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

2023-05-30叶元琪

文学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奥斯汀电影

叶元琪

内容摘要:简·奥斯汀在其文学作品中大量使用反讽艺术手法,反映当时英国社会情况、表达自身观点与看法,这种艺术手法也逐渐成为其作品独特的风格标志。在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反讽艺术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之后根据小说翻拍的电影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反讽精华,使影片更具张力。本文以布鲁克斯“细读法”中的悖论与反讽为理论框架,拟从言语反讽、人物塑造反讽和主题反讽三个方面,探析电影《傲慢与偏见》如何通过反讽艺术的运用,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品主题。

关键词:反讽艺术 电影《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汀

布鲁克斯在“细读法”中提出反讽理论,他认为,在文学作品中,反讽是由于语词受到语境的压力造成意义扭转而形成的所言与所指之间的对立的语言现象。而电影中的反讽则是利用一定的形式扩大人物语言、画面、故事发展情节的张力,让观众通过反讽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其内心想法,感受故事环境对人物造成的“压力”,从而获得感受丰富的观影效果。[1]

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在其小说中大量运用反讽手法,在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该小说通过人物对白、形象塑造、情节发展等方面的对比与讽刺,反映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这部作品被多次改编成影片,2005年乔·怀特将这部经典作品拍成电影搬上大银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各大国际电影奖项中被多次提名。该影片以可视化的方式不仅向观众展示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同时也向观众传达了简·奥斯汀物质与爱情并重的理想婚恋观。在表现风格上,该电影继承了原著所运用的反讽艺术手法,在人物对白、人物塑造、电影情节发展等方面,将简·奥斯汀的反讽创作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试图从言语反讽、人物塑造反讽和主题反讽三个方面,探析电影《傲慢与偏见》如何通过反讽艺术的运用,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品主题。

一.电影《傲慢与偏见》中的言语反讽

言语反讽是最常见的反讽方式之一,主要表现在影片中人物的对话或独白里。[1]对一部电影来说,人物之间的对白不仅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更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因此,言语反讽是电影中最常见的反讽方式。电影《傲慢与偏见》中最主要的反讽方式就是言语反讽,根据不同的表现方式将其分为阐述性反讽、表达性反讽、承诺性反讽等,以期通过分析不同形式的言语反讽来了解影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加深对影片的审美理解。

1.此意非彼意:阐述性反讽

阐述性反讽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最为常见,它是指说话人发出的话语本身是对命题的真实性的一种怀疑,他希望听话者能依据命题的语义结构或语境及时领会自己所传递的相反的含义。[2]

在电影《傲慢与偏见》中,阐述性反讽被多次运用。在尼日斐花园被租出去的时候,班纳特太太一脸兴奋地告诉班纳特先生这个消息,班纳特先生显然对此漠不关心,但为了应和夫人,班纳特先生说:“既然你这么想告诉我,我的好太太,我只能洗耳恭听了。”这里的“只能”和“洗耳恭听”都表现出班纳特先生对太太八卦和唠叨的不耐烦,并且希望班纳特太太能够结合他回应的语气,听懂他的言外之意,即“我并不关心,请你不要说了”,但很显然,班纳特太太并没有理解其真正含义,反而继续说,并把彬格莱与女儿们出嫁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在此,班纳特先生的话语是典型的阐述性反讽,他希望班纳特太太能够通过他不耐烦的语气及时地领会他话语背后真正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班纳特先生幽默和讽刺的性格特点。

2.褒义与贬义:表达性反讽

表达性反讽的前提是交际双方间建立某种社会性心理关系,即侧重于表达性语言之外行为的言外之意,该种行为是对命题内容所述的事物状况的表达,也是说话人对某种心理状态的阐释。[2]

在电影开头,当班纳特太太知道班纳特先生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拜访彬格莱时,班纳特太太十分气愤,抱怨班纳特先生不体谅她脆弱的神经,对此,班纳特先生却说:“你错怪我了,我的好太太,我非常尊重你的神经,它们是我23年的老朋友了。”班纳特先生的这一话语就是典型的表达性反讽,他用看似习以为常的语气强调了“23年”来对班纳特太太神经的“尊重”,但这种“尊重”却是贬义的,表现出班纳特先生对自己的太太遇事不沉着冷静的心理状态的讽刺。与此同时,班纳特先生回答时平淡的语气與班纳特太太大呼小叫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体现出班纳特先生对太太遇事大惊小怪、无病呻吟的讽刺。

3.肯定与否定:承诺性反讽

承诺性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承诺在将来会执行某一种行为。承诺性言语行为的先决条件是说话人对所做出的承诺是有能力去实现的,所以当说话双方都清楚说话人并没有能力去履行所承诺的行为时,那么承诺性反讽的意味就出现了。[3]

电影中,最经典的承诺性反讽发生在班纳特太太劝伊丽莎白与柯林斯结婚的场景。根据当时英国的社会背景,一个家庭之中,女性没有权力继承家族的财产,继承人选只有家族内的男性。因此,在得知牧师柯林斯将要继承班纳特家族的财产后,班纳特夫人为了财产一味强迫伊丽莎白与其结婚,并请求班纳特先生的帮助,让班纳特先生与伊丽莎白交谈,从而改变伊丽莎白的心意。班纳特先生起初答应了,并表示伊丽莎白会听他的意见。但是,在与伊丽莎白交谈的过程中,班纳特先生并未劝说,而是持反对意见,他对伊丽莎白说道“从今天起,你不和父亲成为陌路人,就要和母亲成为陌路人。要是你不嫁给柯林斯先生,你的母亲就不要再见你了;如果你嫁给他,我就不要再见你了。”当他说完这句话时,一向讨厌柯林斯行为举止的伊丽莎白一脸感激,而班纳特太太面对唱反调的丈夫则是一脸气愤和失望。班纳特先生表面上帮助其太太劝说女儿嫁给柯林斯,但最后却否定了班纳特太太的意见,从而对班纳特太太为了金钱牺牲女儿的幸福这一行为进行了讽刺和挖苦。

二.电影《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塑造反讽

在小说中,简·奥斯汀通过不同的讽刺性描写成功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最具代表性的是班纳特太太、凯瑟琳夫人和韦翰先生。在电影中,讽刺依旧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之一,这些人物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原著,并且通过演员们的表演,使人物形象深入观众内心。

1.聒噪愚昧的班纳特太太

电影中的班纳特太太是一个聒噪、愚昧、虚荣的家庭主妇,她能够将每件事都与自己女儿们的终身大事扯上关系。在电影开头,班纳特太太听说尼日斐花园被一个有钱的单身汉租了之后,马上去找班纳特先生,要求去拜访尼日斐花园的新主人,从而制造女儿们与彬格莱見面的机会,但很明显,班纳特先生对她的唠叨十分不耐烦。二人鲜明的对比,更能衬托出班纳特太太聒噪、俗不可耐的形象。

从头至尾,班纳特太太都是一个为了女儿们能够攀龙附凤,过上富足生活而“不懈努力”的形象。班纳特太太极力撮合柯林斯与伊丽莎白,认为柯林斯继承了家产,伊丽莎白会过上富足的生活,但是她却忽略了伊丽莎白的感受,丝毫不询问伊丽莎白的意愿,甚至威胁伊丽莎白“如果不嫁给柯林斯,我就不再见你”。当伊丽莎白正式坚决拒绝柯林斯之后,班纳特太太整天满腹牢骚。当她得知自己的女儿丽迪雅与韦翰先生私奔之后,第一反应并不是觉得丢人,而是春风得意,认为女儿找到了一个好的归宿,并且高兴地为丽迪雅操办婚事。电影中的众多场景都将班纳特太太粗俗、浅薄、愚蠢、聒噪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功夫不不负苦心人,班纳特太太的女儿们最后都找到了归宿,而班纳特太太后来居然成为了一个和蔼可亲、见多识广的女人,讽刺效果极佳,博得观众哄堂大笑。

2.虚伪刻薄的凯瑟琳夫人

电影中的凯瑟琳夫人虽然身着华丽的衣裳、拥有气势恢宏的庄园,但仍掩盖不了她虚伪、刻薄、不可一世的形象。电影主要通过人物对白以及情节发展的先后对比对她进行讽刺。凯瑟琳夫人的形象还未出现在影片中时,观众从柯林斯口中能够得知,柯林斯眼中的凯瑟琳夫人是一位高贵、友善的贵妇人形象,但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她不仅强迫伊丽莎白为她弹琴,还让夏洛特闲来无事可以去管家房里练琴,从而表现出其专横、阶级意识浓重的真实面目,前后对比强烈,讽刺效果极佳。

当凯瑟琳夫人得知达西先生爱上伊丽莎白之后,极力阻止二人的感情发展,深夜赶到伊丽莎白家中,荒谬地宣布达西先生已经和她的女儿订婚了,并对伊丽莎白进行羞辱“这不是你自己传出去的吗?”“忽然冒出来了个出身卑贱、门户低微的小妮子从中作梗,何况你的妹妹与人私奔的结果是一门令人感到可耻的、破碎的婚事”。但是,事情发展并非如她所愿,达西和伊丽莎白都从她刻薄、恶毒的话语中听出对方对自己的爱,最终终成眷属。同时,从凯瑟琳夫人与伊丽莎白对白中“出生卑贱”“门户低微”等词可以看出,凯瑟琳夫人极其尖酸刻薄,认为婚姻应该是强强联合,而非降低自己的身份与阶级低的人结婚,社会阶级与物质财富在她眼中是极其重要的,影片借伊丽莎白的话语讽刺了当时英国上层阶级的虚伪、物质与刻薄。

3.败絮其中的韦翰先生

电影中,韦翰先生的出场是极具绅士风度的,伊丽莎白的妹妹也说“韦翰先生,你是多么十全十美啊”。在伊丽莎白的姐妹中,韦翰先生起初确实是一位理想的丈夫人选,风度翩翩,又是陆军中尉。但是,随着电影情节的不断发展,观众会渐渐发现外表优雅、风度翩翩的韦翰先生实际上是一个虚伪、无赖、满嘴谎言的人。当他与达西先生偶遇后,他向伊丽莎白诉说了他与达西先生之间的故事,但他歪曲事实,表示达西先生是因为嫉妒才没有按他父亲的遗书行事,诋毁达西先生的贵族形象,使伊丽莎白对达西先生的误解愈来愈深。

同时,韦翰先生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流氓。他先后两次与不满十六岁的纯洁少女乔治安娜、丽迪雅私奔。他与乔治安娜私奔完全是为了金钱,因为乔治安娜会继承三万英镑的遗产,但是当他知道遗嘱中确定他不会拿到一分钱时,就立刻离开了。他与丽迪雅私奔也是为了金钱和情欲,私奔被发现后,韦翰的本性就暴露无遗,丽迪雅在马车上与家人告别时,韦翰粗鲁地拽丽迪雅坐下,由此可以看出韦翰先生态度的大转变以及品行恶劣的本质。韦翰先生风度翩翩的外表与其虚伪、势力的内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对韦翰先生的讽刺也让观众拍手称赞。

三.电影《傲慢与偏见》中对婚姻观的反讽

《傲慢与偏见》的小说主题就是资产阶级的婚姻,即中产阶级的小姐如何嫁给上流社会中富裕的单身男子,因此婚姻、财产和地位始终贯穿于整部小说的主题,电影亦是如此。电影通过描写四段婚姻,展现了四种不同的婚姻观念,即夏洛特与柯林斯注重金钱的婚姻观、简与彬格莱注重爱情的婚姻观、丽迪雅与韦翰注重情欲的婚姻观,以及伊丽莎白与达西物质爱情并重的婚姻观。该影片通过四段婚姻的对比淋漓尽致地讽刺了夏洛特与柯林斯、丽迪雅与韦翰的婚姻观念,同时向观众传达了简·奥斯汀爱情与财富并重的婚姻观念。

1.金钱至上:夏洛特与柯林斯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班纳特太太的“婚姻是女性用幸福与男性的钱权进行交换”的婚姻观深入人心,但奥斯汀却对此种婚姻观念不屑,甚至反对这种将物质凌驾于爱情之上的婚姻观念。在影片中,伊丽莎白的朋友夏洛特与柯林斯的结合就是典型的钱权交换的婚姻观。柯林斯是一个不重感情,却重地位与金钱的人,他在表达他结婚的理由时,只字不提在婚姻中最重要的爱情,而是强调与社会有关、与自身无关的方面。而伊丽莎白的朋友夏洛特则是一个传统的、对上层社会婚姻观十分赞同的女性,她最终接受了柯林斯的求婚。

与其说夏洛特选择的是柯林斯,不如说选择的是柯林斯的财富和地位。在她告诉伊丽莎白她与柯林斯订婚的消息时,她也清楚“与其他人没有分别,我与他在一起同样会开心”“我已经27岁了,我没有钱,我也没有了憧憬,对于父母来说,我已经是一个包袱了”。对于夏洛特来说,她与柯林斯的婚姻并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为了能够满足最基本的生活,为了不成为父母的累赘,为了柯林斯的社会地位和金钱能给她一个满意的生活;而对于柯林斯来说,这段婚姻是用来完善他作为牧师要做好榜样的义务。这种纯粹建立在金钱和权力之上的婚姻显然毫无幸福可言,这也体现出当时贵族婚姻的真正目的——金钱与权力的结合。

2.情欲至上:丽迪雅与韦翰

两性的结合不仅在于统一的信念和真挚的感情,也不仅在于金钱和权势,还有情欲参与其中。[4]电影中也十分直接地表现出情欲婚姻的可悲與可怕。影片中,丽迪雅目光短浅,一味地追求虚荣,而韦翰先生相貌堂堂,身份也较为光鲜,在丽迪雅完全不了解韦翰先生糟糕为人的情况下,断然答应与他私奔,而最后为了维护家族与自己的名声,却只能在达西先生的帮助下顺利地嫁给她心中的“白马王子”。丽迪雅从始至终都沉浸在自己所幻想的爱情与幸福之中,但是这种仅仅依靠情欲维持的关系是不可能有幸福的。

与此同时,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仅仅因为情欲而结合,不可能收获真正的幸福。丽迪雅从小被养在深闺之中,有父母、姐姐们的照顾,胆小懦弱,很容易随波逐流。加之受到母亲平日里的影响,认为自己一定要找一个有钱有势、相貌堂堂的丈夫,因此,在她遇到韦翰先生时,便心生爱慕无法自拔了。但是,对于韦翰先生来说,丽迪雅不过只是他众多情人中的一个,只不过这个身份有了法律依据罢了,韦翰也不会为了丽迪雅一改陋习,他仍然是原来的风流浪子。

丽迪雅与韦翰先生结合的结局必然凄惨,二人既没有稳定的物质基础,随时面临着财富可能会被韦翰挥霍一空的局面,同时,二人也没有稳定的感情基础,仅仅因为情欲而结合,这种肤浅的情欲婚姻与现实婚姻相比,根本没有资格谈论爱情。

电影《傲慢与偏见》中保留了原著中讽刺艺术的精髓,通过人物对白的讽刺、人物形象塑造的讽刺、电影情节发展的前后对比、四种婚姻观的对比讽刺等各种讽刺艺术的综合运用,呈现给观众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讽刺手法的运用都是其重要的特色与风格,观众在各种讽刺之间了解并重新看待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同时思考在一段婚姻中,金钱、权力与爱情的关系与比重。这些反讽艺术手法的运用也是该影片魅力的核心,不仅给观众提供了巨大的理解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观众的审美体验。

注 释

[1]陈莹.论影片《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J].电影文学,2017(10):147-149.

[2]郭聪颖.赏析《傲慢与偏见》电影对白的反讽艺术[J].电影文学,2014(12):86-87.

[3]李雪维.基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言语反讽[J].现代交际,2018(20):74-75.

[4]冯克菲.《傲慢与偏见》婚姻观的艺术表现手法与启示[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6(12):100-101.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傲慢与偏见奥斯汀电影
节选自简·奥斯汀的Pride and Prejudice
两百年后,依然奥斯汀
简·奥斯汀,为什么两百年后我们依然爱她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
奥斯汀小说中的多角恋与反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