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自《玫瑰三愿》钢琴伴奏的演奏分析

2023-05-30陈雨心

东方娱乐周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音乐形象钢琴伴奏

陈雨心

[ 关键词]《玫瑰三愿》;钢琴伴奏;音乐形象

中国的音乐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和体系的艺术传统。但是,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从各个方面侵入我国,人们的社会生活随之改变,音乐文化也随之惊起了巨大的波澜。黄自是我国20 世纪30 年代杰出的作曲家,也是国内最早应用西洋作曲技术和风格的作曲家之一。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为中国的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事业做出的巨大的贡献是无法磨灭的。早期我国音乐教育的奠基人与作曲家江定仙、刘雪庵、贺绿汀、陈田鹤等都师从黄自先生。黄自先生本人创作的作品类型所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泛,他的主要作品管弦乐序曲《怀旧》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首交响曲,还有清唱剧《长恨歌》,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艺术歌曲《玫瑰三愿》《思乡》等都代表了当时我国音乐发展的最高水平。

笔者将从《玫瑰三愿》的伴奏织体等方面探讨黄自先生为艺术歌曲编配的伴奏的特点。分析黄自在创作这首歌曲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巧妙地转变调性,安排节奏的快慢,利用长短不一的句子、音量的高低、和声的编配及与音色的配合等各个方面来共同表现音乐形象。

一、《玫瑰三愿》钢琴伴奏的写作特点

(一)创作背景

《玫瑰三愿》的歌词是龙七先生所作。1932 年,正是淞沪抗战停战的时候,他看见校园里的玫瑰散落一地,失去了往日的鲜艳与芬芳,感慨万分,写下了《玫瑰三愿》的歌词来抒发内心对和平时期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曲作者黄自1916 年进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西方音乐,1924 年前往美国,在奥柏林音乐学院、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于1929 年毕业回国。黄自先生在中国早期的音乐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除了繁忙的教育工作之外,还写出了将近百篇各种体裁形式的音乐作品,日本法西斯入侵之时,黄自放眼社会,环境压抑、民不聊生,此时正巧读到龙七先生所作的《玫瑰三愿》:“玫瑰花,玫瑰花,烂开在碧栏杆下。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好教我留芳华。”歌词中所寄托的美好愿望与黄自心中所想产生了共鸣,他立即为这首词作了曲,自此诞生了今日为人所熟知的《玫瑰三愿》。

(二)伴奏的织体样式

黄自先生为艺术歌曲编配的伴奏的织体音乐形式大致分為两种:主调音乐形式的伴奏织体和复调音乐形式的伴奏织体。黄自先生采用主调音乐形式伴奏时,多配以丰富多样的音型来伴奏。

1. 主调音乐形式的伴奏织体

(1)在编写《思乡》的钢琴伴奏时,黄自先生采用了琶音式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这种伴奏音型的形式是用双手同时弹奏琶音式的分解和弦,有时改用单手演奏,这样的伴奏线条绵延不绝,似小溪般流畅,适合节奏稍微舒缓的曲目,演奏者可以根据曲目感情的变化自如地改变力度与速度,能将情感更好地融入钢琴伴奏中,表达乐曲内涵。

(2)在编写《春思曲》的钢琴伴奏时,黄自先生采用的伴奏音型以柱式和弦为主。柱式和弦这种伴奏音型的特色在于歌曲的主旋律从右手变成了左手弹奏,一般用来弹奏主旋律的右手由一串串柱式八分音符所代替,当声乐旋律出现空拍时无缝衔接过渡音,流畅且自然地接入下一个乐句。笔者认为这种手法对于有较多停顿、乐句划分较频繁、乐句之间空拍较多的乐曲较为实用,柱式和弦的伴奏音型能有效地避免乐句衔接中出现的空拍停顿,并且能很好地过渡不同和声在转换时出现的色彩变化,自然地推动了旋律的发展,使之不会太突兀。演唱时的音响效果也会更好,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3)在《点绛唇·赋登楼》中,全篇采用的都是同一种伴奏形式——半分解式和弦伴奏音型,这种伴奏音型的特点是左手音型以1+5 的形式(一个低音区的单音或八度音程带出五个柱式和弦)进行。右手的和弦最高音基本保留了歌曲的旋律音,前奏、间奏、结尾三处都将主要旋律编入其中,让观众与演唱者可以预先感知歌曲的情绪、色彩等音乐要素,起到了不可代替的桥梁作用。

(4)《踏雪寻梅》的钢琴伴奏采用了半分解式伴奏音型演变形式的伴奏音型。踏雪寻梅这首歌曲篇幅短小,旋律朗朗上口,歌词简单明了,从头到尾都表现了欢快明亮的音乐形象。黄自先生在这类型的曲子选用这种半分解式伴奏音型,伴奏中不重复出现歌曲旋律,使短小的曲子变得丰富起来,增加了歌曲的趣味性与可听性,同时对伴奏者技巧的要求也不大,适合各年龄段的人演奏、演唱,是这首歌的流传性更广。

(5)黄自先生在编写《春思曲》的钢琴伴奏时,一共选用了四种不同表现力的伴奏音型。前10 小节由左手演奏歌曲旋律,右手用八分音符的柱式和弦连续进行,形象描绘了春天落下一颗颗绵绵细雨的画面,表达了曲中人的情绪。11 至16 小节左右演奏八分音符,右手演奏十六分音符,左右对比,一疏一密,两只手形成鲜明的对比,每个小节紧紧相连绵延不绝,就像曲中人起伏不定、汹涌的内心环境。18 至20 小节右手不再只弹奏单音旋律,改为更加稳定的三和弦,左手出现了八度进行,随着八度的进行,力度也随之渐强,引出了后两小节的震音。21、22 小节做强的震音音型,并标记了自由延长记号,给予了演唱者充分发挥的空间。多种多变的伴奏音型的有序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不同段歌词所描绘的不同音乐形象及曲中人不同的内心,使这首歌更加有内容,不再空洞,听着在听时也更能贴近曲中人的内心并且理解曲中所唱。

2. 复调音乐形式的伴奏织体

除了主调音乐形式的伴奏织体,黄自先生也擅长编写复调音乐形式的伴奏织体。《玫瑰三愿》采用钢琴伴奏与小提琴助奏结合的形式。曲中采用了严格模仿、自由模仿及对比式二声部的多种复调写作手法,乐曲的开头引子部分,由四个小节钢琴与小提琴齐奏引出,小提琴提前演奏四个小节主歌旋律素材,起到预示的作用,钢琴演奏柱式和弦。声乐旋律进入后与小提琴旋律形成对比式的二声部,小提琴有时模仿声乐的音乐旋律做模进处理,有时又像有自己想法的思想者离开主旋律进行独立的演奏,钢琴部分也是这样,这两个富有变化的声部又能互相形成鲜明对比,一个声部在诉说心中对玫瑰花的依依不舍与留恋,另一个声部在诉说对和平年代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一首独唱曲中表现出丰富多样的音乐形象,几个声部相互对比,又互相融合,给人带来绝妙的音乐体验的同时又引发人们的深思。

(三)丰富的和声运用

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很多都是篇幅短小但五脏俱全,这得益于他在和声方面的熟练运用,黄自先生曾在西方受过多年全面且系统的音乐教育,学习了关于德奥艺术歌曲的创作方法与理论,回国后便将西方国家的好的创作方法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他敢于突破中国传统的音乐写作手法,甚至融汇中西创造出新的写作手法,在和声编写方面可以说是当时中国最大胆的音乐创作人。

在给声乐作品编配的伴奏中黄自先生运用过多种多样的和弦结构,如《赠前敌将士》中运用了复核和弦,《睡狮》《旗正飘飘》中加入了副属和弦的两种特殊运用方式(副属和弦的半成进行与副属和弦连续进行推进)。在《玫瑰三愿》的“最后一愿”时,连续使用了七和弦的意外化解决,停顿在调性的重属导五六和弦上,独立运用了不协和和弦等等;而在《玫瑰三愿》的第三句话,作曲家运用了在当时创作中少之又少的导七和弦来加强音乐的紧张感;接下来的第二段中,玫瑰有三“愿望”,这三个愿望的和声功能分别是从六级进行到二级,属功能进行到主功能,六级的属七进行到六级。由此总结得出玫瑰三个愿望的和声走向都是由“属”到“主”。这些和声走向还有七和弦的意外解决,都为音乐增添了不少新鲜的色彩,增加了音乐的可听性。

(四)别出心裁的调性的变化

在《玫瑰三愿》这首曲子中,黄自特别注重于发扬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性,同时也不忘加上西方所学的音乐知识,使中与西在这首曲子中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相互吸收,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使同音大小调与关系大小调自由衔接与转换。

《玫瑰三愿》是典型的二段体结构,有引子、A 段、B 段这三个部分。段落之间各调性转变不断可谓是十分精彩。引子之后,“玫瑰”作为曲子的动机在明朗的E 大调中盛开,前两句歌词相同,但演唱情绪却略有不同,第二句的情感比第一句更深,更加突出作者对玫瑰花的叹息。进入第二段十分经典的“三愿”,此时乐曲频繁出现TS Ⅵ、S Ⅱ等方向,显现出升c 小调的色彩,段中还融入了中国民族音乐五声调式,中与西的融合在这首曲子中显得自然而且流畅,可以看出作者将对玫瑰、对民族、对祖国的爱融入了他的作品之中,对调性的设计也是非常的特别。

二、《玫瑰三愿》中伴奏与曲调的结合

玫瑰三愿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事性段落只有两句话,第一句话用了两个逗号将此句一分为三,这三个部分层层递进,使用了模进的手法来表现音乐情绪,虽然第二句简单地把一句“玫瑰花、玫瑰花,灿开在碧栏杆下”又唱了一遍,但第二遍比第一遍音调更高,装饰也较第一句来得更复杂。所以不管是演唱者还是演奏者都要进一步增加感情来表演。在第一部分旋律结束时,小提琴随之停下,而钢琴伴奏没有停下,使用了主和弦分解的琶音上行一直把音乐推向了高潮部分。总的来说,第一部分虽然是安静的叙事性段落,但黄自运用了模进、改变拍号等手法一直在推动着音乐前进,推动着音乐情绪往前走,没有让情绪下降。第二部分钢琴伴奏从第一部分的柱式和弦改为分解和弦琶音上下行,很好地推动了乐句与歌曲情绪的发展。在高潮部分的三个“我愿”中第一个“我愿”时,钢琴伴奏并没有跟随着主旋律用mf 的强度,而是用了mp 来突出旋律。三个“我愿”并不是一直持续强的力度,第一个使用了mf,在第二个突然渐弱到了p,最后一句才真正将曲调和伴奏都加强到了f,达到本曲最高点。伴奏与曲调相互对应又相对独立,正是这首曲子吸引人之处。

三、《玫瑰三愿》钢琴伴奏的演奏分析

钢琴伴奏往往是一首艺术歌曲的灵魂,一个好的伴奏能为演唱者添砖加瓦,但若不能深刻理解曲义并正确地给予伴奏,则会让表演失去音乐的美感。《玫瑰三愿》是一首丰富且变化大曲子,伴奏者需认真研究其中奥妙再做弹奏。

歌曲是典型的单二部曲式,第一段音乐充满大调色彩明朗安静,两个小节的引子预先带出了主歌旋律,就像是童话故事中的旁白,将听者引入故事情境中。所以钢琴伴奏弹奏引子时要将这几句话带入旁白者的人物形象,用诉說的语气弹奏。在第三小节我们能看到乐曲的拍号由6/8 拍变成了9/8 拍,音乐在这时稍稍向上推进一些,但因为基本拍维持在以八分音符为一拍不变,所以此时音乐的变化不要太大,随后音乐通过下行的音符回到了原来平缓安静的语气(见图1)。

进入第一段后,钢琴伴奏以柱式和弦伴奏音型为主,6/8 的流动性与歌词中重复的“玫瑰花”衬托,使人似乎真的听到了作者为玫瑰花的凋零而叹息,因此虽然每个小节使用的和弦音程大致相同,但弹奏者在处理上需要做出变化来区分它们,要遵循6/8 拍的强弱规律:强弱弱次强弱弱。第二句玫瑰花的旋律、歌词都十 分相像,但在“灿开在碧栏杆下”这句加了一些装饰的音,并且拍号又变为9/8 拍,所以这句的歌曲情绪应比第一句激动一些。第一乐段的结尾有一个渐慢记号,演唱者可以结合自己对曲子的理解稍作一些发挥并与钢板沟通,相互配合来完成(见图2)。

第二段的三个“愿望”直截了当地透过玫瑰说出作者内心中真实的渴望与激动。当唱到“我愿那妒我的风雨莫吹打”时,是全曲第一个比较激动之处,此处作者心中对凋零的玫瑰的疼惜之情快要从全身迸发而出,此时钢琴伴奏不可跟着演唱者做很大的渐强,而是要保持mp 的强度,突出演唱者的声音,让他有更好的发挥空间。但mp 不代表钢琴只要小声就好,演奏者此时应将手掌绷紧,形成半圆的形态,之用力好像将键盘与音符“吸”在手心中,将和弦弹得轻且触键深。因为此时音乐情绪的转变,伴奏音型从之前单一的柱式稍作了变化,左手改为流动性更强的分解和弦式琶音,演奏者可以更好地控制音乐情绪和走向(见图3)。

第二段中的另一个难点是伴奏与曲调形成的“三对二”,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声乐伴奏中,器乐伴奏中更为常见,这样的节奏模式十分考验演唱者与演奏者各自的稳定性还有相互的配合默契度,演奏者弹奏时一定要平稳且自然,不能被曲调带跑。对比第一段的实景实物,第二段则频繁运用拟人的形式,好似在痛惜玫瑰的凋零,实则在痛心祖国的悲惨现状;好似在为玫瑰受到的伤害抱不平,实则在渴望着和平与安定的到来。

总的来说,在弹奏这首曲子时要注意歌曲情绪的实时变化,利用伴奏音型与手指技巧配合演唱者的情绪,为了歌曲的连贯性,弹奏之前对指法的研究绝不能少,前期与演唱者多次配合培养默契也是很重要的。

四、结语

黄自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都写得十分巧妙又讲究,在当时的年代可以说是独具匠心。无论是音乐创作技术的处理,还是和声旋律的编配,都代表了我国20 世纪30 年代艺术歌曲创作的最高成就。在当时的西方音乐发展史上,为艺术歌曲编配钢琴伴奏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事情,但在中国还只是起步阶段。因为在这个年代,我们的国家战火纷飞,命运前途未卜,而黄自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归国,倾其全力在音乐的领域上报效祖国。他的爱国精神也在他的作品中展现出来,他的许多作品都体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主义思想。黄自先生能编配出如此优美精致的钢琴伴奏,离不开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刻苦学习与实践运用,更离不开他对自己国家、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以及迫切想要发展本民族音乐的雄心壮志。黄自先生不仅创作了多首优秀作品为中国音乐发展打下奠基石,并开拓性地将西方音乐的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民族调式、素材相结合,在中国独唱曲钢琴伴奏的创作史上打响了第一枪,起到了杰出的带头作用。

(指导教师:郑俊晖,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音乐形象钢琴伴奏
形、韵、意——咏叹调《有一颗爱心飘落》钢琴伴奏分析
浅谈舞蹈基训课的钢琴伴奏
钢琴伴奏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论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的情感互动要点
乐感的培养与钢琴伴奏的实践学习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简述施光南生平及歌剧《伤逝》
谈“理想声音的概念”在演唱中的应用
浅析夏之咏叹——《一抹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