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类通识课程的考核评价机制构建研究
——以“舌尖上的水生生物”为例
2023-05-30姜海波林艳红
甘 雷 姜海波 林艳红
(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为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跨学科、跨专业和跨领域的“三跨”人才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1]。通识课程的开设是高校培养“三跨”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然而,学生对通识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制约着通识课程在高校“三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发挥。考核评价具有督促、引导、反馈和激励学生学习的功能,有助于高校“三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2]。但是,通识课程的考核评价过程也普遍存在考核内容枯燥、考核方式单一、成绩评定随意以及评价反馈缺失等问题,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已有的功能。由于通识课程在考核评价体系中存在的这一系列问题,选修通识课程常成为学生“混学分”的手段。在课堂上,学生低头玩手机、回答问题不积极等现象屡见不鲜。在当代高校的教育体系中,通识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技能,也与学生是否发自内心的主动学习有关。因此,构建一套完整且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对通识课程全方位育人功能的发挥很有必要。
水产学是研究水生动、植物生长繁殖规律和营养需求状态,以及水生动、植物与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自然科学[3]。水产类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水产学相关知识展开,其开设目的不仅仅是给非水产专业的学生科普水产相关知识,更是传授能在不同学科间通行的知识,最终达到培养“三跨”人才的目的。为此,本文以贵州大学通识课程“舌尖上的水生生物”为例,分析了水产类通识课程在考核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分享了水产类通识课程在考核内容、考核方式、成绩评定和评价反馈4 个方面的构建经验,以期能更好地提升水产类通识课程的育人效果。
1 水产类通识课程考核评价现状分析
1.1 考核内容枯燥
水产类通识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开阔的文化视野和理性的科学思维[4]。然而,大部分任课教师通常会将该课程的培养目的与其他专业课相混淆,使得水产类通识课程的考核评价更专业化,而非聚焦于学生的综合素养评估。且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存在题型固化、内容陈旧等问题,考核内容往往枯燥无味,大大减弱了学生对水产类通识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的能力提升。除此之外,部分教师则认为水产类通识课程不应给学生带来压力,因此开卷考试或论文写作常作为其考核评估学生素质的手段,但由于大部分课程考核都是沿用这种办法,也会让学生感觉缺乏新意。一旦学生对水产类通识课程失去兴趣,便会消极应对课程考核,难以达到“三跨”育人的目的。以笔者承担的通识课程“舌尖上的水生生物”为例,该课程主要为学生科普可食用水生动、植物的种类和营养价值,分析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水生动、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学生理性应对有关水产方面“谣言”的科学思维,这是学生的一种主观感受,教师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升该课程的育人效果。因此,在考核内容上照搬专业知识显然不合适,且值得注意的是,假如教师仅仅要求学生在期末的时候提交一篇论文即完成考核,会导致学生不愿动脑思考问题,网上原文抄录自然成为学生应付考试的手段。即使学生在该过程中获得了较高分数,但这种未经大脑思考的考核,对学生了解水生动、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以及培养学生应对有关水产方面“谣言”的科学理性思维都不会有明显的帮助。总之,枯燥的考核内容不利于激发学生在水产类通识课程中的学习兴趣,不利于高校培养“三跨”人才目标的实现。
1.2 考核方式单一
在水产类通识课程的考核评价中,教师普遍存在“轻过程重结果”的现象,因而考核模式呈现单一化趋势[5]。出勤率和期末开卷考查、提交论文常作为部分教师对学生考核评估的手段。然而,在此过程中,出勤率所占分值不到总分值的30%,期末开卷考查、提交论文则占了总分值的70%及以上。这种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给学生“投机取巧”带来了便利。在原本就有轻通识课程的观念基础上,单一考核评价模式进一步减少学生在水产类通识课程学习上投入的时间,难以有效发挥水产类通识课程的育人效果,无疑是对高校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以“舌尖上的水生生物”为例,笔者在上课的过程中常发现学生在看专业课相关书籍或英语四、六级考试资料,这与学生对该门课程考核模式单一的固有思维有关。因此,在笔者看来,单一的考核模式不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学习通识课程的习惯,肯定了学生为“混学分”而选修水产类通识课程的做法。
1.3 成绩评定随意
水产类通识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同班级的上课任务会由不同教师承担,在考核评价机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学生的考核结果必然极大地依赖于任课教师的主观评判,而不同任课教师由于知识背景、课程内容解读和培养要求不同,其考核难度和风格自然也就千差万别,导致不同班级学生的考核评价结果不能有效地反应其在该门课程中的综合素养。以“舌尖上的水生生物”为例,目前一个班级容纳学生人数的上限仅为60 人,而选择该课程的人数不止于此,因此存在“一课多班”的现象,而每个班又由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因此,假如没有统一的评定标准,必然会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1.4 考核反馈缺失
考核反馈是课程考核的重要环节。在国外,考核反馈与考核评价一样重要,不仅设有期末反馈,也有期中反馈。考核反馈不仅能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也是教师对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认可与尊重。然而,相较于国外,国内通识课程的考核往往安排在期末,教师虽然也关注学生开卷考试的卷面成绩或论文写作分值,但有关学生在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却不能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导致学生若再遇到同样的问题仍会犯类似的错误。教师的职责是通过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然而,考核反馈的缺失却不利于教师职责的发挥,制约着“三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其他水产类通识课程类似,虽然“舌尖上的水生生物”课程目前的考核评价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督促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思维,然而考核反馈的不足确实也限制了该课程的育人功能。
2 水产类通识课程的考核目的
明确的考核目的是构建水产类通识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前提。然而,我国目前水产类通识课程的考核目的还比较模糊,缺少重点关注学生学习效果的规定。在笔者看来,水产类通识课程的考核应该打破传统,宜采用“轻知识重素养”的考核评价方法,改变学生为获取高分而学习的思想。因此,水产类通识课程的考核目的更应侧重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思辨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等综合素养的评估上,只有这样才能与高校的育人目标相匹配。由此可见,水产类通识课程的考核目的不在于学生是否掌握多少水产类知识,而在于通过教师对水产类知识的讲解,增加学生对有关水生动、植物种类及其对人类生活重要性的认识。教师可通过平时考勤、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课后思考、小组汇报、论文撰写、组内自评和互评等手段,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最终达到培养“三跨”人才的目的。基于这一考核目的,笔者以“舌尖上的水生生物”通识课程为例,构建了如下的考核评价机制。
3 考核评价机制构建
3.1 考核内容多元化
多元化的考核内容是全面评估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在考核内容上,不建议以常规的卷面成绩或某种单一的考核内容为标准。在“舌尖上的水生生物”教学内容中,笔者设计了5个环节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分别是课堂讨论、课后思考、小组汇报、论文撰写以及组内自评和互评。在课堂讨论中,笔者通过精心筛选案例,以专题汇报的形式讲解课程相关知识,通过案例分析,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对其进行考核评估。比如,在专题“鱼类:动物优质蛋白的供给者”中,笔者筛选了包括鱼肉在内的各种动物肉类中蛋白含量和氨基酸组成比例,让学生分析所陈列出的数据,思考问题:为什么说鱼肉是人类优质的动物蛋白。除此之外,在每一堂课结束后,笔者会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思考,以促进其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比如,在专题“鱼类食品安全”这一章节中,笔者主要讲授了环境污染对肉类品质安全的影响,同时介绍了水产养殖人在环境保护上所做出的努力。在下课之前,笔者会根据课堂上的内容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去了解各自学科领域在环境保护上所做出的努力。在下一堂课正式上课前,笔者会请10名学生上台分享他们所收集的资料,这也是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的重要环节。除此之外,笔者通常会在每一学期的第一堂课就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每组5~8人为宜。在期中时,会根据生活实践,结合课堂讲授内容,确定好课题范围,让学生围绕笔者选定的某一课题,鼓励学生在自拟题目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经过4 周左右的时间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和ppt制作,选派代表上台进行展示与分享。比如,笔者曾设计了“假如你是一条鱼,你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这样一个开放题目,让小组成员确定各自小组所选择的鱼类,经过笔者审核后,学生去查阅该鱼类的进化史、生活史、营养价值以及目前的生存现状等相关资料,最后结合人类活动对该鱼类的影响,让学生从鱼类的视角出发,分析这些资料带给人类怎样的行为启示。小组成员在各自确定好方向并收集好资料,最后由组长进行汇总,并派一名代表运用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这一环节中,其分值来源于教师、5 名水产类研究生和其它各小组成员的评估汇总。在课堂汇报结束后,笔者要求每个学生整理自己在小组汇报中所查阅的相关资料,撰写一个小论文。在此过程中,笔者为了防止学生抄袭,要求学生的论文必须与其所在小组汇报的内容相关,如果发现雷同卷直接判为0 分,这也是课程考核内容的一部分。最后,为了增加小组成员在小组汇报中的积极性,笔者也引入了组内自评和互评环节。通过设置这种多元化的考核内容,能够更加直观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估。
3.2 考核方式灵活化
水产类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知识跨度大,在传统的考核模式中,教师主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开卷考查、论文撰写来进行总体性评估,这种考核模式不能实时监测学生对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效果。因此,笔者建议通识课程的考核方式应坚持全过程评价,即学生的最终成绩应来自于每一堂课甚至每一个知识点,坚持多样化、主客观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灵活的考核方式,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舌尖上的水生生物”课程内容涉及面十分宽泛,从“原料种类”“养殖技术”“加工方法”到“食品安全”都有所涉及,各部分内容较为独立。在该课程的全过程考核评价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考核评价策略,以达到灵活考核的目的。在“原料种类”中,笔者让学生思考:我国可食用海水鱼和淡水鱼有哪些,它们在营养价值上具有怎样的异同。根据学生回答结果的广度和深度,对其进行考核评估。由于“养殖技术”部分的内容更偏重于生活实际,因此笔者通过筛选与水产养殖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对问题出现原因进行分析。比如,在“某海鲜售卖平台的花甲王中抗生素超标”这一案例中,笔者让学生分析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并让其思考: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该类事件的再次发生。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自我,笔者鼓励学生上台通过多媒体或者其他设施进行汇报演示。在“加工方法”章节中,笔者则主要采用定性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估,即给学生介绍鱼类加工方法及相关视频,让其学习了解并对该加工方法进行点评,最后结合其自身做鱼经历,与他人分享经验与不足。在该过程的考核评价中,不建议用具体分数来体现,而是评为A、B或C中的某一个等级。在“食品安全”这一章节中,由于该章节内容与人类自身健康息息相关。因此,笔者主要引导学生从环境污染与水产品品质安全的角度进行案例的思考和讨论。比如,罗列出某一地区水产制品的重金属种类及含量,让学生思考水产制品中重金属超标可对人类造成怎样的危害、表现出的发病症状有哪些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有效避免重金属危害。在互动过程中,学生可以先查阅相关资料,然后进行作答。在前一个学生作答的基础上,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在不同的知识模块考核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考核方式,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养进行全面评估。值得注意的是,在灵活多样的考核过程中,教师应始终秉持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在每一个环节把好关,否则学生便会认为所设置的考核机制只是走走形式,不利于机制功能的发挥。
3.3 成绩评定标准化
在水产类通识课程的考核评价中,笔者建议考核环节可分为平时考勤(20%)、课堂互动(10%)、课后作业(5%)、小组汇报(40%)、论文写作(15%)以及组内自评和互评(10%)5个部分,坚持全过程动态考核评价原则。以“舌尖上的水生生物”为例,平时考勤是正常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教师应加大考勤力度,才能保证学生正常参与教学过程,该环节分值可占总成绩的20%。除此之外,在学生能及时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下,教师应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根据学生的选课动机和兴趣,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感,进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该部分的分值可占总成绩的10%。另外,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应将该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融入其中。由于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课后作业不能太复杂,要保证学生经过动脑思考后都能很好地作答,该部分可起到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的作用,分值可占总成绩的5%。小组汇报是通识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能有效考察学生团结协作、组织表达以及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在此环节中,笔者根据课程内容安排设计一个开放型题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成员一起经过约4 周的时间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然后每组推荐代表进行该组成果的展示,由于该环节具有工作步骤多和时间跨度大等特点,其分值可占总成绩的40%。除此之外,笔者在学生前期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让每个小组成员各自撰写一篇大约1 500字的论文,要求必须是学生经过归纳总结得出的观点,严禁照搬或者照抄,如果发现有雷同的论文则直接判为0 分。该环节的实施,可进一步有效加深学生对其所搜集资料的解读和掌握,其可占总分值的15%。最后,在课程即将结束时,还应要求学生参与小组的自评和互评环节,这能有效加强学生作为小组成员的团队合作意识,该环节可占总成绩的10%。通过这种标准化的成绩评定方式,教师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活跃度和积极性,也能更为客观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避免由于教师的主观臆断造成误判,由此看来,这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标准化评定考核措施。
3.4 评价反馈及时化
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教师的及时反馈指导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也很重要。在缺乏反馈性评价的情况下,即使学生尽力去完成课程中所布置的任务,但由于其经验和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在考核过程中也始终得不到较好的结果。在笔者看来,一个好的课程考核机制应该既能促进教学效果,也能帮助学生自我完善。因此,评价反馈是教学活动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将其增设在水产类通识课程的考核评价机制中显得尤为必要。以笔者承担的“舌尖上的水生生物”为例,该课程共有32个学时,笔者一般会将项目汇报时间设定在13~14 周,然后在15 周将学生所撰写的论文收集起来进行集中评阅。在第16周时,笔者通过归纳总结论文评阅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反馈,这样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互动中发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对于优点,笔者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而在不足方面,笔者也会及时提出,避免学生在后期遇到同样问题时,再次犯错。学习是伴随个人终生的事业,学生只有在日积月累的学习和对生活的感悟中来实现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提升。除了小组汇报和论文评阅外,笔者在平时课程的互动和课后作业的展示过程中,也会给予学生及时反馈,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也有助于学生调整学习计划和方法。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除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指点,学生间的互相点评对每个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重要帮助。因此,在笔者看来,学生之间的互评也是课程评价反馈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反馈机制相对于教师的评价反馈可能更为有效。尤其是在教师精力和时间都有限的情况下,学生间的互评在学生终身学习习惯中的建立和养成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 小结与展望
一套完整且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不仅能有效提升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效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有助于高校“三跨”育人目标的实现。水产类通识课程的开设目的不在于给学生传输多少水产类专业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与人沟通、自我表达、团结合作等方面的能力。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能有效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因此,对于水产类通识课程而言,构建一套完整且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显然尤为重要。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以及学生观念的转变,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也应在其原有基础上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持续不断地提升通识课程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