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乐器(之六)京胡
2014-03-11贾晓莉
文/贾晓莉
中国民族乐器(之六)京胡
文/贾晓莉
京胡,又称胡琴,拉弦乐器,最早也称“二鼓子”。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其名也是因用于京剧伴奏而得。清朝乾隆五十年(1785年)左右,随着京剧的形成,京胡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京剧界一直沿用着胡琴的称呼,在这之后,为了区别于其他剧种,才正式将这种乐器称为“京胡”。
京胡由琴杆、琴筒、弦轴、千斤钩、弦马、琴弦和弓子等部分构成,琴杆、琴筒都是竹制,琴杆置有千斤钩,筒口蒙蛇皮,用马尾弓拉奏。最早的京胡琴杆短,琴筒小,用软弓(不张紧弓毛)拉奏。为提高调门,还有在琴筒上蒙蟒皮的。19世纪以后,出现硬弓京胡。20世纪上半叶,京剧演员不断降低演唱调高,讲究行腔圆润,京胡也随之改变,琴杆、琴筒不断加长,琴筒蒙蛇皮。
京胡的形体比二胡小,发音有力,音色清脆、嘹亮,穿透力强。传统京胡多用定把演奏。早期的京胡,只有一种规格,经过制琴师与演奏者长期实践,根据京剧曲牌的不同,而发展为多种规格,创制了西皮、二黄、娃娃调和拨子等几种专用京胡。近年来,又放大了低调门京胡的尺寸,以适应京剧音乐发展的需要。软弓京胡虽已不在京剧中使用,但仍在安徽、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的地方戏曲和说唱音乐中应用。
京胡的品种很多,常见的有紫竹京胡、染竹京胡和白竹京胡。此外还有罗汉竹京胡和凤眼竹京胡。
京胡以五度关系定弦,根据京剧曲牌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定调。京胡的两条弦以五度关系定音,根据伴奏京剧曲牌的不同,经常定成c1、g1 弦(反二簧),g 、d1 弦(二簧),a 、e1 弦(西皮)和d1 、a1弦(反西皮)四种,有时还定成f1、c2 弦和e1 、b1 弦等。
京胡使用丝弦时,一般外弦用二弦,里弦用老弦,同一把京胡,用钢丝弦就比丝弦发音清脆。因为京胡的弦较短,音域不宽,所以不适于一般音乐演奏或为歌舞伴奏。
演奏京胡时,奏者两脚平放分开,左手虎口执琴于千斤钩下,将琴筒放在左腿上,琴杆向左稍倾斜。右手持弓拉奏,运弓要平稳。
弓法有拉弓、推弓、颤弓、抖弓、顿弓、带弓和快弓等。左手按弦时,手型呈半圆形,除拇指外,其余四指以指尖和指肚之间的部位触弦。指法除按音外,主要有揉弦、打音,滑音和倚音等技巧。
百余年来,我国京剧界出现了梅雨田、徐兰沅、杨宝忠、李慕良等著名琴师,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积累了【五字开门】、【夜深沉】等著名京剧曲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