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传统技艺的瑰宝

2023-05-30毛智周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3年1期
关键词:图录技艺黄河

毛智周

传统技艺,即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手工业技术与工艺。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凡种植、织染、饮食、服饰、锻冶、陶瓷、装裱等日常可见的手艺,均属此类。传统技艺不但丰富了社会的物质文明,满足了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而且蕴含了行业规范、民风民俗、地域文化等内涵,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经济价值、艺术价值、人文价值与历史价值。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原大地上的传统技艺,历史悠久而辉煌。从仰韶的彩陶,到商周的青铜,从盛唐的三彩,到北宋的官窑,都凝结了无数先人的智慧与汗水,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时至今日,河南的各种传统技艺继续大放异彩,胡辣汤、灌汤包等特色小吃,闻名遐迩,是重要的文旅名片;信陽毛尖、洛阳制鼓等地方产业,蓬勃发展,助力了乡村振兴;汝瓷烧制、宝剑锻造等千古绝技,再现世间,彰显了工匠精神。截至2022年,河南省已有省级以上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69项,其中国家级13项,省级155项,拥有丰富的传统技艺资源。

为了给传统技艺保留翔实而可靠的一手资料,2017年,河南省文化厅启动了“河南省传统技艺抢救保护工程”,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照“六个一”(为每个项目建立一套纸质和数字记录档案,拍摄一批项目和传承人专题片,编辑出版一批项目图录和传承人口述史,征集一批实物和作品,建成一批专题展示馆和传习所,培养一批传统手工艺人才)的工作标准,对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调查记录。这本《河南省传统技艺抢救保护工程图录》,即是这一重要工程丰硕成果的集中体现。

《河南省传统技艺抢救保护工程图录》共收录129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国家级与省级两部分进行介绍。每个项目均为独立的条目,条目下依次为项目编号、申报地区或单位、项目概况以及技艺照片,以技艺照片为主要内容。照片选取了数个重要工序的精彩瞬间,按照技艺的操作流程排列,并配有每个工序的专业名称,如“开封第一楼小笼灌汤包子”条目下有“和面”“醒面”“打馅”“下剂”“擀皮儿”“包制”“上蒸笼”7个工序的照片,又如“宋河酒传统酿制技艺”条目下有“踩酵池”“翻酒曲”“翻茬”“通风晾茬”“上甑”“泼浆水”“盖盘”“蒸馏”“看花摘酒”9个工序的照片。全书照片远景、近景、特写交替,人、物,动、静多角度呈现,既简明地展示了每项传统技艺操作流程的实况,使人一目了然,又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与民间韵味,独具艺术特色。

作为从河南走出去的文化爱好者与文博工作者,笔者长期关注着家乡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看到这一“大部头”的图录,笔者既为家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自豪,又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就而感到快慰。而多次披阅之后,笔者深深感到,这部简明而扎实的图录,可谓“图图”珠玑,不仅蕴含着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数载心血,而且在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价值已远超“图录”本身。具体而言,本书的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书的编纂,为传统的手艺保留了珍贵而可靠的一手资料。科学详细的田野调查,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第一要务,也是重中之重,如果不以基本的田野记录作为支撑,未能掌握每个项目的内涵、现状等基本情况,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保护、传承、推广等也就无从谈起。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囊括了百姓日用、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涉及的领域较民间音乐、传统戏曲曲艺、传统美术等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广泛得多;而“技艺”的本质属性,则要求我们既要关注原料、工具、产品等静态的“物”,又要关注流程、工序、技法等动态的“技”,更要关注以“技”整合“物”的传承者“人”,这大大增加了对其进行田野调查的难度。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专业团队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共完成129个(传统技艺类)项目及133位传承人的拍摄采访工作,采集图片9344张,193.94千兆;视频素材6017.66千兆;采访录音8705.15分钟,58.16千兆”。这浩如烟海的田野调查资料,其价值自不待多言,仅本书所收录的近1000张照片,就从器物、材料、流程、操作者等多个角度,对129个项目进行了全面而广泛的展示,全过程记录了技艺的诸多操作细节,实现了“物”“技”“人”的有机融合,为深入开展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的行业、民俗和地域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最为真实而丰富的田野记录。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由本书的精彩内容,可以推想,“河南省传统技艺抢救保护工程”的全部成果,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量的无价之宝。

第二,本书的推出,将有效推动中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推广。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它不能像文物那样陈列在博物馆中供人追忆历史,而是要“活在当下”,在当代社会继续保持活态,因时而变,实现长期的存续与传承。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于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有效传承与合理利用,有着天然的优势和独特的价值。如《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所言:“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力,发现手工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助于促进就业,实现精准扶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传统街区和村落活力”。河南诸多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论是闻名遐迩的钧瓷烧制技艺,还是鲜为人知的古代青铜器修复技艺,或是濒临失传的手工造纸技艺,都在本书中有着一席之地,这种全面地收录与集中地展示,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原传统手艺,无疑是最好的宣传,并将助力其传承与发展:学者利用本书,便于了解河南传统技艺的面貌与现状,为其保护与传承提出合理的建议;主政者利用本书,可以掌握辖区内传统技艺的基本情况,科学制定开发利用及产业扶持等相关的政策;教师利用本书,能够在家乡的传统技艺中发现教育资源,就近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教学活动;旅游者利用本书,方便在游览的同时购买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助推文旅消费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这本高质量的专题图录,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发挥巨大的作用。

第三,本书的出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图书的编辑与出版开创了新的范式。以2003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启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及2004年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起点,在近20年时间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著作出现了“井喷”式的爆发。据官方统计,自2001年至2014年,我国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著已达15800余种。时至今日,其数量又不知增长几何!在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著作中,由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主编、用以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成果的图录、图典、选粹类书籍占有比较大的比重,本书亦属此类,但相对而言,这本图录则显得更为独特。目前所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录类书籍,或以地域为范围,汇总了某个地区各个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或选择某个较为知名且具有重要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其进行专门的介绍,像本书这样以某个地区的某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主题的图录,尚不多见。就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图书而言,其内容大多是描述或研究某一项或者某一类传统技艺,像本书这样囊括了一个省级行政区100余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图书,亦是少数。如前所言,对内涵丰富的传统技艺类非遗进行详细的田野调查已属不易,而要将大量的调查成果浓缩为图录出版,则更是一种考验与挑战。由此观之,本书的选题与内容在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籍中独树一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版物的创新积累了经验。

囿于笔者的学识与眼界,难以全面评价本书的价值与意义,以上所谈仅是笔者感受最深的几点。当然,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129个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仅分为“国家级”与“省级”两个二级目录,未能进一步细分,排序亦缺乏较为合理的逻辑,令人在阅读过程中时常有跳跃之感,又如定价较高,不够“亲民”,限制了本书在传统文化爱好者当中的传播等。

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提出要以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为主题主线,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创新黄河文化传承利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等方面作出部署。河南地处黄河流域中下游腹地,是黄河文化带和黄河文化公园的重点建设区,中原大地上琳琅满目的传统技艺,千百年来受到了黄河文化丰厚的滋养,在当代也必将为黄河文化的振兴发挥新的作用。《河南省传统技艺抢救保护工程图录》一书,在大规模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首次将黄河工匠的瑰宝——河南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方位的汇总与展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成就,也将推动黄河文化建设在“十四五”期间落细落实,见行见效。本书为河南乃至我国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護、研究、传承、创新等工作开启了新的篇章,期待今后能够涌现出更多出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著作,也期待“河南省传统技艺抢救保护工程”的全部成果能早日以公共文化资源数据库的形式,呈现给社会大众。

猜你喜欢

图录技艺黄河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邯郸学院藏太行山文书图录选(16)
邯郸学院藏太行山文书图录选(19)
邯郸学院藏太行山文书图录选(14)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黄河』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2《步辇图》:初唐汉藏关系图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