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未来产业:关于方向与契机的思考
2023-05-30陈宏民
陈宏民
什么是未来产业?未来产业应该是指那些当前初见端倪,而在未来能够大行其道的产业;应该也包括那些当前已成规模,但是在未来经过转型升级成为更加辉煌的产业。比如站在二十年前,移动互联网就属于未来产业;而站在今天,Web3.0可能是未来的网络产业。
努力辨识未来产业,尽早布局未来产业,从而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是无数人的梦想。大到国家,小到企业,都期望自己有辨识的本领,有布局的战略。我国在2021年3月13日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并将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重大方向列入未来产业。
然而,正因为未来产业之初见端倪,就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过早布局就会具有很大风险。所以,探索那些用来辨识未来产业的视角或者维度,从而更加有效地识别未来产业,并努力推测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发展所需要的环境要求,就变得非常重要。
一、能量与信息:未来产业关注的主赛道
首先,判断未来产业应该站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轨道上看,也就是说,要判别未来产业,先要推测未来的经济社会大环境。因为成功的未来产业一定是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里孕育成长起来的,而不是成长在当前的环境里;它一定是为了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不是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
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大轨道是个什么呢?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腾讯原副总裁吴军博士认为,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发展,其实是围绕着能量和信息进行的。主流的经济活动,包括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都是围绕着两个维度进行的。一个维度是扩大能量规模,如发现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另一个维度则是扩大信息规模和使用效率,包括信息的传递规模和速度等。
我很认同这种基于技术视角的大历史观。我们看到,“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的未来产业几乎都是与未来的能量与信息相关的。
事实上,能量与信息的发展,在相互之间还有着很强的互补与替代关系。
一方面,每一次信息革命出现,都首先表现出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无论是早期的电报、电话、收音机和电视机等技术的出现,还是后来半导体、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发明,无不伴随着对能量需求的快速扩大。就是现在很火的ChatGPT,它不仅需要大量的芯片,也需要大量能耗,其日常维护一天的耗电量大概是5万瓦,而且它还在飞速增长,需要更大的能量。所以,信息技术和新一代信息产品都是以对社会更大能量需求为基础的,即信息增加与能量增加有着很强的互补性。
另一方面,信息发展与能量发展又存在着很强的替代性。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传递效率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替代对能量的需求。这些年,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许多原先必须线下解决的问题、必须面对面协商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在线交流实现,即通信业发展对于交通运输有相当的替代性。即便当前很热的人工智能也是如此,AI在各行各业广泛而深入地应用,既对能量消耗提出了更多需求,而算法的持续优化又能不断节省能耗。
所以,沿着持续发展能量和信息的大维度,对于发现未来产业会有很强的参考价值;而深度关注能量与信息在某个时期的互补和替代关系,则会增加对某些未来产业的发展速度的辨识能力。
二、技术与商业模式协同创新:未来产业爆发的契机
我们常说“未来已来”,其实要判断出“未来已来”并不容易;要推进“未来已来”,则难度更大。而如果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企业提前布局了未来产业,结果却被他人后来居上,占据了该产业的核心位置,获得了由该产业发展所获得的主要收益,即所谓“起个大早,赶个晚集”,那就更冤了。
所以,我们不仅要善于判断哪些是未来产业,还要能够判断未来产业得以爆发的契机,认清其实现量产的条件和环境,并积极创造条件使得“未来已来”。
中国历史上有着著名的四大发明,这是让我们世世代代引以为豪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另一个问题,即以这些发明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实现,大都不在中国!比如活字印刷术,虽然毕昇的发明早于西方古腾堡四百年,但是这四百年里,活字印刷始终没有成为中国印刷业的主流技术,中国的教育规模和成本更没有因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而得到显著改善;而最后中国的现代印刷技术和装备,最初还是从西方引进的。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光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要将这些转化为未来产业,还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需要与这些科技创新相匹配的商业模式创新。
比如,上一轮数字經济的发展(我国称为“互联网+行动”)就是因为以开放式平台为代表的商业模式创新顺应了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这些技术创新能有效地应用到许多传统产业,尤其是零售、出行、餐饮、金融等服务型产业中,涌现出电商平台、打车平台、外卖平台、金融服务平台以及共享经济等一系列新型业态,有力地促进了这些产业的转型升级。
十五世纪,古腾堡发明活字印刷术,不仅有科技创新,如铸造出金属的字母库,发明出手摇印刷机;还实现了一系列商业模式创新,如训练出一批有文化、重协作的排字工人以实现大规模生产,采取垫资约稿模式以刺激大规模写作,组织专业销售团队以实现大规模销售等。因为只有努力扩大规模,活字印刷术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在活字印刷术使用之前的十五世纪初,西方社会与古代中国相似,读书识字是少数社会精英的专利,印刷书籍很少。可活字印刷术迅速成为印刷业主流技术,十六世纪初已经有了两亿多本印刷书籍,十七世纪初就有了近六亿本印刷书籍,极大促进了当时的教育文化社会等诸多产业。
因此,当我们考察一个可能的未来产业,不仅要分析其技术的先进性,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满足能力,还要研究其实现的有效方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个新产业的出现和快速成长一定获益于众多利益群体的共同推进;而所谓商业模式创新就是将新增商业利益在众多利益相关者之间合理配置的机制设计和制度保证。
比如共享经济模式的出现,就是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一种新型利益安排。因为新技术可以大大降低资源共享所需要的交易成本,而共享平台则对交易成本降低所创造的收益进行了合理安排。
三、路径依赖和政策创新:未来产业选择的关键
布局未来产业,既要不失时机,也要合理选择。这种选择就要充分考虑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企业自身原有的优势和劣势,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既要注意扬长避短,也要避免急功近利。
比如世界各国因路径依赖形成的特色不同,各自在制造业价值链中的优势也就不同。
制造业演进的基本逻辑,都是“问题产生数据,数据创造知识,知识解决问题”。这种“螺旋式上升”凭借的是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但是世界各国因先天优势和文化理念上的差异,导致其积累载体的不同,从而体现了各国制造业发展路径的不同。日本是以人为载体,重视把经验和知识聚集在专业人员(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身上。德国是以设备为载体。把更多的经验固化在先进设备上,通过持续提升设备的性能来解决问题。而美国是以模型和算法为载体,即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模型和算法来提炼知识。在“问题-数据-知识”的循环里不断改善模型和算法,从而实现提升。
如今发展智能制造,德国是工业4.0,中国是2025,美国又是依托工业互联网。所以我们讲未来产业的时候,也要与我们现有的产业优势、现有的优势相连接。
最后,要强调政策选择。布局未来产业,政策是关键因素。尤其是我们具有举国体制的特点,政策更是举足轻重。前面分析的各个方面,无论是考察能量和信息的维度,还是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协同创新,包括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在现实中能否有效实现,既取决于市场中企业家和投资家们的远见卓识,也取决于政府官员们的政策创新能力和胆识。
布局未来产业,从政策层面看,一是在完成顶层设计后,政策要保持相对稳定,给社会以稳定的预期。二是鼓励地方政府发挥各自优势,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三是处理好布局未来产业和发展当前产业,尤其是那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注重因势利导,强调顺势而上。四是努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营造宽松而公平的市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