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派侦探推理思维风格化之文本反映

2023-05-30雷治民万涛

文学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风格化接受美学

雷治民 万涛

内容摘要:《希腊棺材之谜》被公认为西方古典推理小说的集大成之作,书中与作者同名的天才侦探埃勒里·奎因正式崭露锋芒,勾勒出个人特征鲜明的奎因式推理思维。小说文本设置的多次悬念和反转促使该思维模式不断加以完善,进而贯穿作用于整个国名系列作品的推理解谜之中;此外,这般创作手法从文学功能上与接受美学所倡导的“走向读者”相符,重视读者的品阅参与感,据此理论基础,侦探奎因的推理思维可通过文本反映和读者反馈实现愈加具象化地回溯。

关键词:推理思维 接受美学 《希腊棺材之谜》 风格化 文本反映

《希腊棺材之谜》是美国侦探小说名家埃勒里·奎因国名系列中的不二佳作,以文本描述的方式正式确立了主角侦探奎因的标志性推理思维,同时凭借该作也奠定了作者奎因于古典推理文学史的重要地位。同时,《希腊棺材之谜》在行文中所崭露出的打破读者预设期待和寻求读者反馈的创作意味与接受美学存在诸多契合之处,故本文欲以接受美学为指导、结合文本再现奎因塑造古典派侦探推理思维的完整过程。

一.接受美学:文本之于读者关系的二次审视

传统文学理论对作品的评论大多是从作品产生的现实环境及作者的角度进行切入,但由德国康斯坦茨学派发起、汉斯·罗伯特·姚斯与沃尔夫冈·伊瑟尔等两位学者首倡的接受美学却另辟蹊径,号召文学作品应走向读者,重视读者阅读品析作品的关键作用,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文学思潮,指导启发了一大批文学创作和文作透视。走向读者,这意味着在美学领域研究重点的一个根本性转移,意味着文学与社会间长期为人所分割造成的鸿沟上架起了一座桥梁[1]。长久以来,如以新批评主义和形式主义为代表的文学流派过重强调在创作过程中延展文字意义及文学技巧,相对弱化读者的主动选择与适应,接受美学这一理论的出现,将文本与读者置于同一平面,持续反思文本创作应如何吸引读者,并经读者自我加工阐发新的文本含义。

姚斯关注如何使文学作品起到联通文学史的功能,他认为传统文学作品更多只是依据时间演进顺序对作者生平和文学事件的层层堆砌,仅作为已发生过去的文字载体和沉淀物并不具备真正的历史性,这一功能的实现,关键取决于囊括读者在内的文学接受者们在文学浸润中完成优秀历史经验的继承、传递以及更新。其次,由于不同的历史环境、文化特征、社会背景等制约因素,姚斯率先意识到非同时代的读者完全有可能持有差异的审美期待和理解水平,辅以伊瑟尔推崇的文本留白及空缺处理,读者在阅读前便会对文本内容和情节产生不同的心理预设,阅读中自主判断文本的可读性,而在阅读完毕后基于文本获得专属的美学体验,最终使文学作品免受词句的桎梏,在文学不断被接受的过程中逐步代替单一的文学事实罗列。看待文学视野的转变,其实也就是作品的视野与读者的视野、历史的视野与现今的视野从矛盾到融合的不断调和、相互渗透的进程[2],而这正是姚斯核心思想“期待视野”以及伊瑟尔总结的文本的“召唤结构”在美学领域通过重新审视文本与读者关系所达到的革新效果。

侦探小说之所以长期在通俗文学占据一席之地,其中一重要原因便是小说中对于核心案件的前期铺陈、始末还原、真相推理和隐意挖掘等环节都在呼唤读者的积极参与,读者不再只是情节的旁观者,而是充当隐形侦探同小说侦探一道探寻谜面之下的暗流涌动,换言之,侦探小说受到大部分读者的青睐亦可视作接受美学在文学创作中的又一次成功实践。《希腊棺材之谜》以古董商卡基斯因心脏病发黯然辞世、涉及千万财产分割的新立遗嘱却不知去向为导火索,牵扯出一系列情节曲折离奇的谋害案件,警局探长之爱子、彼时还未完全褪去绅士傲气的主角侦探埃勒里·奎因正式在纽约众人面前崭露头角,正是在对层层诡谲案件的抽丝剥茧中,极具奎因个人风格的推理思维模式开始形成,读者则从作者精心的文本设计中不断满足和发散阅读期待,紧跟奎因思维变化,由此《希腊棺材之谜》既维护了小说原本丰腴的文学性,也同样引人入胜、丝丝入扣,成为美国乃至世界古典推理版图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二.推理思维:客观事实同逻辑自洽的具象融合

古典推理小说的最高准则便是公平,即无论多绝妙的诡计,所有的明面信息都同时对侦探和读者公开,作者只是制造了若干干扰因素,将线索藏木于林[3]。奎因的所有作品无一例外都是线索明晰、公平至上的黄金时代推理作品,可若仅根据惯性思维而非推理思维进行推理就将落入真凶准备的陷阱里,《希腊棺材之谜》中自恃逻辑推理缜密的天才侦探奎因也不得不当首次面对疑象丛生的连环案件时及时调整推理思路,在实际论证时做到以尊重已发生的既定事实为前提,以满足逻辑推理闭环为要求,二者交互融通侦探方可窥得最终的谜底,在奎因未来的探案生涯中他这种兼具客观性与严谨性的推理思维成了其最独特的个人标签。

(一)自信——侦探演绎推理的首次試践与实效

双眼失明的古董商乔治·卡基斯纵拥千万资产却仍得接受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卡基斯家族成员并未因他突发心力衰竭而溺于悲伤,众人都在关注他于临去世前新立的涉及遗产继承人选变更的遗嘱,更加巧合的是适逢卡基斯入殓仪式结束后,这张封存在保险箱里的文件竟也随着主人的人生落幕不翼而飞。副检察官佩珀率先带领警探们来到卡基斯府邸了解案情,询问众人行踪无果,无奈将天价遗嘱不知去向的实况汇报给警局和地方检察官。探长理查德·奎因携手其子绅士埃勒里·奎因正式接手了这桩看似只关乎遗产分割的案件,而没有一个人会想到这是一首谋杀交响乐的主题序曲,埃勒里·奎因更是没有想到[4]。

卡基斯遗嘱失窃案发生时,精通法文、拉丁文的埃勒里·奎因虽已凭借父亲理查德探长的关系深入接触部分案件,但他宣扬的演绎推理法还未能赢得其他警探甚至其父的认可,奎因倒也不以为意,不时引经据典为论据,众人模棱两可已成常态。目前的奎因从心而言是不屑于与他眼中警局的俗子们一同分享他的超前思维,而也正是古典推理派侦探的一大共性,通常这类侦探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行事风格迥异并自带隔绝外物干扰的属性,如推理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大侦探波洛就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高度洁癖,柯南·道尔爵士创作的世界级名探夏洛克·福尔摩斯更是由于清冷寡欲的性格原因,选择深居贝克街221B号。同理,初入世的奎因自然也带着些许侦探的傲气,而他力求根据线索剖析真相且事无巨细地还原真相则是他对其演绎推理法可行性的自信写照。

推理是消除怀疑、确定信念的思想过程,但正如存在真实信念与虚伪信念之分一样,同样存在怀疑与虚伪怀疑之分,故真正意义上的推理只能开始于真实的怀疑[5],也即演绎推理也需要以正确的假设为前提,否则即使逻辑平顺亦会走向谬误,正因此奎因做出了第一次推理。既然卡基斯府邸内外已彻底查不到遗嘱的踪迹,遗嘱的去向无非两种情况:遭销毁或被转移,可从葬礼至返回府邸这段时间内众人都无犯案时机,奎因果断给出了他的假设:若遗嘱仍存在,那口装裹着卡基斯的希腊棺材则是唯一符合案发时间且案发后免于搜查的藏匿地点。这番推理显然说服了在座的警探们,阅读文本的读者似乎也会认可奎因的推理逻辑,但如果遗嘱丢失之谜到此就被轻易解开显然并非作者的本意,因为掘墓开棺后非但遗嘱仍未现身,棺内竟多出现一具卡基斯以外的无名尸身。奎因虽完成了个人的推理首秀,但作者也通过设置案中案的形式首次颠覆了读者原本对于解谜遗嘱去向的期待视野,读者也同时感知到若仅跟随角色言语陈述而非主动置身案件进行推导便只会陷入作者预设的思维定势,阅读的沉浸感和真实感就相应被大幅削弱。

“你的那套灵感,总算挖出了一件也许永远不会被人发现的谋杀案。”[4]48死者名为格里姆肖,因盗窃名画入狱五年,不久前刑满释放。经调查发现,格里姆肖正是卡基斯去世前最后秘密会见的两位宾客之一,不久卡基斯殒命、新遗嘱消失,种种迹象表明劣迹斑斑的格里姆肖和卡基斯存在某种交易,而那份改动后的遗嘱便是交易的代价。已知这三人的会面拒绝任何家族成员的旁听,另一神秘访客甚至在进门时为避免弄出不必要的声响敏锐地避开了突然窜出的小猫,加之卡基斯家族中未有一人承认与死者和神秘客相识,奎因第二次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在他日后解谜时也经常玩味这次意义非凡的演绎推理。他认为这场密谈完全是卡基斯自导自演的,甚至说不存在所谓的神秘客,那人不过是伪装后的卡基斯,目的自然就是请君入瓮除掉格里姆肖,但这一切成立的最首要前提便是失明的卡基斯已恢复视力,进门时及时避让小猫和正确识别佩戴领带颜色是奎因作此假设的证据。在案情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奎因对自己的二次推理已经心满意足到沾沾自喜的程度[4]152,作者却于此时安排卡基斯好友、收藏家诺克斯登场,他在听完奎因的推理后大方承认他就是那个神秘客,奎因的推理彻底不攻自破。侦探演绎推理的阶段性试践就在诺克斯的自白中戛然而止,作者适时的留白处理则供奎因与读者停顿反思整个推理过程,以另一方式达到召唤情节反馈的效果。

(二)自省——心理陷阱与逻辑实证的现实博弈

两次推理的误导性结论都表明真凶已经准确预判了警探们查案思路并设计了多重金蝉脱壳之法,心气颇高的年轻侦探奎因不可避免地走进了真凶设置的心理陷阱,导致案件真相愈加扑朔迷离。诺克斯表明他们三人是因那幅格里姆肖入狱前盗来的名为《夺旗之战》的达·芬奇无价真迹产生交集,会面前卡基斯已将画作转卖给诺克斯且再无力向格里姆肖支付画作酬金,只得将其个人遗产继承人改为格里姆肖作抵,事后一人突发急病,一人死于非命,假如忽视诺克斯的出现,真凶将罪责嫁祸给已故卡基斯的诡计在逻辑上的确无懈可击。两次挫败使奎因认识到仅靠符合逻辑的主观假设而缺少充足必要的真实线索是不足以窥得真相的,若要破局就得及时转变推理思维,奎因向父亲坦言道“他是一个忘乎所以、自作聪明的傻瓜,今后他参与的任何案件,在没有把整个罪行的具体情况和细小环节摸清楚前绝不轻下结论。”[4]179在此后的很长时间众人反而为奎因的缄默不语倍感奇怪,除了奎因从第一人称发出谨慎推理的宣誓外,作者还通过设置在小说文本中插入虚拟人物“J.J.McC.”(奎因父子好友,常劝说奎因将个人破案事迹出版成书)的画外音为第三视角的读者解答了为何在国名系列作品中奎因始终坚持隐瞒各阶段的推理结论直至解答时刻,为的就是不再与真相失之交臂。

卡基斯妹夫、原遗嘱继承人斯隆疑似于办公室中开枪畏罪自杀,遗嘱消失或被销毁的最大受益人当属斯隆,按照遗产顺位继承制他仍借妻子德尔菲娜太太作为卡基斯胞妹的身份瓜分大额遗产;警局收到匿名举报格里姆肖与斯隆是一对断绝联系的亲兄弟,当他发现新的继承人选竟是他这不入流的弟弟,一众警探都认为斯隆具有最为紧迫的犯案动机来保住自己的地位与财富,如今东窗事发选择自我了断的行为同样能形成一个完备的逻辑闭环。奎因虽未当场否定该推断但却坚信众人已经再一次落入真凶的圈套。斯隆死后无故打开的办公室大门、“自杀”前仍事无巨细记录其日常的私人笔记本均表明斯隆成了真凶选中的第二只替罪羊。

正如印大双教授所言,推理探案是一个判断序列,但不是任意判断的简单堆砌或随意组合,作为前提和结论的判断必须存在一定的连接方式[6],仅以心理动机为前提,忽视斯隆与犯案相悖的现实表现,做出判断的有效性是有待考证的。案发至此,先前有所顾虑的诺克斯决定与奎因合作,奎因将执手第四次反转——以谋杀卡基斯等三人罪名逮捕诺克斯,并散播诺克斯拥有一幅《夺旗之战》真迹和另一幅仿制品的消息,且只有将两幅画一并鉴识方可辨别真假,唯有真凶在得知该消息后急于验证手中画作。在奎因改变推理思维之前,他都是根据凶手给出的线索进行真相的顺向推理,其演绎推理只可视为真凶诡计的再现。既然对方善用逻辑干预案情走向,奎因同样也可利用逻辑诱导真凶主动现身,事出突然真凶便无暇验证信息真伪,抛弃理性的终章就是接受法理的制裁。

(三)自型——个人式推理思维的最终衍生

回顾《希腊棺材之谜》整个推理过程,作者对嫌犯身份共设置四次反转并均能自圆其说,强调逻辑至上的系列创作风格展露无遗。而奎因风格化推理思维的衍生则经历了从被动复盘案件线索到掌握推理主动权的转变,奎因个人心性亦实现了从傲慢激进到慎言敏行的蜕化。案情虽多有波折,但奎因从未放弃拥抱逻辑、坚守理性,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侦缉罪犯再不是中世纪求神问卜的那套方法,而是现代科学中最精确的一种,其根本在于逻辑推理。因国名系列作品未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编排,各小说间呈相对独立状态,《希腊棺材之谜》中对侦探推理思维转变的细致刻画也就标志着奎因推理风格的正式确立,读者在阅读其余国名作品时也更易于理解旁人眼中奎因看似古怪的行为。

三.文后余论:《希腊棺材之谜》对古典派推理范式筑形的指导意义

“阅读之前,没有真相”这既是作者奎因在系列作品中向读者发出的呼告,也可视作侦探奎因一以贯之地践行重逻辑、观全貌、审真相的推理思维,将传统古典推理拔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从读者视角出发,作者从不屑于提供虚假线索迷惑读者,关键在于运用逻辑正确归置各种线索,而这便需要读者同侦探一道思考何为真相。《希腊棺材之谜》真正做到了接受美学所倡导的走向读者一说,小说中设置的“挑战读者”环节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最终成为古典推理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时至今日,奎因的创作思想仍在影响着当代的侦探小说家,在推理文学盛行的日本,选择研究或在作品中致敬奎因的作家比比皆是,日本社会派推理女作家夏树静子创作的《W的悲剧》《M的悲剧》《C的悲剧》就是比拟奎因另三部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阴暗面的“悲剧系列”作品而命名,而这已是后话了。总之,自《希腊棺材之谜》起,古典推理派便有了构思文本与情节的优秀范例,推理小说读者群体也就获得了体验侦探角色的渠道。

参考文献

[1]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任卫东.西方文论关键词:接受美学[J].外国文学,2022(4):108-118.

[3]牛犇.哲瑞·雷恩的神性、理性与人性[J].人民司法,2021(3):109-111.

[4]埃勒里·奎因.希腊棺材之谜[M].王敬之,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9.

[5]张留华.关于推理的古典实用主义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45-52,150.

[6]印大雙.西方推理探案历史考察与启示[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1):102-105.

基金资助:2022年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基金项目“接受美学视域下埃勒里·奎因国名系列小说后现代技法及叙事诡计研究”(编号:YC2022-s732).

(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风格化接受美学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图像风格化方法综述
定制家具在当代空间设计的应用
PBR流程在引擎电影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朴赞郁导演与《亲切的金子》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
浅析插画造型的风格化表现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俄国形式主义的读者意识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美人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