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九渊“志论”探析

2023-05-30訾雪奇

文学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陆九渊立志

訾雪奇

内容摘要:陆九渊对“志”的论述是其心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从立志、辨志、志论的基本意义三个方面对陆九渊的“志论”进行探究分析,理解陆九渊“志论”的内涵,探究“志论”的意义。

关键词:陆九渊 立志 辨志 志论

“志”是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自春秋以来对志的研究有很多,较早出现在《论语》:“苟志于仁,无恶也。”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他认为一个人的志向比军队中的将领更加重要,可见志的重要性。孟子曰:“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孟子·尽心上》),墨子曰:“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朱熹也说到:“立志不坚,终不济事”(《朱子语类》),这都说明了志的重要地位,体现了立志的重要性。陆九渊对志也是极其重视。

一.立志

(一)志的内涵

《说文解字》曰:“志,意也。从心,之声,职吏切。”这里的志就是指心之所向,因此人们也常用志来表达志向、意志等。志在实质上是一种伦理道德意识,是人之为人的“所以然”和人应当如何做的“所当然”相融合时所产生的觉悟,是与盲目相对立的自觉和自明,具有明确的趋向。

(二)立志的原因

为什么要立志?陆九渊曰:“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i,就是说一个人就怕没有志向,而立有志向的人没有不成功的。由此可见陆九渊认为立志对人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立志是人生存之本。志有期望、趋向之意,立志就是要確立心之所向和行之所向。在陆九渊看来,志是人的念虑处于萌芽状态,有善恶之分,善恶不同则道路不同。“所志之正不正,如二人居荆杨,一人闻南海之富象犀,其志欲往,一人闻京华之美风教,其志欲往,则他日之问途启行,穷日之力者,所向已分于此时矣。”ii志立与不立,善恶与否决定了选择道路的不同。如果不管志之明晦,志之立否,所立之志当否,就开始行动,只会南辕北辙。因此陆九渊认为志处于当发未发之际是最为关键的,需要正确把握。如果志是正当的,则人就会拥有美好的品德和合乎礼仪的行为;如果志是不正当的,那么人的品德就会败坏,外在行为也是错误的。将志纳入正确的轨道而不使之误入歧途,对于人的品德和行为甚至人的整体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陆九渊十分强调立志,这是他的理论依据所在。

(三)立志的方法

如何立志?一在自立。陆九渊认为人的心和理都是上天赋予的,人对天理的接纳和认可,实现了心和理的统一,这种心理合一的活动就是立志。陆九渊认为立志的关键在于“发明本心”,也就是要自立,向内求。陆九渊提出发明本心的修养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吾欲仁,斯仁至矣”,人人“耳自聪,目自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弟,本无欠阙,不必他求,在自立而已”iii,也就是在自己的心中确定追求和热爱道义的志向就足够了。

二是先立乎其大。陆九渊受孟子“先立乎其大者”的影响,提出立志要立大志,就是要学会明理、立心和做人。陆九渊多次提及立大志:“人要有大志”iv,“志小不可以语大人事”v,就是强调要“先立乎其大者”,提出人们要先学会明理做人的要求。如果大者不求而求其小,本之不立立其末,只会“悉精毕力,求多于末,沟浍皆盈,涸可立待,要之其终,本末具失”vi。志立大不立小,立本不立末,如果志立不当,只会“本末具失”,所以要将志立于当其所立之处。

(四)立志需要注意的问题

立志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立志不是一蹴而就的。立志是心中有理,心理合一,这种对于天理的领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心理活动过程,而是人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够完成的。孔子曾说过:“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为什么是十有五?这是因为儒家认为当人达到这个年龄才能够有对心和理领悟的能力,才能在此基础上达到心理合一,从而立志。对此陆九渊也说到:“孔子十五而志于学,是已知道时矣。虽有所知,未免乍出乍入,乍明乍晦,或警或纵,或作或辍。”vii也就是说人长到十五岁时,已经基本具备明理事理的能力,这便是“可以知道时”,即可以立志的时间。但这也是“乍明乍晦”,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培养才能够真正完全获得这种能力。经过长期的磨砺历练,使“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达到不为外界的欲望所动摇的程度才是真正的立志。

二是人有多志。天下人各有其志,每个人都存在多种念虑,这时就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中确立一个主要的志向。陆九渊提到:“人不可以无所主,尤不可以主其非所主。盖人而无所主,则怅怅然无所依归,将至于无所不为,斯固有所不可也。然至于主非其所主,则念虑云为举出于其心之所主,方且陷溺于其中而自以为得,虽有至言善道,贤师良友,亦无如之何?则又不若无所主者之或能入于善也。”viii这句话的核心意思就是人要摒弃次要的恶的志,确立一个主要的善的志。心之所向是正确的,也就为外在行为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使人不至于南辕北辙。想要确立一个正当的志,这就需要在立志之前先辨志。

二.辨志

陆九渊曰:“所知必至乎此,而后可言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己之志不能自辨,安能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哉?”ix因此,立志前当辨志。

(一)辨志的标准

既然要辨志,区分志的正当与否,就必须有一个标准。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中通过引用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进行义利之辨来辨志,把义利之辨作为志的解释依据,也就是把义利作为评判志正当与否的标准。

《语录》记载:“傅子渊自此归其家,陈正己问之曰:‘陆先生教人何先?对曰:‘辨志。正己复问曰:‘何辨?对曰:‘义利之辨。”x为什么把义利之辨作为辨志的标准?陆九渊说:“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xi这是说人通晓事理是由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所影响的,而“习因其志”,因此志对习有决定性的意义。如果人有志于义,则学习的就是关于道义的知识;如果人有志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因此认为“志不可不辨也”,从而将义利之辨转变成辨志了,也就是把义利作为评判志的标准。

(二)如何辨志?

辨志主要就是辨“利欲”和“道义”的关系问题。

对于利欲和道义的关系问题已经辩论很久,也产生了比较明确的指向。陆九渊认为“私意与公理,利欲与道义,其势不两立”xii,从而“此只有两路:利欲,道义。不之此,则之彼”xiii,也就是说利欲和道义两者是势不两立,非此即彼的,同时主张要以义胜利。

什么是利欲和道义?陆九渊提出利欲是“人无不知爱亲敬兄,及为利欲所昏便不然。欲发明其事,止就彼利欲昏处指出,便爱敬自在。”xiv陆九渊反对人志于利欲,认为利欲是损害人心志的一大祸害。在他看来,追求利欲的人终日“汩没于贫富、贵贱、利害、得丧、声色、嗜欲之间”xv,“而非忠于国,徇于义”xvi,这样不立正志自暴自弃的是为小人。道义是指“不求名声,不较胜负,不恃才智,不矜功能”xvii,做到这几点的人“在于为国、为民、为道义,此则君子,少矣”xviii。在陆九渊看来,“圣人之所为,无非以利天下也”xix,利天下的就是公利,是道义;利自身的就是私利,是利欲。通过对利欲和道义的解释和说明,陆九渊提出“以义胜利”的观点。

综上,陆九渊认为正当的志是符合义、道、公的志,要坚决立之;不正当的志是与利、非、私相挂钩的志,要坚决摒弃。人志于利是错误的,志于道或者公是陆九渊所提倡的。志于公在本质上就是要求人们要将志立于明理、立心、做人上,就是要始终把握“人生天地间,为人当尽人道”的方向,这也是正确之志的特征。

陆九渊的“义利之辨”实质上是通过对利欲和道义这两种道德指向的关系进行分析,比较志于利欲和志于道义的两种不同结果,从而达到辨志的目的。因此,辨志就是辨利欲和道义的关系问题。

三.陆九渊“志论”的基本意义

(一)对人——培养自觉的道德意识

中国古代教育家十分重视立志,他们是把教人做人作为教育的目的,认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而立志解决的恰好是人生观问题。通过立志可以培养自觉的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宏伟目标。

志是人的念虑当发未发之时,所以对于人的修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程颐曰:“君子莫大于正其气,欲正其气,莫若正其志”xx,说明了人立志的重要性。陆九渊提出让人们“大做一个人”,这里的大人是与君子相等同的概念,“大做一个人”就是要做君子,做“大人之事”,成圣贤之业。陆九渊把义和利两种伦理道德范畴对立起来,把志乎义或志乎利作为判断君子和小人的标准,志乎义是拥有高尚品格的君子,是人之所向;志乎利则是小人,是人之所恶,这种明确的道德指向引导人们向志乎义的方向转变,以此在无形中促使人们注重自己的内在品德和外在行为,培养自身自觉的道德意识。

(二)对学——有志才能为学

陆九渊曰:“无志则不能学,不学则不知道。故所以致道者在乎学,所以为学者在乎志”xxi。

历代教育家都极其重视立志的问题。孔子曾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也就是要求受教育者要志于道,并且最好可以达到“乐道”的程度。张载曰:“有志于学者都更不论气之美恶,只看志如何。匹夫不可奇志也,惟忠学者不能坚勇”xxii,可以看出志对于学者的重要性。陆九渊十分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社会秩序稳定的一种手段,他所说的志大部分也是针对教育的。在陆九渊看来,学者之志是十分重要的,确立为学之志也是最难的。

为学者当立志。陆九渊曰:“读书固不可不晓文义,然只以晓文义为是,只是儿童之学,须看意旨所在”xxiii,“血脉不明,沉溺章句何益?”xxiv也就是说一个人读书不能只是為了读懂文章的大意,而没有任何的志向。陆九渊强调读书不能只理会文义,这只是为学手段,目的在于理解书之血脉,“学者须先立志”,“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xxv,陆九渊将志与习结合起来,习因其志,因此对于为学者来说立志是极其重要的。

为学者当立正志。陆九渊曰:“学者须是打叠田地净洁,然后令他发奋植立。若田地不净洁,则奋发植立不得,古人为学,即读书然后为学所见。然田地不净洁,亦读书不得。若读书,则是假寇兵,资盗粮”xxvi,这里说的“打叠田地”所指的就是除去错误的为学之志,则“知非则本心即复”xxvii。反之,如果“田地”不净洁,在错误之志下为学读书,只会徒增祸患。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读书只是为了功名利禄,那么他读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且也是不可能把书读好的,只有为了国家社稷、人民生计而读书的人才能读出精彩来。因此为学者要立正确之志。

(三)对政——是为政的先决条件

张载曾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集·张子语录》),也就是志在为国、为民。陆九渊虽未明确提及志在为国为民,但是他强调了为政者之志的重要性。陆九渊曰:“为政必以正人心为第一要务”,他认为为政之人必须要先立志以正本心。

陆九渊认为后世的人心与古时的人心已经大不相同了,古时的人心中充满道义,而现在的人心受到利欲所搅扰,从而出现了吏治腐败的现象。陆九渊说:“吏人无良心,无公心,亦势使之然也”xxviii,他认为为政者受到现实中的各种欲望和利益所吸引,失去了“良心”和“公心”,因此产生腐败。所以要想消除吏治腐败的现象,就要让为政之人“正人心”,使他们的“良心”和“公心”重新回归。通过为政者心之所向的转变,使他们的行之所向随之变化,从而改变吏治腐败的官场现象。因此在陆九渊看来,正确之志是为政者的的先决条件。

陆九渊的“志论”以培养人为任,体现了他对于理想道德境界和高尚人格的不断追求,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人修身、为学、为政的重要性。他的“志论”内容与当代社会所弘扬的为人、为学精神不谋而合,对凝结社会和人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陆九渊:陆象山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2.03.

[2]陆九渊:陆九渊集[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

[3]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陆九渊:陆九渊集[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20.11.

[5]张载:张子语录[M]/张载集.章锡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8.

注 释

i陆九渊:陆九渊集[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439页。

ii陆九渊:陆象山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2.03.第51页。

iii陆九渊:陆象山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2.03.第254页。

iv陆九渊:陆九渊集[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20.11.第451页。

v陆九渊: 陆九渊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0.卷三十五。

vi陆九渊:陆九渊集[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20.11.第2页。

vii陆九渊:陆象山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2.03.第312页。

viii陆九渊:陆象山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2.03.第237页。

ix陆九渊:陆象山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2.03.第129页。

x陆九渊:陆九渊集[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498页。

xi陆九渊:陆九渊集[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275页。

xii陆九渊:陆象山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2.03.第117页。

xiii陆九渊:陆九渊集[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439页。

xiv陆九渊:陆九渊集[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453-454页。

xv陆九渊:陆象山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2.03.第39页。

xvi陆九渊:陆九渊集[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405页。

xvii陆九渊:陸九渊集[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184页。

xviii陆九渊:陆九渊集[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405页。

xix陆九渊:陆九渊集[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290-291页。

xx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321页。

xxi陆九渊:陆象山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2.03.第167页。

xxii张载:张子语录[M]/张载集.章锡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8.第321页。

xxiii陆九渊:陆九渊集[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432页

xxiv陆九渊:陆九渊集[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445页

xxv陆九渊:陆九渊集[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275页

xxvi陆九渊:陆九渊集[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463页

xxvii陆九渊:陆九渊集[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1页

xxviii陆九渊:陆象山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2.03.第72页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陆九渊立志
异录与祛疑:《象山语录》考辩
陆九渊对荀学的理解、接纳与赞赏
陆九渊儒释关系论
立志乡村振兴的筑梦人
陆九渊行书《宋故孙氏夫人墓志铭》
姚立志绘画作品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苏梦飞
依靠新科技、新理念“易骑”立志杀出重围!
陆九渊:从仰望星空到背朝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