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防范化解风险重要论述中的知行合一观

2023-05-30刘浩然胡象明

关键词:知行合一

刘浩然 胡象明

[摘 要]习近平关于防范化解风险重要论述是新时代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根本遵循,充分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具体来说,要通过理性认识来客观对待风险,体现决策者的魄力与担当;要通过科学认知来准确评估风险,实现风险关口的前置与可控;要通过制度践行来有效应对风险,建立常态化的制度与机制;要通过躬身力行来直接面对风险,提升党员干部应对风险的意识与能力。习近平关于防范化解风险重要论述中的知行合一观为新时代防范化解风险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习近平;防范化解风险;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D631.4[文献标志码]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672-4917(2023)01-0034-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风险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在新时代背景下统筹发展与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1],这是我们取得的重大成就。当代中国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2]30,这些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背景与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理念。面对风险,如果“不知不行”,显然不行。“只知不行”与“只行不知”,都割裂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知行合一”意味着认识与实践实现了高度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风险重要论述中的知行合一观回答了“风险是什么”“如何发现风险”“如何应对风险”等问题。每个方面都体现了“知中有行”与“行中有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实践指向。即理论创新源于对党领导人民应对风险挑战的实践总结,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创新性理论和观点,而理论创新成果进一步指导防范化解风险的伟大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风险重要论述中的知行合一观充分体现了“两个结合”的思想,一方面体现在统一认知与实践,运用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自觉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对于知行合一这个中国哲学重要观念的灵活运用上。

一、对于风险要通过理性认识来客观对待,体现决策者的魄力与担当

有学者认为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风险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口數量的加速膨胀以及全球化的复杂演进,人类社会潜在的风险点不断被人发现甚至创造,其显性爆发引起的危机对于人类来说无疑是巨大灾难。可以说在风险面前,任何人都难以独善其身。人们经常说“多难兴邦”,其实我们更希望能够“少难兴邦”,甚至“无难兴邦”。这是在回答“风险是什么”的问题上体现出知行合一,明确了风险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需要我们客观地去对待风险。

(一)不断深化对于风险的认识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其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成为三大攻坚战之首,体现了党中央高度重视防范化解风险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种风险我们都要防控,但重点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3]246。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4]61。其实无论是重大风险、全局性风险,还是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党对风险的认识一直在不断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2]117。风险无论是否可以预见,都需要我们理性认知与客观对待。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到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危害到国家利益和重大原则、危害到人民利益与民族复兴,“只要来了,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2]71

风险具有客观性特点,这需要用理性态度来对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搞改革“不可能都是四平八稳、没有任何风险”5]87。我们在改革发展稳定的事业中会遇到诸多问题,不确定性就是其重要的表现。风险的不确定性包括发生时间与概率的不确定性,后果的强度与危害的不确定性以及应对的方法与效果的不确定性等。不确定性可能体现为一系列的百分比,因此理性客观地面对风险的不确定性就意味着并非一切都能做到百分之一百的准确无误。与风险共存是面对风险的重要原则。这里的共存有两方面涵义,一方面“四平八稳”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在现实中难以实现,而在实际工作中一味地求稳,就会导致事业的裹足不前。所以与风险共存既体现了正确的风险观,也体现了决策者的魄力与担当,即“正因为有风险,才需要担当”2]530。另一方面我们对于风险不是视而不见,那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思想,而是要通过现实工作中的各种方法来应对风险。

(二)对于风险与人的关系的认识更加理性

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强调的是风险具有客观性。但客观性只是风险诸多属性中的一种,而非全部,风险与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人是风险存在的前提,没有人就无所谓风险。无论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还是社会安全事件,都与人息息相关。之所以需要防范与化解风险,是因为一旦潜在的风险转化为现实的灾害或者事故时,必然会危害到人本身。反过来说,如果不会危害到人的生命与财产等方面的安全,那也不会称其为风险了。其显性爆发也充其量只是一个客观的现象而已,就好像没有人会关心无人区的一场地震抑或其他行星上的一次火山爆发一样。对于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发展理念执政兴国的中国共产党而言,自然更关注风险与人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树立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个观念。这个观念一定要非常明确、非常强烈、非常坚定”6]229。这三个“非常”鲜明指出了人民至上的风险观。

第二,人可以是风险的制造者。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人类看似“征服”了自然,但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曾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7]559。福岛核电站事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单纯的自然灾害,碰到了人类貌似先进的核技术,导致出现了一系列风险,从技术风险到经济风险、政治风险、外交风险甚至到今天的全球生态风险。科技无疑与风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2]201。如何用科技来增进人类福祉,同时规避科技本身带来的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是一个摆在各国面前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2]202无疑为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第三,风险依赖于文化以及人的感知。风险不只是计算概率与危害,风险理论也强调文化背景与人的风险感知。传统的风险理论认为风险等于某种危害的严重程度和发生概率的乘积,这确实承认了风险的客观性。但由于风险与人有着密切的关系,风险的计算也不应该是冷冰冰的数字组合。风险的文化理论和风险感知理论就是针对风险与人或人群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的。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同样的风险源,不同民族、不同人群甚至不同个体对于风险的判断可能差异巨大。因此决策者在推进某项重大举措时,一定要考虑到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不能犯主观主义的错误。

第四,人们面对风险具有能动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但人具有强大的能动性,不仅能够认识世界,还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能动地改造世界。面对风险,人更不是完全被动、束手无策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员干部遇到重大风险挑战“要第一时间进行研究、拿出预案、推动工作,决不能回避、绕着道走,更不能胆怯、惧怕”6]244。在风险面前人们可以发挥能动性,这是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前提。

二、对于风险要通过科学认知来准确评估,实现风险关口的前置与可控

科学认知是达成理性认识的重要方式,预判风险是应对风险的基础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8]220。科学认知风险,才能更有效地应对风险。在防范化解风险的科学工具库中,风险评估是一个重要的“先手”和“高招”,通过将风险关口前置来保证可控性,让防范化解风险工作更有准备、更加主动。这是在回答“如何发現风险”问题上体现知行合一、在认识论层面明确风险具有可知性和应知性、在方法论层面指出评估风险的关键环节。

(一)风险评估是工作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与前置要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做到未雨绸缪”8]223。这说明风险评估是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规定重大决策应当进行风险评估,这为党的地方委员会开展工作,尤其是当重大决策出台时科学面对与评估风险提供了党内法规的保障。可见“预判风险是防范风险的前提”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10],风险评估就是实现风险源头治理的有效手段。前置风险关口,就是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风险,让潜在风险在显性爆发成为危机前及时暴露,为下一步工作赢得时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举措出台之前,必须反复论证和科学评估,力求行之有效”11]127

风险评估要借鉴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更好地应对风险与挑战,我们“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2]513。这告诫我们面对的风险挑战种类繁多、形式各异,有些甚至超出日常认知,特别是各类难以预见的风险,或者罕见的“黑天鹅”事件。风险领域有一种评估方式是从以往案例中预计未来难以预见的风险。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即关注“历史经验”。无论是可以预见的还是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历史都能够提供经验与启示。

(二)风险评估的内容体现底线思维

风险评估就是底线思维在开展工作上的具体表现。风险评估的内容往往包括风险点、风险容忍限度、危机最大烈度与可控程度等方面。风险点指的是某重大事项可能会导致的风险的具体来源是什么,如重大改革举措可能会触及哪些人的利益,重大政策安排可能会影响哪些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重大工程项目可能会涉及哪些主体的信任与安全等。防范化解风险需要做到风险识别,识别出潜在的风险来源,尤其是关键风险点一定要做到精确识别,让接下来的工作心中有数。风险容忍限度指向的是从风险的潜在积累发展到危机的显性爆发之间的容忍区间。找到这一限度区间范围的上下关节点,并时刻关注风险点所处的即时位置,是做好风险预警的关键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8]220。想做到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就需要将风险控制在容忍限度的范围内。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底线思维不仅包括下限,而且也包括上限。承认风险有转化为危机的可能性是尊重风险的客观性的表现,因此面对风险做到准确干预同样也是防范化解风险的关键环节。要对风险一旦转化为危机后会造成的最大破坏以及我们对于该危机的控制能力做到心中有数。

(三)风险评估要助力工作的开展

风险评估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开展工作的内外部条件、风险点与爆发阈值可能会随时发生变化。前置的风险评估是重要的参考依据,但不能机械死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对改革举措的效果进行评估,“注意发现和解决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12]132。这里的“苗头性”指的不仅是某项改革举措出台前,也包括实施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风险评估贯穿重大举措的全生命周期,这就意味着风险评估不仅仅是前置条件,还要实现过程评估与动态评估,并且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我们的重大举措。

风险评估可以保证政策举措的稳定性与连续性。政策举措最忌讳朝令夕改,这会极大破坏公信力与政策严肃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出台政策举措之前必须经过科学评估,“不能随便‘翻烧饼”11]42。通过科学方法评估的即将出台的政策举措,其执行层面遇到的风险与挑战会大幅度降低,政策的严肃性能得到保证,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也会得到巩固。

风险评估要服务于我们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曾指出,对政策举措进行分析与评估时“要把握好政治立场坚定性和科学探索创新性的有机统一”13]12。风险评估既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有着明确价值取向的立场问题。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我们的事业,评估出风险点只是工作的一个环节,如何防范化解风险才是风险评估的真谛。如果风险评估结果不乐观,就不出台某项政策举措、就下马某项重大工程、就终止某项重大改革,对风险评估方而言是不专业的,对当地政府而言则是懒政的表现,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建设而言是不负责任的。这里强调的不是不顾风险盲目推进工作,而是在风险评估中应多一些建设性的、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四)评估风险比计算收益更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对各种项目、投资、金融活动,要深入研判、評估风险,不能见钱眼开,有奶就是娘”12]220。风险与收益给人的感觉是对立的,但深入分析就可以发现这两个概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仅体现出对立性,更体现出统一性。

第一,从情感方向上来说,风险更侧重“不好”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其实风险也包括“好”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因为冒着某风险可以获得某收益,这是风险与收益相统一的体现。在决策前所计算的收益往往是从正面来考虑,而风险评估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全面考虑问题。因此评估风险比计算收益更全面。

第二,从逻辑上来说,如果风险源治理到位,就会为改革与发展创造稳定的内外部环境,就会带来远比可计算的收益更大的综合收益。正所谓“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2]117。反之,如果只考虑经济收益,而风险源没有治理好,导致潜在的风险演变为现实的危机,则会带来远比经济损失更大的损失,甚至引发系统性危机。因此,评估风险与计算收益其实是一个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如何取舍的问题。显然评估风险比计算收益更长远。

第三,从治理制度上来说,考虑综合效益而不只是计算经济收益是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重要特点。经济建设只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在推进改革发展稳定事业时要通盘考虑,甚至在某些时候为了综合效益牺牲一部分经济收益也是应对风险、化解危机的高招。如,在疫情暴发时,部分中国城市的管控举措看似影响了经济发展,但是却为当地乃至全国的疫情防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与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对于风险要通过制度践行来有效应对,建立常态化的制度与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制度在防范化解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8]128。显然通过制度践行来应对风险,其风险治理绩效会更显著且持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善于运用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就能够化危为机、浴火重生2]102-103。这在回答“制度如何应对风险”问题上体现了知行合一,明确了制度在防范化解风险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并且在制度建设与治理实务中明确了体制、机制与法制的着力方向。

(一)建章立制,对风险进行常态化管理

面对风险,主动作为显然更重要。主动作为不是乱作为,而是有法可依。每一个风险点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但不同的风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性特征。针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风险建章立制,可以让防范化解风险工作有章可循。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梳理了我国在制度领域的显著优势,提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4]272。无论是抗击疫情、应对洪涝灾害、事故救援与维护社会稳定,防范化解风险是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方面,党的领导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格外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抵御风险挑战、聚力攻坚克难的根本保证”2]134

在坚持党的领导基础上,我们在防范化解风险领域建立了一整套法制、机制与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成为我国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法制保障。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代表的应急预案、危机预警、应急响应等,为在风险与危机面前争取时间、整合资源提供了机制保障,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8]223。防范化解风险领域的体制改革,理顺了职责权限关系。应急管理部的成立整合了分散在公安、卫生、安监、民政、水利、地震等部门的职能,在风险叠加的形势下,做到政出一门、责权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成立更是为防范化解风险工作提供了体制保障与最为关键的人力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形势分析制度,经常评估、预判,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清除公共安全隐患”15]143。防范化解风险领域的法制、机制与体制建设就是要从各个方面对风险与挑战进行常态化管理,做到抓早、抓小,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民族复兴创造安定的内外部环境。

风险是瞬息万变的,而我们的应对策略也应做到及时响应、快速调整。因此我们在防范化解风险领域建立起的法制、体制与机制也并非一劳永逸、一成不变。习近平总书记提醒我们要及时查找体制机制上的漏洞,并予以完善9]。一方面,对新出现的风险迹象要纳入我们的防范化解风险的事业中。另一方面,我们在具体工作和体制机制上存在的漏洞要及时完善。以相对稳定的战略原则,灵活多样的战术技巧来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风险挑战。

(二)用制度与机制应对风险挑战的工作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严格落实在食品安全、安全生產、防灾减灾救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诸多方面的责任制6]233,这为我们明确防范化解风险的重点工作指明了方向。

食品安全问题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16]144。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整合了原工商、质检、食药监等多部门的职责,成了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责任单位。2021年再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是我国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法律。这一系列体制与法制的完善,无不践行着防范化解风险的战略要求。

安全生产领域的风险除了影响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影响到相关市场主体乃至行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要求“建立健全重大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调查评估制度”10],对玩忽职守者要予以严惩。这为安全生产领域防范化解风险的体制机制建设指明了道路,也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明确了责任。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近些年一些重大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评估制度”15]140。在城乡规划建设前要充分考虑当地发生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对自然灾害进行普查评估,在灾害来临之前做到心中有数。还要提高基础设施的抗风险水平,在灾害来临之时通过过硬的质量和高科技手段减少损失。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系统工程。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涉及的利益相关方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群体利益受损可能引发社会稳定事件,这既会破坏社会和谐稳定,更会危害党和政府公信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遇到关系复杂、牵涉面广、矛盾突出的改革,要及时深入了解群众实际生活情况怎么样,群众诉求是什么,改革能给群众带来的利益有多少”16]149。这也是践行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的必然要求。因此对于各类重大事项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完善和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在诸多风险类型中,社会稳定风险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最为密切,与社会的和谐稳定乃至国家安全关系最为直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做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工作,做好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工作……完善和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预防和减少利益冲突”5]203-20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不仅是重大决策,其实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改革举措、重大政策出台等都需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重大改革尤其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决策,要建立社会稳定评估机制”16]149。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生命周期性、主体专业性与内容覆盖度是保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发挥效用、进而实现其功能的重要前提。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生命周期性体现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并非是一劳永逸的。无论是重大政策还是重大工程项目,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性,如工程规划、施工、运行乃至终结等。在生命周期的不同环节可能会存在不同的社会稳定风险,如果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环节仅仅放到前置环节,如政策出台之前或者工程规划阶段,但是不去关注后期可能出现的随着阶段变化而变化的风险因素,那么势必会影响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效果。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主体专业性体现在专家的选择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与技术、经济、环境等方面的风险评估机制不同,是独立的专业领域。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专家必然不同于技术和环境等领域的评估专家,需要在社会稳定理论、社会心理、预警与干预等专业领域受过专业训练。这是由于技术专家与民众在对风险的认知上存在显著差异,如技术专家可能认为99.99%安全就是安全的,但民众可能认为100%安全才是安全。因此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专家绝对不能被技术或环境等领域的专家所替代。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内容覆盖度涉及待评估事项中民众所关心的具体领域。对于与待评估事项有关的民众,尤其是核心利益相关者要科学覆盖,同时对次要利益相关者也不能忽视。此外评估内容不能仅关注民众是否满意或是否接受,还要关注民众对待评估事项在利益、安全、信任等方面的广泛关切,用内容的覆盖度来确保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效果的达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8]109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化建设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制度化的最直接表现就是通过立法形式写进制度文本之中,构成对社会成员具有广泛约束力的法律法规。在此方面,党内法规建设工作走在了前列,《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等不同位阶的党内法规都对风险评估机制作出了相关规定。这为我们建设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风险评估制度化道路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四、对于风险要通过躬身力行来直接面对,提升党员干部应对风险的意识与能力

防范化解风险的制度建设固然重要,但好的制度最终还需要人来执行。毛泽东同志有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7]526的著名论断,说明了人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制度真正生根生效,关键是领导干部要发挥带头作用”6]244-245。全面深化改革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意味着一整套制度体系,具有刚性约束力。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5]91。国家治理能力是属人的,广大党员干部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国家治理体系发挥其功能。这是在回答“党员干部如何应对风险”问题上体现的知行合一,明确了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与风险意识在防范化解风险方面的重要意义,并且在能力培养方面明确了行动路径。

(一)习近平总书记躬身力行,为广大党员干部做出表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职责”8]223。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敢于直面风险,具备防范化解风险所需的意识与能力,才能落实其职责与使命。

在新冠疫情这一公共卫生事件所引发的重大风险面前,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我们在新闻报道中经常看到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疫情防控阻击战”。以疫情暴发的第一年为例,2020年2月23日,召开了参会人数与规模史无前例的“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时刻关注着疫情防控工作,每天都作出口头指示和批示”2]92。这充分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躬身力行,为广大党员干部做出表率。2020年3月10日,在武汉保卫战最紧要关头,习近平总书记赴武汉考察疫情防控工作,还深入社区同居民交流。这给武汉市、湖北省,乃至全国人民以极大鼓舞和信心。2020年4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了因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悼念活动。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无论是开会、调研、悼念、表彰,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躬身力行,既体现领导人的责任与担当,也体现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增强风险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风险意识”8]96。风险意识包括可以感知风险与可以直面风险两个方面。

可以感知风险,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主观思想层面具备对风险的敏感度与感知力,既能从异常苗头中感知风险的存在,又要有意识地在平时做好应对风险的各种准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风险意识,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随时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准备”9]。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具备感知风险的意识,可以时刻紧绷风险这根弦,在思想层面做到将风险关口前置。这样才能保证防范化解风险的工作可以抓早、抓小,避免出现由于思想层面不到位而产生的“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情况。

可以直面风险,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态度与意志层面能够主动、勇敢地面对风险。面对同样的风险,不同的人在态度上的积极程度与意志上的坚定程度各有差异。如果态度积极、意志坚定,则会减少许多战胜风险的主观障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18]。因此,可以直面风险也体现出一种责任意识。一方面需要自己承担的任务与责任不能推诿,另一方面一旦工作失误,引发了某些风险,也要积极寻求解决途径,主动承担后果责任,不掩饰、不逃避。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就是“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2]44

(三)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提高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

第一,提高底线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注重防风险,做好风险评估”12]101。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重点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这是我一直强调底线思维的根本含义”3]246。底线思维的关键在于明确“底线”在哪里,这里的底线包括最低目标、最低要求、最坏打算等。具备底线思维是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精神的具体体现。然而底线思维并非空谈,要求明确知道底线在哪里、影响底线的原因是什么。另外底线思维并不是要求事事溜着底线走,而是要满怀希望并全力以赴。

第二,提高见微知著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有“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对潜在的风险有科学预判”8]226。见微知著意味着领导干部对风险要有足够的敏感性。风险在潜伏阶段虽然不如显性爆发阶段那么引人注意,但并非毫无迹象。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捕捉到细微的风险迹象,这对广大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力争把可能带来重大风险的隐患发现和处置于萌芽状态”2]391。对于风险,如果能够抓早抓小,无疑可以尽早做好准备,将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甚至可以根除该风险隐患。无论从哪个角度说,事先预防都要好于事后处置。

第三,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及时消除各种敏感因素与政治隐患,并“防止非公共性风险扩大为公共性风险、非政治性风险蔓延为政治风险”8]97。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鉴别力与见微知著能力有相似之处,但更强调的是政治指向性。我们可以从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强调的“政治三力”来理解,特别是其中的“政治判断力”,即善于发现政治问题、政治端倪,善于把握政治逻辑2]44。这强调的是一种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即从政治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的能力,多从政治方面进行考量,多考虑政治风险与政治影响。

第四,提高深入一线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防汛工作中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压实责任、勇于担当,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6]96。“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意味着领导干部要真的俯下身子,不光要身到基层,更要心到基层。执政者的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做决策,决策的前提是对信息的掌握要尽可能完全。领导干部只有深入风险一线,才能掌握最鲜活的信息,让决策更加准确。领导干部只有深入风险一线,才能切身感受到面对风险时基层干部特别是基层民众的所思所想,让决策更有温度。

第五,提高斗争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需要有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斗争,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8]334。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也是与各类风险挑战斗争的历史。共产党人的斗争本领,正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伟大斗争不断总结和积累的。领导干部,特别是广大青年干部需要通过与风险进行一线斗争来增长实践经验,进而将所学习到的相关理论知识更加深刻地内化于心,并在未来防范化解风险的斗争中更加从容自信。

第六,提高应急处突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应急处突能力。……要努力成为所在工作领域的行家里手,不断提高应急处突的见识和胆识,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挑战,要做到心中有数”9]。要提高应急处突能力,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成为所在工作领域的行家里手。行家里手意味着对本职工作本业务领域以及防范化解风险两个领域的熟练掌握。了解本单位以前在此领域都出现过哪些风险,其他单位和地区甚至国外相关领域都出现过哪些风险,并且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值得警醒的教训,进而对未来工作中会有什么风险以及如何防范化解做到心中有数,形成自己的风险图谱。因此,应急处突能力既是防范化解风险的通用能力又是一种专用能力,需要依靠系统掌握风险理论与实践知识以及本工作领域要求才能具备。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论述远不止上述内容,但都很好地体现出了“知行合一”的观念。系统回答了“风险是什么”“如何发现风险”“制度如何应对风险”与“党员干部如何应对风险”等方面的问题,并在每个方面都实现了认识与实践的高度统一。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实现了党在统筹发展与安全方面的重要理论创新,既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那么 “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8]219,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体现出的“知行合一”观念无疑为我们消减风险存量、控制风险增量19],统筹发展与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实践遵循。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

[3]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4]《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

[6]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

[9]张洋:《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年轻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1日。

[10]习近平:《充分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特色和优势 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日。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13]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1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

[1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1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8]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树立践行正确政绩观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人民日报》2022年3月2日。

[19]童星:《统筹发展与安全的依据、意涵和关键抓手》,《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The View of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in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Preventing and Resolving Risks

LIU Hao-ran,HU Xiang-ming

(1.School of Marxism,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2.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preventing and resolving risks i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for planning development and safety in the new era, which fully embodies the view of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Specifically, for risks, we should rationally recognize and objectively view risks to reflect the courage and responsibility of policy makers. We should scientifically and accurately assess the risk, which can help us know risks early and in a controllable way. It is necessary to deal with risks by system effectively inclu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ormalized system and mechanism. It is necessary to practice personally, dare to face risks, and enhance the awareness and ability of the policy maker.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and the view of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undoubtedly provide important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for us to prevent and resolve risks.

Key words: Xi Jinping; preventing and resolving risks;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責任编辑 编辑朱香敏)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
室内设计工作中的设计思维
“知行合一”与《实践论》中的认识方法问题探析
供热工程与热源教学中“知行合一”探索与实践
“知行合一”的精诚德育探索
论课内学“知”课外导“行”
独立院校艺术类毕业实习与校企合作改革的研究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既晓之以理,又导之以行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创新教学应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