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课是如何“炼”出来的

2023-05-30胡志峰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资料语文老师

胡志峰

一名优秀老师的标准是什么?可能会有很多评价指标,但我觉得,最核心的是能把课上好,能上出好课。好课是如何形成的呢?尽管有很多竞赛会推出很多速生好课,但我们都不能否认,好课是“炼”出来的。这个“炼”,就如同太上老君八卦炉炼丹一样。欲“炼”好课,先“炼”好师。在读了《余映潮给语文教师的80条建议》一书后,我更坚定了这一观点。虽然书中说的是语文学科,但对其他学科来说道理也是相通的。且看余老师是如何“炼丹”的吧!

一、“炼”就韧性

套用一句话,上一节好课不难,持续不断地上好课很难。余映潮老师无疑就是持续不断上好课的那个人。这源于余老师对教育、对语文教学的韧性。那么这种韧性是如何“炼”就的呢?从书中,我看到了以下这几点。

理想的“持守”。其实我拥有余老师多本著作,这本书只能算是众多著作中新出的一本,而且本书集中反映的是他在退休多年以后对语文教育的新思考。然而,他何以在退休多年,依然能够笔耕不辍,依然能够紧跟语文教育改革的新步伐,甚至引领语文教育的改革?这源于他对语文教育的坚守。他曾说:“热爱心中的语文教育事业,扎扎实实做一点学问,练一点本领。”正因为如此,余老师从教几十年后,岗位退休而语文教育理想不退休,并且在退休后依然在语文园地里默默耕耘。

积累的持续。余老师说:“善于积累的老师是思想活跃、关注自身发展的老师。”这是他的经验之谈。他在分享自己的经验时,说到自己坚持订阅语文教学期刊几十年,并且在阅读的基础之上,分类做读书卡片,形成了学术资料的积累。他认为“拥有大量的专业的学术文献资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同时,他还强调做学习随记和思想随记的重要性,要把读书与教学过程中所思所得所悟随时记下来。这两种资料积累多了,为他的教学设计优化与创新奠定了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用一生去备课”,而余老师就是在几十年如一日的积累中实现这一主张的。

研究的持久。积累资料固然不易,然而徒有资料不过是个摆设。我们来看余老师是如何利用资料做研究的:“国内数种语文刊物的历年精美文章的目录,被我分门别类地收进各个专题研究的目录卡片中。”“这些卡片的类别划分细密……每一小类都拥有大量的资料目录。”以他撰写《最后一课》说课稿所参考的资料目录为例,“从1991年到2008年计18年,共辑有15条目录,其中有不少是语文界名人的作品”,余老师研究时间之长、研究资料之广可见一斑。如此研究下来,教学设计质量如何不高?有了好的教学设计,何愁没有好课呢?

实践的“持行”。余老师从1982年起开始做教研员,直到退休。对于长期从事教研工作的人来说,有一流的教研水平和一流的写作水平本就不易,然而他还有一流的教学艺术。这可不是纸上谈兵可以得来的,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并且非一日之功。他在书中谈到的阅读教学创新10条、统编教材运用10条、作文教学探索10条等等,都是他在教学实践后形成的成果。其实我们如果有心,会发现他还有大量的教学实录待出版,还在全国各地上过很多公开课、示范课,以一名资深教研员、一名功成名就的老教研员尤其是退休老人的身份。从这一点上来说,他是个“另类”,但也看出他的底气。底气展现的是底蕴,底蕴是在长期实践中凝结而成的。他的“板块式教学思路”就是长期实践后的产物。

二、“炼”出本领

要上出好课,那是要展现综合实力的。一堂课看似是45分钟,其实要提前练多种功夫,而且是长时间才能“炼”成。

苦练基本功。要上好课,首先要苦练研读教材的基本功。现在现成的教案固然不少,但我们恰恰就是在既有的教参面前丧失了基本的能力,似乎没有这根“拐杖”就走不了路。其实没有一个无论什么课堂都通用的教案,任何教学内容都必须经过教师的重构后才能恰当地呈现。研读的方法不细述,但其核心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也就是对教学内容要理解透彻,在教学时却要用最有效的办法传授。这就是一个重构的过程。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我们对所要教学的内容都必须依据学情、教情进行个性化的重构,而且要尽可能摆脱已有教学设计的束缚。在很多教学竞赛中,选手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就是练就了这样的基本功。同样,余老师之所以敢于到全国各地去上公开课,也是练就了这样的基本功,因此课堂才能深受欢迎。

磨炼学习功。教师是教书育人的,教育是常新常活的。教师的储备必须保有“源头活水”,教师才能做到“用一生来备课”,啃老本的人肯定无法适应课堂的需要。学习功如何修炼?我们且看余老师是如何做的:一是精读学术著作,提升专业素养。如他反复阅读《写作艺术示例》,既学到了写作艺术的知识,又提高了阅读鉴赏水平,对阅读与写作教学帮助极大。二是向名师进行跟踪式学习。如他长期跟踪研读于漪、钱梦龙、宁鸿彬、胡明道等语文名师的论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主问题教学设计”“板块式教学思路”。学习不是简单的阅读,而是在占有材料后进行吸收与内化,用余老师的话说,是“长期研读,反复品味”,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并创造,也就是在“淘金”后再“炼金”。

勤练表达功。好课也必然是有教学艺术的课。好的内容要用好的形式呈现,所以一名好老师,必须富有课堂表现力,展现文字表现力。虽然这本书无法为我们呈现课堂现场,但我们可以透过文字看到生动的课堂。80篇文章中有大量丰富的课堂片段,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呈现的是灵动的课堂,让人羡慕。至于说文字表达力,当你读到余老师的文字时,一切尽在眼底了。

三、“炼”成慧眼

余老师为本书写了自序,名为《做一名智慧的语文教师》,他反复强调“智慧”。我以为,做智慧的教师,首先要“炼”成一双慧眼。那么什么才叫慧眼呢?

善于发现。发现什么?发现我们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要不断发现与认识自己。80篇文章,就是80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个人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是不会对自己身边这些习以为常的东西予以关注的。余老师所说的定向收集资料,就更需要善于发现。如他曾用10年的时间跟踪高考语文的语用型概括题,去研究出题者对学生能力的考查点,终有所获。正因如此,他的教学设计更具有针对性,他的课堂更有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如此,何愁没有好课?

善于思考。当一个教书匠很容易,当一个传声筒更容易,但当一个好老师、上好每堂课就不容易了。用一生来备课,其实就是用一生来思考。发现了问题如何解决?我们要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余老师最擅长的就是做专题研究,对一个问题,充分学习别人的经验,再结合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们前面说的“主问题教学设计”就是这样形成的。再看看余老师在书中提出的“文本细读十法”,其实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路而形成的。

善于变化。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好课堂绝不是模式化的,而是灵动多变的。我之所以说是多变而不是创新,是因为教学方法其实都已经存在,但因為思维的固化或懒惰,我们常常会固定于某一种或几种方式。但好的课堂是“活”的课堂,教师活用教材、活用教学策略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可以使课堂活起来,训练内容也活起来。这个“活”就是根据实际的情况而变化的。如余老师在《陋室铭》教学中就用了多种方式,把它变成语言训练课、学法实践课、综合训练课、趣味阅读课等。一文多教、一段多练,其背后是余老师敏锐的洞察力。

当然,想用短短的文字把余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精髓展示出来,显然是不可能的,其中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无法一一谈及。我最后还是借用余老师的一句话:“磨炼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你的高度。”没有八卦炉中的磨炼,就不会有从普通眼睛到火眼金睛的蜕变;没有九九八十一难的磨炼,就不会有从孙悟空到斗战胜佛的蜕变。同样,没有对教师专业素养的长久修炼,就不会有好课的精彩纷呈。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教学研究室)

猜你喜欢

资料语文老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