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京剧胡琴曲谱出版研究

2023-05-30殷沁

音乐探索 2023年1期
关键词:京胡胡琴京剧

摘 要 :近代京剧艺术发展蓬勃兴盛,京剧演出市场的如火如荼、大众对京剧名角与琴师的推崇以及出版印刷业的兴起,带动了京剧胡琴曲谱的出版流通。胡琴是京剧伴奏的“主奏乐器”,曲谱的出版突破了传统戏曲口传心授的传习模式,试图打破家族、师徒、社班传承的壁垒,帮助琴师以及业余爱好者有本可依,也体现了商业化出版的特征。近代京剧胡琴曲谱为后世研究京剧伴奏艺术提供宝贵的历史资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京剧音乐早期的记谱状态,部分折射了京剧胡琴发展状况与京剧艺术的侧影,为后来京胡教材的出版提供了借鉴参考。

关键词:京剧;胡琴;京胡;曲谱出版

中图分类号:J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23)01-0031-09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3.01.004

近代①京剧艺术发展繁荣并日趋成熟,京剧是当时最为主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受到传统音乐口传心授方式的影响,20世纪以前鲜有京剧音乐的曲谱记录。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京剧音乐的记谱得到发展,京剧胡琴曲谱也是如此。近代京剧胡琴曲谱的出版突破了传統戏曲口传心授的传习模式,提倡“无师自通”,试图打破家族、师徒、社班传承的壁垒,帮助琴师以及业余爱好者有本可依。出版业的发展也为京剧胡琴曲谱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曲谱的出版促进了京剧胡琴传承教习模式的变革,对京剧艺术与民族器乐演奏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近代京剧文献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戏剧理论评述、剧本、曲本、唱工、轶闻等方面,而对于京剧胡琴曲谱的研究有所忽视,鲜见专文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这类曲谱的出版具有历史价值与出版特色,为京胡艺术的传播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岩教授认为,20 世纪以来,虽然“传统”被“新文化”质疑批判,但“胡琴作为一种文化,及为戏曲托腔保调的弦索乐,发展势头之强劲,大大出乎今人之意料”。当时一系列京剧胡琴谱甚至“教科书”的出版,正说明学习胡琴演奏“有相当的‘市场”,这是“一个被忽略的背景”,是近现代音乐史研究者忽略的“一个重要的‘史项”②。本文拟以专门的京剧胡琴曲谱为研究对象,整合梳理近代京剧胡琴曲谱的出版书目,着重探析研究其出版特点、记谱特征与出版意义,希望对既往研究补遗。

一、京剧胡琴曲谱出版背景

胡琴是京剧伴奏中的主要乐器,20世纪50、60年代前通常称为“胡琴”“京剧胡琴”,之后为与其他戏曲剧种区别,而改称“京胡”。20世纪初,京剧在花雅之争中脱颖而出,最终取代昆曲成为舞台之雄,京剧进入繁荣发展期。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群众,社会的各行各业中都有京剧戏迷。不仅名角有大量戏迷拥趸,琴师也不乏追捧者,有观众专门为听胡琴而去看演出,近代京剧艺术的繁盛为京剧胡琴曲谱的出版奠定了读者基础。

清代,胡琴类乐器在民间戏曲说唱音乐中广泛使用,尤其在梆子腔、滩簧调、皮黄腔等板腔体戏曲中领衔伴奏。1790年“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孕育、形成的里程碑事件,进京徽班中的胡琴开始逐步确立其主奏乐器的身份。①清咸丰年间,在三庆班琴师沈星培的推动下,京戏的二簧由笛子伴奏改用胡琴伴奏,有“沈六(星培)兴胡琴,田兴旺绝双笛”的说法。戏曲家方问溪的《胡琴研究》中曾记载:“徽一部所唱二簧及湖北黄腔。本为俱用双笛协奏者。迨后。徽伶多习西皮调。西皮原用胡琴托腔。较之吹笛之费气吃力。而不易见巧。实有许多便利。星培有鉴于此。乃首创为唱二簧、黄腔亦废去双笛。而改用胡琴。着力在腕。运转自如。趁拍赴节。亦冷然善也。”②胡琴伴奏“运转自如”“趁拍赴节”的便利优势得以发扬,当时思想新颖的行内人尽多效法。之后胡琴在为京剧托腔保调的过程中发展出独具魅力的技法、音色与风格特征,逐渐“京化”,成为京剧伴奏中的主要乐器。

胡琴伴奏与京剧演绎的精彩程度密切相关,而中国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传习模式,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音乐曲谱记录的缺乏。近代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促进国乐改进思潮的产生,刘天华在《梅兰芳歌曲谱》之序中认为“今日我国剧、乐二界,欲进步必自有完备的乐谱始。而养成演员乐师读谱记谱之能力,亦为要图。当知经历学术界,必须事事科学化,事事精密确凿,方能有立足之地”③,京剧艺术需要完备的记谱,演员、乐师需要有识谱读谱的能力。“习乐之法有三,曰耳听,曰目视,曰言传。三者虽相辅而行,不可缺一,然难记易忘为耳听之弊,模棱失真为言传之弊,惟目视最为真切。故欧西作曲家,咿唔斗室,一纸谱成,各国乐坛便可发其妙响。我国乐剧两界,尚有行其耳听、口授之盲教育者。欲谈进步,不亦难哉”④。如果没有完备的记谱,尚行“耳听、口授之盲教育者”,京剧的传承便无本可依,难以进步。

近代正处于现代印刷技术兴起之时,出版业的发展也为京剧胡琴曲谱的出版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印刷技术的便捷催生了书籍、报纸、期刊的发行,促使这一时期京剧文献的数量锐增。新文化运动后戏曲研究的热潮,使得投身于戏曲评论的研究者逐渐增多,《戏杂志》《剧学月刊》《戏剧月刊》等期刊的刊印丰富了京剧艺术的传播形式,戏剧类报纸、画报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京剧名角辈出、流派纷呈,演出市场如火如荼,在名伶效应的推动下亦有部分京剧唱本曲本、名伶专辑、逸闻图册的出版,也催生了京剧胡琴曲谱的出版。

二、近代京剧胡琴曲谱出版概况

本文以专门的京剧胡琴曲谱书籍为研究对象,并研究其出版概况与特点。胡琴是京剧伴奏中必不可缺的部分,是京剧艺术标志性的乐器,但其曲谱出版在现有研究中缺乏关注。查阅相关音乐戏曲文献书目①,发现未有专门列举京剧胡琴曲谱书目的条例,其中记录的胡琴曲谱亦不尽相同,内容各有千秋。近代京剧胡琴曲谱的出版集中于1914—1949年间,将现有资料互相对照甄别后,列出相关曲谱主要有:慨志生《京调工尺谱》(1914石印本、天宝书局1915—1924年版)、程焕卿《京调工尺谱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15年版)、知音俱乐部《京调工尺谱》(北京中华书局1917年版)、陈星桓《京调胡琴秘诀》(中华图书馆1918年版)、苑月楼《胡琴韵谱》(北京菊贤社1924年版)、齐嘉笨《京调胡琴工尺秘诀》(北京中华印刷局1924年版)、江天一《京曲工尺谱》(上海世界书局1924年版)、冯子胡《京调胡琴秘诀》(中华图书馆1924年版)、齐嘉笨《京调工尺秘诀续编》(北平中华印书局1930年版)、陈小鲁《皮黄琴谱》(上海振林社1932年版)、齐家本《京调胡琴工尺秘诀》(北京中华印书局1932年版)、陈星桓《京调胡琴秘诀》(新中华书馆1933年版)、陈星桓《京调胡琴秘本》(上海大通图书社1936年版)、许幼谦《京调工尺谱》(上海国光书店1937年版)、北京商人俱乐部《胡琴正宗》(东亚印书局1938年版)、方问溪《胡琴研究》(文岚簃印书局1938年版)、惕身馆主《胡琴正规》(北京中华印书局1939年版)、陈星桓《京调胡琴秘诀》(中华图书馆1939年版)、陈星桓《京调胡琴秘本》(奉天东都石印局1939年版)、冯子胡《京剧工尺指南》(大通书社1941年版)、邹显仁《京剧胡琴谱》(戏剧研究社1942年版)、刘作霖《京调曲谱精选》(长沙茂林书店1942年版)、孟醒《最新京剧胡琴指南》(北方出版社1943年版)、熊雨苍《京剧琴谱》(赣县复兴书社1946年版)、许幼谦《京调工尺谱》(上海国光书店1948年版)、浦梦古《京胡速成》(太阳出版社1949年版)等,种类繁多。

除以上列举的曲谱外,全本京剧戏谱中掺杂的部分过门伴奏不列入研究范畴。20世纪早期,风琴胡琴常结伴演奏,形成一种名为“琴戏谱”的乐曲体裁,相关出版曲谱有许志豪《风琴胡琴京调曲谱大观》(上海大东书局1930/1933/1935年版)、申健生《风琴胡琴小调大观》(上海知音乐社,出版年不详)等②。戏剧期刊《戏剧月刊》《剧学月刊》《十日戏剧》曾零散发表过京剧胡琴曲牌乐谱③,数量较少,也不列入主要研究范畴。

由于印刷、油墨、纸张等技术尚未完善,流传与储存下来的文献定有所缺失,笔者将目前资料记载的京剧胡琴曲谱书目整合,难免有遗漏失当之处。当时多次再版的京剧胡琴曲谱主要有慨志生《京调工尺秘诀》、齐嘉笨《京调胡琴工尺秘诀》、许幼谦《京调工尺谱》、陈星垣《京调胡琴秘诀》、邹显仁《京剧胡琴谱》等。大部分曲谱在读者群体中具有影响力,少有当代再版的情况。但这些京剧胡琴曲谱仍有研究价值,留存下来的曲谱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总体特征。

三、曲谱出版特点

京剧胡琴曲谱的出版內容包括胡琴曲牌、过门乐谱、部分京剧唱段乐谱,以及教学提示。按照演奏乐器之别,京剧曲牌可分为胡琴曲牌、笛子曲牌与唢呐曲牌。胡琴曲牌是京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大多数由昆曲的笛子、唢呐曲牌中移用而来。倘若不熟悉曲牌演奏,就无法胜任京剧的剧目伴奏,这也是京剧胡琴曲谱最重要的出版目的。京调胡琴曲谱的出版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出版意图:无师自通

多数京剧胡琴曲谱出版的封面和内页印有“无师自通”“无师自得”的宣传字样,以招徕买主。此类书籍出版的预期读者是京剧胡琴学习者,包括琴师、胡琴爱好者等。出版意图让读者从零开始学演奏,主要用于京剧伴奏。曾志忞在《歌剧改良百话》中认为传统戏曲教习中口传的弊端在于“口传而外,毫无凭藉,教者异常烦苦,受者不易领会,非有绝顶聪明者,总难入室登堂”①,提倡发表出版京剧剧本曲本,有益于京剧教学传习。

此类京剧胡琴曲谱的出版意于突破口传心授的传习模式,帮助琴师以及业余爱好者有本可依、无师自得。“中国伶人守秘密主义,一腔半调吝不示人,即别字连篇之词本,非有偿亦不与”②,旧时京剧伶人对待京剧传承态度保守,有词本而无工尺,仅靠学唱难以领会,无论是京剧爱好者还是胡琴爱好者,当时外行人想要拜师学艺,都非常不易。因此部分曲谱的出版将“无师自通”等标语置于封面醒目位置,或于内页特说明曲谱可作为京剧胡琴学习指南,吸引读者的关注。例如北京市商人俱乐部同人编辑的《胡琴正宗》、邹显仁编制的《京剧胡琴谱》封面均印有“无师自通”,意味着这是帮助读者从零开始学演奏的书籍。还有《胡琴研究》中张次溪的题词“大都戏剧发源地。嗜曲遗风传至今。若欲无师能自得。胡琴研究是南针”;林霁融的题词“二黄生命在胡琴,顾曲谁知演奏心,喜得方君传妙诀,当场一一指金针”③。另有《京曲工尺谱》中凡例写道“一本编为便利学习京胡起见。搜集各种京调工尺。详注板眼。并分二簧西皮正慢各板练习法。冀学者有无师自通之乐。一本编因鉴于初学京胡必须兼习戏剧。特选著名京戏之工尺。附以唱句日渐练习。不唯能代人拉唱。且可自拉自唱”④,等等。

作为京剧胡琴的教学指南,书中多附有教学图示,以利于京剧胡琴曲谱的传播和京剧教学的传承。内容以曲谱为主,文字篇幅较少,主要有凡例、胡琴概论、胡琴演奏法、常用调式介绍。注重图文并茂,如《京调工尺谱》《胡琴韵谱》《胡琴正规》《京调胡琴工尺秘诀》等书中附有西皮、二黄调式的胡琴把式图(参见图1),并标注工尺对应。行内人认为京胡初学者最难是“开范儿”,即基本演奏姿势要正确,《胡琴研究》中附有“胡琴演奏之姿态”图示(参见图2),直观且生动形象。戏剧研究社出版的《京剧胡琴谱》中图示更为详尽,有胡琴形制图、胡琴把式图、各种乐器式把图等,弥补了文字描述的欠缺,一目了然,更方便读者自学领会,增强纸质读物的观赏性。

(二)三种记谱方式

近代京剧胡琴曲谱主要有三种记谱方式:工尺谱、工尺谱与简谱并列、简谱。其中,工尺谱与简谱并列是当时较为特殊的一种乐谱形式。工尺谱是我国传统的记谱方式,此前在昆曲等戏曲音乐记谱中使用,后在京剧记谱中承继沿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简谱自日本传入中国,最早用于学堂乐歌,之后也广泛应用于传统音乐戏曲的记谱中。当时工尺谱是京剧比较通行的记谱方式,简谱对于琴师来说处于认识熟悉的过程中,因此才会出现工尺谱与简谱并列的过渡形式。

从时间上看,20世纪10年代至30年代末的京剧胡琴曲谱出版多为工尺谱形式,比如《京调工尺谱》《京剧胡琴工尺秘诀》《京曲工尺谱》《京调胡琴秘诀》《胡琴正宗》等。以工尺谱与简谱并列、简谱形式出版的京剧胡琴曲谱多见于40年代,如《京剧胡琴谱》《最新京剧胡琴指南》《京剧琴谱》等。其中大部分曲谱以简谱记写,少部分以工尺谱与简谱并列形式记写。以工尺谱记写的曲谱用竖版排版,记谱标注板眼。常见的是以“。”为眼或中眼,“·”标示头眼或末眼,以“x”或“、”为板,“△”为腰眼,“—”为腰板等,各曲谱记法不完全相同。以简谱或工尺谱与简谱并列形式出版的曲谱按横版排版,工尺谱与简谱并列是指在简谱基础上旁注工尺,便于读者接受(参见图3)。以简谱记写的曲谱,因其强弱拍的确定性一般不附有板眼标注。以今日视角观之,记写不够规范与完善。比如大多缺少调号,以文字“西皮”“二黄”等标记;缺少拍号,节拍节奏记写不准确,时以“......”记写不规则节拍;缺少强弱快慢的标记等(参见图4)。在此阶段,因为没有成熟的记谱规范参考而进行了多种尝试,这类曲谱展示了简谱用于京剧胡琴曲谱记录的早期样态。

不同记谱版本的曲谱在大致相同的基础上存在个别差异。比如,以工尺谱记谱的胡琴曲牌在旋律、板眼、篇幅上不甚相同,存在标注不清楚、不准确的现象。工尺谱本质上是文字谱,虽标有板眼,但节奏组合不确定;而以简谱记谱的京剧曲牌在篇幅、旋律、节奏上皆趋于一致。记谱版本差异的原因有三:其一,曲谱的个性化差异。不同的琴师对同一曲牌的旋律会进行不同程度的改编,演奏习惯中的重音、节奏等有一定差别。其二,记谱存在不规范现象,不同的编著者、出版方对质量要求参差不齐。其三,从时间上看,以简谱记写出版的时间总体偏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记谱不断趋于统一和规范。京剧记谱中简谱的普及,与它识谱简便、标识清晰的优点有关。而且简谱的自然音阶与七字工尺谱都属于首调唱名法,具有相通之处,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京剧胡琴曲谱大多为简谱记谱,这个习惯沿用至今。

当时也有極少量以五线谱记谱的京剧曲谱出版,如曾志忞、高砚耘的《天水关》(1915年出版)、李华萱的《皮黄曲谱》(1923年出版)以及刘天华记谱的《梅兰芳歌曲谱》(1930年出版)①,但对京剧胡琴曲谱的影响甚微。从京剧唱奏的实用角度看,五线谱记谱没有明显的优势。在频繁转调的剧目中,五线谱记谱的变调相比简谱而言更烦琐,这也是京剧以及各传统音乐戏曲中至今仍大量使用简谱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借助名人效应

名人效应是商业竞争差异化策略的体现,京剧胡琴曲谱将戏曲界名人题字、名人勘校、名人编写作为宣传卖点置于显要位置,以提高销售的核心竞争力。近代以来京剧名家辈出,群星璀璨,名人效应具有绝对的市场号召力。京剧胡琴曲谱的出版邀请戏曲名家、名琴师为其题字点评,无疑会增加曲谱的关注度与销量。例如戏曲家方问溪编写的《胡琴研究》,特由著名琴师徐兰沅封面题字,并作为鉴定人。徐兰沅曾长期为谭鑫培、梅兰芳伴奏操琴,在梨园界享有“胡琴圣手”之美誉。书籍内页亦有戏曲界名人景孤血、林霁融、张次溪的题词。许幼谦编写的《京调工尺谱》扉页特有梅兰芳题字“扶轮大雅”,以及京剧“马派”创始人、“四大须生”之一的马连良题字“牖民觉世”。1938年北京商人俱乐部同人编写的《胡琴正宗》(参见图5),封面特别标识“琴师 徐君兰元校正”(徐兰沅),并于扉页强调乐谱得到菊界名宿之考证,此书特色为“词句真实。毫无差错。并加以场子锣鼓及做派之说明。决与市肆所售者不同”①。京剧胡琴曲谱出版的名人效应,既通过戏曲名人的专业素养提升了曲谱质量,也是一种差异化的商业宣传举措。

(四)注重版权意识

19世纪下半叶开始,近代西方学术思想传入中国,西学东渐的浪潮也带来了西方的出版观念,其中包括版税制度与版权法律。清政府于1910年颁布我国首部著作权法《大清著作权律》,出版观念的革新、版权意识的增强有益于出版事业的良性发展。京剧胡琴曲谱的出版已经具有版权意识,比如苑月楼编写的《胡琴韵谱》版权页注有“版权所有”字样,同年齐嘉笨编写的《京调工尺秘诀》特标注“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惕身馆主编著的《胡琴正规》版权印花注有“版权所有 不许复制”字样(参见图6),诸如此类。标注版权是对京剧胡琴曲谱著作权的保护,禁止私印伪造带来的市场紊乱,也是20世纪初出版商业化发展的重要特征。

(五)发行流通辐射全国

此类曲谱的出版地主要有北京、上海、天津,多数集中于北京,发行流通辐射全国。比如1924年北京菊贤社发行的《胡琴韵谱》版权页有“分售处 本外埠各大书坊”字样,中华印刷局出版的《京调胡琴工尺秘诀》于尾页标注“发售者 中华印刷局 ”“分售者 本京各省大书坊”;1938年东亚印书局印刷发行的《胡琴正宗》以“各俱乐部各票房”代售;同年文岚簃印书局出版的《胡琴研究》也采取总售、代售模式,扩大市场辐射面。1942年戏剧研究社出版的《京剧胡琴谱》在北京、青岛、天津三地均有指定书店发行销售。1943年北方出版社出版的《最新京剧胡琴指南》的版权页比较完善,标注了书名、定价、出版日期、著作者、出版者、印刷者、发行者、代售处的信息,由天津大成书局发行,全国各大书局代售。由此可见,出版发行已辐射全国,也说明了京剧胡琴曲谱具有市场价值空间。

四、京剧胡琴曲谱出版的价值意义

京剧艺术发展成熟的一百多年以来,京胡作为极具个性魅力的代表性乐器,一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京胡伴奏与京剧唱腔相映生辉。近代出版的京剧胡琴曲谱在当时颇具影响,侧面反映了京剧在民众市井娱乐生活中占据的重要位置,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琴师、业余爱好者的学习与交流需求,对促进京胡艺术发展有积极意义。

(一)弥补京剧胡琴曲谱出版的空白

自古以来,戏曲音乐长期依靠口头传唱,戏曲以剧本为主体,音乐处于次要地位,因而忽视了曲谱的记录传承。京剧改良者、音乐家曾志忞曾在1915年出版的《天水关》“发刊序言”中指出“京剧脚本,素乏良本”“京剧脚本,素无工尺”以及“皮黄胡琴伴奏,亦无书本记载”的三大弊病①,呼吁记载出版京剧脚本曲谱以及胡琴伴奏谱,由此推测,此前京剧胡琴曲谱的出版几乎空白。

在此之前,清代手抄京剧“芦花河”工尺谱中有“慢板二黄”的胡琴伴奏谱②,以及清光绪年间的抄本《阳春雅奏》有工尺胡琴谱③,但二者均未正式刊印发行。对于京剧传习来说,京剧胡琴伴奏曲谱的出版尤为重要。1914年出版的《京调工尺谱》石印本(又名《涤古斋京调工尺谱》)是资料所见最早的京剧胡琴曲谱出版书籍,内收《独木关》《打棍出箱》等京剧曲谱,均以工尺谱记写。之后《京调工尺谱》(一至五册)《京调胡琴秘诀》等一系列京剧胡琴曲谱的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帮助京剧胡琴学习者有谱可依、无师自通,为京胡艺术的传承发挥重要的历史作用。

(二)记录与传播京剧胡琴曲牌

戏曲音乐中的器乐曲牌本身有独立的欣赏价值,京剧胡琴曲谱的出版有利于胡琴曲牌的传播。胡琴曲牌起初由昆曲中笛子、唢呐曲牌移用而来。昆曲以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在曲牌联套的音乐结构中伴奏与声腔同步,没有过门乐。而京剧音乐为板式变化体结构,胡琴除了托腔还需演奏过门,对唱腔起到渲染、衬托、补充的多重作用,所谓“唱简伴繁、唱停伴垫”。因此琴师伴奏过程中具有即兴性,即使演奏相同的胡琴曲牌,在不同的剧目中其旋律可能不尽相同。胡琴曲牌虽数量有限,但由此衍生出舞台上的变化场景是无限的。记录胡琴曲牌不仅能够保存曲牌乐谱,给琴师的相互交流提供参考,也给曲牌研究者留下宝贵资料。

在出版传播的过程中,胡琴曲牌的记录也逐步规范与完善。京剧胡琴曲牌是京胡器乐作品的创作之源,也是前人留下用之不竭的丰富宝藏。许多胡琴曲牌后来发展成为京胡独奏曲或民族器乐曲,例如《夜深沉》《山坡羊》《柳青娘》《跃龙门》等优秀作品受到广泛欢迎。引用传统曲牌旋律进行转调、变奏、衍展,以及曲目结构的删减或扩充,延伸了曲牌音乐的表现场合,使观众感受京腔京韵与民族器乐演奏的魅力。

(三)奠定京胡教材的雏形

京剧胡琴曲谱的出版为之后的京胡教材奠定雏形,促进了京胡演奏艺术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京剧胡琴曲谱中大多有胡琴概论、演奏法、演奏图示、乐谱等部分,如今的京胡教材基本上沿用这一架构模式,部分拓展弓法、指法的技术训练,内容上更丰富与多元化。

当时部分曲谱书籍中总结胡琴演奏法的规律已十分精到,甚至与二胡等拉弦乐器进行详细对比。例如《京曲工尺谱》中“拉弓手势法”有云:“京胡之拉弓。与二胡迥然不同。弓样虽长。弓背较硬。故拉时势带偏斜。使其易于用力。以大指搭住弓背。以四指扣紧弓弦(即马鬃)。大开大合。方得抑扬顿挫之妙。”①另有京胡用弦法、和音法、保存法等经验总结,言简意明。还有如《胡琴研究》的中编专讲胡琴奏法,“胡琴指法之按奏”中将古琴指法中的吟、猱、绰、注借用于胡琴演奏,“胡琴弓法之运用”中已细分上弓、下弓、满弓、半弓、短弓的区别和练习要点②。《胡琴研究》《胡琴正宗》《胡琴正规》等书中对于胡琴演奏法的论述精要,具有教科书的性质。近代京剧胡琴曲谱的出版,不仅有利于京胡曲谱与演奏技艺的传承,也为专业戏曲伴奏人才的培养从家传、师徒、班社向学校教育过渡作出铺垫。

结  语

近代京剧艺术不断推陈出新、百花齐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正是在不断出版传播的过程中,促使京剧走向规范化和经典化。追溯京剧胡琴曲谱出版的开端,近代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频繁碰撞交汇,文化论争与借鉴共存,曲谱的三种典型记谱形式就是京剧音乐发展演进的真实写照。见微知著、鉴往知今,近代京剧胡琴曲谱的出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京剧胡琴的传承教习模式,反映了京剧音乐早期的记谱状态,折射了京剧胡琴发展状况与京剧艺术的侧影,为后来京胡教材的出版提供了借鉴参考。不仅给当时的胡琴学习者带来便利,也为京剧音乐留存下宝贵的历史资料,对京剧音乐史、发展史、传播接受史的研究具有补充意义。

◎本篇责任编辑 李姝

收稿日期:2022-09-08

作者简介:殷沁(1994— ),女,南京师范大学音

乐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 210097)。

猜你喜欢

京胡胡琴京剧
穿越皓月的胡琴声
京剧表演开始了
晚风飘来京胡声
官中胡琴与角儿胡琴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中国民族乐器(之六)京胡
我,京胡和电脑
许秦生与众不同的京胡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