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生物学新课程目标的育人指向

2023-05-30李文送

中学生物学 2023年1期

摘 要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确立了生物学五大新课程目标,其育人指向分别是:有知识、会行动的人;有方法、能思考的人;有能力、懂实践的人;有态度、乐探究的人;有责任、讲贡献的人。这既体现了“育人为本、素养铸魂”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又是义务教育生物学要培养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的一种具体表达。

关键词 新课程目标 育人指向 生物学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33. 91 文献标志码 B

课程目标是课程学习者要抵达的“目的地”,是课程实施效果的“方向标”,是对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所应达到的发展水平和最终结果的预设及期待。课程目标也是连接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纽带,对课程的设计、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制定等具有统领作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确立了5个新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生物学新课程目标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凸显“育人为本、素养铸魂”的思想和价值取向。那么,义务教育生物学新课程目标的育人指向是什么?厘清这个问题,既有利于教师把握新教学的方向,又有利于从学科维度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培育目标。下文对这一问题展开阐述,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指向有知识、会行动的人

“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生命观念”是义务教育生物学新课程的第一个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通过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不仅要“获得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植物的生活、人体生理与健康、遗传与进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初步形成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进化与适应观、生态观等生命观念”,还要“能够应用生命观念探讨和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认识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认识生物界的发展变化,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初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以及分析生活中遇到的—些与生物学相关的实际问题”。这表明,义务教育生物学新课程目标之一是指向有知识、会行动的人。

什么样的人是有知识、会行动的人?所谓“有知识、会行动的人”,就是指有知识、有见识,且能应用自己的知识和见识去为人、为学、为事的人,即知行合一的人。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把握知与行的辩证关系,在教育价值观、育人方式、育人过程上做到知行协同、言行一致、行知互动、相互转化,实现知行合一。”

说到知行,就不得不提到心学大师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和教育家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经典论断。这里认为,在人的行为发生中,既存在“先知后行”的知行之态,又存在“先行后知”的知行之态,还存在“知行同生”的知行之态;知行不但可以互为基础,而且可以相互转化,甚至可以合二为一。所以,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厚实学生之知;另一方面,要不断指导学生应用所知以强化自身之行,促进学生知行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有知识、会行动的学生,教师既要立足于生物学广袤的学科知识大地,指引学生感受生物学陈述性知识的简洁与直接,发现生物学程序性知识的神奇与功效,体悟生物学策略性知识的智慧与艺术;同时教师又要根据学生成长的需求,科学安排不同形式的学生学科学习活动,使“闻知”“说知”“亲知”搭配合理,和谐共生,共同促进学生生命观念等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赋能学生的学科实践和个体行为的发生。

2 指向有方法、能思考的人

义务教育生物学新课程的第二个目标是“初步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通过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尊重事实证据,运用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等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形成基于证据和邏辑的思维习惯”,而且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审视评判、质疑包容”,还能够“运用科学思维,探讨真实情境中的生物学问题,参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讨论”。可见,义务教育生物学新课程目标之二是指向有方法、能思考的人。

学习之窍门,在于得法,故而有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正确,学生的努力才不白费;如果方法不对,可能越努力越挫败。好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窍门,同时离不开能思考的大脑。华罗庚指出,“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的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因此,方法和思考不仅是学生学习生物学课程必备的基础,而且是他们成长和成才的关键因素,还是他们能够发现生命活动规律的前提。例如,遗传学家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生物学家沃森和物理学家克里克采用物理模型的方法找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教师如何培养有方法、能思考的人?有方法、能思考的人,在本质上就是具备科学思维核心素养的人。所以,一言以蔽之,教师在生物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习惯和能力,尤其是生物学科所特有的科学思维,如进化思维、生态平衡思维、统一性和多样性思维、遗传与变异思维等。当学生掌握了生物学的学习方法和学科思维后,他们就能找到打开生物学科这个宝库的钥匙,从而汲取生物学科和生物学课程所特有的“营养”。经过上述“营养”的滋养,学生就能够在认识生命等事物、解决生物学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做到尊重生物学事实,基于事实证据和思维逻辑进行思考,崇尚严谨求实的作风;就能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建模等科学方法探索生命世界;就能够进行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和维度,客观而辩证地分析问题,从而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甚至能够对已有观点和结论进行批判性审视、质疑性包容,乃至提出创造性见解。

3 指向有能力、懂实践的人

根据《课程标准》,义务教育生物学新课程以“初步具有科学探究和跨学科实践能力,能够分析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生物学问题”为第三个目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要达成这个目标,一方面要“能够从生物学现象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和分析证据、得出结论”;另一方面,要“综合运用生物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与实验操作技能,采用工程技术手段,通过设计、制作和改进,形成物化成果,将解决问题的想法或创意付诸实践,逐步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实践创新意识、审美意识和创意实现能力”。这就意味着,义务教育生物学新课程目标之三是指向有能力、懂实践的人。

实践出真知,实践生素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关键能力,而生物学核心素养具有实践性的特征,是在真实的情境、丰富的(跨)学科学习与实践中养成的素养。老子说: “九层之台,起于磊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劝学》一文中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宋代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写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形成相应的核心素养,就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历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显然,未来社会之建设,面对的是不确定的情境,甚至是更为复杂的时代背景,学生要胜任未来的重任,并且想要生活得更好美好,就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而要在实践中炼就真才实干。

学生如何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学习中提升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好现有的各种课程资源,扎实地开展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可以亲手制作临时装片、生态瓶、细胞结构模型,或操作显微镜、解剖镜、恒温箱,或分离绿叶的光合色素;让学生可以亲眼看看微观下美丽的生物结构和奇特的生命现象;甚至让学生可以“零距离”地接触“活”的生物,或者探究不同环境下“活”的生物是如何变化的,从而领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当然,还需要教师勇敢地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实验室,到校园、公园、自然界中,去感受真实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世界,去认认真真地开展基于生物学科或其他学科背景的综合实践活动。如教师可以指引学生聚焦身边真实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开展系列研究,并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甚至可向有关部门提交相关建议,让学生用实际行动参与保护家乡的“绿水青山”。

4 指向有态度、乐探究的人

在义务教育生物学新课程目标中,“初步确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位列第四。其内涵有三:第一是初步理解科学的本质,能以科学态度进行科学探究;第二是面对各种媒体上的生物学信息或社会性科学议题,做到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他人,能对自己或他人的观点进行理性审视,尊重他人的观点;第三是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关注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这说明,义务教育生物学新课程目标之四是指向有态度、乐探究的人。

有态度,在这里主要是指有科学态度,是一种积极心态,有着质疑、求真、理性、客观等表征,在行为上表现为追求真知、真理,对待权威论断或他人观点做到尊重但不崇拜、理解但不盲从。从事科学探究的人,特别需要这样的态度。也只有这样的态度,才能促进科学不断前行,并最终引领人们发现科学真理或进行发明创造。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作为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他虽然非常尊敬自己的老师,但是在学术上也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

科学探究不仅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式,而且是他们发现生命活动规律的重要途径,还是他们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志。乐探究,就是乐于科学探究的意思,既是一种积极而乐观的心态,又是一种求真的精神、執真的信念和问真的行为。在科学探究路上,人难免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挑战,此时要做的就是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挫折、迎接挑战,从而让这些挫折和挑战成为生命成长或事业发展的“垫脚石”。生物学家童第周不畏实验条件的艰苦和设备的简陋,以水滴石穿的精神自勉,用茶杯、废弃的玻璃瓶、碗等来代替玻璃器皿,坚持做生物科学实验,探索生命的奥秘,不只率先在中国建立细胞融合技术,还培育出令世界震惊的“童鱼”。

在初中生物学课堂上,或者在生物学科课外实践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端正学生学习生物学和参与科学探究的心态;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生物科学探究活动,在他们心中播下乐于探究的科学种子,并为种子萌发、生长和发育创造其所需要的沃土、空气、水分和温度等环境条件,让中国大地涌现如童第周一样杰出的生物学家。这是新时代下义务教育生物学新课程目标应有站位和立意。在日常的生物学教育中,教师应从古今中外的生物学家及其探索故事中吸取课程资源,让学生可以在沐浴他们的探索精神与事迹中找到人生发展的大坐标。

5 指向有责任、讲奉献的人

义务教育生物学新课程的第五个目标是“树立健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强身健体和服务社会”。根据《课程标准》,这个目标内容分为五个:第一是关注身体内外各种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在饮食作息、体育锻炼、疾病预防等方面形成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第二是能够基于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破除封建迷信,反对伪科学;第三是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参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讨论;第四是初步形成生态文明观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实践,立志成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者;第五是主动宣传关于生命安全与健康的观念和知识,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概括来说,义务教育生物学新课程目标之五是指向有责任、讲奉献的人。

有责任的人,既要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和行为习惯负责,又要对建设和谐、稳定、安康的社会和弘扬真善美的价值观负责,还要为国家的健康发展和民族的持续进步贡献自己应有的智慧和力量。一个懂得讲奉献的人,才是一个真正会行动、能思考、懂实践、乐探究的人。一个有知识、有方法、有能力、有态度,且有责任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正是因为有责任、讲奉献,科学家屠呦呦不惜以自己的身体为试验品,进行青蒿素药效的试验,以减轻人类的疾苦和挽救人类的生命。责任与奉献,也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强大的精神动力,使他不论风雨,不问年龄,都在书写着“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的传奇。

责任和奉献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可以通过教育培育的素养。要培养有责任、讲奉献的学生,教师首先要相信学生,相信他们可以负责任、讲奉献;其次,教师要利用好生物学知识和课程活动培育学生的责任心,并建立“分享是一种美德”的价值场;再次,教师要借用自身的言行,特别是相关行业的楷模和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学生找到自己的志趣和志向。王阳明说: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总之,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要为培育生态中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和幸福中国的建设者提供智慧和营养,以铸强其筋骨,宽厚其臂膀。

参考文献:

[1]李文送.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六大新突破[J].中学生物教学,2022 (7):4-7.

[2]余文森,龙安邦.论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教育学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 (6):4-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7.

[4]郭元祥.知行合一教育规律:本质内涵与时代意蕴[J].人民教育,2022 (2):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