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产业发展土壤 角力未来新赛道
2023-05-30郝凤霞
郝凤霞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结构,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这些重大成果产业化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又催生出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未来产业。2022财年,美国《政府研发预算优先事项》中提到,要大力支持国家安全、未来工业、能源环境和空天科技等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欧盟于2020年3月发布《欧洲新工业战略》,支持发展对欧洲未来工业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机器人技术、微电子技术、高性能计算和数据云基础设施、区块链、量子技术、光子学、工业生物技术、生物医学、纳米技术、制药、先进材料和技术。日本政府于2021年发布的《第6期科技创新基本计划》提出,要激发研究学者的内在动力,不断产出新知识新技术,建立面向解决社会问题的综合知识系统。我国《“十四五”规划 和 2035 年远景纲要》中,将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重大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作为未来产业的核心支撑点,进而通过这些未来产业培育和壮大实体经济新的增长点。未来产业已然成为各国规划的重点,并将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占据角力的新赛道。
从产业发展历程来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未来产业。我们今天眼中的未来产业,希望是将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期待在未来竞争中胜出的支柱产业。研究未来产业发展动力机制,扫清未来产业发展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对各方各面都提出了迫切要求。不仅需要从政府、社会、企业等层面进行制度设计和配套安排,还亟需在创新要素保障和推动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同时,提高资源配置的市场效率。
发展未来产业,目前还存在一些瓶颈。
第一,产业基础瓶颈。从产业演进规律看,无论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是未来产业的培育发展都离不开产业基础能力提升。然而,目前由于产业布局上的同构问题严重,导致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过度和供给不足并存,浪费了大量资源,不同区域产业资源存在恶性竞争现象,资源内耗,利用效率不高。这一点从各地方政府主导产业规划和招商引资内容可以看出来,创新源头、产业龙头与生产基地未能结合地方优势进行有效分工。
第二,优势要素获取和竞争能力受到冲击。除了正在减弱的人口红利优势外,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还存在的一些供应链、产业链核心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加速重构的影响下,国际分工体系全面调整,关键环节的国际竞争壁垒将加剧,这样的变化会导致全球产业合作格局重构,给我国产业的安全稳定带来严重隐患和冲击。
第三,未来产业商业模式需要以企业为主体不断探索。《2021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5.4%,其中科研单位和高校分别为15.6%、3.0%,超過一半原因为“专利不能满足市场化需要”或“专利申请本身不以转移转化为目的”,其背后的原因在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尚未完全成为创新的主体,导致研究出来的成果不能被市场所接受。我国由于产业发展时间短且增长速度快,因此细分市场中的企业数量较多,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过度竞争,但也提供了当未来产业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后对不同技术路线进行探索的空间,而与未来产业相匹配的商业模式的出现,需要适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标准,其中包括供需变化、客户偏好决定、技术变革和监管改革等。
培育未来产业发展的土壤,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问题:(1)发展未来产业要以现有产业体系为基础,结合本地优势产业展开;(2)发展未来产业要以开放条件为基础,利用全球优势资源;(3)发展未来产业要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以企业为主体,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来获得价值创造机会。
首先,发展未来产业要以现有产业体系为基础,结合原有优势产业展开。2010年,我国正式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到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许多地区已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然而也存在许多问题,要素市场尚未形成有效的调节、引导和激励机制,无法将人才、资本和技术等要素有效地配置到产业中。区域间产业分工和空间布局存在一定的趋同现象,尚未形成有效的产业分工和产业空间布局,资源在不同产业和不同区域间存在一定的错配现象。因此,对未来产业的布局和投入需要避免出现“潮涌”现象,避免不同地区无视已有产业基础条件,对未来产业的盲目过度投入。这不仅整体上会造成发展未来产业的低效率,还可能会破坏地区原有的产业基础,影响经济的平稳发展。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应该在强化市场机制的基础上,不断弱化区域内各行政区间的产业分工,根据区位优势重构产业分工链条、不同地区的要素禀赋和产业关联等因素,将不同产业和一个产业的不同环节在不同区域之间进行分工。上海作为工业化水平相对发达的城市,土地资源有限,工业用地价格上升,商务成本逐渐攀高,需要通过未来产业的发展推动现有产业的升级,不断创造投资机会和就业机会。
其次,发展未来产业要以开放条件为基础,利用全球优势资源。从现实情况来看,各方对未来产业的概念内涵还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也缺乏普遍性共识,对于未来产业趋势规律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于发展未来产业的路径也在探索之中,这对各地谋划发展未来产业带来一定的挑战。未来产业不应该只是局限于某个具体的细分产业上来,而是以满足未来人类和社会发展新需求为目标,以新兴技术创新为驱动力,旨在扩展人类认识空间、提升人类自身能力、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这些都应该是我们集中力量发展的产业。但是,当前经济增长趋缓,我们不仅面临着一个更加不稳定、更加不确定的外部环境,还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比如现实上的就业和增长上的压力。世界“逆全球化”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和蔓延,全球产业格局正不断重构,全球合作分工体系也不断调整,不确定因素增大。而在未来产业的新方向和新领域,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技术、理念和创新模式上仍具有相当优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聚焦于国内大循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给“雁形模式”在中国内部的演化提供了机会,当然也给内陆地区带来了挑战。这不仅要企业自身求变,更对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在产业转移和发展的眼光、智慧和魄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聚焦于国内国际双循环,就需要不同地区发挥自身优势,高效利用全球资源,通过扩大开放吸引国际人才,提高我国自身的产业创新能力。
最后,发展未来产业要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以企业为主体探索适合未来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对政府而言,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以及风险机制的引入需要考虑多方因素,只有在合适的产业、地区和环节引入,才能保证市场的有效性,优化资源配置的效率,厚植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产业发展的土壤。与此同时,企业应该通过调整战略和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来获得价值创造机会。支撑未来产业的技术可能会带来巨大的优势,也可能会对已有企业战略产生意料之外的冲击,进而影响原有价值链和业务模式。换言之,技术只是企业面临压力的其中一部分,企业是否能从技术创新中获得价值还取决于商业模式,这些新技术为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原有业务模式带来了威胁,这就要求参与其中的企业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未来产业技术会影响公司的内部和外部流程,企业需要调整内部能力、价值和定价策略,调整成本结构,在整个价值链中进行协作,通过这些方式保持竞争优势,减少成本,增加市场份额,以使整个商业模式得以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