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小麦病虫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

2023-05-30顾辉,万利,刘卫国,许艳云

湖北植保 2023年1期
关键词:绿色防控技术

顾辉,万利,刘卫国,许艳云

摘要:为促进湖北小麦提质增效和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农业农村部2015年制定的《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2018~2022年,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每年在襄阳、荆州、荆门、天门等地开展小麦病虫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并在全省推广。近5年来,全省小麦病虫绿色防控面积累计达178.7万hm2,绿色防控覆盖率从2018年19.8%增长到2022年50.3%,小麦病虫整体防效年均值为80.4%,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示范区比农民自防区平均增产34.6 kg/667m2,节本增收91.3元/667m2,5年累计节本增收24.5亿元。示范区与不防治的对照区比,5年累计新增纯收益24.3亿元。同时示范区农药使用量比农民自防区减少28.8%,且天敌数量明显上升,从2018年的3头/667m2,上升到2022年9.9头/667m2,是农民自防区的2.03倍。

关键词:小麦病虫;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推广

中图分类号:S435.12文献识别码:A文献编号:1005-6114(2023)01-070-04

小麦是湖北省第二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107万hm2左右。由于湖北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兼具南北气候特点、种植模式复杂、病虫种类多,小麦条锈病、小麦赤霉病常年发生严重,小麦纹枯病、小麦白粉病、小麦散黑穗病、小麦红蜘蛛、小麦蚜虫、粘虫以及地下害虫普遍发生,小麦全蚀病、小麦茎基腐病等根部病害局部地方重发,给小麦病虫防控工作带来严峻挑战。由于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极易导致农药残留超标、病虫抗(耐)药性上升、环境污染严重,以及生态平衡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已经严重威胁着我省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为探索和建立资源节约、绿色高效的新型生产模式,2018~2021年,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湖北麦区小麦化肥农药增效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编号:2018YFD0200506)为依托,开展了相关小麦病虫绿色防控工作。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根据湖北小麦病虫发生规律、为害特点、生物学习性、药剂作用机理等实际情况,在充分开展小麦病虫绿色防控产品筛选与示范应用的基础上,集成了适应湖北麦区的小麦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模式,于2018~2022年连续5年在湖北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2022年获农牧渔业丰收成果推广二等奖。该技术对确保湖北小麦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促进湖北小麦提质增效和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小麦病虫绿色防控原则和目标

小麦病虫防控实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政府主导、属地负责、分类管理、科技支撑、绿色防控的原则,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作物健康栽培为基础,从增强农田生物多样性入手,组装及配套使用以农业防治、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为重点,辅以化学防治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充分利用天敌控制病虫害,最大限度地减少小麦化学农药的使用量,确保我省小麦稳产丰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小麦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目标。

2小麦病虫绿色防控主推技术

2.1种植抗(耐)病品种

鄂西北旱地麦区是条锈病常发区,选用抗(耐)条锈病和赤霉病品种,如鄂麦DH16、鄂麦006、鄂麦572、扶麦368、华麦1168、鄂麦18号、鄂麦580、鄂麦596、襄麦25、襄麦35、襄麦55、鄂麦170、郑麦9023、西农979、小偃6号、偃丰21等;太空6号、中育6号、新麦11等品种对孢囊线虫病具一定抗(耐)性,适合鄂西北局部地方孢囊线虫病常年早发重发区域种植;江汉平原和鄂东南、鄂东北稻茬麦区是赤霉病常年重发区,选用抗(耐)赤霉病品种,如鄂麦DH16,扬麦24、扬麦33、扬麦17、鄂麦572、鄂麦006、襄麦55、华麦1168和扶麦368等。避免盲目引进高感病品种,减轻后期条锈病、赤霉病流行风险。

2.2农业防控措施

农业防控措施是控制或减轻小麦病虫发生危害的重要措施。一是合理轮作。采用栽培作物合理輪作换茬,切断有害生物的食物或寄主供应链,抑制有害生物数量积累。采取禾本科作物与其他作物换茬轮作,如小麦与油菜、豌豆、蚕豆、紫云英等作物轮作,以减轻小麦赤霉病、纹枯病、根部病害等土传病害的发生。二是加强栽培管理。推行精细整地,平衡施肥,合理增施磷、钾肥,适墒适期适量播种。播后及时机械开好厢沟、腰沟和围沟,做到“三沟”配套,排灌通畅,力争一播全苗、匀苗、壮苗,增强植株抗病虫能力。同时,赤霉病常发区推行秸秆粉碎、深翻还田,尽量避免玉米、水稻等作物秸秆裸露在土壤表层,压低菌源基数,减轻抽穗扬花期防控压力;条锈病越冬区推行适期晚播,尽可能缩短秋季病菌感染时间,减少初始侵染菌源;纹枯病重发区应避免早播,适当降低播种量,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雨后及时清沟理墒。此外,孢囊线虫重发区,应重点推广播种后和秋苗期两次镇压措施。三是积极推广生态调控措施。在小麦主产区积极推广生态调控措施控制小麦虫害,如选择小麦与玉米、大豆、西瓜、蛇床子等作物套种,给天敌提供过渡的栖息环境,提高天敌种群数量,从而提高自然天敌控制害虫的能力。

2.3秋播药剂拌种技术

秋播种子药剂处理是预防和控制土传、种传病害和地下害虫以及苗期病虫害发生危害的关键措施。土传种传病害重发区推行选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硅噻菌胺、多粘芽孢杆菌、大黄素甲醚、木霉菌等种衣剂进行包衣或拌种,防治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茎基腐病等,兼治苗期锈病、白粉病以及黑穗病等,其中多粘芽孢杆菌也能增强植株抗赤霉病的能力。地下害虫重发区推行选用吡虫啉、噻虫嗪、丁硫克百威、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等拌种或包衣,防治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兼治孢囊线虫、苗期蚜虫等。多种病虫混合发生区,可根据当地病虫发生特点,选用相应的杀菌剂、杀虫剂复配进行包衣或拌种,复配时有效成分应与单剂剂量大致相同。也可直接选用复配制剂如戊唑·吡虫啉、苯醚·咯·噻虫、烯肟·苯·噻虫等拌种或包衣。有条件的地区要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可选用多粘芽孢杆菌、大黄素甲醚、木霉菌、金龟子绿僵菌等微生物农药拌种。拌种包衣时可添加芸苔素内酯或赤·吲乙·芸苔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氨基寡糖素、大丽轮枝孢激活蛋白等植物免疫诱抗剂,提高小麦抗逆性和抗(耐)病虫害的能力。

鄂西北旱地以防控小麦條锈病、纹枯病、全蚀病、茎基腐病、小麦蚜虫等为主,同时兼治白粉病、黑穗病、根腐病以及地下害虫等,拌种推行选用戊唑醇(或三唑酮、苯醚甲环唑等)+咯菌腈(或硅噻菌胺)+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或吡虫啉、噻虫嗪等)包衣或拌种;江汉平原等稻茬麦区以防控小麦赤霉病、纹枯病、条锈病、麦蚜为主,同时兼顾白粉病、黑穗病、根腐病、地下害虫等。拌种推行选用戊唑醇(或苯醚甲环唑、多粘芽孢杆菌、大黄素甲醚、木霉菌等)+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或吡虫啉、噻虫嗪等)包衣或拌种。拌种或包衣时可增加芸苔素内酯或赤·吲乙·芸苔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或者氨基寡糖素、大丽轮枝孢激活蛋白等植物免疫诱抗剂。

2.4秋冬病虫适时防控技术

秋冬季应主要监控小麦条锈病,以小麦条锈病冬繁麦区的鄂西北麦区为重点监控区。发现田间单片病叶时应以病点为中心及时对病点2 m直径区域喷药防治,发现单个发病中心时及时对周围20 m直径区域喷药防治。采取“带药侦察、打点保面”、“发现一片,防治一面”的预防措施,及时控制条锈病发病中心。在发病初期可选用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枯草芽孢杆菌等防治;当发病中心扩大或增多时,选用戊唑醇、三唑酮、烯唑醇、己唑醇、氟环唑等药剂喷雾防治。秋冬季小麦纹枯病以及时清沟理墒、化除田间杂草等措施减轻其发生程度为主;麦红蜘蛛当平均每33 cm单行长达200头时,进行药剂喷雾防治,可选择阿维菌素、联苯菊酯、辛硫磷等药剂。

2.5春季统防统治技术

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当麦红蜘蛛平均每33 cm单行长达200头以上时,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当纹枯病病株率达10%时,可选用井冈霉素、井冈·蜡芽菌、多抗霉素、井冈·氟环唑等药剂对植株中下部均匀喷雾防治;当田间条锈病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或白粉病病茎率15%~20%或病叶率达到5%~10%时,选择戊唑醇、氟环唑、烯唑醇、己唑醇等药剂及时大面积统防统治。重病田隔7~10 d再防治1次;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2 d以上时,主动采取统防统治的方式,实施一喷多防,预防小麦赤霉病,同时兼治其它病虫害,如锈病、白粉病、蚜虫等,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对高感品种,首次施药时间可适当提前到齐穗期。施药后6 h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如遇持续阴雨,第一次防治结束后,5~7 d后抢晴天进行第二次防治。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等病害发生轻的年份,尤其鄂西北岗地麦区,可选择多粘类芽孢杆菌或枯草芽孢杆菌、井冈·蜡芽菌、呻嗪霉素、四霉素等生物农药防治一次;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等病害发生中等的年份,可选择多粘类芽孢杆菌或枯草芽孢杆菌、呻嗪霉素、四霉素等药剂防治2次;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等病害发生偏重的年份,可选择有兼治作用的高效低风险化学农药防治1次,隔5~7 d再防治1次,防治药剂可选择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氰烯·戊唑醇、丙唑·戊唑醇、丙硫·戊唑醇、井冈·戊唑醇、井冈·叶菌唑等。当蚜虫与小麦穗期病虫害混合发生时,百株蚜虫量达800头以上,益害比低于1∶150时,可加相应药剂一起喷雾防治,优先选用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苦参碱等生物或植物源农药,重发时再选择高效低风险农药如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等。

防治提倡采取统防统治的方式,选用先进的植保机械防控,如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

2.6植物免疫诱抗技术

在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分别选用芸苔素内酯或赤·吲乙·芸苔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氨基寡糖素、大丽轮枝孢激活蛋白等植物免疫诱抗剂对叶面进行喷施,能增强植株的抗病和抗逆能力,提高小麦产量。

2.7科学用药防治技术

粘虫、地下害虫等其他病虫害发生较重的区域,可选择相应的高效低风险农药防治。如苏云金杆菌、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辛硫磷等。

3小麦病虫绿色防控集成技术的推广成效3.1经济效益

2018年以来,湖北省采取生产与科研相互结合,科研与推广部门、企业多方协作,行业部门深度融合的方式,积极开展小麦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与推广,2018~2022年,小麦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分别为20.6万hm2、22.2万hm2、34.3万hm2、48.7万hm2、52.9万hm2,累计应用面积178.8万hm2,应用面积逐年增加,2022年绿色防控覆盖率已经达到50.3%,病虫整体防效年均值为80.4%。示范区比农民自防区平均增产34.6 kg/667m2,节本增收91.3元/667m2,5年累计节本增收24.5亿元(详情见表1)。示范区与不防治的对照区比,5年累计新增纯收益24.3亿元。

3.2社会效益

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创举,可实现多层受益。一是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农区生态系统日趋恢复与平衡,有利于生态文明和美丽家园建设;二是化学农药用量特别是高毒农药用量明显减少,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中毒事故明显下降;三是技术推广改变了农民病虫防控观念,农民病虫防控技术和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各地涌现了一些农民专家;四是绿色防控工作与专业化统防统治相互推进发展,创造了更多工作岗位、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缓解了农村“打药难”的问题。

3.3生态效益

通过推广应用小麦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绿色防控项目实施区麦田生态环境改善明显。一是化学农药用量明显减少。如2018~2022年在天门市、钟祥市、襄州区、枣阳市等地通过推广小麦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与农民自防区相比,化学农药防治次数平均减少1.5次/667m2,化学农药使用折百量平均减少12 g/667m2,农药使用量减少288%。绿色防控技术的广泛应用,确保了小麦农药减量控害增收,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二是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通过推广应用小麦病虫绿色防控技术,麦田生态环境改善明显,生物天敌明显增加。如全省小麦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天敌数量,2018~2022年,示范区天敌数量明显上升,从2018年的3头/667m2,上升到2022年9.9头/667m2,平均6.1头/667m2,是农民自防区的2.03倍。

4存在问题与对策

4.1存在问题

4.1.1重发频率高,防治难度大

由于我省处于南北过度地带,常年冬季温度偏高、春季雨水多,有利于小麦条锈病、小麦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的发生,导致其在我省重发频率高,尤其小麦赤霉病,其防控的关键措施是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预防,窗口期只有7~10 d,如扬花期遇连续阴雨天气,不仅影响专业防治组织和农户施药,而且施药后的防治效果会明显降低。

4.1.2经济效益低,防治积极性不高

我省近5年小麦平均产量257 kg/667m2,江汉平原地区相比于鄂北、华北地区,明显偏低,农民扣除种子、肥料、农药、播种、收割以及施药施肥的服务费等费用,纯收入很低(初步调查,江汉平原地区不到100元/667m2)。所以农民防治小麦病虫害的积极性不高。

4.1.3防控资金投入不够

据近几年春季调度,我省各级政府投入小麦病虫的防控资金严重不足。由于小麦产量低、价格低、生长期长,麦田每年的经济效益较低,农民就不愿意投入,所以小麦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的难度很大。

4.2对策

4.2.1提高绿色农产品的价格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大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对于农产品的质量进行分级管理,发放相应标志,不同级别,给予销售定价指导。这样才有利于生产者应用绿色防控技术的积极性,生产出高质量的绿色防控产品。

4.2.2加大绿色防控投入力度

由于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最大受益者是整个社会,农产品质量提高,有利于人民身体健康,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加大投入,给予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补贴,加大示范应用力度,进一步扩大应用面积,才能有利于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

猜你喜欢

绿色防控技术
油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绿色防控技术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的应用及推广前景
连云港市赣榆区水稻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永安市水稻主要病虫害及其绿色防控技术
思茅区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及成效
推动病虫害绿色防控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设施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套袋梨常见病害发生特点与绿色防控技术
小麦病虫害的全程绿色防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