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振兴问题及其对策
2023-05-30陈丽姝
陈丽姝
[摘 要]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柱。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乡村教育整体面貌虽然大有改观,但缺少质的变化,部分乡村教育依然存在家庭教育不足、学校发展不力、社会重视不够等问题。重塑乡村教育城乡融合发展理念、创新乡村教师发展路径、构建乡村教育支持平台是解决乡村教育振兴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教育振兴;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03-0070-03
乡村教育振兴是改变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和乡村教育发展不充分现象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对于乡村实现持久繁荣具有重要意义,能让乡村学生更快成长,乡村文化得以传承,社会更加稳定。当前,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乡村教育整体面貌虽然大有改观,但缺少质的变化,大多是政策支持的结果,走的是短平快的提升路径,乡村教育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剖析乡村教育振兴中的问题,寻求合理的发展对策,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乡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事项。
一、乡村教育振兴的问题
(一)部分家庭教育不足
1.一些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突出
现阶段,由于从事乡村农业的工作收益比较低下,农民需要外出务工维持生计,导致留守学生问题逐渐加重,已经成为乡村教育中的棘手问题。因为家庭教育环境一般,有的长辈在教育孩子时会溺爱或者走极端,缺少正确的教育和沟通,一些孩子容易形成心理缺失与性格缺陷。较多留守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信不够、少言寡语、心理敏感脆弱等表现,他们学习上缺乏信心、动力不足、自制力不强,甚至沉迷网络等。这些问题制约着乡村教育的发展。
2.一些家长教育观念存在偏差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乡村大学生毕业后难以就业,这使部分乡村学生的家长产生“上学无用论”的错误认识,使乡村学生上学得不到支持。也有某些家长对乡村学校另眼相看,认为只有在城市学校才能享受良好的教育,导致乡村学校生源减少。家长教育观念上的偏差,影响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部分学校发展不力
1.一些乡村教师教育情怀表现薄弱
由于乡村一般经济落后,愿意扎根乡村教育的教师偏少,年轻教师更不愿意待在乡村教书。尽管这些年有特岗、专岗教师招聘,志愿者支教等改善乡村教育的举措,但这类教师大多没有长期在乡村从教的准备,只要期限一到或者机会一来,很多都会通过不同途径转入条件更好的城区学校。虽然教师这种追求上进的想法无可非议,但它加剧了城乡学校师资配置的不均衡性,阻碍了教育公平程度的提升。而乡村教师职业情感淡漠、乡土情怀薄弱、离农倾向严重,则不易产生推动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强劲动力。
2.一些乡村教育质量比较低下
教育质量比较低下是乡村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主要根源在于乡村教师年龄偏大,优质师资稀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理念没有及时更新;师资结构不合理,尤其是体育、音乐、美术、通用技术等小学科的专业教师匮乏,存在一个教师教多门课程的现象;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不多,城乡交流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安于现状的教师较多,整体成长动力不強,专业发展意识参差不齐;教师信息化水平不高,大数据与互联网的应用难以推广,缺乏远程教学辅助,优质教育资源无法及时共享;教学模式简单陈旧,缺乏应有的个性;教学内容缺乏与乡村本土文化的结合,未能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学校文化底蕴不深厚,学科育人功能发挥欠佳;等等。各种因素综合影响,导致乡村教育质量不高。
3.一些乡村教师待遇有待提升
近年来,乡村教师的工作条件、生活环境、福利待遇等方面虽有改善,但还不够,补助力度不大,特别是对年轻教师的住房保障、精神生活、婚恋需求等难以满足,而且乡村学校大多交通不便,难以吸引优秀人才。这也是导致乡村教育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社会重视不够
1.文化教育资源匮乏
乡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和硬件设施相对较差,特别是贫困和偏远的山村地区更加落后。不仅缺少如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等教育场所,而且乡村本身富有特色的文化教育活动不多,缺乏对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文化教育氛围一般,社会教育资源不够丰富,乡村学生的活动需求得不到保障,这些也是限制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2.支持渠道有待拓宽
乡村学校是内嵌于乡村社区的重要平台,乡村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有内生性发展的动力,而且需要学校外部各类主体的参与,营造充满信任、和谐互助的教学氛围,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
二、乡村教育振兴的对策
(一)重塑乡村教育城乡融合发展理念
当前乡村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趋向城市化,甚至照搬城市模式,缺乏“乡村自信”。理念是行为的先导,乡村教育的改革需要教师更新理念,打造有内涵的乡村教育。从嵌入乡村到融入乡村,从碎片改革到统筹规划,倡导城乡融合的教育发展理念,实现城市引领农村,城乡捆绑式、一体化发展。通过整合区域内的教育资源,解决部分乡村教育中资源贫乏、发展失衡的问题,优化整合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实现乡村教育公平化;通过整合家长、学校、社会资源,解决部分乡村教育中学校与家长、社会协同发展缓慢的问题,实现家长、社会参与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引领区域内社会文化方向的发展;通过整合学校与地方资源,改变部分学校发展一贯向政府等、靠、要的现象,依托地域资源,丰富学校教育内容,弘扬地方文化,推动地域经济发展。
(二)创新乡村教师发展路径
1.厚植乡村教师教育情怀
厚植乡村教师教育情怀是推动教师专业成长,驱动教师扎根乡村、奉献乡村的情感内生动力,是打造和稳定优秀乡村教师团队的途径。当前一些教师对乡村教育的认知有偏差,缺乏职业情怀,无论是师范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和考核要求、教师资格制度对教师的评价和认定,还是在职教师的进修培训,大多都聚焦于可以量化的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上,对情感驱动层面的教育情怀缺乏应有的关注,职前职后很少涉及对乡村教育情感的熏陶,难以产生壮阔的乡村教育情怀。因此,乡村教师的发展需要优化职前师范教育的情怀培育,在课程体系、课堂教学中渗透乡村教育发展的价值内涵;加强职后教师培训的情怀渗透,厚植乡村教师教育情怀。教师只有对乡村教育充分认同和热爱,才会对乡村教育发展充满期待与信心,才能产生强烈的责任感,欣然从教。
2.加强乡村教育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薄弱是乡村教育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打通政策壁垒、科学谋划配置、拓宽补充渠道、完善补充机制、优化补充方式、落实地方用人自主权都是乡村教育师资建设的重中之重。乡村教育振兴要关切教师,积极探索乡村教育人才回归策略,补齐短板。如实施公费师范生和特岗教师专项培养计划,支持各地委托高校联合定向培养本土化教师,是稳定乡村教育各学科师资的长远之计;推动“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做好师资的统筹规划,充分考虑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等附加增编因素;扩大教师补充渠道,对符合条件的应届优秀师范毕业生可直接面试考核进入乡村教师队伍,对特殊岗位的教师可适当放宽年龄、专业等条件招聘非师范类毕业生;等等。
3.助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1)深化城乡融合,构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新格局。若干个乡村学校根据自身的意愿及办学理念,可选择一所城区骨干学校组建成学校共同体。这种集团化教育办学机制在各成员校领导班子中重新组建新的管理与决策机构,共同管理监督各个组成校,完善各种管理制度,探索个性化、专业化且适合共同体长远发展的合理举措。骨干校重点承担教育教学理念传授、教学质量提升、教育质量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毫无保留地做好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教师队伍共建、研究成果分享等,从而推动乡村学校与城区学校的捆绑式整体发展。
(2)优化教师培训,赋予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新能量。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着力点,教研部门应针对乡村教师的现状,出台相应的培训措施,推送合适的培训内容,切实解决乡村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
(3)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创造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乡村地区的网络环境及乡村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直接影响乡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程度,也是城乡教育融合的关键因素。因此要通过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提高乡村教师的信息化资源应用能力。依托国家、省、市教育資源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包括乡村地区学校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接入快速且稳定的互联网,推广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应用,为乡村地区师生免费提供服务。
(4)活化校本教研,激发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新动力。乡村教师的发展确实需要环境、外力的有效促进,但乡村教师自我变革、自我创新、敢于追求卓越的信心和勇气才是其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乡村学校要善于凝聚群体专业发展动力,出台相应的教师成长奖励机制,提高其成长积极性。以具体的教研项目驱动教师深入研究,实现人对人和点对点的常态化传、帮、带。
4.完善乡村教师激励机制
大统一的教师职业标准忽略了城乡教师的差距,部分乡村教师受教学获奖难、科研成果少、指标不足等状况的制约,呈现出弱势,导致职称晋升、表彰评审比较困难,这削弱了其教学热情。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为乡村教师在职称评聘、荣誉获取、福利待遇提升等方面提供政策倾斜,这样才能切实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助推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如设置乡村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的单列职数,且岗位不随人走;发放边远学校、乡村学校教师的特殊工作津贴;增设乡村教师每年一次的免费体检、重大疾病住院报销等措施,通过多种优惠政策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
(三)构建乡村教育支持平台
1.丰富乡村文化教育资源
要改变缺少文化教育资源这种困境,一方面,政府要加大相应的投资力度,完善乡村学校的图书阅览室、运动场、音乐室、美术室,推动农家书屋、农业文化博物馆等乡村公共文化教育硬件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乡村学校要善于自我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充分挖掘乡土素材,开设相关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适当渗透当地特色文化,创新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模式,在教学中融入本土独特的乡村文化,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文化民俗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2.拓宽乡村教育资助渠道
(1)优化经费投入制度。采用“均等+补偿”的财政扶持制度,即在城乡学校财政拨款同一标准的前提下,对乡村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给予额外的补助投入;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尤其是进一步加强省级统筹,特别是对一些财政比较困难的县多加支持,保障乡村教育经费的充足。优化乡村教育财政支出结构、完善经费管理制度,给乡村学校更大的自主性。
(2)多元主体协同育人。乡村教育的发展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和社会各界协同推进。乡村教育部门要从本地实际出发,鼓励优秀人才返乡创业,促进生源回流,积极会同共青团、社区、村委会、当地乡贤及慈善机构、当地志愿队、乡村学生的家长及寒暑假返乡的大学生等,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形式提供学生日常、周末、暑期的托管教育服务及开展课外活动等,群策群力共促乡村教育发展,为家长解决后顾之忧。
(3)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有性格缺陷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采取科学评估和精准干预措施,保障他们健康成长,提高他们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对有特殊困难的学生优先安排在校住宿,不断推进“照顾有人、亲情有爱、学业有教、安全有保障、活动有场地”的留守学生关爱工作。
(4)完善精准资助项目。加强与民政、乡村振兴等部门的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建立乡村困难学生“一对一”帮扶工作机制,实行“一生一策”分类帮扶和“一人一档”动态管理,完善各级各类学生的资助体系。加强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能力培训,鼓励回乡创业,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纠正一些乡村家长的教育思想。
总而言之,部分乡村教育的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且并非是弹指之间就能解决的,各级地方政府重视是首要举措,教育主管部门倾力是主要举措,人力资源等有关部门协作是必要举措,城乡融合是重要举措。各方通力合作,注重方法、循序渐进,切勿“操之过急”,才能有效解决乡村教育振兴面临的难题。
[ 参 考 文 献 ]
[1] 齐军.农村学校教育资源整合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9(10):1-4.
[2] 牙星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育发展研究[J].乡村科技,2019(1):53-54.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