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勉县王氏铁制农具锻造技艺

2023-05-30许可撒小虎

百花 2023年1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转型发展

许可 撒小虎

摘 要:勉县王氏铁制农具锻造技艺已有百年历史,既是当地生产生活所需,又为地域文化独有,散发着传统农耕文明的耀眼光芒,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当地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具有一定的民俗、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本文从该技艺的历史渊源、主要特征、工艺流程和重要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并着重梳理其存续问题,分析其成因并制定应对策略,以期达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成效。

关键词:铁制农具;锻造技艺;存续现状;转型发展;活态传承

先秦时期《管子》一书中记载,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也曾发现一批铁农具,这些历史资料及出土实物证明我国铁器锻造和使用的历史非常悠久。时至今日,传统打铁技艺仍然在一定区域内活跃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勉县王氏铁制农具锻造技艺便是这项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2015年该技艺被列入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勉县王氏铁制农具锻造技艺的历史脉络

勉县王氏铁制农具锻造技艺发源地老道寺镇位于汉中市勉县东部,南垣巴山,北依秦岭,东与褒城、褒斜栈道相邻,西与甘肃相连,平川、丘陵、山区多样地貌混存,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不仅是汉中市粮油主产区,也是茶桑、苗圃等绿植农业多样化示范生产基地。该技艺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四川人明庆利(第一代传人)携子明占奎在四川广元一带经营打铁作坊,父子出众的打铁手艺闻名乡里,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而无法生存,遂全家到褒城县(今为褒城镇)老道寺落脚谋生,初以乞讨和做苦力存活,稳定后又重操旧业打铁发展。明庆利因年迈而将此手藝传于儿子明占奎(第二代传人),明占奎继承父业,其年迈后又将手艺传给儿子明麻子(第三代传人),明麻子又将手艺传给忠厚踏实的本地人王存喜、王永(第四代传人)两兄弟。王永之子王保福(第五代传人),从小在打铁铺玩耍,耳濡目染,对这门手艺也比较感兴趣,1988年初中毕业后随父亲学艺,并于1994年自筹自建铁匠铺传承技艺至今。他勤于钻研,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在工艺流程上细心琢磨,继承并完善了该门手艺,打造的生活生产制品古朴挺秀,既有传统工艺韵味,又符合现代生活需要,深受农户欢迎。

二、勉县王氏铁制农具锻造技艺的流程及特点

选料:根据所打工具的用途进行选料,这道工序完全依靠铁匠的经验;铁匠通过敲击铁材发出的声音,初步鉴别是钢还是铁,而后再用火烧红后锤打,敲断为钢,打弯为铁。加热:将挑好的铁料煨入火炉,拉动风箱鼓风烧火,铁匠手握铁钳夹住铁料翻动,使其充分受热软化。锻打:将烧红的铁料夹到铁砧上,举锤敲打;师傅拿小锤轻点,徒弟抡大锤猛打,小锤的打点是指挥大锤的号令。定型:锻打后的铁料逐渐降低温度,需再次烧料反复锤打,直到初具成品模样。抛钢:分为包钢和夹钢两种;包钢是用钢片全部包裹铁料,主要制品有犁、锛、锄、镐等;夹钢是在刀刃的关键部位把钢料嵌入铁块的凹槽中,层叠锤打在一起,主要使用在菜刀、剪刀等需要开刃的工具上;钢料的多寡与均匀度,是评定工具好坏的标准。淬火(又称蘸火):分为水蘸火、泥浆蘸火、油蘸火和风蘸火,而最多被采用的是水蘸火;锻好的铁料放入水内,“哧啦”一声,热气腾起,即可取出;淬火时,须保持铁器的足够温度。回火:锻件淬火后硬度变高,但脆性变大,容易断裂崩口,可重新加温调整硬度。泽油:在铁器回火后迅速夹块肥膘肉,贴到器具上反复摩擦,渗出的猪油浸透器具,既提高光泽又防止生锈。

三、勉县王氏铁制农具锻造技艺的重要价值

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勉县王氏铁制农具锻造技艺,将西北人的豪放和陕南人的柔美融为一体,记录着在陕南独特的地理地貌里群众生产生活的发展变迁,承载着汉中盆地西部区域独特的农耕文化内涵,是秦巴地域独具特色的重要优秀技艺遗存,是汉中盆地西部区域受多种文化因素而形成的复合特色农耕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和载体,对于研究“秦头楚尾,秦巴要津”独特地理位置所孕育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和文化积淀具有重要的价值。

广泛实用价值:锻造的铁制农具至今还活跃在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中,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传承人坚持以传统技艺古法制作,做出的工具件件实用趁手、费用低廉,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赞誉,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深得老百姓喜欢,尤其是丘陵山区的农村所使用的犁、耙、锄头、镢头、叉等工具,必须由人工锻造,为当地老百姓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四、勉县王氏铁制农具锻造技艺的存续现状

生存问题是根本和关键。笔者近期对第五代传承人王保福进行了采访,主要对打制品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了解,通过对近五年的数据和状况的横向比较,梳理出相关层面问题(如下表所示)。

该技艺的存续现状不容乐观,有逐渐边缘化的倾向。具体存在以下突出问题:1.锻造制品种类单一、形制粗糙,仅仅只是围绕实用角度进行生产加工,局限性较大,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2.销售范围紧缩,以前制品能出市“亮相”,如今藏在本地村巷走不远;3.制品使用空间狭小和消费对象锐减,有货卖不动,好货乏人用,导致销量减少、收入下降严重,5年间收入骤降50%以上;4.打铁行业阵地减少和从业人员“流失”严重,行业土壤“沙化”,短短5年间全县铁匠铺由30余家减少到5家,下降率83%,从业人员从50人减至不到10人,流失率达80%;5.新生代青黄不接,缺乏足够吸引力,年轻人不愿学习,从业人员老龄化,王保福本人已经年逾50,目前还没有意愿明确的传承人;6.资金紧缺,发展缓慢,工作模式和生产环境“原地踏步”,家庭小作坊生产,场地狭小,工具原始单一,依然以较低标准的模式反反复复“热剩饭”,循环走老套路。在笔者采访交谈期间,王师傅对传统打铁行业的江河日下感到担忧,但同时也表示依然会坚守,守好老祖宗传下的这门手艺,并对未来发展充满自信和憧憬。

五、边缘化的成因分析

(一)扶持资金匮乏,创新意识不足,新生代青黄不接

事物的前进发展离不开资金保障。勉县王氏铁制农具锻造技艺的发展步履蹒跚,县级和市级非遗项目有名无实,只有政策几乎没有保护资金。据笔者了解,县级对该项目的配套保护资金基本为零,传承人王保福仅仅只享受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每年补助经费1500元,可谓杯水车薪。近五年来,他个人在作坊扩建、生产工具更新等方面累计投资也不超过2万元,这也是克服家庭生活压力后最大限度的投入。生产设施的陈旧导致生产力滞后,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难以创新。由于无法走出去考察交流,打铁匠的视野普遍相对狭窄,思想相对守旧,再加上资金匮乏对该项目发展造成的严重制约,产品转型升级难以实施,甚至没有创新发展的基本条件。传统打铁噪声大,劳动强度高,工作环境简陋,收入低,导致从业人员纷纷另谋出路。技艺流程环节看似操作简单,但没有慧根悟性,也难以掌握要领,成材率低周期长,制品制造时间长,转换成金钱较慢,不如打工来得快、效益好。

(二)社会生活生产模式剧烈变革,市场萎靡生存空间狭小

机器大工业带来更加细化的分工,并相应地使社会内部分工更加广阔。在机器体系这个客观的机体中,工人相应地减少,但技术基础使生产过程相当完善,以致机器配备少量的工人反而能生产更多商品。镰刀、斧头、锄头这些农具,逐渐被流水化生产且价格低廉的工业产品取代。小手工业制品耗时耗力,没有价格竞争优势,导致占有率下降,市场萎靡,从业人员收入严重缩水。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耕文明是中华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但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大部分农田变成了高楼,农村人口急剧减少,昔日的农民进城打工;农产品收种也基本实现机械化,传统农具的消费群体减少,导致铁匠与生存土壤逐步剥离,价值一落千丈。

六、破解问题的思路

(一)推陈出新,积极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径

勉县铁制农具制品的制作流程体现古法技艺精髓,在长时间的生产实践和传承中不断完善,但大多只聚焦在“原料、工序和手法的原汁原味”,忽略了市场的动态需求,缺乏求变的意识。如何取其精华,突破瓶颈束缚,笔者对此也有一番切身感受,在朋友圈和网站看到锻造的文房用品等作品的价值不菲,有的甚至高达几千元。还有现代铁艺作品,风格独特,可成为家居装修的重要元素,其融合了现代的审美和价值取向,被广大民众所认可和接受,市场空间大、发展潜力好。“古韻新风”让这门古老技艺实现转型升级、华丽转身的成功案例很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以上思路,找准切入点,主动和艺术人才、艺术院校合作,保留原有传统手工特色,走新品研发之路,集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身,不断创新设计出适合当代消费需求的艺术品。

(二)强化品牌意识,拓宽销售渠道

品牌建立为传统手工业提供了可持续发展道路。老字号是一种无形资产,要注入具有时代特色的元素和内涵;要进行合理定位,走高端个性化定制和中低端规模化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开展景区和本地旅游业融合互动;利用网络新媒体、自媒体搭建展示、宣传、传播的平台,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树立“王氏铁艺”老字号招牌。智能时代的到来,为具有潜力的事物发展提供诸多可能性,“互联网+”为传统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借助这个载体,可以实现销售方式的多元化,融入现代化流通体系。比如传统打铁中的销售模式可以打破作坊式或“赶集游街”,可以借助电商销售平台,特别是淘宝、京东、博客、微博、微拍堂等平台,让锻造技艺实现直播交流带售货等。

(三)注重活态传承,加强传承队伍的培养,争取政府层面的关注和扶持

传承好这门老手艺是创新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可以借助特殊群体和多元化的方式,大力培养传承人。一是进校园开展普及教育,提高下一代的认识,增强自豪感和责任感;二是进职校进高校开展技能培训,手把手教学传艺,实现职业化转换;三是进景区设立手工工坊演示传播,与游客交流互动,让其体验工艺流程,销售关联旅游作品;四是进军营开设“非遗课堂”展示地方特色,将锻造精神融入军营文化。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体现价值并主动“借力发力”至关重要。可以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发展规划,申报列入省级非遗名录以寻求更高平台的保护扶持,积极参加各级组织举办的“非遗展示”活动,创新传播方式,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融合旅游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充分凸显自身价值和作用,以期带来政府部门的重视扶持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七、结 语

勉县王氏铁制农具锻造技艺彰显着其魅力和价值,既是当地生产生活所需,又为地域文化独有,散发着传统农耕文明的耀眼光芒,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当地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保护好这门老手艺并让它焕发光彩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勉县文化馆、陕西省文化馆)

参考文献

[1] 崔俊慧,黄淼淼,邵杭锋,等.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以杭州王星记纸扇为例[J].现代商业,2018(36):175-176.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转型发展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转型发展形势下国际市场营销学教学方法
大学本科高年级怠学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川剧活态传承的价值研究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