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伊合璧,丝竹如缕:文化对比视角下的宁夏回族民歌浅析

2023-05-30李欣芮羽陈薇羽田健谭帅孜胡美美

百花 2023年1期
关键词:阿拉伯语

李欣芮羽 陈薇羽 田健谭 帅孜 胡美美

摘 要: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歌资源丰富、体裁多样、内容广泛,是回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本文从民族器乐、音乐调式、语言融合三个维度出发,浅析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比视角下的宁夏回族民歌,并探究其在发扬民族精神风貌、弘扬文化自信、增强大学生思政意识等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阿拉伯语;宁夏回族民歌;文化对比

从唐朝开始,阿拉伯、波斯等地的穆斯林商人陆续来华,在中国内陆定居并繁衍后代,逐渐形成了早期回族。“长于华夏地,根源穆斯林”,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融合影响着回族人民的一生。宁夏回族自治区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要塞以及中阿文明交汇地之一,宁夏回族民歌作为中伊文化交融的见证,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形态。本文试从其历史溯源、时代变迁两方面引入,并从民族器乐、音乐调式、语言融合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宁夏回族民歌:中伊文化交融的见证

(一)历史溯源

回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我国本土所形成的民族。“回族文化是多种文化交流融汇的产物。她是在民族迁徙、流动的大背景下,不同文化的载体通过不断交流、交融,依托于中华大地的水土滋养而生成的。”该民族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在文化形式上吸收了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和阿拉伯文化,最终在明代形成了现今我国生活的回族。正如中华民族共同体下的其他民族群体一样,宁夏回族文化彰显着文化自觉性,保留了自身的特性。

(二)时代变迁

作为回族文化发展演变的重要载体,宁夏回族民歌有着不同历史阶段。按时间先后,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元代到明末清初。在这段时间内我国西北地区“以儒检经”活动深入开展,完成了回族民歌风格从借鉴外来到关注自身的转变,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融。

第二阶段为近代回族新文化兴起到新中国成立前。抗日战争时期,《回民支队战歌》在回族民众间广为流传:“我们是铁,我们是钢,回民支队战士响当当!青纱帐埋伏着我们八路军,抗日救国打败小东洋,让中华挺胸膛!”其歌词流露出浓郁的回民风情与炽烈的爱国情感。“宁夏回族革命历史歌谣最突出的特色是以炽烈的感情唱出了回族人民斗争生活的崭新变化,完全具有新的性质,它已经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三阶段为新中国成立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于1958年10月成立,在时代的热潮之下,回族民歌也积极融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之中,出现了大量新型题材的民歌,其内容气宇轩昂,充满了对于建设国家的热情和希望。在我国的民族政策之下,回族民歌文化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与主旋律相交融。我党在宁夏地区开展民歌编撰收录工作,为宁夏回族民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民族器乐维度

(一)伊斯兰器乐:异域风情

伊斯兰传统乐器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回族音乐的特色。

据《元史·礼乐志》记载,当时进贡的伊斯兰乐器包括“兴隆笙”、乌德琴、胡琴等。“兴隆笙”实际就是当时(公元13世纪)流行于欧洲的管风琴。管风琴是西哈里发时期出现的伊斯兰乐器,阿拉伯人称之为维尔格龙(urghanun)。乌德琴在演奏时用羽毛弹拨,声音清脆柔和,而用手弹拨,声音厚实,比较庄重。它几乎经常是以单音奏旋律、以开放弦追求和声的效果。其音色庄重,作为弦乐器又具有最低音,因此,它不仅作为独奏弦乐器,是阿拉伯乐器之王,在伴奏和合奏的场合中,它也是中心。乌德琴和胡琴在元代的商业繁荣時期逐渐普及开来,演变成一批西域音乐的典型乐器。

因此,宁夏回族民歌孕育于我国西北音乐艺术的沃土之中,无形中吸收与调和了传统伊斯兰音乐元素,具有浓厚的异域风情。

(二)中国传统音乐:丝竹如缕

民族乐器是传统民族音乐中的重要表现载体之一。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下,回族传统乐器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点特征。

第一,吹奏与弹奏相结合。常见的回族传统乐器包括吹篾、筚筚、泥箫、独弦琴等。吹篾又称“口弦”,利用口腔做共鸣腔,并通过气流进出和口型变化调节声音,音色多变,其音袅袅;而筚筚则依靠喉部发声控制,能够发出轻颤尖细的似笛声,有“春天的短笛”之称;泥箫则是参照古代乐器埙制作而成,能吹出音质独特的乐声。这类乐器与我国西域的特色乐器有着很紧密的联系:箜篌,清越空灵,泠泠似雪山清泉之声;筚篥,声悲,凄凉幽咽;胡笳,发音柔和、浑厚,音色圆润、深沉;羌笛,音色清脆高亢,带有悲凉之感。

第二,取材简易,回归自然。宁夏回族人民制作传统乐器常就地取材,利用麦秆、柳条、竹条、芦苇制作弦类乐器,利用黄泥、陶土烧制吹奏乐器。值得一提的是,“泥哇呜”在演奏前可以先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有助于达到更好的吹奏效果。

第三,历史悠久,场景多元。独弦琴又称巴甫,是回族祖传乐器。根据音乐研究者和专家考证,这类乐器应该是由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的;“口弦”这一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先秦至晋代仍称之为“雅乐之器”,唐宋时期称为“铁叶簧”。同时,大部分宁夏回族民歌所用乐器早期用于狩猎、呼唤、传递信息,在与其他民族长期杂居共处、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演奏场景逐渐拓展,成为民歌演绎景象中的重要元素。

三、音乐调式维度

(一)骆驼调:阿拉伯小曲

阿拉伯半岛位于热带沙漠地区,贾西利亚时期流传的主要音乐形式“骆驼调”,即牧民和商旅在广袤沙漠中和着骆驼的行进步伐所吟的即兴小曲。

孕育伊斯兰音乐的社会环境与我国早期回民音乐所处的情景类似,因此大多数回族民歌的体裁篇幅都较短,段落划分没有明显的规律,传颂形式也以吟诵为主。在内容与曲调方面,民俗歌谣占了绝大部分,辅以各类历史传奇、乡间小调和诗词等,吟唱起来朗朗上口,婉转动人。以早期回民歌谣《清泉当当》为例,该曲调颂扬清泉之甘美,呈现出了西北地区的生活风貌,与骆驼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五声调式与中原民歌

一方面,宁夏回族民歌的基础旋律以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式为主。例如宁夏部分地区的回族人民在宴会及集会中演唱的民间宴席曲,其曲调强调“宫”“角”“羽”三调式。马冬雅指出,宁夏民歌最常用调式就是中国传统的“宫商角徵羽”及其演变的类型。大多数回族民歌,“其旋律均为中国民族五声调式,曲调产生时间虽不可考,但来自中国民间传统音乐肯定无疑”。

另一方面,早期宁夏回族民歌中包含大量对于中原民歌的借鉴元素。在中国本土音乐影响下,回族花儿既高亢豪放,又不失细腻和委婉,从元代至今,花儿大量借鉴了中国传统曲调五更调。古典音律与民族特色的融合带来了别具一格的民乐风格,以广泛流传于宁夏地区的《习尔林》为例,该曲子在“苏武牧羊”传统乐调的基础上融合了“王哥放羊”的乡间小调,活泼灵动,易于传唱。

四、语言融合维度

(一)阿拉伯语:独特韵味

当我们倾听《古兰经》诵读时,往往被其抑扬顿挫的音韵与乐感所感染。这种感染力的产生与《古兰经》每一节严格的文体风格、独特的韵脚与韵律密不可分,与全文每一节节尾相同韵脚的艺术磁力和艺术效果息息相关。”明朝“禁胡”政策加速了回回语言的汉化进程,但由于中阿长久以来持续性的文化交流,同时受特殊地理位置影响,宁夏回族民歌充分吸收了伊斯兰文化元素,夹杂有大量阿拉伯语直译、音译、意译词语。

宁夏回族民歌中的阿语词源词语主要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是被呼唤语,大量阿拉伯语中的姓名被简化,穿插在回族民歌对唱中。如男人名“尤素福”变为“苏夫子”,女人名“宰那白”变为“奈白子”,使称呼变得十分亲切。第二类是形容词,民歌创作者往往会将阿语中的形容词音译并简化,用于唱词中以细腻刻画人物形象。如“赛赫沃提”意为慷慨、大方,“顿亚”意为“今世”,民歌中常见的“务忙顿亚”指的就是忙于生计。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保留在回族方言中的阿拉伯语词语,都是彰显端正平行、清正廉洁、行善止恶等美好品德的词语。

(二)汉语:儒家文化与写实叙述

一方面,宁夏回族民歌对于儒家文化有一定借鉴。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以集体利益为重,使得中华文化形成了倫理性的范式。“以文学群体言,唐代颇为发达,其中或以政治派别而形成,或以文学旨趣相近而形成,或以时地相近、酬唱寄答而形成。”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又兼之中国古典音律或民间曲调的影响,早期宁夏回族民歌整体上具有言浅意深、平白如话、亦歌亦咏的特点。

另一方面,结合汉语的表达特点,宁夏回族民歌具有极强的写实性、叙述性。其文体丰富多样,包括长篇传奇叙事诗、短篇民情小调、劳动号子与山歌。其运用场景同样多元,往往在回族传统节日之时进行演唱,歌曲多以传奇神话和记录民风民俗为主。在题材方面,除了中国各民族传统民歌中对于生活、神话、情谊的讲述与歌颂之外,反抗封建压迫、畅想美好生活也是宁夏回族民歌的重要内容,这充分展现出宁夏回族人民向往自由、热烈奔放的特质。以民歌《红杜鹃》为例,红杜鹃被回族人民视为象征着爱与吉祥的圣洁之花。该首曲子详尽描绘了女主人公的仪态美,营造出了强烈的听觉体验,并构造了完整的故事情节。

五、结 语

宁夏回族自治区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要塞以及中阿文明交汇地之一,而宁夏回族民歌具有鲜明的文化自觉性与时代变迁性,在伊斯兰音乐风格的基础之上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特色,其创作理念、基本元素厚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在创作过程中自然地保留了大量阿拉伯语元素,是回汉人民共同创造积累的珍贵文化遗产。因此,宁夏回族民歌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阿两种文化的互动关系,正确认识其文化价值有助于发扬民族精神风貌、弘扬文化自信,对于当代青年学习历史文化知识,明确自身定位,增强思政意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北京外国语大学)

基金项目:2022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项目“中伊合璧,丝竹如缕——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嵌与交融探析:以宁夏回族民歌为例”(项目编号:S202210030001)。

参考文献

[1] 丁宏,马越.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回族历史文化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20(2):41-45.

[2] 李树江.宁夏回族民歌初探(上)[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4):6.

[3] 郝军.元代回回国所进乐器论略:兼议伊斯兰音乐文化之东流[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6):103-105.

[4] 周菁葆.伊斯兰世界的乌德乐器(上)[J].乐器,2011(8):70-72.

[5] 胡根兵.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西域乐器[J].中国音乐,1994(3):14-16.

[6] 马晓红.宁夏回族民间乐器口弦的传承与思考[J].大众文艺,2010(18):150-151.

[7] 唐雪梅.《古兰经》语言艺术探析[J].中国穆斯林,2014(2):26-28.

[8] 王伟.唐代关中本土文学群体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阿拉伯语
科技阿拉伯语词汇的构成及翻译方法探析
网络资源在阿拉伯语教学中的应用及成效分析
高校阿拉伯语专业四级统测的反拨作用研究
阿拉伯语基础阶段教学法探究
浅析阿拉伯语语音学习难点及解决方法
论阿拉伯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百年翻译运动对阿拉伯语的影响
国内“阿拉伯语比喻”问题研究
阿拉伯语书籍电子化及其网络销售的项目研究
阿拉伯语书籍电子化及其网络销售的项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