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研究

2023-05-30杨帆

经济师 2023年4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困境

摘 要:乡村振兴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途径,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是化解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应对国际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现阶段城乡间不平衡、农业现代化水平低以及人才匮乏等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脱贫攻坚取得圆满胜利后继续贯彻“三农”工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就要确保经济上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政治上落实民生保障,组织上加强基础治理,文化上建设文明乡风。

关键词: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困境 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4-126-02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党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改善民生,消解贫困的决心。2020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从贫穷到富裕,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决心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脱贫摘帽进而转向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期我们扎实迈进共同富裕的新起点。乡村振兴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仅要警惕规模性返贫,还要有效衔接乡村全面振兴,汇聚社会多元力量,激活乡村活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从而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要性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将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终身使命,现阶段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发展不均衡与不充分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前经济社会的稳定,城乡地区发展水平与人均收入差距仍然很大,但实现共同富裕也并非一蹴而就,其中最大的难点在农村,乡村要发展,离不开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具有必然性。

(一)化解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转变着重强调了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发展,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尤为明显,缩小城乡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乡村振兴战略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核心举措,通过提升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水平,逐步推動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不仅注重物质财富的增加,更加关注农业农村的全面发展,追求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富裕,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比重较大的农业大国,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乡村振兴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着眼于贫困人口占多数的农村,开发农村这一资源,赋能农村发展振兴农业改善民生,同时农民是乡村振兴的最大受益者,乡村发展的成果也是由人民共享,乡村振兴的实现离不开人民的力量,因而要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顺应民意,激发人民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应对国内国际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城镇化、老龄化、疫情常态化、纷繁复杂的世界格局,无疑对城乡格局变革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加大了难度。从国内来看,城乡二元化突出、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现代化水平低,粮食安全和耕地产量存在压力,同时乡村空心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从国际来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之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的影响,加重了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冲击了产业链的分工格局。国内国际双重风险挑战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特征,新发展格局下,以国内循环为主体,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通过促进共同富裕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拉动内需,从而促进双循环格局的形成,有效地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

建党百年之际,我国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用中国速度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的决心和胜利,为世界减贫贡献中国方案。农业农村是推动城乡共同富裕不可忽视的重大板块,从国家战略全局出发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工程,站在新的发展阶段对乡村振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乡村发展动力不足,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的道路中还存在着农村产业结构有待调整、农村劳动力和人才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村产业结构单一

农村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建设的推进提供了物质基础,长期以来,农村以种植业为主,传统的经济生产方式下生产效率低,生产结构单一,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化水平较低,城市化进程下受地形影响,难以形成规模化农业,机械化和科学化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而导致高质量农产品供给不足,农业产业发展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变化。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农村产业同质化现象明显,融合地区优势的特色产业有待创新发展,同时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关联度较低,农村产业链较短,产品附加值低。

(二)城乡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突出

城乡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低收入人口远高于城市人口,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农村收入来源相较于城市而言显得单一。城乡之间不平衡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表现在资源布局、能力提供和服务质量上,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是广大城乡居民最关心、最迫切的公共服务,从资源布局来看农村基础实施不完善,一些偏远山区建设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基础设施存在明显的滞后性。能力提供上一方面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主要由政府主导,并没有真正反映农民的需求,存在供需失衡,农民作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在惠农政策倾斜下具有较强的公益性,投资回报率低,社会融资较困难,没有稳定和持续性的资金保障;服务质量上城乡间教育资源差距明显,农村教育无论在硬件设施还是在软件条件方面都不足以和城市相比,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程度低,农村本科升学率远不达50%,因此农村就业形势严峻,医疗卫生保障不足、覆盖率低,看病难看病贵也都是农村民生热点问题。

(三)农村人力资源缺乏,农村建设动力不足

城镇化进程下必然带来了农村老龄化、空心化局面,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致使农村地区出现人口结构失衡的情况,农村就业面窄、资源条件弱,导致大量劳动力外流,乡村建设缺乏劳动力支撑。人力资源是乡村振兴中最活跃的资源,农村地区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较低,资源信息闭塞,缺乏产业人才、经营人才、新型科学技术等各类型人才,尚未健全人才的培育和储备机制,同时人才下乡的政策吸引度力不大,致使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处于较为滞后的状态,乡村振兴和农村各项事业发展面临较大的人才瓶颈。

三、乡村振兴中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思考

乡村是共同富裕最大的难点所在,贫困人口的脱贫仅是乡村振兴的一小步,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导致的城乡差距成为横亘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屏障,如何破解农村发展的制约因素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确保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着眼于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一)完善城乡要素配置,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下,农业农村在资本、土地、劳动力这三种要素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使城市资源转化效率明显高于农业和农村,长此阻塞要素回流到农业、农村。实现共同富裕就要破除阻碍城乡之间流动的体制梗阻,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促进城乡要素配置均衡化。第一,推进数字化乡村建设,促进乡村金融资本数字化。通过数字技术与乡村金融机构的结合,开发适合乡村发展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同时要加快资本下乡的吸引和管理改革,扭转以往资本过多集中在城市的现状。第二,放活乡村承包地经营权,落实土地使用权流转,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健全土地产权制度,对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明晰产权,激活土地要素市场。第三,落实改革户籍制度,降低户籍对进城农民工制度性歧视,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激活城乡劳动力要素,促进城乡要素间自由流动。资本、土地、劳动力要素之间有机统一,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性土地入市可以吸引资本下乡,盘活农村巨量资源,促进农村产业振兴和转型升级,提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机会,以及城市劳动力回流,而劳动力要素是最活跃的要素,以此激活资本和土地要素。

(二)落实民生保障工程,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之间不仅在收入上存在巨大差距,在涉及民生工程的方方面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长期以来,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上普遍存在“重城轻农”现象,教育、交通、医疗方面尤为突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着力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直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引擎,要落实民生保障工程与农村产业相衔接,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步伐。共同富裕是共享性富裕,要做到基本公共服务普及普惠,重点要落在农村,通过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快优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补齐民生短板,确保农村居民在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获得感和满足感增加,缩小与城市居民在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确保民生质量,增进民生福祉。

(三)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打造高质量乡村振兴队伍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社会治理中的难点所在,乡村治理的好坏关系着农业农村发展趋势,更决定着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否稳定,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是乡村治理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性的大工程,乡村要振兴离不开乡村治理的有效性,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解决乡村治理中的突出补短板,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激活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没有人才的推动乡村建设就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加快和培育乡村振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激励当代青年扎根农村,投身于乡村建设。

(四)注重乡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我们要实现的乡村振兴是全面的乡村振兴,以乡风文明孕育农民走向精神富裕。一方面,乡村文化的发展长期受到生态环境破坏、乡村文化资源流失等因素的制约,在乡村振兴的实施过程中要以绿色发展方式为准则,因地制宜,改善乡村环境,开发特色乡村生态,打造独具一格的乡村生态文化。另一方面乡村文化发展滞后,要剔除与新时代不相符合的旧思想,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向发力,同时要注重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让乡村文化熠熠生辉,代代相传。

四、结语

民族要复兴,乡村要振兴,新发展阶段下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注入强大动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相互统一,一脉相承,我们必须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漫长而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盲目追求速度而忽视制约发展中短板的存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就要充分解决农村中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补齐民生短板,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 曹海军,梁赛.赓续百年目标:共同富裕的因由寻绎、意蕴索隐和路径构想[J].云南社会科学,2022(01)

[2] 黄承伟.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及理论议题[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6)

[3] 魏后凯,姜长云,孔祥智,张天佐,李小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权威专家深度解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J].中国农村经济,2021(01)

[4] 董帅兵.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治理的百年历程、基本经验与实践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3(03)

[5] 龚勤林,陈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城乡关系调整的历程与经验[J].经济问题探索,2022(02)

[6] 王思斌.乡村振兴中韧性发展的经济——社会政策与共同富裕效应[J].探索与争鸣,2022(01)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太原 030024)

[作者简介:杨帆(1995—),女,汉族,山西省晋中人,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责編:赵毅)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困境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困境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