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的审视与建设
2023-05-30宓玉燕
宓玉燕
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是影响幼儿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视角审视当下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分析这些问题背后成因的基础上,浅谈如何打造适宜幼儿活动、能有效推动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的户外游戏环境。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呈现自然缺失倾向
近些年,随着专门从事幼儿园户外环境开发设计的厂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硬件设施越来越豪华。各种大型、高结构的游乐设施占据着幼儿园户外游戏场域中心位置,它们看上去“高大上”,却使得幼儿越来越远离自然。另外,为避免发生跌倒磕碰等安全事故,幼儿园对幼儿过度保护,即便有花草树木等自然元素,幼儿也大多只能远观而无法亲近。在经济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当下,幼儿亲近自然的机会本就匮乏,如果幼儿园的户外游戏环境也远离自然,长此以往势必会让幼儿产生“自然缺失症”,影响其认知、审美、身体、社会性等的发展。
(二)设计填充大于过程留白
无论是幼儿园户外游戏整体环境还是户外游戏材料,为了从直观上凸显其丰富多样,幼儿园大都会在规划设计时期就直接奔着这个目标努力。但往往会出现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精力之后,幼儿游戏创生不足、游戏水平难以提高等情况。其根本问题就在于填充大于留白,户外游戏环境已经被前期设计占满,却未能留给幼儿足够的空间与权利,幼儿无法自由选择场域、玩伴、材料,其游戏的自主意愿必然降低,游戏中创造性也就无从发挥。
(三)物质环境远超人文建设
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给予幼儿物质保障和精神滋养。但从当下幼儿园现状看,户外游戏环境相比较室内的教育环境,物质环境远超人文建设的情况更加凸显,尤其存在着人文内涵缺失或不能很好地传递等问题。这就使得户外游戏环境少了情感依托和温度。
二、问题背后的成因
(一)儿童主体缺位
幼儿不喜欢的户外游戏环境大都会有一个共同点,即自始至终无论直接或间接都没有儿童的参与。“以儿童为中心”是幼儿教师几乎耳熟能详的教育理念,但在实践中尤其是环境打造中往往成为高悬于顶的口号,或用成人以为的儿童视角替代真正的儿童视角,或形式主义地让幼儿“表面”参与,最终环境自然不被幼儿喜欢与接纳。
(二)环境动态建设机制尚未建立
幼儿对户外游戏环境的喜爱与热情转瞬即逝或逐渐消退等问题,其核心原因在于环境建设的进程没能跟着幼儿游戏及能力水平的发展而发展,自然不能持续地支持和满足幼儿探索游戏的兴趣与需求。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幼儿园环境动态建设机制没能建立并运用。
三、建设策略
(一)强调自然生态的环境
1.整体规划,把握生态原则
(1)自然性大于人工化
在有较多自然元素的游戏环境中,幼儿会表现出更多与环境的互动,展现出更多建构性、发展性、假装性的游戏。我园坚持自然性大于人工化的户外游戏环境构建原则,留出占园所面积三分之一的十余亩自然生态游戏场域,将自然元素引入环境之中。这里面既包括原生态的环境因素,如一整片原生态的杂草区,也包括原生的地形与地貌特征(坡地、洼地、非规整场地等)、原生生物(浮萍、水葫蘆、田螺及其他螺类、蝌蚪等)与原生的物质(沙、石、多种形态土壤等)。此外,我们还积极投入多种类型的低结构自然游戏材料。
(2)体验性大于观赏性
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等方式学习和探索。我们削弱环境的纯观赏性质,去除一整片的景观矮灌木丛,让幼儿走得进自然;间隔一段距离设置可供幼儿操作的探索小屋或桌子台面等,让幼儿随处有地方可研究。我们以此提升环境的可接近性和可体验性,让幼儿在与环境的双向互动中充分调动视、听、嗅、味、触等多感官去探索,获得身心全面发展。
(3)联通性大于间隔性
我们打破不同层次以及不同类型环境之间的区隔,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性。我们拔除了原先作为区域内部隔断的麦冬,支持幼儿自由、便捷地出入可供他们游戏探索的区域;加强各功能分区之间的联系性,弱化界限;建立并保持室内外空间的连接性;保持幼儿园与社区、社会之间的开放性,将幼儿活动范围扩大到生活中去。
2.场域划分,实现整体发展
(1)不同区域构建一个游戏场
整个游戏场的构建以及区域的划分由教师、幼儿、施工队三方紧密合作完成。首先,由教师团队从大自然的地形地貌、生物、非生物三个维度出发勾勒基础外貌,绘制浓缩的自然生态场域蓝图。随后,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征询幼儿的意见并分析采纳,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和兴趣,规划出十三个基本场域,分为“种植园”“饲养区”“百果园”“百花园”“生态草园”“小山坡”“玩泥区”“玩石区”“小竹林”“壕沟区”“涂鸦区”“沙水区”“生态水池”。最后,由设计师与施工队将师生的设想落地,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讨论、调整。
(2)领域经验高支撑,兼顾整体发展
在区域规划落地的同时,教师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研讨各场域背后可挖掘的教育价值与可镶嵌的教育目标。各区目标各有侧重,形成区域领域经验高支撑的架构形态,最终实现领域之间的整合,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研讨结论落实到每一个区域,如种植园主要指向科学领域,同时指向健康、社会、语言领域;玩泥区既指向科学领域,又指向艺术、健康等领域。明确各区域核心经验领域指向,不仅仅赋予生态环境以教育意义,同时能让教师在幼儿游戏观察、评价、指导上有的放矢。
3.动态开放,丰盈环境系统
各区域对于资源呈现重视并坚持开放的状态,凸显自然资源的生物多样性及多维内容。利用水资源和地形特点,我们建设了人工水池、生态水池、天然水坑、泥潭、沟渠等不同形态,同时随着四季变化和幼儿的需求,不断调整,让该区域始终有新样态产生,如各式水坑或雨水汇流等。
在户外环境建设的过程中,我园还积极利用园外资源,组建了近 68 个园外教育实践基地资源库,如杭州湾湿地、棉花博物馆、现代农庄、杨梅基地等,特别是与大学生农创基地合作的 100 亩生态园亲子儿童农场。这些举措保障了园内外资源的持续联动,也不断丰盈着园内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
(二)凸显儿童本位的环境
1.设计筹备,提高参与度
在户外游戏场域投入初期,我们展开了“想玩什么”的小调查,在此基础上与幼儿一同进行游戏材料的搜集与摆放。随着游戏活动的开展,每一次游戏都遵循“计划、游戏、回顾”三步骤,幼儿根据游戏需求不断筛选、添置游戏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区不断积累起经过幼儿游戏实践检验的“好工具、好材料”。在本学期开学初,我们一改以往由幼儿园统筹安排场域轮流表的方式,开展“户外游戏区竞标”活动。各班幼儿根据自己喜好,集合各种理由竞标游戏区域,其中“游戏计划与筹备”是关键的一项内容,理由充分者将成功抢占游戏场中的某一区域。这让幼儿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游戏环境、材料、内容等设计筹备中,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游戏参与度。
2.区域命名,提升归属感
在幼儿对各个区域有了一定的游戏经验,建立了一定的情感基础后,我们面向全体幼儿征集户外游戏各区域的名字以及符号表征,然后通过集体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区域名字,如“萌宠乐园”“美美花园”“嗨皮岛”“滚滚坡”“彩虹果园”“悠悠竹林”“跳跳沟”“牛牛草原”等,最后将其固化呈现在游戏环境中。每一个区域名牌背后都有幼儿的独特思考与故事,在场域命名活动中由创造它的幼儿向大家讲述。区域命名活动使户外游戏环境有了浓郁的人文氛围,提升了幼儿的归属感。
3.经验留痕,实现环境赋能
我们采取多种方式让幼儿的游戏经验以独特的方式融入和呈现于环境之中:首先,我们在每个区域设置游戏屋,游戏屋里有“游戏留痕书”,幼儿可以用多种表征方式来分享他的游戏经验。这样既可以让幼儿经验留痕,也给其他前来游戏的幼儿提供了经验支持。其次,在户外游戏场入口,以显眼的方式呈现“游戏公约”,公约由幼儿共同商议、制定,经历提议、投票等过程,最终被全体幼儿理解与接受。这既是锻炼幼儿制定规则能力的过程,也是让环境充满教育性和彰显生命力的过程。
(三)追求促发展的环境
1.好玩且有意义的价值导向
在户外游戏环境的构建中,我们基于幼儿与教师等多元视角,保证其朝着好玩且有意义的方向发展。每一次游戏活动之后的交流分享中都有“喜欢不喜欢”及其背后原因的内容,以此动态监测幼儿的游戏兴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行过程性微调。同时,每学期发起一次幼儿对各游戏区域的参与兴趣评价,前面所提的“游戏区竞标”活动就是这类评价的其中一种形式。这也是教师反思分析游戏环境创设的重要途径,教师往往会基于幼儿反馈的信息开展问题式教研,分析幼儿兴趣与相对应环境之间的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优化调整。这些行动能保证户外游戏环境始终为幼儿所喜爱,能支持并激发他们积极参与探索,助推他们的发展。
2.有利的建设团队
要促使环境不断优化发展,需要决策、保障、执行多方协作。首先,需要保证推动环境优化的决策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为此,我们建立了班级、年段、教研组之间的教研共同体,以保证形成有理有据的环境优化方案。其次,需要为决策的落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此,幼儿园每年都会为戶外自然生态环境设立专项资金,并出台相关制度实现对环境优化方案的审核与执行流程。最后需要一支能将方案转化为真实环境的执行团队。为此,我们在不断磨合过程中逐步构建起懂幼儿园教育、理解我们的教育理念且合作相对默契的设计师与施工团队。这是经常被忽略却是幼儿园户外环境建设很重要的一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