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异化视域下大学生主体性困境研究

2023-05-30杨璐

经济师 2023年4期
关键词:主体性智能手机

摘 要:智能手机作为科学技术的产物,在应用的过程中给大学生带来高效便捷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负面影响。大学生对智能手机的过度依赖产生了技术异化现象,使本应是工具的智能手机成为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力量,大学生因此陷入主体性困境,主要表现为创新思维僵化、社交能力弱化以及自我价值迷惑。在理性认识异化现象的基础之上合理利用智能手机,重视价值复归,强调人文和技术的统一是解决大学生主体性困境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技术异化 主体性 智能手机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4-234-02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技术的进步在推动社会发展、给人们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带来学习和生活上的便利时,大学生群体也在承受其隐性的“异化”负担。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创造性地发明了无数电子产品,以智能手机为例,其诞生本意是在于提升学习效率、减少时间成本,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人们却不自觉地陷入这张迷幻之网里,主体性逐渐丧失。从许多大学生沉迷手游荒废学业导致退学,到大学生将成为网红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这无一不在说明智能手机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之重。

本文基于大学生对智能手机的过度依赖而产生的异化问题,力求通过对技术异化的说明,寻求大学生主体性危机背后的成因逻辑,分析主体性丧失的不利影响,继而提出能够帮助大学生克服不利影响的措施。

一、技术和技术异化

技术是人区别于其它物种的特征和标志之一,体现着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1]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有目的地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将意识活动不断地变为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物质手段,在人们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活动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创造出世界上本不存在的事物服务自身。然而,任何事物的并不只有积极作用,人们在享受新鲜事物所带来的便利和優化的同时,也会受到来自事物的限制和约束,这就是技术异化。在技术异化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体系和思维逻辑均会被重新定义,正负影响并存。

1.技术的内涵及“两面性”特征。异化一词具有转让、差异、疏远、分离等诸多含义。马克思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核心为劳动异化的异化理论。马克思认为,异化的过程就是主体在活动过程中被自身所创造出来的客体奴役,即外在的异己力量站在主体的对立面反对主体自身。人被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东西所奴役,与主体自由相背离。

人们有选择地创造出自然界本身没有的事物来服务自身,不断地推进人类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事物自然物质。”[2]与此同时,丰富的实践活动为技术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反哺技术的创新。

辩证看待技术的“两面性”特征,需要看到技术本身以及人们运用技术这两个方面的双刃性。任何一项技术都会包含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的作用,二者对立统一于技术本身之内。“技术所展开的每一种可能性空间,都必然会遮蔽和遗忘了更多的可能性,使丰富的可能性扁平化、单一化。当代技术为着合用和效率所展开的工业世界,确实更多地表现了技术的后一方面。”[3]

2.技术异化解析。“异化”的“异”,即为“异己的力量”,马克思在劳动异化理论中指出:“工人不断地像进入生产过程时那样又走出这个过程——是财富的人身源泉,但被剥夺了为自己实现这种财富的一切手段。因为在他进入过程以前,他自己的劳动就同他相异化而为资本家所占有,并入资本之中了,所以在这过程中,这种劳动不断物化在别人的产品中。”[4]马克思论证了工人的剩余价值被压榨以及被资本家剥削的过程,以此说明了工人的主体性与主体相背离、指出工人通过劳动过程追求自身本质但却与劳动过程本身相否定,即“劳动异化”。人应该是为了解放天性、追求自我去劳动,但是在劳动过程中却反被劳动无形奴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力量,在肯定技术给人类带来无穷价值的同时,马克思也没有忽视技术异化的问题。本应作为劳动者在生产实践活动中起到辅助作用的科学理念、技术成果、高科技设备,却摇身一变占据主导地位,支配和掌控劳动者。“科学作为独立的力量被列入劳动过程,而使劳动过程的智力与劳动者相异化”[5],也就是说,技术本身所具有的生于主体且独立于主体之外并受主体支配的从属地位不再,转而变成了控制劳动者的支配一方。

二、主客体互动中的技术异化导致大学生主体性困境

在现代社会,电子产品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与快捷,但同时,在全社会技术合理的推动下,电子产品也呈现出过度应用的态势。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几乎与电子产品形影不离,但在使用电子产品的过程中,却沉迷在其带来的精神享受中。作为电子产品的使用者的他们,主体性不断丧失。

1.实践活动中主客体互动之下的主体性。主体性,有“主观”之意。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本质作了解释,他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马克思认为,人是现实的而非抽象的,“现实的个体”即主体的本质。“一切社会关系”是建立在各种生产实践活动之上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二是产生联系的基础是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了人的自觉性和实践性。

人和动物的首要特征是人具有自觉能动性,对于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言:“最鳖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7]而人之所以可以成为主体,是因为人具有意识能动性。在主客体互动的过程中,人能够意识到客体存在的同时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在将意识活动变为现实活动的过程中,人可以认识、判断各种外部条件,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面。

在主客体互动的实践过程中,人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客体、作出判断,以满足自我的能动需要,这是自觉;在主体见之于客体,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基础之上,人作为主体可以从对客体的依赖中独立出来,这是自主;在自觉和自主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人基于自我需要,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不断超越,这是自由。自觉、自主和自由统一于人的主体性之中,以人的需要为前提,进行实践活动。基于自觉、自主、自由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实践活动,便体现了人的主体性。

2.工具理性膨胀下电子产品的盛行。科学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是,在其带来便利与舒适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润物无声的塑造着全新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引导着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想理念。这种脱胎于人类不断以科技征服自然改进自然,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和生活水平的思想就是工具理性思想。

工具理性强调效率和功效的合理性,以功利主义理性重构目标、手段以及结果,把理性赋予技术,经过精细的考量,以达目的。工具理性作为理性的其中一面,在演化过程中自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且不断地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但是,在工具理性膨胀之下,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更加注重如何运用技术以高效的达到目的、解决问题,而不会思考过程和目的当中蕴藏的价值性。功利性发挥到极致的背后是价值合理性的逐渐消弭,人的主体性受到解构,人文精神消散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实践活动中。现如今,电子产品的层出不穷和大肆应用,既给生活带来了方便和高效,但是同时,人们在使用它们的过程中也容易沉迷在其提供的精神层面的享受之中。

3.技术异化导致的大学生主体性困境的主要表现。现如今,电子产品的种类不断丰富,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出现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技术的价值完全取决于技术的使用者,用得好可以让人获得解放,用得不好还可以奴役人。”[8]电子产品的应用为大学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生活和学习中的难题,但是也在一步步地侵蚀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电子产品对大学生技术异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创新思维僵化。创新性思维是指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模式,从事物本身出发,用新的思维方式和办法来解决问题。电子产品尤其是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常常会压制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信息的高度开放和聚集会使大学生被困于“信息茧房”中。久而久之就会将自身桎梏在茧房中。从而使多样的创新思维发生僵化,将大学生的思考角度和思考逻辑同质化,使其陷入僵化刻板的思维方式。同时,海量信息在各种阅读软件的推送下进入了大学生的视野。这种“碎片化”“快餐化”的阅读方式限制了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散。对事情的考量和难题的解决只停留在表面,而不会进行深层次的探寻和思考,使思维趋于扁平和简单。

第二,社交能力弱化。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社交能力也是大学生自我能力的多角度体现,但是,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遍化,大学生的交往能力在网络的方便快捷之下被极速消解,在网络上以匿名的形式和所有人进行平等交互,隐秘感和爽快感使大学生乐在其中,并且日渐沉溺。在“面对面”的时候,就会产生恐惧、紧张、害怕的心理,技术异化带来的人际交往危机使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陷入不良循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大学生会产生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会患上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三、克服智能产品对大学生技术异化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自身学习,合理利用电子产品。智能手机的迅猛发展,为当代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大学生对智能手机的依赖性都是日趋加强的。一方面,这是科技改变生活的强有力的例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但是另一方面,智能手机所带来的技术异化也会解构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沦为手机的“奴隶”。

针对大学生对于技术异化现象知之甚少的现象,首要的便是加强其理论学习。将理论内化为选择,继而外化为行动,从根源上减少对于智能手机的依赖。一方面,从主观来讲,大学生应树立主体性意识。在使用智能手机时,从自身出发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构建和谐理性的人机互动模式。其次,要进行有温度的社交,大学生应该为走上社会积累社交技能,锻炼自身的能力,把社交从智能手机里解放出来。最后,要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锻炼和转化创新思维的过程。

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应该在相关课程和书籍中学习关于技术异化的理论,使理论内化为他们行动上的支撑和选择。从根源上让大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异化,异化发生的原因以及后果是什么样的,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更有利于大学生增强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能够理性使用智能手机,思考自我价值的确立以及实现,最大限度的减轻技术异化带给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2.强调价值复归,使人文之美深入人心。在技术逻辑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时,价值复归尤为重要,享受技术所带来的高效和便捷时,也应该看到电子产品开发和应用背后所蕴含的人文价值。电子产品的设计体现出了人类所特有的价值理念和逻辑思维,彰显了其本质力量外化给社会带来的意义和影响。技术异化的问题已然表露,要克服这种异化,就必须从电子产品本身以及使用的过程中探寻人文价值和意义,在技术进步的同时,加深对人文之美的思考。

电子产品尤其是智能手机充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人们在将其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时,往往只会着眼于智能手机带来的技术价值,而忽略其蕴含的价值意蕴。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智能手机的推广和应用离不开作为主体的解决问题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大学生群体对于智能手机的依赖性,导致其主力性力量日渐削弱,异化程度逐渐加深。

减轻智能手機带给大学生的技术异化程度,需要使大学生认识到技术和人文相统一的重要性,使人文之美深入人心。大学生作为智能手机的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要明确智能手机的使用目的,时刻保持理性,清晰智能手机的工具性质,避免对其过度沉迷,夯实主体性,成为新时代积极有为且敢为的有志青年。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 吴国盛.技术与人文[J].北京社会科学,2001.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8] 刘光斌.技术合理性的社会批判:从马尔库塞、哈贝马斯到芬伯格[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107-112.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0)

[作者简介:杨璐,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主体性智能手机
使用智能手机增大肥胖风险?
假如我是一部智能手机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基于智能手机控制风扇运行的实现
智能手机如何让我们变得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