念混淆,从而为理解教育舆论、加强教育舆论治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厘清教育舆论与相关概念的不同之处是把握教育舆论科学内涵的前提所在。首先,教育舆论与教育舆情、教育思潮尽管都是有关教育中介性事件的观点,但三者之间存在诸多不同。教育舆情与教育舆论都是民众对教育现象的情绪、观点的综合,但是教育舆论与教育舆情相比具有意见的一致性特点,教育舆论更倾向某些观点得到一定群体或者多数人的认可,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舆论是某种集体情绪经由特定事件爆发出来的集中表达;而教育舆情是新闻媒体、公众针对某一政策、事件或人物的意见、态度的复合形式,更呈现分散化的特点;教育思潮是某一阶级和阶层中相当数量的成员进行教育评价的一种方式,具有典型的代表人物,呈现思想的趋势或倾向,其对象是某一时代或时期所存在的一些比较基本的教育问题。而教育舆论一般没有典型的代表人物,更多的是处于感性评价和理性评价之间,层次较低,主要涉及对当下具体的教育事件或教育现象的评价。其次,教育舆论不是第三方评价。“第三方评价也称社会评价,通常是由专家学者、社会组织、中介组织等根据自身的评价指标体系,按照一定的程序对教育行为进行评价。”[5]从中可以看出,第三方评价专指特定的机构,由一定的专业人员所组成的针对特定目标进行的评价行为。其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影响越来越大;二是广泛体现民意;三是形式类别越来越多;四是功利性显著。[6]而教育舆论是非专业人员的广大民众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心理性格进行的评价,二者在主体、目标上存在根本不同,教育舆论也可以是针对第三方评价的舆论。
二、特质维度:教育舆论的时代特征
自新时代以来,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在客观上助推了教育舆论的传播。在人人都是发声者的今天,教育舆论呈现出彰显新时代利益诉求、强度愈大广度愈宽以及“观点比事实传播更快”的特点,这些成为把握教育舆论时代特征的重要抓手。
(一)教育舆论彰显了新时代的利益诉求
教育舆论在新时代的表现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于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教育的期盼,与教育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阶段的新的产物。教育矛盾的冲突、利害关系的摩擦和思想流派的交锋,是教育舆论产生的土壤和背景;某一教育事件、教育问题是教育舆论产生的触发点和直接因素。以此观之,多重教育舆情事件并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挑战现有体制机制,而是人民群众为了更好的教育在表达愿望、反映诉求。
(二)教育舆论的强度愈大广度愈宽
这是指教育舆论发生的强烈程度,也包含时间的韧性。当某个教育事件引起广大民众的情感共鸣或者价值认同,会引起人们对该事件的极大关注,以支持或者抗议的形式表达自身的观点。当某个教育新闻即使因为人们注意力转移被人们淡忘,但其本身体现的本质问题没有解决,或者人们议论的教育事件所体现的信念、价值观与公众差距较大,一旦类似问题再现,极易造成舆论再现甚至舆论叠加的情况,教育舆论的程度更加严重。这类问题多涉及教育与社会问题结合的舆论,如“仝卓高考作假案”“翟天临学术论文造假”“王丽丽被顶替上大学案”持续引发人们热议就是典型案例。
(三)教育舆论中“观点比事实传播更快”
在教育舆论的传播媒介方面,网络成为教育舆论的主要传播路径。互联网空间成为人们发表教育观點、表达情绪的最重要空间,包括各种传统媒体和自媒体。自媒体和传统媒体往往互为信息的来源,很多情况下网友率先发声,经过二次传播形成一定的舆论效应引起传统媒体的注意,进而报道。二者交织传播,造成教育舆情和教育评论的走势难以预料、错综复杂。在这个过程中,自媒体不再仅仅充当传统媒体的“转化器”,或仅仅充当个人声音的“扩音器”,而是越来越成为教育议程的“设置器”,对公众的教育议题设置和舆论走向有更大的影响力,而事件事实的调查报道远远滞后于观点的传播。由此产生了教育舆论传播速度更快、舆论主体来源广泛、社会影响重大等新的特点。此外,在教育舆论中,社会的中下层公众经常决定着舆论的发展方向,而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所谓精英阶层的言论,有时并不能引导舆论,教育舆论中同时含有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教育舆论主体的公众其总体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信念更加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从而使教育舆论环境向积极方向变化,教育舆论的理性因素有了显著提高。
三、功能维度:教育舆论对教育评价的正负作用
审视教育舆论在现实社会中产生的作用,便不能忽略教育舆论对教育评价的正负作用。这是因为教育舆论是当代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维度,是主体表达对教育热点和教育事件的观点、看法,忽略了教育评价这一中介,抽象地谈论教育舆论对社会的功能作用,便是脱离现实的妄评。
(一)教育舆论是提升教育评价的重要维度
其一,教育舆论彰显教育评价的利益动因。教育舆论一方面体现着评价主体的广泛性,另一方面体现着评价动因的利益性。教育舆论代表着广大民众的意志。舆论体现的是多数公众的意志,是民意的体现,具有民主的因素。与此同时,教育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民众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谋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一个社会赖以进步的重要路径。因此教育舆论体现的民主因素与教育的民意特点具有高度的媾和性。其二,教育舆论暗含教育评价的价值理念。在教育舆论中,不同区域、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却有着不同的教育主张,这些教育主张在有些方面具有一致性,有些方面却存在严重的分歧。这种一致和冲突体现了社会中教育评价的张力,正是在这种教育评价的张力中,教育评价不断突破原有的障碍,实现改变从而进步。其三,教育舆论实现了教育评价多重方式的有机融合。在教育过程中,对政府、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教学政策、方针、措施进行全过程监督和评价,对学生的分数、价值观、道德水平等进行广泛评价,并依此反推研判教学过程的优良程度。与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的长期性周期性有所不同,教育舆论的爆发点多为即时性的个别事件,针对个性事件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地报道和评论,尽管都具有酝酿、爆发、高潮、消退的历时性特点,但往往教育舆论持续时间不长,极易被社会其他热点事件遮盖。尤其教育事件和非教育事件交叉传播时,人们的注意力更加难以集中,对教育舆论中事件的关注度持续下降,这是教育舆论乃至整个社会舆论中的显著特点。
(二)教育舆论干扰教育评价的公正客观性
但是,教育舆论在产生以及发酵过程中,因为自媒体传播、群体广泛等特点,也容易干扰教育评价的公正客观性。第一,网络技术一方面拓宽了广大民众的交往范围,使人们通过网络更广泛参与社会生活,但是也往往使人们认知受限于一定的网络环境,使人们的认知局限于一定的碎片知识中,不能深刻把握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本质规律,从而造成对教育事件和教育现象的误判,引发非理性的言语和行为。第二,教育舆论中观点比事实更快传播,人们赶在事实出来前纷纷发声,影响了教育部门的客观评价和公正处理。往往教育舆论爆发后,诸多教育部门为平息舆论动态,“迅速果断”对当事人进行处理,这既不利于完整动态把握事件真相,也不利于保护当事人利益,更不利于教育领域公正原则的持续。第三,教育舆论突出的问题在于其教育评价的科学水平不高。由于教育事业和教育评价的复杂性,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性,理性认识和非理性认识交织其中。民众在教育评价、教育测量、教育预测等方面认识不深,对教育事业及其实践规律的科学研究不足,不能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因此无法在教育评价中始终保持评价理性,造成教育评价科学水平不高。
综上,教育舆论体现了教育评价的利益动因、价值观念和融合评价方式,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维度。但本质作为民意评价的教育舆论之所以成为必需,是因为当前教育评价的困境——当前教育评价的主要主体仍然是教育行政部门,行政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评价主体单一、模式单一、理论陈旧、技术落后。而教育评价是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作为管理、诊断和监督手段,本应能够对教育的主体、全过程进行积极评价,推进教育的发展。为什么要强调教育舆论的评价作用?从教育的目的来看,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因此产生人才的教育过程理应受到社会的监督;从教育的推进来看,教育并非教育一个行业能独立完成,涉及社会多个行业的交互影响,尤其是教育过程中要吸收各个行业的先进技术和理念,教育的过程是不断与社会进行互动的过程;从教育的多主体来看,教育涉及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等多个主体,涉及多重利益主体,必然要反映多种需求。因此,社会教育的发展需要大力推进教育评价,就客观需要教育舆论在教育评价中发挥的无可比拟作用,推动教育舆论的有效治理,“遵循认识网络舆情问题本质——把握网络舆情动态发展态势——科学指导网络舆情治理实践方式的逻辑进路,科学认识新时代网络舆情的本质和特点”,[7]实现教育舆论的有效治理,使之成为推动教育评价改革的突破点和助力器。
参考文献:
[1]张茂燕,史学正.教育评价活动运作的层面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1):84-86.
[2]龙卫东,陈晶.教育科研与教育舆论联动现状研究——以2015至2017年中国十大教育新闻、教育热点为视角[J].当代教育论坛,2019(1):58-65.
[3]范松楠.教育舆情研判机制:概念梳理、误区分析及构建建议[J].当代教育论坛,2019(6):22-30.
[4]贺艳花.教育网络舆情演变规律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5.
[5]储朝晖主编.第三方评价—教育评价探路[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0:29.
[6]朱永新,袁振国,马国川.重构教育评价体系[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9:22.
[7]许川川,王永贵.新时代网络輿情治理现代化的哲学方法论[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23-32.
(责任编辑:杜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