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语境视域下高中新闻阅读教学探究
2023-05-30王成云
王成云
摘 要 高中语文教科书新闻板块教学过程中,需要适应新的变化与目标,牢牢抓住实用性文体的特点,从文本阅读出发,掌握新闻基本构成要素,学会基本媒介语言和运用,能够正确判断和梳理立场观点,在获取鲜活信息的同时进行有效的交流,结合实际生活场景进行初步的新闻写作,在学与练的交融中不断厚实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交流语境 新闻阅读 实用性 实景导入 实操习练
统编必修上第二单元安排的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的新闻板块,包含4篇通讯和1篇新闻评论。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实用性问题特点,加强与现实应用场景的链接,突出交流语境的布设,让新闻阅读教学起到增强高中生媒介素养的重要作用。
一、紧扣实用要素,体现新闻特质
真实性、时效性和公开性是新闻的基本特征,大致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特写、深度报道、调查报告和摄影、漫画共八类。高中语文教科书限于课标和篇幅,选了通讯和评论这两类相对较为常见且易懂的。作为引子,让学生能够由此及彼,一窥新闻全貌,为后续进一步深造和实践打下良好基础。作为“实用性阅读和交流”任务群的一部分,必须突出“实用”,“阅读”和“交流”二者关系,“阅读”是起点,“交流”是目标。在新闻阅读教学中,目前有两种倾向值得关注,一种是习惯使然,采用讲授法,将实用性文体当文学性文体来教,重在寻章摘句,深挖文本背后的意义,对内涵进行过度解读,而忽视了新闻语言简洁明快的特性。另一种是专业使然,难以有所拓展。这两种倾向都容易束缚学生思维,一定程度影响教学效果。
新课标对新闻作品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有三个教学目标:其一,独立阅读并理解新闻文本;其二,学习多角度地观察社会生活;其三,善于学习并运用新的表达方式。因此,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交流讨论,不要怕学生提出问题数量多或角度刁,难以“控场”,要在交流前进行积极的引导,如从本单元“劳动光荣”的人文主题出发,深入体会“泥腿子专家”袁隆平、“一抓准”张秉贵和探索生命边界的钟扬那种忘我劳动的可贵精神,结合高中生自身学习去交流,虚实结合,交流就很活跃。另一方面,要树立教材意识,教材不仅仅是教科书,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材料都应该积极纳入,让新闻阅读教学更加饱满而完整。
二、注重实景导入,凸显交流效益
实用性文体特别是新闻类课文的阅读教学,为何要注重交流语境的营造,主要从生本角度出发,基于两个方面的教学考虑:一是从思维发展水平看,高中生感知和理解事物的目的性和系统性已经逐步清晰和建立,具有较强的抽象概括和逻辑思辨能力。二是从记忆力和注意力水平看,高中生记忆力发展正处于最佳时期,但其记忆方式与初中已有不同,不再依赖死记硬背,更多依靠活性理解和动态把握。因此展示多样化观点的交流模式,更适合高中学段的他们对新闻作品的领悟。
新聞实质上是事实与读者之间的对话。当然,这种对话一定程度要通过新闻文本来连接,但新闻从根源上而言,是对事实的报道,并非事实本身。因此,任何一个读者都可以基于自己的立场和理解,对新闻所报道的事实进行解读。每名高中生作为读者之一,自然也有品评的权利。能够受到关注并给予评论,正是新闻作品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新闻阅读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去做的地方。教师不是给学生标准答案,而是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正如德国学者姚斯认为的那样,文学作品不应是只能仰视不能质疑的纪念碑,只向读者单向传递一种信息,而应为管弦乐谱,边演奏边获取读者新的反馈,才能成为穿越时空、跨越时代的经典存在。要达到这种交流表达的多样性,关键一点就是像新课标中指出的那样,要加强情境化教学,尤其要注重实景导入。
所谓实景,并不是直接将新闻文本所报道的事实搬到课堂,其意为将课堂所学应用到真实场景中去,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创设,即模拟真实环境。教师利用课堂设施如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近期一些关于劳动的新闻场景,区分“工匠精神”“爱岗敬业”“创新精神”等议题,进行交流,或者在教室内由学生进行分组角色扮演,演绎不同的劳动场景,对社会上的一些热门话题进行讨论,如“网络直播算什么样的劳动,有很高价值吗?”“我崇尚什么样的劳动?”等。第二个层面:代入,即走进真实环境。比如直接用校园作为场景,让学生讨论身边优秀教师的劳动价值,还可以抓取身边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如抗击疫情等,进行新闻采写交流,让学生自导自演,找寻答案,教师适时进行引导。这种教学,比空对着教科书交流要有效得多。
三、加强实操习练,提升读写水平
学习不应满足于浅层理解,而要发挥学习者主观能动性,对照原有知识学习积累的感觉和记忆经验,不断挖掘学习内容中蕴含的深层含义,通过实践去探究和强化。可见,学生媒介素养的形成,光说不练是难以达成的,在新闻阅读教学中,要实现高效的知识迁移,必须采取可行措施,将课堂所学内容向实际应用转化。作为高中阶段“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群的首发内容,新闻版块在单元学习任务中专门安排了新闻写作,采写身边的平凡劳动者,且不少于八百字,就是要求加强实操,从“阅读”向“写作”落地。教师在推进这一任务时,写作也要基于交流语境,新闻写作更是如此,从这个角度去开展习练,才能真正有益于学生的读写水平提高。
中外写作教学理论经历了三种范式的转换与进步:“文章中心”到“过程中心”再到“交流中心”,体现了教育界对写作认知的逐步深化。最新的“交流中心”范式认为写作不是个人封闭的创作过程,是一种“自我表达和社会交流”,更加重视视写作的目的意识、读者意识以及社会功能等交流要素,与“文章中心”和“过程中心”相比,该范式格外关注为何写、为谁写、写了有何用等与外界互动的问题。这一范式对新闻写作有着更强的现实意义,新闻互动性、对话性比一般文体强,需突出交流特性,这种特性与一般文体要求的文采飞扬截然不同,它更强调信息输出的反馈率,即“热度”,再妙笔生花。
因此,教师在课堂指导学生进行新闻阅读和写作时,务须抓住两个要点:一个是信息的“价值点”,到底描写对象能给读者传递什么样的有价值信息?一个是描述的“到位点”,新闻稿一般不长,教科书要求的八百字或多一些,要写好一个劳动者是比较难的,写作时必须简明扼要,减少正确的“废话”和过度的“渲染”,让读者看明白并能受到心灵触动,就基本到位了,不需要过多的“浓妆艳抹”。从这两点出发,做好经常性的练习,新闻读写能力就会逐步提升,不断厚实语文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高质量开展新闻阅读教学,要紧紧抓住新闻特质,体现实用价值。在提高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上做文章,充分激活学生的主体思想,积极参与到交流讨论中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立场和观点,最后要将阅读教学成果反映到新闻写作上,通过融入生活的实景化观察和落笔,真正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回路,切实打造高效课堂。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基于交际语境的高中语文统编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JJKZX21-49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通联:福州市福清华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