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儿童成长现状研究
2023-05-30王彦蓉
王彦蓉
近些年,我国儿童福利机构为促进孤残儿童成长,在改善基础设施和硬件配备、提升孤残儿童生活质量、推动孤残儿童融入社会能力等方面均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孤残儿童基本心理需求欠缺、性格存在缺陷及缺乏社会亲情等问题。为此,儿童福利机构需要采取加强人文环境创设,满足孤残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优化孤残儿童成长教育环境,积极开展德育工作;完善软硬件环境设施,为孤残儿童营造养治康教一体的温馨环境;引进专业特殊教育人才,搭建特殊教育专业梯队建设;扩大交流合作,加强与社区融合沟通,开展全纳式教育等以解决存在的问题。
孤残儿童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社会救助重点对象。我国采取将孤残儿童集中于儿童福利机构进行集中养育的模式。近年来,党和政府对孤残儿童群体越来越重视,尤其是针对孤残儿童的成长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予以指导、支持。但由于孤残儿童特殊的生理状态及生活环境,他们难免在心理上和行为上产生各种问题。因此,关心、研究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儿童的成长问题,探索符合孤残兒童特点的成长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儿童福利机构在促进孤残儿童成长中取得的成效
1.儿童福利机构基础设施、硬件配备不断改善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党和国家对儿童福利工作越来越重视,不断加大对儿童福利机构资金投入的力度,儿童福利机构无论是院舍建设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还是信息化康复教育仪器等硬件设备的改善方面,都较过去有了明显提高。这些都为儿童福利机构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孤残儿童的性格特点、身体状况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残疾肢体康复与治疗、特殊教育教学等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接受特殊教育的孤残儿童逐步获得回归社会的能力提供了基础保障。
2.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儿童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受教育权利,是包括孤残儿童在内的适龄儿童的基本权益。做好孤残儿童的生活兜底和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身体康复训练工作,是孤残儿童享受公平教育权利的前提。儿童福利机构及社会力量的有效介入使孤残儿童日常饮食起居条件得到大幅改善,同时也使孤残儿童经过儿童福利机构所提供的科学康复训练和相应的融入社会能力的定期培养,不但能够满足孤残儿童基本的生理成长的物质需求,还能够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其进入学龄期的关键节点更快地融入社会。与此同时,儿童福利机构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创新融合,有积极主动愿意融入社会大家庭的孤残儿童开展爱党爱国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提升孤残儿童思想认识和文化水平。
3.儿童福利机构积极推动孤残儿童融入社会的能力逐步提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儿童福利机构不断调整适应社会发展、改善教学环境,积极引进有助于孤残儿童身心健康的专业康复设备,在改善孤残儿童起居生活、医疗康复和教育教学等条件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养育服务水平,实现了从儿童福利机构单一养育模式到儿童福利机构、有经济实力和受相当教育水平的寄宿家庭及社会民间力量共同承担孤残儿童安置成本,对广大符合收养条件的孤残儿童进行多元安置,使得生活在儿童福利机构的孤残儿童不断获得社会生存能力。
二、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儿童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1.儿童福利机构中孤残儿童被关注和被爱的基本心理需求欠缺
福利机构中长大的孩子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概率相对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有:首先,孤残儿童从小因患有残疾被父母遗弃,在儿童福利机构这个相对闭塞的环境中过着半军事化的集体生活,难以体验到家庭的温暖。其次,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孩子数量众多,负责照料他们生活的工作人员配备数量有限,导致工作人员无法为孤残儿童提供持续性照顾,工作人员与孤残儿童之间无法建立相对固定的关系,导致他们亲子依恋关系的缺失,孤残儿童“社会人”的属性难以培养,对社会冷漠。最后,由于孤残儿童所处封闭环境缺失实际的社会环境、家庭生活的体验、父母的爱及正常的情感交流,他们的心理无法产生安全感,这将会影响到他们在今后对他人的信赖感和自我信任,甚至有可能造成性格或人格的扭曲。
2.儿童福利机构中孤残儿童容易出现性格缺陷
在专业的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乃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下帮扶受助孤残儿童,基本能满足其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但是也应看到,目前的儿童福利机构的养育模式虽然方便管理,能够较好地保障孤残儿童的生存需求,但却忽略了对孤残儿童社会化的培养。大多数儿童福利机构环境相对较为封闭,缺少丰富的社会环境的刺激,从而严重影响孤残儿童与主流社会的融合、健康人格的形成及智力潜能的发挥,这就造成孤残儿童的成长发展与外部社会环境不能很好地协调融合。特别是,孤残儿童在家庭亲情、亲子关系等方面存在很大缺失,造成从小生活在儿童福利机构中的孤残儿童不同程度上表现出性格孤僻、情绪极端、冷漠、自卑、自信心不足、有攻击行为和依赖性强等性格缺陷,不利于孤残儿童以后融入社会。
3.儿童福利机构中孤残儿童缺乏亲情
对孩子来说,童年的快乐与悲伤将影响他一辈子,童年的快乐是无法抹去的,如果他的童年不快乐,即使成年以后,不幸的阴影也会伴随他一生。儿童福利机构的工作人员只有和儿童相互了解、相互接纳,建立比较稳固的依恋关系,才能让孤残儿童感受到安全和快乐。但是,在福利机构长大的孤残儿童缺乏正常家庭生活体验、缺乏父母关爱及亲人间情感的依恋关系。孤残儿童在成长教育过程中与社会接触少、对外面的社会了解不够、与社会产生隔阂。孤残儿童常常表现为行为上与社会活动格格不入,心理上对社会生活充满陌生感和恐惧感,甚至拒绝并排斥社会,难以顺利离开福利机构,从而难以走上普通人正常的生活轨道。
4.儿童福利机构中孤残儿童存在难以融入社会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多数儿童福利机构中基本上都能够为孤残儿童的成长提供充足的食物营养、良好的生活照料护理和良好的生存环境,但在孤残儿童情感、语言、运动、生活自理、认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培养和引导,导致生活在儿童福利机构中的孤残儿童容易产生情感发展障碍、语言及运动发展滞后、认知和学习能力较差等的问题,甚至有些大龄些的有反社会人格倾向,认为自己所遭遇的一切不幸都是社会造成的,仇视社会,更不知道感恩机构、感恩社会,心中充满了仇恨,进而更难以融入社会。
三、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儿童成长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为了让更多福利机构的孤残儿童身心健康得到更好发展,解决由于机构环境相对封闭、家庭亲情缺失、陪伴缺席和家庭教育丧失等原因带来的种种问题,培育新时代好少年和未来社会身心健康的合格公民,笔者提出以下策略。
1.加强儿童福利机构人文环境创设,满足孤残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需求
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成长环境与学习教育方式、方法是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儿童福利机构宽松、友爱、温暖、和谐的人文环境对孤残儿童健康幸福、快乐阳光和善良向上性格的形成、丰富情感的培养及广泛兴趣的激发,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精心创设儿童福利机构人文环境,使其处处体现家一般的温馨氛围。在环境设施美化方面,要以孤残儿童需求和审美观为主,适时、适度、适量布置墙饰、物品摆放,不断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和效果。其次,重视转变工作人员观念,督促他们履行替代家长的职责。通过转变服务观念、开展业务技能和职业伦理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福利机构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儿童福利机构的养育者用爱心、良心、责任心、细心、耐心、安心、放心的“七心”文化理念,为孤残儿童构筑爱心家园。通过营造浓厚的师德师风环境,不断强化儿童福利机构的养育者要以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的态度来对待每一名接受照看的孤残儿童,以充满爱的教育和抚养方针来对待每一名孤残儿童,切实做到公平对待每一位孤残儿童,做孤残儿童最信任的人,以良好的言行举止在这些孩子中间树立出一个能有效引导他们融入社会的榜样。这有助于孤残儿童回归社会,满足他们对亲情的实际需求,并可帮助他们养成健全人格,使他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社会关爱、温暖,逐渐摆脱无人关爱的成长阴影。
2.优化孤残儿童成长教育环境,积极开展德育工作
立德树人是普通教育工作者需要践行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在儿童福利机构内开展德育工作尤为重要。首先,儿童福利机构要不断创新德育形式,拓展丰富德育内容,将德育工作渗透于日常管护和教学之中。从养育者到特教教师及康复师,都要从思想行动上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虽非亲骨肉,依然父母心,一切为孤残儿童服务的思想理念,把思想道德建设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融会贯通到育人活动的各个环节。其次,特教教师要以孤残儿童为本,尊重接纳每个孤残儿童。要遵循孤残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帮助孤残儿童丰富生命体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特教教师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开展德育工作,引导孤残儿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接受生活。发挥特教教师榜样作用,用爱心、良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教育温暖孤残儿童。最后,养育者是孤残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伴随者和启蒙者,作为一名合格的孤残儿童的养育者,一定要把最为真挚的爱和真情实意倾注到每一个孤残儿童身上,在不断地呵护和鼓励下培养孤残儿童积极应对挫折和失败的心理品质和积极阳光、乐观向上的品格,通过养育者润物细无声式的感化、沉浸式的教学、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呵护,使进入福利机构的孤残儿童不但能够得到最起码的衣食住行保证,还要能够积极鼓励和引导他们消除负面情绪,逐步走出性格孤岛,懂得并学会感恩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各种照顾、特教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为他们融入社会所付出的辛劳。
3.完善硬件环境设施,为孤残儿童营造养治康教一体的温馨环境
儿童福利机构中的孤残儿童身心健康恢复所需的各项硬件设施配备要齐全,有助于恢复孤残儿童融入社会各项软件配置要完善。福利机构的相关硬件设施配备,对孤残儿童的日常生活、心理疏导、人格培养等方面的教育培养要符合孤残儿童成长发育特点,紧紧围绕孤残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良好个性品質培养和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儿童福利机构要以完善服务功能为导向,重点为孤残儿童提供良好的以养护、医疗、心理健康、康教一体为核心的专业化服务,特教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应以多元化、多渠道和多维度的教育引导方式,致力于孤残儿童的智力水平和肢体功能的恢复,细心捕捉残儿童在为人处世和日常交流方面的闪光点,协助提高孤残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激发孤残儿童的潜能,做好孤残儿童心理疏导,增强孤残儿童的自信心,为孤残儿童的健康成长及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创造良好条件。
4.引进专业特殊教育人才,搭建特殊教育专业梯队
儿童福利机构必须要引进并依靠特殊教育专业人才,方能完成培养、教育孤残儿童走向社会自食其力的艰巨任务。这就需要逐步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有创新能力的骨干特殊教育专业队伍,以“以点带面”的方式实现特殊教育成果、丰富的特殊教育方法、特殊教育媒介方式和特殊教育信息的共享互通。儿童福利机构要加强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力度,督促他们更新特殊教育知识体系,完善特殊教育专业技能,强化特殊教育考核机制,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儿童福利机构从业人员不断学会运用综合的专业知识、科学的操作技能和有效的训练方法,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5.扩大交流合作,互学互鉴共同发展
儿童福利机构应当本着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一步扩大、深化不同地区同行之间密切、有效的合作交流,借鉴、吸收不同地区社会福利机构在孤残儿童这一特殊教育领域的切实可行、适宜推广的优秀经验和做法,互联互通,取长补短,促进儿童福利机构养治康育高质量规范化的发展。
6.加强与社区融合,开展全纳式教育
传统儿童福利机构封闭式办院模式阻碍了儿童福利机构服务社会功能的实现,因此必须完成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型。儿童福利机构要加强与所属社区的沟通,要善于整合社区资源,为孤残儿童安排适宜且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支持、扶助他们参与和融入社区生活,避免将孤残儿童生活实践同特殊教育机构所在社区拥有的相关社区资源隔绝开来,为孤残儿童营造开放式的成长教育环境,加强他们与社会群体的相处,减少孤残儿童与社会的疏离感;儿童福利机构要加强与政府教育部门的沟通,力求在社区所在的学校积极推广全纳式教育,使学校的大门有机会为适龄孤残儿童敞开,为他们提供开阔视野及和社会普通儿童共同学习的机会,能够公平地与社会普通儿童同坐在一个教室里接受教育,让他们感受社会文化氛围,尽力弥补孤残儿童成长发展中的身心健康方面的缺失,为孤残儿童将来能顺利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我国儿童福利机构在促进孤残儿童成长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引导儿童福利机构内所有工作人员改变服务理念,不断强化个人职业操守,提升专业知识技能,创设浓郁的人文环境,把工作方法和立足社会的技能等潜移默化地融入孤残儿童日常生活和成长教育过程中,让孤残儿童在用心感知生活、循序渐进的学习中身心得到健康成长和发展。同时,要加强特殊教育专业化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扩大交流合作,吸收同行优秀经验、做法,促进儿童福利机构各项工作快速发展,让儿童福利机构的孤残儿童在有爱的高质量环境中健康成长,为他们走向并融入社会大家庭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 宁夏儿童福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