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建房史,悠悠岁月情
2023-05-30施崇伟
施崇伟
约好了,父亲来城里玩几天。昨天,他打来电话,变卦了:“我把房子再弄弄,不来城里了。我想把空出来的鸡舍改建为可以烧柴禾的灶房。这样,新厨房烧气,土灶房烧柴。人多的时候可以同时用。”
但家里的新厨房其实是去年年初才改建的。父亲一辈子,就和老家那房子搅上了。几十年里的三次大改造,无数次的小动作,俨然是一个79岁老人的建房史。
老家房子的前世我是在父亲上了锁的小木箱里,从那份分家契约书见到的。那份契约书已经发黄,淡淡的墨迹,写着简单的文字:“房子三间,桌子一张,木床一张,板凳四條……”这份契约书,是我爷爷分得的家产,也是我父亲最早的房子。父亲说,那时的房子是用泥土糊在竹片塑成墙的照壁房,刮大风的时候就能感觉到房子摇晃,下大雨时疏散的瓦片根本挡不住雨,常常是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
父亲立志要建自己的房子。他的建房生涯在我尚未醒事的一个清晨开始了。“咚咚咚”,一阵有节奏的声音把我从梦中惊醒。出门一看,一身大汗的父亲和母亲在坝子上忙活着。坝子里堆着泥土,母亲蹲在土堆旁,她的身边有一个长方形的木匣子。她不停地往木匣子里添加着泥土。父亲举着一根长长的圆形木头,用力地将木匣里的泥土筑紧。随着他粗壮手臂的上上下下,木匣子的泥土被筑成了一块块方形泥砖。原来,他们是在制作泥砖,用来建新房子。
半年时间过去了,堆在院坝的泥砖层层叠叠像一座小山。又一个月过去了,小山似的泥砖变成了我家新房的墙。搬进崭新的泥砖房那天,父亲用他制作泥砖的双臂,举起一个大海碗,碗里装满了白酒。他面对欢欢喜喜的全家人,一饮而尽,他是多么高兴、自豪啊!
十年前,我从城里回老家。正遇到父亲的“新工程”启动。年过六旬的父亲站在刚刚耸立起来的一垛砖墙下,双手叉腰,指挥着砌墙的工人师傅,像一个工程师。其实,他就是我们家房子的建筑工程师,房子是他设计的,建设图纸是他绘制的,材料是他采购的。他到山里打石头,到县里采购水泥、青砖、木材。开工以后,他天天起早贪黑在工地上,既做搬砖的工人,也做工程的监工,每一项工程的进度他都亲自把控,每一个细节他都精心琢磨。三个月时间,我们家的老屋变新房,水泥地铺上了洁白的瓷砖,楼台的栏杆变得洋气,还修了有马桶的卫生间……特别高兴的是,父亲还弄出一间单独的书房。他说,我们家读书的孩子多,有了书房,你们就会常回家了。
去年父亲生了一场大病。他出院后做了一个决定:“我要把老家的房子重新修缮。我要回乡下,乡下空气好,比住城里舒服。”
就干就干。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一投入到建房的事情,精气神就足了。每天早起,乐此不疲。几个月,大功告成,全家人都被召回老家。我家门前的老黄桷树依然枝繁叶茂,树下的房子,陈旧的墙壁、门窗已焕然一新。墙被刷得雪白,浅黄的铁门泛着光芒。地面平整而光滑,厨房是新式的灶台,卫生间扩大成了三个,房顶加盖了阁楼,院中新置了园林……
父亲坚持要再建灶房,我只得答应。房子不只是用来安置肉身,建房的过程更是老人的精神寄托。爸爸与房子的交情,是他一辈子不息奋斗的乐趣。小时候的房子,是艰苦岁月里一家人的栖身之处;长大了修房子,让一家人得以安居,修的是一份责任;老了还要修房子,要我们回老家住,是要后人记住乡愁,向后人传承奋斗精神。
父亲在一次次修房造屋中,渐渐老去,可他的精气神一点儿不显衰老的痕迹。他说:“孩子一个个长大,孙子外孙在工作上、学业上不断努力,我也不得拖后腿!”小小房子变迁,承载着父亲一生的辛劳;小小房子的变迁,也见证着时代风貌。
编辑|郭绪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