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形象片中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建构

2023-05-30胡健贾云舒

关键词:国家形象多模态纪录片

胡健 贾云舒

摘 要:基于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分析框架,借助多模态话语分析软件Elan 6.0对中国日报推出的系列纪录片《发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中人物的态度意义进行多模态分析,旨在探索其态度意义多模态构建方式,揭示其建构的国家经济形象。研究發现:该纪录片中的态度意义以正面鉴赏、正面判定为主,多由诱发条件与态度表达共同建构,体现了多模态资源的协调与互动,可引发观众的正面评价,塑造中国开放、多元、创新、高效、科学发展的经济形象,有助于我国国家形象的对外建构和宣传。

关键词:国家形象;态度意义建构;多模态;纪录片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23)01-0052-07

Multi-modal Construction of Attitudinal Meaningin National Image Publicity Documentary

——take the documentary Discovery of China as an example

HU Jian,JIA Yunshu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multi-modal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attitudinal meaning,this paper conducts a multi-modal analysis of attitudinal meaning in the documentary Discover China:Behind the Rapid Growth with the help of software Elan 6.0,aiming to explore the multi-modal construction of its attitudinal meaning and thus to reveal the national economic image conveyed.It is found that in this documentary,the attitudinal meaning,mostly constructed by both eliciting condition and attitude expression,mainly includes positive appreciation and positive judgement.In this process,various multi-modal resources are negotiated and interacted together,which can elicit viewers positive appraisal,further convey an open,diverse,creative,effective and scientific image of China economy and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spreading of Chinas images.

Key words:national image; attitudinal meaning construction; multi-modal; documentary

Martin & White提出的评价理论[1],是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意义的发展和补充。目前,评价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语篇的分析,但研究多关注语言模态。而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发展和丰富,对评价系统的多模态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家良好形象的建构对于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国家形象建构可依托的符号资源日益丰富,国家形象话语趋向于多模态化。目前,对国家形象的多模态话语建构研究主要集中于新闻漫画、版画、宣传片、纪录片等语篇,研究路径可概括为3种: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视觉语法[2-3]、多模态隐喻[4-6]以及两者的融合[7],鲜有研究关注评价理论视角下国家形象的多模态话语建构。多模态语篇的评价研究旨在分析符号使用者如何运用多种符号资源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立场[8]。因此,研究国家形象片中评价意义的多模态建构可以揭示语言资源和非语言资源在表达态度立场、塑造和展现国家形象中的作用。

因此,本研究拟基于冯德正、亓玉杰提出的态度意义多模态分析框架[9],借助多模态话语分析软件Elan6.0,探讨纪录片《发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以下简称《发现中国》)如何通过语言、图像等多种符号资源建构态度意义,引发观众的积极评价,从而建构积极正面的中国经济形象。

一、理论框架

Feng &  OHalloran认为,Martin & White评价系统的不足之处在于其对情感意义的分类缺乏认知依据。此外,随着评价理论将非语言模态纳入研究范围,亟须建立能够阐释多模态语篇中评价意义建构的理论框架[10]。冯德正、亓玉杰在文献[9]中以认知评价理论、系统功能符号学为理论依据,提出了态度意义多模态分析框架,增强了评价理论在多模态话语分析中的适用性。管乐在该分析框架基础上,提出了用于分析电影人物身份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分析新框架,并探讨了态度意义在电影人物身份建构方面的作用[11]。毛现桩对英国公益广告中的态度意义进行多模态分析,发现交通公益广告遵循“情景设置—问题出现—方案提出”的发展模式[12]。但迄今为止,尚未有将态度意义多模态分析框架应用到国家形象宣传片的研究。

在情绪认知-评价理论[13]指导下,冯德正、亓玉杰在文献[9]中提出了基于诱发条件的态度意义系统(如图1所示)。态度意义的诱发来源于3个方面:(1)事件结果的合意与否,诱发评价者的正面和负面情感。(2)主体行为的可取与否,诱发对主体行为的判定和评价者的情感。Martin & White将判定分为社会评判和社会约束,此框架延续这一分类。而基于主体行为,情感包括自我行为引发的情感和他人行为引发的情感。(3)事物特征受评价者喜欢与否,引发鉴赏意义和喜好或讨厌的情感。诱发条件的引入使情感意义的划分更加全面细致,为态度意义的分类提供了认知依据,也为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建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冯德正、亓玉杰在文献[9]中将态度图示分为“诱发条件”“内心态度”和“行为表达”三个阶段。在纪录片等多模态语篇中,作者只需表征出三个阶段中的任意一个,就可以激活观众的态度图示,从而建构态度意义。由于内心态度无法通过具體的表征被捕捉,态度意义多模态分析框架的建构主要聚焦于诱发条件和行为表达两阶段,冯德正、亓玉杰又分别建构了态度意义诱发条件的多模态表征系统和态度意义的行为反应系统。结合对本研究语料的分析,我们发现诱发态度意义的主体感知不仅包括视觉、听觉和触觉,还包括味觉。因此,本文在态度诱发条件的多模态表征系统原有框架的基础上添加了味觉这一模态,味觉模态可通过图像或语言表征(如图2所示)。语料同时表明,声音在态度意义的表达上特征并不明显,因此本研究对态度意义的行为反应系统原有框架进行了删减(如图3所示)。

二、语料处理和分析

本研究语料取自中国日报推出的18集系列纪录片《发现中国》。该片沿着3名外籍记者兵分三路走访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地区的旅程展开,借用外籍记者之口,向国际社会全方位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社会各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该系列记录片在国家形象“自塑”的同时,引入“他者”(外国记者)视角,增加了受众面,在国际网络平台上也引起了较高反响[14]。本研究随机选取其中5集进行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分析,以探讨此类纪录片中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建构方式。作为动态语篇,纪录片涉及的符号资源较为复杂,为方便统计和分析,本研究借助多模态分析软件Elan 6.0,对相关语料内容进行了标注。

本研究语料分析过程如下:首先判断诱发条件是否被表征,即是否知道态度意义产生的原因;如果被表征,再判断态度意义是由主体行为(主体自身的动作和话语)诱发,还是由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主观感知诱发;最后再进行行为反应系统分析。如果诱发条件未被表征,态度意义则由行为反应表达,可直接进入态度意义的行为反应分析,即从语言和肢体语言两个子系统对态度表达进行分析。其中,语言资源分为两种:描述性语言资源和示意性语言资源。描述性语言资源包括显性(即有明显的态度意义词汇)语言资源和隐性(没有明确表示态度意义的词汇)语言资源,示意性语言资源则表现为感叹性词汇。肢体语言资源主要包括评价者的表情、姿势、手势和动作等。

制作国家形象纪录片的目的是塑造、宣传积极的国家形象,为实现这一目的,纪录片的制作重点在于要能够激发受众的正面评价。因此,语料分析的关注点不仅在于解读纪录片中人物(主要是外籍记者)的态度,更在于揭示纪录片受众的态度。

通过分析语料,本文主要探讨以下问题:

(1)纪录片《发现中国》中态度意义的诱发条件和行为反应表征资源主要有哪些?态度意义又是如何分布的?

(2)纪录片《发现中国》中诱发条件和态度表达是如何通过多模态资源建构态度意义的?它塑造了怎样的国家形象?

三、 纪录片《发现中国》中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建构

(一) 纪录片《发现中国》中的态度意义及诱发条件、行为反应表征

通过对语料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基于诱发条件的态度意义的分布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纪录片《发现中国》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态度资源是鉴赏资源(44频次),其次是判定资源(25频次),出现最少的是情感资源(13频次),这主要是因为纪录片《发现中国》在展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消费水平等方面的具体变化时,故事多以典型企业和个体的发展为切入点,涉及到大量故事讲述者和外籍记者对产品的价值鉴赏以及对企业或个体行为的判定,较少出现个人情感表达。态度意义有正面态度和负面态度之分,但片中展现的态度意义几乎都是正面态度(94%),负面态度所占比重极小(6%)。整体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领域的各项发展成果引发了正面评价。

诱发条件自身可以激发态度图示,故诱发条件的多模态表征资源也可以看作建构态度意义的多模态资源。通过分析语料可以发现:纪录片《发现中国》中态度意义多由主体感知诱发,主要通过听觉(40频次,占46.51%)和视觉(33频次,占38.37%)影响评价主体的认知机制,且该片多同时运用这两种模态,视听结合,达到了增强表达效果、构建态度意义的目的;主体行为作为诱发条件的情况较少,只有7次,且全部都是由话语陈述。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纪录片主要通过语言资源、声音特征和肢体语言资源表达态度意义,这些态度表达资源共同组成了态度意义的行为反应系统,在态度意义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纪录片中的大部分旁白和人物交谈的声音特征并不明显,故本研究只统计了态度表达所使用的语言资源和肢体语言资源。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纪录片《发现中国》中表达态度意义的行为以语言描述为主。同时,通过分析语料可以发现,在表达态度意义时,人物的肢体语言一般伴随着语言出现,同语言资源共同建构态度意义。评价者使用的语言资源多为描述性语言资源,使用示意性语言资源的情况较少。在描述性语言资源中,显性语言描述所占比重较大。利用显性语言描述,评价主体的态度可以直接透过词汇表现出来,这些语言资源与表情、手势、动作等非语言资源一起,通过视觉和听觉引发观众的正面评价,达到塑造中国经济发展正面形象的目的。

综上所述,纪录片《发现中国》中诱发条件对态度意义的建构以视觉建构和听觉建构为主,且多数场景中,由视觉和听觉两种模态协同诱发态度表达,态度表达主要依托于显性描述语言资源与表情、手势和动作等多模态符号资源。建构的态度意义以正面态度意义为主,主要包括对事物特征的正面鉴赏和对主体行为的正面判定。

(二) 纪录片《发现中国》中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分析

通过对态度意义、诱发条件和态度表达的多模态分析可以发现,纪录片《发现中国》中的态度意义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建构:一是由诱发条件与态度表达共同建构,二是由态度表达单独建构(诱发条件未被表征)。接下来,我们将基于这两种态度意义建构方式,选取实例具体分析纪录片《发现中国》是如何利用多模态符号资源表征诱发条件及态度表达,从而构建态度意义的。

1.诱发条件与态度表达共同建构态度意义。对纪录片《发现中国》中实现态度意义的诱发条件和行为表达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由诱发条件与态度表达共同建构态度意义的过程,通常会涉及外籍记者与故事讲述者之间的互动。

讲述者对中国典型企业发展历程及发展成果的讲述是诱发条件,引发外籍记者的评价,外籍记者通过语言资源和肢体语言资源(表情、手势等)等多模态资源进行态度表达。这两个阶段共同建构了对中国经济发展成果的正面评价,从而引发纪录片观众的正面评价。

例1的两张图像选自《发现中国》第11集,主要讲述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推动下,重庆等内陆腹地城市经济的发展历程及其成果。例1图像涉及的评价对象为三峡大坝。讲述者正带领记者参观三峡大坝并向其介绍三峡大坝的重要作用,构成了实现态度意义的诱发条件。其中,介绍话语构建了听觉诱因,现场参观以及讲述者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非语言资源构建了视觉诱因。视觉与听觉相互补充,诱发正面评价。记者的态度表达由单独的镜头展现(图2),表现为使用显性语言(improve、important等态度意义词汇的使用)、表情(微笑)和手势。诱发条件的视、听多模态表征与态度表达使用的多种符号资源协同建构了记者的正面鉴赏。同时,影片中诱发条件和态度表达的表征也激活了读者积极的态度图示,引发观众对三峡大坝和长江经济带的正面鉴赏,塑造了中国协调、高效发展的经济形象。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灵活,制作方可以根据创作需要将内容顺序重新安排[14]。在纪录片《发现中国》中,一般情况下(如例1),诱发条件的表征在前,态度表达的表征在后。而通过分析语料可以发现,某些情况下,为了叙事的连贯性,也可以评价主体首先表达态度、随后下一组镜头呈现诱发条件的顺序呈现。态度表达阶段的表征首先激活了观众的正面态度图示,随后诱发条件的表征又加强了观众的正面评价。如表4中的例2,例2图像选自纪录片《发现中国》的第8集,一位外籍记者前往江苏无锡,深入了解无锡成功实现由传统产业向新型产业转型发展的故事。“Wuxi's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re continuing to innovate,especially in such sectors as the internet of things.”(无锡通过传统产业的不断创新,在物联网技术领域发展迅速。)这一显性描述同记者的身体语言(手势)共同构成了对主体行为(企业创新)的正面判定(图3),从而诱发观众的正面评价(听觉)。之后,镜头呈现该记者进入一家代表企业,听取员工对物联网创新技术的讲解(图4),可理解为正面判定的诱发条件,为听觉和视觉建构。对企业物联网技术创新的话语描述和视觉图像呈现也诱发了观众对江苏创新转型发展的正面判定。以无锡为典型,该纪录片展现了中国促进产业转型的成就,塑造了中国创新发展的经济形象。

上述两例中,诱发条件和态度表达分别由两个镜头呈现,而例3中态度意义的诱发条件和行为表达则是在同一镜头中呈现。例3的图像选自纪录片《发现中国》的第3集,外籍记者前往广州探索广州的经济发展变化。画面中,他正同塞内加尔中国企业家理事会会长koita讨论中国的营商环境。从表中这一行的信息可知,图像和话语都表达了正面评价(正面情感),评价对象为中国的营商环境。交谈的过程中,外籍记者关于在华塞内加尔创业者贸易协会发展的问题成为正面评价的诱发条件,构建了听觉诱因。而Koita对于事物结果(中国营业环境为塞尔维亚创业者带来了发展机遇)的正面评价是由显性描述、点头的动作等多模态资源共同建构。由此可见,作为在中国创业的塞内加尔人,Koita对于中国的营商环境十分满意,并对塞内加尔企业未来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充满了希望。评价主体的正面情感通过语言资源(显性描述性语言)和肢体语言资源(点头动作)共同建构,引发观众对中国营商环境的正面评价,塑造了中国包容、创新的经济形象,同时也展现出中国经济发展势头持续向上的趋势。这种由提问(听觉建构)作为诱发条件,回答(语言资源与面部表情、手势与动作等非语言资源共同建构)作为态度表达的态度意义建构模式也多次出现在该纪录片中。

2.态度表达单独建构态度意义。通过分析语料可以发现,该纪录片中还存在由态度表达单独建构态度意义的情况。如表5中例4所示。

例4的图像选自第8集,记者前往江苏无錫,发掘无锡在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表5中的话语是记者的旁白,直接使用“model”“inspiration”等态度词汇表达了对无锡转型发展的正面评价,这一评价主要表现为对主体行为(进行产业升级)的正面判定和对事物特征(产业转型发展方式)的正面价值鉴赏。播放记者旁白的同时,无锡的繁荣景象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全景图像(图6图7)展现在观众眼前,视听资源相结合,诱发了观众的正面鉴赏和正面判定,展现了中国高效、科学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

五、 结语

本文以冯德正、亓玉杰提出的态度意义多模态分析框架为理论依据,对中国日报推出的系列纪录片《发现中国》中的态度意义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发现:在诱发条件和态度意义的表征方面,纪录片《发现中国》中实现态度意义的诱发条件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模态进行表征,且多数情况下,由两种模态协同诱发态度表达。态度表达主要通过显性描述性语言资源与肢体语言资源(表情、手势和动作)等多模态符号资源建构态度意义。在态度意义的分布方面,以正面态度意义为主,主要包括对事物特征的正面鉴赏和对主体行为的正面判定。在态度意义的建构方式方面,纪录片《发现中国》中的态度意义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建构:一是由诱发条件与态度表达共同建构,二是由态度表达单独建构(诱发条件未被表征)。结合实例分析发现,诱发条件与态度表达共同建构态度意义的过程可以概括为:讲述者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发展成果的讲述是诱发条件(听觉诱因和视觉诱因),引发评价主体的态度表达(语言资源与肢体语言资源)。值得注意的是,诱发条件和态度表达的多模态建构探讨不仅可以帮助观众理解纪录片中评价主体的态度,也能激活观众内心的态度图示,从而引发观众的评价。纪录片《发现中国》运用丰富的符号资源向观众客观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领域各方面的发展,在提升观众接受度的同时,也激发了观众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成果的正面评价,塑造了中国开放、多元、创新、高效、科学发展的经济形象。

研究结果印证了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分析框架能够有效地分析纪录片这种多模态语篇所建构的态度意义,为国家形象的多模态话语建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分析工具。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纪录片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与宣传的重要形式,借助多模态符号资源,通过建构正面态度意义潜移默化地引发观众对中国的正面评价,能够有效地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本文研究了国家形象宣传纪录片《发现中国》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建构,未来可以结合系统功能语法的语境理论,从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两个方面对多模态语篇中态度意义的建构进行阐释。

参考文献:

[1]MARTIN J R,P R R WHITE.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London:Palgrave,2005.

[2]潘章仙.电视传播中的视觉设计语法: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意义构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10):33-35.

[3]武建国,刘艾静.国家形象宣传片《角度篇》解说词翻译中的互文性策略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28(2):22-25.

[4]赵秀凤.多模态隐喻构建的整合模型:以政治漫画为例[J].外语研究,2013(5):1-8+112.

[5]趙秀凤,冯德正.多模态隐转喻对中国形象的建构:以《经济学人》涉华政治漫画语篇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25(2):31-36.

[6]刘熠,张文烨.《北京周报》经济主题封面国家形象的多模态隐喻分析[J].外语研究,2020(6):30-35+112.

[7]FENG D Z.Analyzing multimodal Chinese discourse:Integrating social semiotic and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ies [A].CHRIS SHEI.The Routledge of Handbook of Chinese Discourse Analysis[C].New York:Routledge,2019:65-81.

[8]王振华,瞿桃.多模态语篇的评价研究:过去、现在与未来[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43(6):42-51.

[9]冯德正,亓玉杰.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建构:基于认知评价理论的分析模式[J].现代外语,2014,37(5):585-596+729.

[10]FENG D Z,K L O HALLORAN.The multimodal representation of emotion in film:Integrating cognitive and semiotic approaches[J].Semiotica,2013(197):79-100.

[11]管乐.电影语篇中人物多重身份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建构[J].外国语文,2017,33(4):65-71.

[12]毛现桩.英国电视公益广告态度意义多模态认知评价分析:以交通安全类电视公益广告语篇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40(6):40-52.

[13]LAZARUS R S.Emotion and Adapta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14]战泓玮.探析纪录片《发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的叙事特色[J].当代电视,2021(2):82-84.

[责任编辑:吴晓红]

收稿日期:2011-05-10

基金项目: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2021年度国际中文教育创新项目(21YH001CX4)

作者简介:胡健(1973-),女,安徽安庆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大洋洲文学。

猜你喜欢

国家形象多模态纪录片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