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推进共同富裕的治理优势探赜
2023-05-30乐三
乐三
摘 要:新发展阶段是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新阶段,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就包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当下的实践场域内,中国共产党推进共同富裕具有无可比拟的治理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一是有明确清晰的目标志向,二是有实事求是的实践智慧,三是有适应国情的制度支撑,四是有科学严谨的战略谋划。中国之志、中国之智、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等内生优势密切关联、相互影响,形成强大合力,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定方向、明思路、拟规划、谋举措,开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迈向共同富裕社会的伟大实践。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治理优势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767(2023)01-0087-11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1]22,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定决心。从历史逻辑看,中国的共同富裕观是五千多年中华优秀文化深厚滋养的思想成果,从《诗经》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朴素愿望,到先秦两汉时期的均富思想,再到近代“天下大同”的社会构想,中华民族始终不渝地憧憬与追求共同富裕理想。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笃行不怠,以明晰的目标设定、高超的政治智慧、科学的制度体系、严谨的战略谋划为支撑,绘制了一幅共同富裕的理想蓝图。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一个深刻而重大的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多维度解析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治理优势,能够化解人民群众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困惑,从而统一人民群众思想认识、强化人民群众奋斗意志、提振人民群众建设信心、凝聚实现共同富裕磅礴伟力,助力建设共同富裕社会的伟大目标。
一、中国之志:中国共产党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目标志向
共同富裕从朴素的社会理想,到逐步付诸实践,最后到预期目标达成,始终要面临一个“实现怎样的共同富裕”的问题。中国所追求的共同富裕是人民至上、“双富”共享、差别有序、长期存续的富裕樣态。坚持人本逻辑的目标指向,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凝聚实现共同富裕磅礴伟力的重要基础。
(一)共同富裕是人民至上的富裕样态
实现富裕是所有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追求的目标,但是中西方之间的富裕观有着本质差别。一方面,体现为人本逻辑与资本逻辑之间的差异。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人本逻辑,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价值立场,把“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根本价值起点,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根本价值依归。西方所追求的“富裕”不具有人民性特征,而具有鲜明的资本逻辑,把资本当作社会的主体和目的,把人当作资本增值的客体和手段,体现出资本“吃人”的本性[2]。另一方面,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富裕样态不是“再版”和“原版”的关系,在发展模式上存在本质差异。中国所追求的共同富裕,是以共建共享为前提,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从制度设计上防止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和社会撕裂。部分西方国家,在医疗、养老、生育等方面实施高福利政策,但实际并未拔除贫者的穷根,也没有营造助力贫者脱贫致富的制度条件和社会环境,反而把整个社会引入“福利陷阱”,不仅无益于解决两极分化的难题,还会造成“养懒汉”、资源浪费、债务危机和社会动荡等问题,使整个国家机器不堪重负。显而易见,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的新版模式,是对我国古代“天下大同”“民为邦本”的社会理想的积极传承,是把人民根本利益当作尺度、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过程,而非对西方发展模式的机械照搬和简单模仿,充分彰显了人本逻辑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和超越。
(二)共同富裕是“双富”共享的富裕样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3],党的二十大报告又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1]23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所擘画的共同富裕的蓝图是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和两个维度出发的,构建物质和精神共同繁荣的“双富”社会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4]。一方面,物质生活富裕是“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从经济角度看,物质富裕体现在人民收入水平提高、财产财富增加、公共服务优化等方面,这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需求。只有切实保障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物质利益,不断提高其生活水平,才能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从而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另一方面,精神生活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而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依赖于生存层面的物质需求,也维系于发展层面的精神需求,两种需求的有效满足才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向往的共同富裕生活样态。在新发展阶段,所谓“高质量”的富裕是一种全面的、整体的、多维度的美好生活样态,它是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出发,实现物质生活丰裕富足和精神文化生活自信自强,统筹兼顾,相得益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三)共同富裕是差别有序的富裕样态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就已经在探索共同富裕道路,但是曾经由于选择了带有“过分集中”和“平均主义”色彩的人民公社体制,最终导致这种探索遭遇挫折,事与愿违。经过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人们逐渐认识到“共同富裕的本质在于不断追求和无限接近差别有序的全体人民的普遍富裕”[5],即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或“均等富裕”。
从时空上看,不同群体和不同地域实现共同富裕的时间轴不会完全重合。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质量互变规律,实现共同富裕也概莫能外,从全面小康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社会必然要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由局部到整体、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是渐进式的,是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显著,这就决定了“齐步走”的共同富裕缺乏理论根基和现实依托。其一,我国虽然已经进入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发展阶段,但是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发展起点、发展阶段、发展境遇都不相同,不可能以“拔苗助长”或按“快进键”的方式实现发展。其二,城乡区域发展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农村地区发展不充分、发展动能不足,“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1]14,在较短的时期内,难以弥合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以实现同步协调发展。其三,劳动者的个体差异明显,不同人群之间的人力资本水平、工作投入程度差别很大,尤其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劳动者能力差异突出,人民群众无法步调一致地走向共同富裕。
从数量上看,不同群体和不同地域享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会完全均等,“共同富裕”不是同等无差别地占有社会发展成果。于当下而言,毫无差别的共同富裕观既不符合党中央的重要会议精神和大政方针,更有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原则,只会陷入平均主义的泥潭,从而引发更多社会矛盾。邓小平曾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6]邓小平的这一论断直指“平均主义”的弊端,旗帜鲜明地反对“平均主义”,及时廓清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误区。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富裕,“共同富裕”之“同”是包容差异的“同”。即使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条件下,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限制,不同地区不会完全处于同一富裕水准,不同人群的富裕程度也有高低之分,社会发展成果也并非按照平均主义的原则等额分配。因此,数量差别仍然存在,但是“三大差距”已经大大缩小,控制在了较为合理的范围之内。随着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全体人民将逐渐由全面小康跨入共同富裕,而这个“共同富裕”则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不是“绝对平均”和吃“大锅饭”。
(四)共同富裕是长期存续的富裕样态
共同富裕是统筹整体与部分、当前与长远、先富与共富这三对关系的富裕,既在长期内追求共同富裕,又在实现共富后继续巩固、发展和维持共同富裕。一方面,共同富裕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性特征,而应当与社会主义社会长期共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沿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奋发进取、勇毅前行,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而今已经踏上了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新的征程。但是,建成共同富裕社会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结果,关键在于存续共同富裕的社会样态,即增强共享的可持续性,这关乎我们能否建立一个稳定的共同富裕国家[7]。另一方面,共同富裕之“富裕”应该立足于劳动者的能力、素养和水平的提升。“共同富裕”不是一时一段的短期“造富”运动,也不是对物质财富的短期内大量占有。新发展阶段的共同富裕要充分依靠人民群众的强大创造力和物质生产能力。因此,“富裕”是建立在劳动者综合素质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劳动致富信心提振的基础之上的,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既要有走向共同富裕的强烈的主观需要和主观能动性,又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致富能力和水平,从而使共同富裕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
二、中国之智:中国共产党擘画共同富裕蓝图的实践智慧
中国共产党在面对推动共同富裕的具体实践中的问题时,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展现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实践智慧。这种智慧包括: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要点有精准的政治判断力,对推动共同富裕的力量泉源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对迈入共同富裕的实践历程有客观充分的估计。这种实践智慧是避免走弯路、走错路的思想基础,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前提保障。
(一)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要点有精准的政治判断力
明确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是扶“贫”而非抑富,决不搞“劫富济贫”。追求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在社会建设层面的映射,如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当今时代条件下必须正面回答的现实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治理逻辑之中,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有三个理论要点。其一,所谓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富,而非全体人民共穷,因此实现共同富裕的着力点不是“抑富”,而是要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其二,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治理相对贫困问题成为城乡治理的重难点,也是能否完成向共同富裕社会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要考验。其三,经过七十多年在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和积淀,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进步,我国已经由“如何发展先富”的阶段逐步进入“如何带动后富”的阶段。走共同富裕道路,不是要踏上“打土豪分田地”的老路,不是要采取“劫富济贫”的再分配方式,而是在实现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基础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8],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在新发展阶段下,政府既坚持毫不动摇地做大“蛋糕”,又不断地提高“分蛋糕”的能力和优化“分蛋糕”的方式;既充分维护和尊重“先富者”的利益,又充分保障“后富者”的致富机遇,绝不“喊打喊杀”地用机械式的“取富补贫”的方法弥合贫富差距,而是旨在打造具有共享普惠性、时代超越性和发展持续性的高质量富裕。
(二)对推动共同富裕的力量泉源有正確全面认识
实现共同富裕不能“躺平”式地“等靠要”,而必须弘扬伟大奋斗精神。共同富裕不是“等靠要”的产物,也不是政府集中统一分配的产物,必须通过凝聚全社会共同奋斗的磅礴伟力才能迈向共同富裕。首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因为全民全面共同富裕必然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奋斗的实践产物。以大历史观透视百年党史,不难发现,“奋斗”一词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之中。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从百废待兴到“富起来”,从大国到强国,中国共产党通过弘扬伟大奋斗精神,一次次实现伟大飞跃和伟大转变,使中国逐渐成为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有话语权、有影响力的伟大国家。实践证明,伟大奋斗是我国接续创造辉煌成就、逐步迈上共同富裕康庄大道、迎接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根本条件。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的全民共同富裕是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富裕。在唯物史观视域下,人民群众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实现全面全民共同富裕必须激扬人民群众的主体能动性,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辛勤劳动、合法经营、创新创业走向幸福富裕生活,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全面的全民共同富裕不是搭便车式富裕,要避免形成“干部干、群众看”“等靠要”“躺平”等社会不良风气,坚决防止出现“养懒汉”现象。
(三)对迈入共同富裕的实践过程有客观充分估计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充足的实践积淀,必须坚持踔厉奋发、久久为功。在谈到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9]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1]22。之所以强调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是因为在跨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国依然面临诸多堵点阻点,如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财产差距等,这使实现共同富裕的难度增加、挑战升级、战线拉长,从而无法在短期内达成发展目标。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在保障社会长期稳定的前提下既创造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奇迹,又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每一次成功和进步都是在长期艰苦奋斗中创造发展条件、克服发展困难、解决发展矛盾中实现的,因此进入共同富裕的新跑道,中国人民依然要付出巨大努力。但是,这种努力必须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必须特别注意方式方法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是等不得、急不得的“耐力赛”,不是速战速决的“百米跑”。不能因为急于求成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不能盲目地开展“运动式”共同富裕,必须始终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立足现实基础和现实条件,科学谋划发展道路,理性绘制发展蓝图,循序渐进地谋取实质性进展。
三、中国之制:中国共产党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制度体制
共同富裕何以可能?一个关键点在于,我国具有适合国情的制度体制安排,而且这个“适合”更在与时俱进中不断保持各项制度体制与基本国情相适应。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使中国经济在劈波斩浪中继续健康有序发展;新型举国体制以服务国家发展和人民利益为旨归,与党的人民立场和共同富裕目标相一致,加强了共同富裕的制度支撑;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适应了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夯实了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这些打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烙印的制度安排,是支撑共同富裕社会建设行稳致远的坚强力量。
(一)坚持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推动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在新发展阶段,“党管经济”是一项重要的原则遵循,也彰显出社会主义中国的特有制度优势。一是能够保证经济发展始终朝着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前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但是所有的改革都是在社会主义的框架内完成的。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没有改旗易帜,而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持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这一切都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二是能够把国家发展的注意力集中到追求共同富裕上来。在迈向共同富裕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起着举旗定向、把舵引航的关键作用。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战略目标设定,开始在理论、实践、社会舆论上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促进形成实现共同富裕的国家发展共识”[10],引领全社会全体人民以及各级政府向着这个目标进行积极有为的探索,增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人民力量,顺利把我国推进到全力追求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上。三是能够保证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增进人民福祉、克服贫富分化、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作为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目的,通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持续提升经济发展质效、加快推进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四是能够在克服风险挑战中维护经济社会秩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面对世界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升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频繁的复杂局势,牢固树立问题意识、风险意识、创新意识,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制定各项经济决策,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从容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坚持贯彻落实新型举国体制
坚持贯彻落实新型举国体制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新型举国体制是“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为基本方针”,“集中全国各方面人力、物力、财力,以国家发展和国家利益为根本旨归,以实现突破性发展和跨越式进步为外在表现的独特政治体制”[11]。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拥有多元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位列其中,而这一显著优势的集中表现就是新型举国体制。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型举国体制将在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动经济发展、普惠民生福祉等方面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一是能够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坚持新型举国体制能够有效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辦大事,系统解决发展问题,实现区域有效联动,从根本上解决地区发展差异问题,从而提升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真正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推动共同富裕的治理效能。二是推动经济发展。新型举国体制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结合的政治体制,既有利于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对市场发展和资本流动加以规范引导,优化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从而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型举国体制能够较好协调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实现上下游衔接和产供销适配,并以此为基础协调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促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新型举国体制的护航下,“数字中国”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实施将更加蹄疾步稳,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技术将助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从而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三是普惠民生福祉。新型举国体制以服务国家发展和人民利益为旨归,与党的人民立场和共同富裕目标相一致,是广泛惠及民生福祉的人民至上的政治体制。有利于构建统筹协调、覆盖全面、功能健全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克服传统体制机制弊端,促进形成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工资制度和薪酬制度,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有利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尤其是在突发性事件的应急与处理中彰显集中优势、动员优势、协同优势以保障人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明“两个毫不动摇”的重要性,并将“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2]写进了第三个“历史决议”和党的二十大报告等重要文献之中。一方面,坚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国有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公有制经济的主要组织形式。新时代以来,我国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企健全适应市场竞争的经营决策机制、综合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优胜劣汰用人机制、法制化专业化国资监管机制等,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进一步做优做强国有资本,从而增强国有经济在社会保障、就业、医疗、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等涉及民生福祉领域的重要支撑作用。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建设进入蓬勃发展关键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纷纷成立、相关制度体系日臻完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集体“三资”处置监管工作更加规范,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盘活了农村“三块地”,壮大了农村集体资产,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夯实了经济基础。另一方面,积极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选择。新时代以来,党中央贯彻落实各项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刻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营造法治、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规范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维护市场公平有序竞争,进一步激活了市场活力和民营企业的创造力。实现民营企业由小到大、民营经济由弱到强,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生动局面得到巩固,加快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其在稳增长、促就业、活市场、助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2.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通往共同富裕的必要手段。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当经济社会建设进入到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后,我国“已初步形成共同富裕指向的多元收入分配制度”[13],成为了新发展阶段实现分配正义的重要依托。我国始终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劳动的发展氛围,树立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正确劳动价值观,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我国积极倡导并推动三次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初次分配是依托有效市场“做大蛋糕”,即坚持效率优先原则,按照生产要素的效率贡献进行的分配,如获得工资、利润、地租等;再分配是依托有为政府“分好蛋糕”,即由政府按照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原则,通过税收、社会保障支出、公共服务支出等财政收支活动来调节分配;第三次分配是依托有爱社会“奉献蛋糕”,即在社会公益、社会公德、社会和谐等道德伦理体系地推动下,高收入人群按照自愿性原则进行募集、资助、慈善捐赠、志愿者服务等,这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对于“调高”和“提低”有积极作用。在2021年8月17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第三次分配被首次明确为“基础性制度安排”,并上升到国家战略体系层面,这释放出第三次分配将进入大规模实际操作阶段的信号。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继续强调: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1]47。相关法律制度以及税收激励体系日臻完善,各种配套措施将会陆续落实落地,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保驾护航。
3.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摆脱“计划”与“市场”之争,“市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手段开始运用于经济发展过程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确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为“决定性作用”,减少政府对资源配置的直接干预,而是借助市场经济内在的供求、价格、竞争等机制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一并纳入基本经济制度范畴,实现了与时俱进的重要转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旨在利用两种经济手段更好地配置资源。至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结合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长处,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入强大动能。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有效市场”的调节作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促进构建产权有效激励、竞争公平有序、价格反应灵活、要素自由流动、企业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一切有利于创造社会财富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增长动力。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发挥“有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市场调节并不是万能的,政府宏观调控有利于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自身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外部性、垄断性等缺陷,加强对资本的依法有效监管以防止资本野蛮生长,有效避免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保障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长远利益,最终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四、中国之治:中国共产党构建共同富裕社会的战略谋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問题,中国共产党人从多个维度、多个方面进行了解答,并已经通过具体行动作出了切实回应。当前,我国已经绘制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蓝图、规定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则遵循、谋划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安排、找准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选择,一系列切实举措为最终实现全面的全民共同富裕注入了强大动能。
(一)绘制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蓝图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全面勾画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步骤进行了明确划分,第一步是到2035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第二步是到21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14]。2020年10月,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对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了更为翔实的要求,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5]。2021年8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促进共同富裕的一系列根本性、基础性、方向性问题,理清了新发展阶段下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科学内涵、现实基础和重点任务,指明我国“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9]。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地促进共同富裕,并提出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抓紧制定促进共同富裕的行动纲领。2022年10月,在党的二十大上,我国继续坚持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并对2035年发展的总体目标进行了系统设计。党中央擘画的推动共同富裕的战略蓝图,具有明确的时间范围、清晰的目标规划、科学的实践安排,既深刻印证了党中央始终保持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和政治定力,又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于如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的强大信心和坚定决心。这种坚定信心源于“四个自信”,进而又转化为坚定的行动自觉,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正确航向。
(二)规定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则遵循
所谓原则遵循,是指行事所依据的法则和标准,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则遵循是党中央根据现实基础和现实条件总结而来的合理化实践准则。在面对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项“等不得”“急不得”的长期任务时,习近平总书记有的放矢地提出了四项指导原则,以确保具体工作不偏航、不缺位、不松劲。其一,鼓励创新勤劳致富。倡导正确的致富观,旨在激发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全社会共同奋斗的良好氛围,提升全社会的人力资本和创新活力,为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创造更多致富机会。其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包括了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就是:既强调要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核心作用,又提出要充分利用非公有制经济在推动共同富裕中的建设性作用;既强调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又坚持通过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使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收敛;既强调用好“有效市场”以高效配置资源,又主张用好“有为政府”以保障市场经济的秩序与稳定。其三,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强调政府不能搞大包大揽,不作超出实际的承诺、不定过高的目标、不搞西方的“福利主义”,主张从实处发力,着力建设好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普惠性和兜底性的民生工程[9]。这一原则强调的是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以人民的实际需要为着力点开展强民富民工作。其四,坚持循序渐进。将长期性与阶段性相统筹,充分认识推动共同富裕的复杂性,扎实完成不同阶段发展目标,积小胜成大胜,实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渐进式发展。这一原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质量互变规律,反对急于求成,从而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共同富裕事业。
(三)谋划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安排
回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无论是革命、建设、改革年代,党都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出发,统筹全局,谋划利国利民的发展战略。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已经谋划了多项着眼长远的发展战略,这些发展战略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控制地区差距、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新四化”战略。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四化”以后,“四化同步”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点,推动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踏上良性互动、相互协调、同步发展的道路。在新发展阶段,“新四化”战略将助力工业、农业发展提质增效,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大大提高工业化和現代化水平,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其二,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规定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方针加快推进“三农”建设。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专门对乡村全面振兴作了详细部署。2021年,随着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施行,我国的乡村振兴事业既有了战略支撑,更有了专门机构和法律文本的支撑。这一利好形势将引领广大农村地区在产业、生态、文化、组织、人才等各个方面不断振兴蝶变,推动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其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开启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阶段,并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老少边穷地区发展、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等多项工作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这一战略以“协调”为重点,打破区域间的发展壁垒,促进资源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有序流动,打造区域间优势互补的生动局面;以“发展”为核心,实现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东中西部、南北之间、沿海和内陆的发展差距,为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充分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有效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提供了保障。此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还提到了扩大内需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业优先战略、开放战略等,这些战略举措都将为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而迈向共同富裕提供重要支撑。
(四)找准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选择
道路决定方向,方向决定命运。中国共产党在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中,开辟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条“新道路”,既遵循了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不囿于传统的现代化理论和发展模式,坚持实事求是和独立自主,实现了对西方制度模式的超越,赋予了现代化以新内涵、新结构、新功能、新境界,为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指引下,我国积极探索推动共同富裕的现实进路,最终确定了“选取部分地区先行先试、作出示范”[16],然后再逐步推开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既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又汲取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是彰显中国智慧的最优解。2021年6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率先在浙江开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并发布指导意见,明确了浙江示范区建设的四个战略定位和六大方面重大举措,提出了2035年浙江“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指导意见的出台旨在通过开展示范区建设,鼓励共同富裕先行探索,开辟更加平衡更加充分更加公平的发展模式,推动建立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能为其他地区分梯次推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示范,逐步营造由点到面的“共富”局面。采取先试点再推广的办法,是新发展阶段下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结合的正确道路选择,既彰显了党中央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定决心,更明确了“共同富裕”实践路径,即在发展过程上,实现共同富裕必然有先后次序,但在发展结果上,实现的是全民共享、城乡共赢、区域协调的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韩庆祥.资本逻辑走向人的逻辑[N].光明日报,2017-09-18(15).
[3]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N].人民日报,2021-08-18(01).
[4] 李海舰,杜爽.推进共同富裕若干问题探析[J].改革,2021(12):1-15.
[5] 张占斌,吴正海.共同富裕的发展逻辑、科学内涵与实践进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1):39-48,2.
[6] 邓小平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5.
[7] 郁建兴,任杰.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政策议程[J].政治学研究,2021(3):13-25,159-160.
[8] 李实,朱梦冰.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促进共同富裕实现[J].管理世界,2022(1):52-61.
[9]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10] 胡鞍钢,周绍杰.2035中国:迈向共同富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1):1-22.
[11] 何虎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五大重要领域[J].国家治理,2020(42):14-18.
[12]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5.
[13] 欧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制度基础、制约因素与实现机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5-26.
[1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8-29.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9.
[1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6-11(01).
Abstract: The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is a historical stage of striving to build a socialist modern country,and the salient featur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essentially requires that all the people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current practice field,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incomparable endogenous advantages in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which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four dimensions. The first is to have clear goals and aspirations,the second is to have practical wisdom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the third is to have institutional support that suits national conditions,and the fourth is to have scientific and rigorous strategic planning. The endogenous advantages of China's aspirations,China's wisdom,China's system, and China's governance are closely related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to form a strong joint force, set the direction, clarify the thinking, plan, and seek measures for the solid promo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open up the great practice of the CPC in leading the people towards a society of common prosperity.
Key wor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common prosperity; governance advantages
[责任编辑:王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