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非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

2023-05-30中国非洲研究院

对外传播 2023年1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新时代

【内容提要】中国与非洲从来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非两大古老文明之间的互鉴以渊源流长的历史和璀璨夺目的合作成果,充分诠释了习近平文明观的理论特质和实践价值。作为以深化中非人文交流为己任的国家级智库,中国非洲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明观为引领,积极创新对非国际传播的方式方法,探索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讲好中非合作故事,推动中非传统友谊行稳致远,为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中非合作 文明互鉴 新时代 命运共同体 国际传播

作为中非传统友谊和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涵,文明互鉴为新时代中非构建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将成立中国非洲研究院作为实施中非合作“八大行动”中人文交流行动的重要举措。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贺信中指出:“新形势下,中非深化传统友谊,密切交流合作,促进文明互鉴,不仅造福中非人民,而且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自成立以来,中国非洲研究院以对非传播习近平文明观为逻辑主线,立足于中非合作关系的发展脉络与特点,创新交流机制,丰富交流议题,搭建交流平台,从中非文明交往的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批判西方的错误文明观,真实、准确、全面地向非洲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新时代故事,努力做新时代中非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推动者、践行者、创新者,推动人文交流引领下的中非文明互鉴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习近平文明观是深化新时代中非文明互鉴的根本引领

习近平文明观科学揭示了中非传统友谊历久弥坚的本质,为当前继续深化中非人文交流指明了方向。

(一)“美美与共”的文明观阐释了中非友谊历久弥坚的演进逻辑

人类文明由世界各地不同文明共同构成。人类历史是一幅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相互融合的宏伟画卷。但在美国式“进攻性现实主义”的歪曲下,文明成为西方大国在全球谋取霸权的招牌,无论是在历史上炮制“文明优越论”,长期奴役非洲人民,还是当前聒噪“文明冲突论”,肆意霸凌发展中国家,矮化与黑化非西方文明,均暴露了西方文明推崇零和博弈的固有缺陷。中非两大文明尽管远隔千山万水,但在开放包容、相互尊重、平等合作等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和平、平等、互利、共赢是其中永恒不变的主题。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启对非外交,到中非全天候友谊,再到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永葆生机的中非传统友谊深刻践行了习近平文明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非友好合作精神,不仅是对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升华,也是对中非文明观高度契合、同频共振的盛赞。各美其美的中非两大古老文明,在美美与共中续写团结互助的佳话,为中非传统友谊绘就了永不褪变的底色。

(二)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发展道路是中非合作行稳致远的强大生命力

中非两大文明各自缔造出辉煌灿烂的成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近代西方文明观霸权的垄断下,西方发展模式被包装为通往现代化的“唯一”途径。中国为实现民族复兴的探索,彻底打破了西方的神话。中国奇迹彰显了知行合一、革故鼎新等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复兴,中国和平崛起给世界带来的多元现代性动能,让实现民族复兴的文明梦想成为非洲国家独立探索适合自身国情和文化发展道路的助推器。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引领下,中非依托共建“一带一路”,让中国治国理政新成就切实转化为非洲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强劲动力,让真实亲诚奏响诠释中非互利共赢合作真谛的时代最强音。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宏大愿景擘画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光明前程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但西方固守其存在偏见与缺陷的文明观和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加重了人类社会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习近平主席基于中国文化中“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与“天下为公”的治理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描绘人类文明新形态,为站在抉择十字路口的世界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构建更加合理的世界文明格局与话语格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协作是关键。面对世界变局下的时代之问,中非携手构建新时代命运共同体,让中国天下大同、强不执弱的理念与非洲团结奋进、热情奔放的文化碰撞出的火花,闪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绘就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宏伟蓝图。

二、新时代中非深化文明互鉴成效显著

中国非洲研究院紧抓中国、非洲、世界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利用多学科融合模式设置交流主题,鼓励非洲不同群体积极参与,有力地促进了中非之间的交流对话与相互理解,彰显国家级智库对于推进中非文明互鉴的责任与担当。

(一)紧扣文明主题,强化高质量学术成果交流,筑牢中非关于多元文明平等对话的共同认知

一年来,中国非洲研究院专家学者立足学术研究,陆续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学术成果,诠释中非文明互鉴的真谛。执行院长李新烽研究员主编的专著《郑和与非洲》(阿拉伯文版)2022年5月在突尼斯出版,论文《郑和远航非洲與中非文明互鉴》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并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南非拉马福萨总统为即将在该国出版的《郑和与非洲》(英文版)撰写的序言中指出,高水平学术研究有助于系统阐释中非文明互鉴中平等对话、务实合作的永恒特征。肯尼亚前总统肯雅塔在为该书中文版撰写的序言中指出,中非文明互鉴多元共存、相互尊重的特质将借助高质量学术研究,转化为中非人民友谊永葆生机的强大生命力。

(二)解析文明内涵,发挥“三大讲坛”国际传播功能,凸显中非关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共同诉求

中国非洲研究院充分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多学科优势,围绕习近平外交思想、脱贫攻坚、公共卫生、国际合作、生态环境治理、人权保护等当前中非交流的主题,邀请中非官员、学者、媒体从业人员参加“三大讲坛”——中国讲坛、非洲讲坛、大使讲坛,加强中非双方关于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理念的直接交流。结合“三大讲坛”的交流成果,2022年3月出版发行《构筑中非人文交流高地——中国非洲研究院“三大讲坛”演讲集》(英文版第一集),广受中非各界好评,特别是成为非盟驻华代表处及非洲各国驻华使馆竞相收藏的文献资料。非盟驻华代表拉赫曼塔拉·奥斯曼表示,“三大讲坛”为中非文明互鉴注入时代内涵,有助于中非双方携手实现和维护人类共同价值。非洲著名人类学家、厦门大学喀麦隆籍教授霍尔指出,该演讲集丰富的内涵勾勒出立体的中非文明互鉴实践,彰显了中非双方对于人类共同价值的坚守与贡献。

(三)追寻文明足迹,组织非洲大使在华实地调研,锚定中非关于传统文化与发展道路相结合的共同目标

为推动非洲驻华大使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非洲研究院创立“非洲大使中国行”活动,组织喀麦隆、塞内加尔、津巴布韦、埃塞俄比亚、南苏丹等十多个非洲国家驻华使节赴陕西延安调研。大使们通过实地调研延安知青博物馆、梁家河村,领略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读懂了习近平主席治国理政思想形成的根基和升华演进的逻辑,增强了积极借鉴中国经验、独立探索非洲自身发展道路的意识。非洲驻华使团团长、喀麦隆驻华大使马丁·姆帕纳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国情的结合,是铸就习近平主席治国理政思想真理性的关键,学习中国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从实际出发,人民至上,是非洲探索发展道路的关键,“我们要把延安精神带回家”。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特肖梅·托加指出,中国在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道路相结合方面的探索与成就,是非洲从延安取到的发展“真经”。

(四)推进文明传承,强调青年传承中非友谊的责任担当,描绘中非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共同愿景

青年是一个社会中最有生气、最具创造力的群体,非洲是全世界青年人口占比最高的地区,中国是世界上青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青年在传承中非传统友谊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为充分挖掘青年之于中非文明互鉴的重要价值,激发中非青年的创新和发展活力,中国非洲研究院将非洲在华留学生作为推动中非青年交流的重要着力点,继2021年4月在湖北武汉举办非洲留学生讲述抗疫故事的专场讲坛后,2021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以传承中非友谊为主题的“首届非洲留学生论坛”,并发布《非洲留学生倡议书》,充分激发了非洲留学生投身赓续中非传统友谊,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伟大事业的热情。北京大学喀麦隆籍留学生门杜表示,非洲留学生处于中非两大文明交流的最前沿,从前辈手中接过传承中非友谊的接力棒,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是青年的应有之义。电子科技大学肯尼亚籍留学生李花指出,非洲留学生承担的推进中非文明交流的重任,就是把中国复兴的中国梦与非洲团结振兴的非洲梦连接起来,让青年的活力与创造力成为诠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不竭动力。

三、新时代中非文明互鉴行稳致远仍需砥砺前行

受制于来自中非双方的多重客观因素,中国智库在推进新时代中非文明互鉴方面虽取得喜人成就,但在发展道路上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中非文明互鉴的非洲朋友圈需要扩大

受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影响,中非之间的面对面人文交往已经中断近三年。疫情期间,中国各智库虽然坚持举办了多项活动,但参与者主要是在疫情暴发后一直留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非洲人群体,因此各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候选人群体偏小、人员结构单一、活动参与人重复的问题。与此同时,国内智库主要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与非洲各界保持联系,但受制于时差较长、非洲互联网质量较差、非洲人对云活动热情度不高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实际的交流质量、效果、规模、影响远不及疫情前的各类线下会议,不仅无法让中国学者到非洲一线直接面对非洲受众讲述新时代中国发展成就故事,也难以为中国智库举办的各类活动发掘新的非洲参与者。

(二)中非文明互鉴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

非洲社会各界因长期受美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影响,倾向于将美西方范式构建下的观点、概念、是非观作为逻辑思考的起点与方向,常常会在中非交流中产生出一些针对中国或中非关系的误解甚至是谬误。这充分表明中国智库虽然在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走进非洲的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中国声音对非洲社会特别是精英群体的影响仍然相对有限。中非虽然实现了形式上的直接人文交流,但深度亟待持续加强,广度更需不断拓展。美西方的话语霸权实质上仍然在幕后扮演对非洲的信息中继站和观点制造者的角色,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魅力尚未被非洲社会各界全面领略。

(三)中非文明互鉴的议题塑造需要更具灵活性

非洲是由超过50个主权国家构成的大陆,不同区域、国家在历史文化、现实发展水平等方面不尽相同,当地民众关心的具体问题也存在诸多差异。中国智库在谋划文明互鉴的议题时,通常将非洲当做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具有同质性的整体,更多从国际政治或经济合作的视角切入,优先着眼于中非之间的宏大议题,特别是政府或执政党间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因非洲内部差异而引发的不同国家对微观议题关注的差异。中非文明互鉴议题塑造的灵活性相对不足,致使中非文明互鉴往往被非洲社会误解为中非官方间往来或者中国与某几个非洲国家间的往来。

(四)中非文明互鉴需要强化国内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新时代中非关系的持续稳健发展,中非人文交流的频率、规模、内涵都在迅速擴大,对中非文明互鉴的推动者、践行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智库虽然能够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的资源,逐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但相较于实践发展的需求,仍然存在明显的短板。特别是能将基础研究、应用对策研究与国际传播相结合的多语种复合型学术人才相对不足,能够灵活使用非洲本土语言的人才更是奇缺,尚未培养出真正意义上通晓非洲情况的中国版“非洲通”。

四、破解新时代中非文明互鉴挑战的若干探索

(一)提升中非文明互鉴的高度,强化学“习”、讲“习”的指导和引领

中国智库应将推动非洲社会各界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根本导向,探索将中国特色的政治语言、学术语言有效转化为适应国际传播的话语频谱,特别是针对中非双方共同关注的议题,及时在非洲当地用外文推出若干高质量的宣传或研究成果,吸引更多的非洲受众了解中国,扩大对非洲社会的直接影响力。目前,中国非洲研究院正组织院内专家学者、非洲驻华大使、非洲学者、非洲记者、非洲留学生和非洲华侨华人参与撰写《习近平与非洲》系列丛书(十卷本),从多维视角解析习近平文明观之于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共建“一带一路”等中非关系中重大议题的重要意义,并计划在非洲出版发行英文版,力争将该丛书打造成为让非洲读者从中非人文交流视角理解中国新时代发展成就的力作。

(二)挖掘中非文明互鉴的深度,构建中非文明观的国际话语权

中国智库应进一步挖掘中非文明互鉴的深度,积极搭建合作机制,通过直接吸收非洲机构或人员参与的方式,扩大中国话语权对非洲的直接影响。中国非洲研究院将继续强化中非智库合作研究机制,鼓励非方直接参与基础或热点议题研究,同时还将积极鼓励非洲学者为《非洲通史》(多卷本)的编纂工作贡献智慧,进而凝聚中非两大文明共识,为构建中非文明观的国际话语权、驳斥西方的错误文明观、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而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

(三)拓展中非文明互鉴的广度,从多维度上实现对中非合作的灵活覆盖

中非关系的稳健发展使中非合作的内涵持续丰富,涵盖的领域、囊括的人员、产生的议题持续增多。为更好适应中非关系快速发展的现实,中国智库在制定中非文明互鉴的框架时,应及时纳入中非交往中的最新变化与成就、挑战与诉求,确保对中非合作实践的全覆盖。中国非洲研究院将继续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多学科的资源优势,从多学科解读减贫发展、能力建设、产能合作、传染病防治等中非关系中的传统议题,尝试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解读气候变化、数字生态、蓝色经济、安全治理等中非合作提出的新命题,打造出更为丰满和立体的中非文明互鉴体系。

(四)增强中非文明互鉴的活跃度,支持和鼓励青年人成为中非人文交流的生力军

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非青年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中国智库应进一步加强做好非洲青年人工作的力度,在继续抓牢非洲在华留学生工作的同时,尝试在非洲与当地青年团体建立联系,并考虑创建中非青年、非洲在华青年与非洲本地青年、非洲留学生“中国行”等交流机制,确保将非洲青年培育成为用新视角理解中国故事,用新叙事对非洲社会讲述中国故事的中坚力量。中国非洲研究院将力争把现有的青年交流机制打造成为培养非洲“中国通”的平台,同时将青年学者培养与中非青年交流相融合,提升其外语水平与研究能力,让更多中国版的“非洲通”能够尽快成长起来,担负起推动中非文明互鉴持续迈向新高度的历史重任。

中国俗话讲“众人拾柴火焰高”。非洲谚语说“炖锅放在三只腿的炉灶上才不会洒”。中非双方在团结互助、携手奋进等方面形成的共同理念与目标,将为中国智库深化新时代中非文明互鉴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非洲研究院将继续以对非传播习近平文明观为指导,不断汇聚中非学术智库资源,在新时代书写中非文明互鉴高质量发展的篇章,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運共同体提供应有的智力支持。

(执笔人:李新烽、邓延庭、王建、吴传华、张梦颖)

责编:谭震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新时代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大国文明新气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澳媒:中国用“命运共同体”拉近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