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联”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译介与传播
2023-05-30徐岚
徐岚
内容摘要:现代中国文艺百年发展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百年进程,其中“左联”作为进步革命文艺团体做出了卓越贡献。本文重点梳理了“左联”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译介与传播活动,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和经典著述的译介、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品的译介,以及“左联”的本土文艺创作实践,高度肯定了“左联”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早期的引进、传播和发展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对新中国文艺建构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左联” 马克思主义文论 译介与传播 文艺创作
中国文艺的嬗变与发展是中国文艺理论建设和文艺实践创新的过程,是百年历史的积淀,也是人民自主的选择。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思想。回溯中国文艺的历史,“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功不可没。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左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传播对中国文艺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左联”的成立及其性质
1929年底开始,“左联”开始筹备。到了1930年2月16日,鲁迅、夏衍、郑伯奇、冯乃超、彭康、冯雪峰等在上海公啡咖啡店召开“上海新文学运动者底讨论会”,并成立了“左联”筹备委员会。同年3月2日,“左联”成立大会在上海窦乐安路中华艺术大学召开,出席会议的包括筹备组成员在内共计四十余人。大会通过了筹备委员会拟定的纲领以及关于创刊“左联”机关刊物等十七项提案。“左联”继承“五四”传统,团结进步作家,培养年轻力量,倡导文艺大众化,主张左翼文艺理论,推动革命文学运动向前发展,成为了中国现代革命史、思想史以及文学史上的传奇。“左联”在经历了绚烂而动荡的六年后,于1936年春解散。之后由于全国抗日形势的需要,“国防文学”成为新文学的口号。在同年的6月,“中国文艺家协会”成立,逐渐取代了“左联”在文学界的地位。
“左联”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国统区实行“文化围剿”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与进步知识分子建立的革命文艺团体,因此具有天然的文学与政治双重属性,即“文学的左联”和“政治的左联”,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对革命文艺的引领和指导。“左联”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期,此时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成为了主流文学形式,政治与文学的关系日渐紧密,而“左联”作家们受到了国际进步文艺思潮的影响,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期间翻译和传播了大量的无产阶级经典著作和文艺作品,开创了中国革命文学创作新局面,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重要的百年历程。
二.“左联”与马克思主义文论
马克思主义文论,即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接受的、研究的、阐释的、批评的文艺思想,包括文艺主张、文艺观点、文艺评论、文艺创作等,并对文艺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文论并不是空谈假想,而是与现实紧密相连,为解决实际文艺问题以及现实社会现象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肯定的是,马克思主义文论是人类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艺发展的思想源泉。
在“左联”成立前后历时近十年间,正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早期引进、传播、发展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左联”成立后开启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有组织、有计划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和实践。左联时期的探索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而言,总体上是一种不自觉地探索。[1]但毋庸置疑,“左联”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化进程,解放了国人的思想,开启了人民文艺探索之路。“左联”在成立之初就制定了五条工作方针,其中一条就是“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及批判理论”,并且很快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由此明确了“左联”将马克思主义文论译介与传播为己任。“据有关资料记载,‘左联期间,翻译文艺理论的书籍,约计一百三十九种。”[2]可见,“左联”为中国文艺理论建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左联”的译介与传播活动
鲁迅是“左联”的旗帜人物。在“左联”成立后,他写的第一篇文章是《我们要批评家》。文中特别指出,“我们需要的,就只得还是几个坚实的,明白的,真懂得社会科学及其文艺理论的批评家。”[3]这里的“社会科学及其文艺理论”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理论。可见,以鲁迅为主要领导人的“左联”重视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认为革命文艺和文艺批评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论为理论指导。
(一)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和经典著述的译介和传播
“左联”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译介和传播活动早在筹备时期就开始了,其中对俄苏文艺政策和文艺述著的翻译和传播成果颇丰。从1929年中到1930年夏,在鲁迅的大力支持下冯雪峰主编的《科学的艺术论丛书》由上海水沫书店、光华书店出版,计划12册,最终完成9册,网罗了当时俄苏最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家,包括波格丹诺夫的《新艺术论》、卢那察尔斯基的《文艺与批评》和《艺术之社会的基础》、普列汉诺夫的《艺术与社会生活》和《艺术论》、梅林的《文学评论》、伏洛夫斯基的《社会的作家论》、藏原惟人编的俄苏《文艺政策》、伊可维支的《唯物史观的文学论》等马克思主义文艺著述的译作,译者有鲁迅、冯雪峰、苏汶、戴望舒。该丛书的出版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三个标志性事件之一。[4]文艺界普遍认为,《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以及之前的《文艺理论小丛书》(1928年)和之后的《艺术理论丛书》(1936年)是“左联”推动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标志性三套丛书。另外,冯雪峰译本的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以《论新兴文学》为题发表在1930年2月《拓荒者》第1卷第2期,同期还刊载了夏衍译本的列裘耐夫《列宁的艺术观》,题名为《伊里几的艺术观》。
在“左联”正式成立后,其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译介和传播活动一直持续。许幸之翻译了藏原惟人的《艺术理论的三四问题》,以《艺术理论的三四个问题》为题发表在1930年3月《大众文艺》第2卷第3期上。1930年4月,冯乃超主编的《文艺讲座》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是文艺理论专辑,仅出版一期就被禁刊,着重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苏联无产阶级文学,也评述了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成就,收录了包括鲁迅译作《艺术与哲学·伦理》(日本本庄可宗著)、冯乃超本人的《艺术概论》、朱镜我的《意识形态论》、冯雪峰的《俄国无产阶级文学发达史》、阿英(刊物中署名钱杏邨)的《中国新文学论》、郭沫若(刊物中署名麦克昂)的《文学革命之回顾》等十九篇文章。冯宪章译本的小林多喜二《关于无产阶级文学的大众化与无产阶级写实主义》,以《新兴文学的大众化与新写实主义》为题,收录在1930年7月上海现代书局出版的《新兴艺术概论》一书中。冯雪峰翻译的法捷耶夫《赞成做辩证唯物主义的艺术家》以《创作方法论》为题发表在1931年11月《北斗》第1卷第3期。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普列汉诺夫、拉法格等的经典著述以及文艺主张一直是“左联”译介和传播的重点。比如郭沫若译本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著)由上海神州国光社于1931年12月出版。吴黎平译本的《反社林论》(恩格斯著)由上海江南书店于1930年11月出版。瞿秋白的《现实——马克斯主义文艺论文集》,包含了恩格斯、普列汉诺夫、法拉格论文的译作,于1932年5月由上海现代书局出版发行。前文提到的,鲁迅翻译的《艺术论》(即没有地址的信),包括普列汉诺夫的四篇论文:《论艺术》、《原始民族的艺术》、《再论原始民族的艺术》、《論文集<二十年间>第三版序》,作为《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一册,于1930年7月上海光华书局出版。普列汉诺夫被认为是俄苏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美学第一人,他的观点对鲁迅文艺思想有着巨大影响。鲁迅曾表示,普列汉诺夫“是用马克思主义的锄锹,掘通了文艺领域的第一人。”[5]1935年鲁迅编校并主持出版了瞿秋白遗作《海上述林》,这是瞿秋白对马克思、恩格斯等论文选译的译文集。
(二)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译介与本土文艺创作实践
除了对俄苏以及日本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文艺述著的译介和传播外,“左联”对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进行了翻译和引进,对中国左翼文学运动和无产阶级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鼓励和燃起了“左联”进步作家无产阶级文学创作的热情。
国际革命作家联盟在1931年11月发表了《对于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决议案》,之后,“左联”执委会通过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提出了在文学领域内宣传苏维埃革命,也强调了文艺大众化方向。1931年10月瞿秋白就曾发表过《普罗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一文,翌年三月发表了《大众文艺的问题》等文章。1932年3月,由于国内形势变化,“左联”秘书处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左联理论指导机关杂志<文学>的决议》,其中提出了“必须负起建立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艺理论的任务”。
高尔基作为世界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他的作品一直是“左联”译介、出版、推广的重点。1931年9月,鲁迅、茅盾、丁玲、曹靖华、冯雪峰、楼适夷等联名撰文《高尔基的四十年创作生活——我们的庆祝》,高度评价了高尔基在无产阶级文艺事业上的伟大成就。1932年瞿秋白编译了《高尔基创作选集》、《高尔基论文选集》。同年,由周扬编选的《高尔基创作四十年纪念论文集》也出版发行。1930年到1936年间,“左联”其他成员包括夏衍、姚蓬子、洪灵菲、华蒂、任钧、穆木天、阿英、柔石、丽尼等都翻译过高尔基的作品。除了高尔基外,1931年鲁迅翻译的苏联长篇小说《毁灭》(A·法捷耶夫著)出版,同年鲁迅以三闲书屋名义印行曹靖华翻译的苏联长篇小说《铁流》(亚历山大·绥拉菲靡维奇著)。
当然,“左联”作家们一直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本土创作的主力,除了“左联”主要成员外,也鼓励进步青年作家进行文学创作实践,成果斐然。1930年,柔石创作了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胡也频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光明在我们的面前》,殷夫自编了诗集《孩儿塔》,蒋光慈发表了长篇小说《田野的风》,茅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蚀》也出版发行。1931年,丁玲发表了中篇小说《水》,冯铿烈士的遗作《红的日记》发表在《前哨》第1卷第1期,张天翼的长篇小说《鬼土日记》首次由上海正午书局出版。1932年,郭沫若《创造十年》由上海现代书局出版。同年,茅盾发表了《农村三部曲》。1933年茅盾的著名长篇小说《子夜》出版。在“左联”内部,《子夜》意味着无产阶级文学的成熟;在整个文坛,它划定了左翼文学与五四新文学的界限。[6]1935年,叶紫短篇小说集《丰收》和欧阳山短篇小说集《七年忌》相继出版。1936年夏衍发表了历史剧《赛金花》和报告文学《包身工》。
可以看到,“左联”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批评理论为重要工作指南,开展了较有系统、较有规模、较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翻译和传播实践,也掀起了“左联”作家们无产阶级文学创作热潮,给中国文艺带来了新气象。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文艺团体,“左联”一直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积极的传播者和捍卫者。作为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一个支部,“左联”追随世界左翼文艺界文论动向,以笔从戎,推动左翼文学运动,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界走向团结。“左联”对马克思主义文论译介和传播活动充分肯定了“左联”的历史担当。“左联”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成果为现代中国文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为建立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论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江守义.“左联”探索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地三条路径[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0(2):90-100.
[2]陈玉刚.中国翻译文学史稿[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
[3]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艺出版社,1981.
[4]王锦厚.郭沫若与“文艺理论丛书”[J].郭沫若学刊,2003(1):11-17.
[5]鲁迅.鲁迅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文艺出版社,1981.
[6]徐仲佳.典型、读者趣味与“五四”白话文——论《子夜》的先锋性价值[J].中国文学批评,2019(3):120-129.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左联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译介与传播研究”(Y201942462)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