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踔厉奋发,有我焦作黄河人

2023-05-30杨保红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3年1期
关键词:沁河焦作堤防

杨保红

悬河头,百川口,华北轴。黄沁交汇,人杰地灵。

在古老厚重的覃怀大地上,到处激扬着踔厉奋发的精神力量。

1200多年前,焦作孟州人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称赞柳宗元:“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踔厉风发”这个词由此诞生,后演化出“踔厉奋发”。

一个词,跨越了千年!它,不仅仅是一个词。

它的出现与演变,饱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高度凝练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正如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流入海的黄河。

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息,优秀的焦作黄河儿女,在堵复沁河大樊决口的时刻踔厉奋发,在建设人民胜利渠的过程中踔厉奋发,在建设沁河杨庄改道工程中踔厉奋发,在建设黄河标准化堤防中踔厉奋发,在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踔厉奋发!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发出号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唯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設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至此,“踔厉奋发”在诞生1200多年后,成为最热门的词语,成为新时代的最强音。

踔厉奋发,有我焦作黄河人!

在焦作黄河河务局全体职工大会上,局党组明确要求:要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团结带领全局党员干部职工,踔厉奋发、埋头实干、善作善成,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有新担当、新作为。

跨越,再跨越!奋发,再奋发!

踔厉奋发,一个延续了千年的词语,一个饱含着文化自信的词语,一个被中华儿女不断赋予丰富内涵的词语,也成为焦作黄河人不竭的力量源泉。

踔厉奋发,底蕴何来?家国黄河,赤子情怀。

史书曾这样评价焦作人:风气液而不流,人文朴而不野。

原来,踔厉奋发,是刻在焦作人骨子里的精气神,焦作黄河人自然秉承着这种气质。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在覃怀大地取得成功,将踔厉奋发、劈山导水的英雄气概根植于覃怀大地;“踔厉奋发”的创造者——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时刻铭记文以载道、道济天下的责任,终生未曾松懈。

在历史长河中,无数风流人物竭尽才智,踔厉奋发,在覃怀大地上兴利除害。

汉魏时期的河内典农司马孚,经过认真考察,认识到引沁渠口的木门枋容易腐朽,于是“夹岸累石,结以为门,用代木门枋”,改进了农田灌溉设施,造福人民。这条被称为秦渠的灌区,经历代整修,唐大和七年(833年)节度使温造重修枋口堰,曾灌济源、河内、温县、武德、武陟田5000余顷。

踔厉奋发,为覃怀地区兴修水利者,还有万历年间河内令袁应泰。

为引沁水灌田,袁应泰亲赴河源调查,发动两县上万民众,凿山开洞穿渠,“坏山为穴,工卧而凿之,渐下而蹲,渐下而俯”,遇“横山而卧,形若大屋”的巨石,袁应泰组织群众“先之以烈火,继之以利锤,锤而火之,火复锤之。”经过“三年如一日,众人如一心”的战斗,终于凿透山石,建成长40余丈、阔8丈的输水洞,极大改善了引沁灌溉条件。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八月,河决武陟马营口,水入张秋,淤塞运河粮道,震惊朝野。清代被百姓呼为“青天”的陈鹏九月往视武陟县马营决口,上疏请开两条引河分泄洪水。他奔走河道工地两年,上疏7次,三至武陟。决口屡合屡决,他竭尽精力,常立风雨中,有时整日不食。最后一次合龙时,陈鹏痛哭流涕,指天发誓:“不成功即以身殉。”官弁民工感奋,拼死效力,卒告成功。然陈鹏已力竭病剧,竟卒于武陟工地。陈鹏灵柩初厝南北坝尾,宫弁、役夫、居民数万人相率绕棺。这是何等的悲壮!

历史似流水,情怀如磐石。数典治河名人,浓浓家国情怀早已融入血脉,成为焦作黄河儿女踔厉奋发的原动力。

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黄河儿女为大河安澜,踔厉奋发。

2022年初冬的沁河大樊险工,工程坚固,沁水安澜。

大樊位于武陟县城西10多千米的沁河北岸,是沁河上的一处重要险工、险段,历史上决口频繁。

1948年10月,武陟县解放,冀鲁豫区黄河水利委员会(黄委前身)随即成立“沁河大樊堵口工程处”。1949年2月20日开始堵口,来自冀鲁豫区的专业干部职工、焦作当地的革命干部,冒着寒冷连续奋战近3个月,5月3日,口门合龙。

新时代的焦作黄河儿女不惧艰难,踔厉奋发,形成了“特别能战斗、特别敢创新、特别重落实”的优良作风。

从能战到必胜——特别能战斗!

从“三年两决口”到岁岁安澜,从“忧患河”到“幸福河”,纵观焦作治黄史,处处散发着“特别能战斗”的耀眼光芒。

“土牛搬家”战胜超标准洪水。1982年8月2日,沁河发生4130立方米每秒洪峰流量,右岸五车口段水位超过堤顶20厘米。洪水超过了沁河防御标准,按《武陟县沁南滞洪区方案》可以分洪,工兵部队已埋好炸药。然而,焦作黄河人经过科学研判,决定用“土牛搬家”的办法打子埝,连夜动员20万群众上堤严守,最终战胜了洪水,为沁南群众避免财产损失1.5亿元。

历时53天的抗洪抢险。1983年8月,一场人民治黄以来罕见的大险在北围堤发生。北围堤抢险时间长、险情多、用料多、规模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黄河上最大的一次抢险。

抢险的关键时期,广大军民没人洗过脸、刷过牙,没人睡过一个囫囵觉、吃过一顿像样的饭。不少人在石料上、柳料上,在蚊虫叮咬下裹紧雨衣打个盹接着干。困倦难挡、极度疲劳使许多同志手脚不听使唤,脚下绊到一块小石头就会重重摔倒在地。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仍然坚持战斗,用血汗筑起一道钢铁长城。

荒滩变作米粮川。1991年,国家兴建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需要移民20多万,其中4.46万人集中安置在焦作温孟滩。温孟滩移民安置区土地大部分是不适宜耕种的沙质土壤,如用于移民安置,一是要解决该区域的防洪安全问题,二是要解决土地改造问题。

当时有人质疑,黄河单位没有承担大型工程特别是改土工程的经验,难以完成这项任务。但焦作黄河人接下了任务。他们发挥黄河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扎营荒滩、风餐露宿,抗严寒、斗酷暑,历时7年,高质量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

战胜2021年罕见秋汛。黄沁相交,如二龙相缠,露出它们暴烈的本性。黄沁二河暴雨洪水交织的险恶情势,在焦作大地并不多见。

面对严峻的防汛抗洪形势,焦作黄河人抱着人在堤在的必胜决心,与凶猛的洪水绞杀3个多月,在应对1982年以来沁河最大洪水的同时,多次应急支援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大沙河、丹河、逍遥河等河流的抢险,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恶仗,涌现了许多敢打敢拼的热血斗士。

在创新中担当作为——特别敢创新!

一路走来,“特别敢创新”的精神始终流淌在焦作黄河人的血液中,前进的每一个脚步都镌刻着创新的胆魄、创新的思维、创新的视野、创新的格局。

发明黄河744型打锥机。从1951年起,武陟县黄沁河堤防普遍开始人工锥探,在锥眼内灌沙,后改为灌泥浆。1974年4月,武陟县黄河段职工曹生俊、彭德钊带领技术人员,成功研制出“黄河744型打锥机”,其工效是人工打锥的10倍。这一机械的发明,使得锥探灌浆成为20世纪后期黄河堤防消除隐患、抗洪能力的主要措施之一,并推广到长江、淮河、汉江等大江大河的堤防上,中国援建斯里兰卡的金沙堤防加固工程也使用过这一机械。

大小组合泥浆泵抽吸加压放淤技术。在大规模放淤固堤过程中,焦作黄河人成功研究开发了大小组合泥浆泵抽吸加压放淤技术,改进了绞吸和冲吸挖泥船,解决了远距离输沙技术难题。该技术除广泛应用于黄河堤防加固、消除背河潭坑外,还成功地运用于小浪底水利枢纽温孟滩移民安置区改土造田工程,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构建“大水政”格局。2019年,焦作黄河河务局正式提出“大水政”格局建设,目标是建立部门联动、密切配合的“大水政”河道管理和水行政执法格局,构建“一个号、一张网、一张卡、一平台”的“大水政”工作架构,健全“河长制”框架内的联防联控机制,联合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公安、法院等多部门,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开展县域融合执法、沁河联动执法和异地交叉执法,构建了“市局主导、县局交叉、内外联动、案件督办”的执法模式,逐步建立了系统内外部门联动、协作配合的黄河河道水行政执法监管防控体系。焦作黄河河务局构建的“大水政”格局被选入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在全国推广。

落实是一种能力——特别重落实!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奔着矛盾和问题去,迎着挑战和困难走,焦作黄河人以“特别重落实”的精神,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

神奇的杨庄改道工程。工程从杨庄起将原3.5千米长的河道上330米宽的卡口、一座险桥置于新建的左堤外,向右开辟的新河道宽800米,解决了汛期壅水问题。1982年7月,杨庄改道主体工程刚完工,沁河就发生了4130立方米每秒的超标准洪水,杨庄改道工程的投入使用减少经济损失1.5亿元,收到立竿见影的奇效。杨庄改道工程的神奇,一方面源于上级的科学预见与决策,另一方面来自于焦作黄河人的说干就干,抢时间、争速度的执行力。

扛起了标准化堤防建设的旗帜。2003年4月,黄河标准化堤防首先在南岸开工建设。当年10月16日,时任黄委主任李国英检查工作路过武陟黄河堤防,看到堤防工程面貌,称赞武陟第一黄河河务局走在了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的前列,扛起了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的旗帜。

武陟标准化堤防建设的经验,就是不折不扣地抓落实,这个过程从1970年开始放淤固堤算起有33年。正是一代代黄河人坚持工程建设高标准,武陟黄河堤防才能以“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的黄河标准化堤防标杆显现在世人面前。

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之后,焦作黄河河务局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锚定幸福河建设目标,部署落实“五河”建设:建设安澜黄河,压实防汛责任、扎实细致备汛,战胜2021年罕见秋汛;建设生态黄河,持续呼吁沁河水资源统一调度受到各级重视,沁河流量保持稳定,区域水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建设美丽黄河,黄沁河“清四乱”活动持续深化,“两河三廊”生态文化示范带持续推进,协助成立了全省首个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司法基地和巡回法庭,孟州采砂点成为黄河河道规范采砂全国第一家试点;建设幸福黄河,服务国道207跨黃河大桥、西霞院穿沁等重点项目,建立五民生工作机制,在全局推广“情暖一线”工作法,开展“四面红旗”评选活动,提高职工幸福指数;建设文化黄河,建设黄河文化融合示范工程,编印历史文化图书,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

踔厉奋发,焦作黄河人何以富有强大的生命力?探源溯流,答案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赓续接力。

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唯时不我待、踔厉奋发,才能乘风破浪、达成所愿。

在“踔厉奋发”的创始地,焦作黄河人谋定而动,在新时期保持弘扬“特别能战斗、特别敢创新、特别重落实”的焦作黄河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笃行不怠!

猜你喜欢

沁河焦作堤防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沁河
副省长贺天才在沁河巡河调研
紧邻堤防深基坑开挖方法研究与应用
临轩听雨
2016年河南省己建成堤防长度
焦作:政府买服务的签约之路
河南省2014年已治理堤防长度
河南省2014年已治理达标堤防长度
焦作将建中部最大绿色涂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