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农科类专业群建设的创新研究
——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3-05-30豆惠敏孙晓慧贺胜男朱珊珊
豆惠敏 孙晓慧 贺胜男 朱珊珊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农牧科技系,山东聊城 2520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对于设置农科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来说,服务乡村振兴既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应具备的能力,也是大学自身办学的优势和特色,同时也是各类学科布局的必然结果。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人才是乡村振兴实施的支撑[2]。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育,而要培养出复合型、高素质的职业农民,是一项复杂且难度较大的工作,必然要求有系统性、专业化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甚至终身学习的模式,这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方合作[3],融合贯通农业相关专业。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农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建设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从人才培养的视角探讨了农科类高职院校如何培养服务于区域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以满足现代农业的人才需求,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1 当前高职院校农科类专业群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全国农业类高职院校有几十所,设置有农科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更多一些,无论是农业类院校还是院校中设有农科类专业,发展情况都不如人意,这里面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一点是缺少一套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人才培养的模式,大多数还是传统的农科类专业的设置,专业之间联通融合度低,缺少系统性。专业群中专业的设置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2 专业群组建过于简单
在专业群组建过程中,教师思想上存在一定局限性,不能完全打破固有思想的束缚,创新性不强,未与农业产业链结合,仍然局限在农业类专业之间的融合,未放宽思路,打破常规,未从农业产业链出发寻找农业上、下游产业等相关的产业涉及的专业之间的组建融合,导致专业群组建之后,专业教学不能真正落地,起不到真正促进农科类专业发展的效果,更不能实现助力乡村振兴的目标。
1.3 农科类专业群各专业衔接不够
农科类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仍然各自为战,虽然在同一个专业群,但是互相之间融合生硬,教学内容衔接不够,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4 农科类专业群教师团队缺乏统一的培训
教师队伍对乡村振兴与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和切入点不明确。专业群内专业是跨专业、跨系部的结合,教师们虽在同一个专业群,但是隶属不同的系部管理,真正一起探讨思考各专业融合的机会少,加之日常工作繁杂,导致在教学中未能真正做到专业群各专业的有机融合。
1.5 专业群课程多且杂,学生学习方向不明确
农科类专业群学生对农业的认识不全面,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专业发展和自己的就业方向不明确。专业群组建在课程设置上不科学,对课程的增减融合各执己见,导致专业群内课程量大,并且方向不明确,老师教起来有困难,学生学起来也不轻松。学生学习的内容涉及面广,但是不精,影响其就业的选择。
1.6 教师团队自身缺乏行业经验、技能匮乏
高职教师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以学历招聘为主,从学校到学校,缺乏行业经验,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职的技能教学水平。加之专业群各专业间的融合度低,教师的实践教学难度大。
2 高水平农科类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乡村振兴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过程,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聊城职业技术学院设有涉农、信息工程、电子商务、物联网类等专业,服务地方经济责无旁贷,以涉农专业为纽带,打破传统专业发展观念,依托地方产业发展平台、专业间优势互补,提出“互联网+现代农业”乡村振兴服务专业群融合共进发展,以专业发展链对接农业产业发展链,将特色专业优势进行集合,专业结构及时调整[4],从传统模式跳出来,走出专业类型简单、科技服务不综合的局限和困境,针对农科类专业群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检测、流通、销售、农副产品质量溯源等产业链中各环节需要的专业人才进行培养[5],并开展专业、实践及实训基地重大教改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完成学校办学的专业发展定位转型[5]。农科类乡村振兴服务专业群以物联网专业为依托,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为核心,联合农业产业链上游的园艺技术、畜牧兽医和下游农产品冷链物流、农产品电子商务专业集合而成。
按照“产业对接、融合产教,结合工学、校企合作”的要求,学院坚持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之路,立足“互联网+现代农业技术”,紧盯构建高素质、复合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针对农科类专业群产品生产、加工检测、流通、营销、农产品质量溯源等产业链各环节所需要的专门人才进行培养,全程渗透物联网应用技术,打造聊城市高等院校乡村振兴服务特色品牌,形成农科类乡村振兴服务专业群,为地方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撑,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2.1 搭建平台、借助企业资源,专业群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6]
2.1.1 规范现代学徒制实施机制。在专业群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将乡村振兴落地,成立由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人员、专业群各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组成的农科类乡村振兴服务专业群现代学徒制工作小组。为了保障专业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施进度与质量,现代农业服务专业群制定岗位轮训方案、学徒实习管理制度、学徒实习考核制度、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带教师傅工作职责、学生实习安全制度、准员工实习考核制度等,将这些方案和制度与乡村振兴行业的岗位要求结合,找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
2.1.2 搭建现代学徒制实践平台。实践是将人才的技术技能进行提升的有效方式,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为乡村振兴服务的人才在技术技能、创新创造等方面都要全面发展,实践是重要的环节。在聊城市第一职业教育集团、农科类乡村振兴服务专业群校企合作理事会指导下,在专业群的各专业中寻找3家左右家适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开展的合作企业[7],在企业建立学生(学徒)实践培训基地,开发企业课程实践项目。
2.1.3 共建现代学徒制核心课程。根据乡村振兴人才的需求以及合作企业发展的需求,依据岗位标准制定并优化园艺技术、电子商务、绿色食品加工与检测、畜牧兽医、物联网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每个专业与合作企业开发适用于现代学徒制课程,做到课程落地。
2.1.4 建成现代学徒制双主体考核评价体系。坚持技能为本、能力为重,把实习计划和实习大纲做为纲领,把乡村振兴人才的需求标与企业行业的用人需求与岗位任职资格标准作为导向[8],以学生(的徒)的技能培养为核心,建立学校与第三方(行业、企业)联合评价机制[8]。以园艺技术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引领,带动专业群其他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实现双主体育人、双标准考核、双重管理等。通过对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一套符合农科类乡村振兴服务专业群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实施中的路径与经验。
2.2 打造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瓶颈,只有打破瓶颈,培养出在生产方面有能力,在经营上懂方法,在精神上有追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人才基础。为此,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模式探索,打造社会责任感强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为满足乡村振兴人才学历提升需求,打造高质量继续教育服务平台,设置灵活衔接的线下线上教育手段,面向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人员开展乡村人才学历提升教育。加强乡村人才培育开发、健全乡村人才培训体系,为山东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输送一批“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职业农民。
2.3 开展多形式人才培养,实行学分互认制度,实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对参加技能大赛集训和比赛,获取高级职业技能资格认证的在校生实现学期课程学分置换;在专业素质拓展模块中融入师生工作室、校企项目工作室、学生专业社团、创新创业社团的项目任务,激励学生开展各类具有专业技能的实践活动,由学校和企共同组成的指导教师队伍[9],明确任务并对活动进行指导管理,制定标准对学生参与的产学研项目和创新创业活动进行考评和认证,考评认证合格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
2.4 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内涵建设
2.4.1 构建“平台+模块+方向”的课程体系,平台课在群内共享,建设专业核心课程[10]。通过企业岗位调研,依据岗位能力需求,对接岗位,结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构建“平台课+模块课+方向课”的课程体系,平台课群内共享,专业方向课提升各自特长,各专业模块群内共享,实现知识拓展。通过重组课程教学内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强化专业素质及职业素质拓展课程;校企合作建设专业群核心课程,合编校本教材,建设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的网络课程;完成专业群核心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2.4.2 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一是建设智慧教室。改变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建设具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智慧教室,能够满足综合教学模式的改革,丰富教学的资源[11],为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创新意识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二是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目前的专业群学生身份不仅有全日制在校大学生,还有下岗工人、农民工、退伍军人等。为了满足各种形式的学习需要,依托学校线上教学资源平台,专业群80%的课程在平台上上传了课程资源,着力解决学生实战运营与课堂学习的时间冲突,借助学校教学资源平台,引入课堂翻转、微课等方式,利用平台和网络开展项目化教学、案例式教学、实战教学等。
3 打造具有“高尚师德、精湛业务、合理结构、活力充沛、甘于奉献”的双师队伍
3.1 实施“师资互聘”,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开展师资互聘,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共享人才资源,建设一支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分类分专业制定年度高层次人才引进指标,优化博士、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引培机制,联合行业、企业着力引进行业企业领域有较高影响力的领军人才。
3.2 聚力“提质培优”,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进一步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实施“能力提升计划”,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校企联动,在企业中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创新“跟岗实践、顶岗挂职、科技服务”3 种企业实践形式,实行动态化“双师型”教师等级认定,全面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3.3 突出“教师本位”,建立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树立“教师为本、人才第一”的管理观念,健全激励机制,助力教师的成长、培养和考核,科学划分“新进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名师大师”5个层级,形成一支“名师大师领衔、专业带头人引领、骨干与合格教师支撑、新教师后备”的“雁阵式”教师梯队;创新“常规准入性考核+专项水平考核”相结合的教师考核评价模式,探索多元化考核机制,破除教师发展激励障碍,建立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4 农科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平台
4.1 联合高端农业集团建立“产业学院”,搭建校企合作战略新平台
近几年,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学校和企业的校企合作,学校健全“德技双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先后与政府和企业合作,创建了产业学院,目的在于探索校企双元育人、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搭建校企合作战略平台,将企业力量投入到乡村振兴实训教学中。
4.2 校企深度融合,锻造“进课堂,入田间”的双师型服务乡村振兴教学团队
按照“专任教师提升职业能力职,兼职教师提升专业能力”的建设理念以及学校与企业“双岗替换、互聘互兼、双向培养”的运作模式,培养了一支“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按照服务“乡村振兴”,科技帮扶到一线为己任,5 年1 轮回到现代农业产业一线实践锻炼半年或一年,打造双师素质队伍。
5 建立农科类专业群技能大赛成果转化路径,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研究技能大赛的成果转化,就是在理顺技能大赛带给我们哪些成果基础,这些成果又如何与教育教学、实践实训、校企合作、课程改革有机集合起来,成为专业群建设的抓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技术人才的培养,技能大赛是培养人才技能的一个途径,在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农科类专业群建设中,以技能大赛为突破口,研究和建立了成果转化的路径(见图1)。
图1 技能大赛成果转化路径
5.1 以技能大赛的赛项设计为导向,推动专业群专业的融合与建设
各专业的技能大赛都坚持“创新引领”的理念,在赛项的设计方面体现各行业的前沿技术,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类的技能大赛项目越来越多,技术水准越来越高,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促进了国家在农业技术提升、生态保护、环境美化、农产品质量检测等方面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将专业群中分散独立的专业通过大赛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促进专业群的发展。以花艺技能大赛为突破口,将专业群中各专业实现融入落地,融合路径如图2所示。
图2 专业群专业融合路径
5.2 依据技能大赛技术规程,优化专业群专业标准
技术规程是由大赛工作委员会组织行业、一线的专家,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基础,提炼、总结出以职业技能竞赛的方式来评价教育效果的标准[12]。技能大赛的赛项都是采用模块化的出题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规范程度高、精确度高、安全性强,能与职业技能培训的模式相吻合。因此,今后可以借鉴了大赛的技术规程,使人才培养目标更明确化,专业教学的标准更清晰化。
6 结语
通过高职院校农科类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一方面,推进高等职业院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紧扣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发展需求,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给高职院校农科类专业的发展在建设过程中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围绕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分析高职院校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法,更加科学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效地解决农业产业发展与变革的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