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与音乐鉴赏的整合途径

2023-05-30李雨瑶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期
关键词:音乐鉴赏整合美育

【摘 要】美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方式,音乐鉴赏对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更是如此,在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如何通过音乐鉴赏教学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是高职院校要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首先对美育和音乐鉴赏的定义进行了简要阐述,其次对美育与音乐鉴赏整合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最后对二者的整合路径展开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育;音乐鉴赏;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1

引言

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审美能力有直接影响的音乐鉴赏课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通过音乐鉴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感受美,加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将音乐鉴赏与审美教育进行融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美学概念与意识,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与思想情感,使学生慢慢形成个人的审美意识。所以,将美育与音乐鉴赏进行融合是非常必要的。

一、美育与音乐鉴赏概述

(一)美育

教育局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为社会与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型、应用型优秀人才。可见,高职院校除了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与智育之外,还要重视体育和美育[1]。不仅如此,美育对学生在德育、智育和体育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首先,美育是德育的基础,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往往要求学生以“情”为本,而美育的功能之一就是怡情养性。所以,美育有助于德育效果提升。其次,美育可有效促进学生智育发展。审美活动有调节大脑机能、刺激脑部神经的作用,这对提升人的学习效率、注意力大有益处,同时还可以发散人的创造性思维。最后,美育可完善补充体育教育的不足。凡是艺术,皆有韵律节奏之说,审美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节奏感,这有利于学生掌握体育运动节奏,从而让动作更加协调灵活。

(二)音乐鉴赏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需要人运用听觉感官认真聆听才能感受到其美妙之处。而音乐鉴赏,则是指人通过对音乐作品进行聆听、品味,最后让音乐实现自身价值与作用的行为。音乐鉴赏是一种审美的活动过程,需要经历3步方可享受到艺术的魅力和乐趣:第一步,听众利用听觉感官对音乐进行感知与接受,辨别音乐的优与劣;第二步,听众要透过内心去深入体会音乐所传递的情感与思想,该步骤是听众从心理上去感受音乐,属于情感体验;第三步,听众要根据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等信息,更深层次地理解感受作品的内涵与价值,并能够得到一些审美体验,将其和自身认知与思维予以融合,使其成为听众深刻而持久自我的精神。这一步是音乐审美活动的最高层次,也是音乐鉴赏的本质。

二、美育与音乐鉴赏整合的重要作用

(一)能促进学生思想素质发展

音乐鉴赏活动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提升与发展有很大帮助,与美育相关理论进行融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展开教学,促进学生思想品质发展,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认知。音乐是可以传递情感的艺术,和语言、文字相比,音乐传递情感的形式拥有更多美感。音乐可以凭借自身较强的穿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对听者的听觉感官和心理感官产生刺激,与美育融合可提升听者的艺术审美素养,使听者获得更深刻、更真实的音乐体验[2]。同时,在美育的作用下,听者的情感积淀力量会越来越强,这对听者智力发展、创造能力发展有较大帮助。例如爱因斯坦、卢梭、歌德等伟人,在他们的生命中,音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鉴赏与美育结合能够改变人的心态,增强人的理性思维与逻辑思维,拓展人的思想认识,激发听者对生活、理想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热情。在音乐鉴赏教育中,能够让学生对各个国家音乐大家的生活背景、创作环境、艺术素养、音乐风格等有更全面的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其掌握音乐知识的同时,也能掌握政治、历史等科目的知识,实现课堂知识的延伸。

(二)能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提升艺术鉴赏能力

对高职院校来说,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以及学习能力都大不相同,大部分學生在高中时期没有建立好完善的音乐知识体系,许多学生也没有接触过器乐学习,同时受现代多元音乐文化的影响,在艺术欣赏与审美素养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在美育课程中渗透音乐鉴赏,可创新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视角,改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审美素养,使学生跨过音乐作品表面,对作品内在涵义进行理解。可见,将音乐鉴赏与美育进行结合,能有效改善学生审美素养较弱的问题,通过学习必定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音乐欣赏能力产生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让美育贯穿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之中,进而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习惯与逻辑思维。在对音乐作品进行鉴赏时,听者会根据旋律、力度、音色以及速度产生情感反应,也就是说,学生在鉴赏音乐时,会从其表现形式以及情绪、意境产生联想与想象,构建更加丰富的内心世界,这对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和想象力培养有积极作用。

(三)能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虽然每个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体验不尽相同,但是作品中蕴含的积极健康的情感能够对学生带来正面影响。在信息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学生极易被网络中艺术水平较差、内容劣质消极的音乐作品吸引,这对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艺术鉴赏能力急需提升的大学生而言,很难有效辨别音乐的好坏,更难以判断音乐作品是否会对社会和群众产生负面影响。对此,高职院校可在将音乐鉴赏与美育融合,使学生在聆听音乐作品时,明确作者想表达的情感。音乐有助于抚平学生在生活中的遗憾,让学生心理得到放松,抛弃生活与学习中的忧愁,收获艺术世界中的美好体验。在新时代,我国对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院校是培养这类人才的重要场所,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美育与音乐鉴赏的整合路径分析

(一)借助不同的音乐形式,提升学生感知能力

首先,将音乐鉴赏与美育进行融合,可通过多种节奏、旋律、力度、速度的音乐作品,例如民族音乐的五声、七声等调式以及西洋音乐中的大小调式等,让学生体会到多元化的乐曲风格与美感。以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其运用了奏鸣曲的结构,对戏剧性的矛盾与冲突进行了很好诠释。该作品对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进行了运用,并通过西洋乐器演奏,是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经典之作。其次,可通过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即乐器,在教学中渗透美育。乐器和音乐作品的呈现效果息息相关,合适的乐器能够让整首曲子如虎添翼。比如《安河桥》中段是使用了蒙古族特有的乐器马头琴,正是这段马头琴的演奏,成为了整个作品的经典。该歌曲的音乐节奏整体是偏平稳缓慢的,然而马头琴的出现直接将歌曲转换到了悠扬、忧伤的意境中,可见乐器对音乐作品的重要性。最后,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设备以视频、音频、图像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音乐鉴赏教育,让学生更直观形象的感受作品内涵,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在欣赏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的配乐《同船共渡》时,该作品利用转调、变奏等技法将女主各个时期的心理活动进行了贴切描述。其主旋律偏苏格兰民歌,有一种缠绵、悠扬的感觉,既有黄土高原的空旷,又配合短笛,增添了吴侬细语的江南特色。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片段,使学生在欣赏该作品时能够将电影情节代入,从而更准确分析歌曲的情感与内涵。

(二)利用音乐形象特异性,培养审美情感

每个音乐作品中都包含着创作者的真情实感,通过演奏或演唱将这份情感传递给听众。在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作品内在涵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最初,音乐形象的感知是模糊不清的,音乐的传递方式和语言有很大不同,语言可以传递明确的信息,但是音乐的意向并非固定,其与听者自身的经历、感受、思想认知有着密切关系,需要听者进行构思想象。而且,音乐是一种无形的艺术,没有办法在空间中呈现,只可以通过旋律、节奏进行表达。比如,《春江花月夜》中琵琶对“渔舟唱晚”的领奏,描绘了渔夫摇橹时放声歌唱的场面,其他乐器长尾音共同演奏反映了众人的唱和。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是由我国著名的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来,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又被音乐家改编成了民族器乐合奏曲。在古筝、箫、二胡等多种乐器的共同演绎下,众人渔舟夜游的热闹场景呈现在听众眼前,鉴赏时,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感受作品营造的意境,有助于审美情操的培养。单从作品名称看,其不仅与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春江花月夜》同名,还源自著名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浔阳江头夜送客”,且该曲中有许多情景都极易让人与古诗词联想到一起。因此,《春江花月夜》是民族管弦乐作品,在对其进行鉴赏时,可以中国古典诗词作为切入点,与舞蹈之美相结合,让学生在多种意境中感受音乐美。借助乐曲和诗词的关联,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创作风格和特点,感受舒缓和谐、文雅大方的旋律特征,对其创作手法予以学习,感受艺术的魅力。

(三)结合作品丰富意蕴,提升学生精神境界

听者对音乐作品的情感感知往往分为三个阶段,即音响、情感和意境。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体验与强大的精神力量,处在第一阶段的听者只可以感受到声音的响动,无法体会其中情感;第二阶段的听者在听到音响的同时,还会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甚至产生共鸣;第三阶段的听者在音响与情感的基础上,通过作品创作背景、音乐形象以及其传递的哲理性思想,在欣赏音乐时,会将作品情感与自身想象力融合,在旋律的催动下,实现情境交融,进入作者营造的意境中。音乐课堂教学是动态化的,教师可在学生体验时引导他们产生理性思考,提升学生精神境界,使其对作品意境有进一步的认知。比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该作品主要表达了贝多芬不惧困苦、顽强不屈的意志与精神。贝多芬历时四年(1805—1808)完成了《命运交响曲》的创作,这段时间正是他遭遇重大挫折的时候,双耳听力已完全消失,且无法治愈,爱人也离他远去。但是他并没有轻易放弃,而是坚持做自己的音乐,这才有了传世之作——《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当当当当”激昂有力的声音直击人的心灵深处,好似是贝多芬在利用音乐的力量打破黑暗;第二乐章,与上一章完全不同,深沉、舒缓又坚定,表达了他内心的坚强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中间对变奏进行了多次运用,反映了他战胜黑暗的勇气;第三乐章,c小调,在大提琴与低音提琴的共同演奏下,传递着不安、沉着、迟疑的复杂情绪,接着转为明朗的C大调,运用了复调赋格与主调和声的对比手法,表达了热烈、乐观的情绪;第四乐章,气势宏大,无论是旋律还是节奏都呈现出光明、快乐的情感,仿佛看到了人们获得胜利狂欢的盛大场面。《命运交响曲》反映了贝多芬不放弃、不认输,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带领学生欣赏该音乐作品,让学生深刻感知作品的精神和情感,鼓励学生要勇敢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挫折,从而实现心理与精神层面的升华。

(四)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拓宽学生音乐视野

教师要选择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音乐作品,带领学生从音乐作品中感受美育,比如,在鉴赏《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时,教师应带领学生了解该作品创作历程。该作品是由关鹤岩带领的音乐创作队伍于1960—1970年創作的,具有强烈的陕北特色,旋律多变,流畅自然,收放自如,节奏感极强,表达了人们对高原山川秀美景色的赞叹。在对该作品进行欣赏时,应对其所涉及的陕北地区地理特征、民风习俗予以深入了解,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陕北地区的认知。教师还可将西方民族音乐与该作品进行对比教学,在主题内容一致的基础上,通过旋律、节奏、调式以及风格等方面的对比,实现对中国民族精神的培育和传承。

四、结语

音乐鉴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能力与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这对美育教育起到了很好铺垫作用。所以,将音乐鉴赏与美育结合,让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探索美,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提升鉴赏艺术能力,培养审美情趣,进而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雪纯,舒柏钧.美育视角下鉴赏民族民间音乐的价值与意义[J].艺术评鉴,2022(20).

[2]李玲,杨凌.高校《音乐鉴赏》课程思政的“六个让”——以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为例[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22(3).

[3]方琰.高职院校校本《音乐鉴赏课程标准》规范应用研究[J].戏剧之家,2022(23).

[4]王凯悦,杨春林.高中音乐鉴赏课彰显美育功能的现状及策略分析[J].戏剧之家,2022(11).

[5]浦利华,黄婷婷.再论美、审美、美育之内涵——对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启发[J].中国音乐教育,2022(1).

[6]黎明辉.美育教育中的民族音乐鉴赏——以岭南地区传统音乐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S2).

[7]黄文倩.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微[J].艺术评鉴,2021(7).

[8]赵路辉.高校美育课程“西方音乐鉴赏”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民族博览,2020(22).

作者简介:李雨瑶(1993—),女,汉族,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学。

猜你喜欢

音乐鉴赏整合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浅谈优化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路径
美育教师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