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荣誉不等于名誉

2023-05-30杨林柯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名声名誉特级教师

杨林柯

传统社会中的教师,被称作“先生”,是很受尊重的角色。我之所以喜欢“先生”这个称谓,是因为这个称谓在表达尊重的同时,也有学生与教师在知识和真理面前平等的意思:教师只是比学生早生了几年而已,面对无限的时空和无限的未知,其实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假定每个人都可以活到八十岁,那么,教師和学生只是占有的时间段不同而已,只有先后,没有高低。那么,教师在尊重学生、尊重知识的同时,是不是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呢?

近些年,学校的各种评优、各种竞赛一阵又一阵,教师们为了自己的荣誉也展开了各种竞争。但我们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个别教师获得的荣誉一大堆,而业界对其评价并不怎么样。原因在于,这些教师可能把精力过多地放在追求荣誉上,而忽视了名誉。

荣誉和名誉其实不是完全对等的。

荣誉往往是某个组织或某次活动给出的短暂性的认定,是单向的,其一般有具体的证明物,比如证书、奖牌、奖杯之类;而名誉是社会对一个人全方位的认定,不仅体现一个人的学识、能力、责任心,更着眼于一个人的品行、价值追求。可以说,荣誉是正式的褒奖,名誉是无形的鼓励;荣誉是暂时的,名誉则是长久的。

名誉和荣誉经常被混为一谈。

我们不妨做一个经济学上的类比。名誉相当于一个东西的价值,它是外界对这个东西本身的肯定,是一种特殊的品质;而荣誉却相当于一个东西的价格,它是一种市场认定,随市场行情在不断变化。人们看重的可能是某种荣誉,但真正能够让人受到尊敬的则是一个人的名誉,比如文凭、职称是一种荣誉,而水平高、实力强则是一种名誉。虽然两者都是外加的,但荣誉往往是一种团体认证、官方认证,而“名誉”则是一种个体认证、民间认证。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的荣誉是靠自己的本事打拼出来的,是自塑的;有一些人则是靠别人外加的,源于外在的“赏赐”,甚至有人为了获得荣誉而不惜牺牲名誉,以自己的人格、尊严为代价,这就有点买椟还珠了。

不管荣誉还是名誉,都是一种“名声”,一种包装,二者都会出现名不副实的情况。荣誉尤其可疑,因为它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学认定,遵循人际关系逻辑,并不一定是完全公正的,每个人对它的理解不同。当然,有些荣誉的获得确实是因为工作中表现出色,是干出来的,但有些就不一定了,情况不同,也不能全盘否定。

我曾经和某著名文史学者(也曾经是教师)一起聊天。他经常到全国各地做讲座,也多次给特级教师讲课。我问他如何看待特级教师这个群体,没想到他对这个群体评价并不高。他的原话我不写出来,担心会引起一些特级教师的不悦,但也希望更多的普通教师有一种心理平衡:即使是特级教师这个群体,也和社会其他群体一样,是参差不齐甚至鱼龙混杂的。

我想说的是,名利的法则不是教育的法则。教育是根的事业,守望三尺讲台,看住一方麦田,有个心灵家园,这都不是世俗功名可以简单证明的。

有个词叫“安分守己”,在当下,它应该是个褒义词,而不是贬义词。因为在这样一个时代,安于本分,守住自己,是需要修炼的,而追名逐利则是生命的一种本能。

做教育要沉下去,低下头,像根一样生长,不要像浮萍,老想冒出来漂在水面上。教育者需要合作,需要互动,需要分享,因为教育不是江湖。把教育当江湖的人,不小心就把教育捣成了糨糊。

任何行业都要靠大量的普通人,教育也一样。大量的普通教师才是教育依靠的对象,而不是各路“名师”们。

当然,普通教师追求名声也没有什么,毕竟生命也需要一些包装,需要一些价值符号,但切不可为了外在的东西而忽视了自己作为一个教师的本分。名也好,利也好,都是生命的堆积物,在生命的一定阶段追一追名与利也有好处。但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生命的全部,一定有比名利更有价值的东西。

其实,真正有名的人往往躲避甚至厌弃名声,他们往往为名声所累,比如托尔斯泰。思想家笛卡尔就说他痛恨名声,因为名声夺走了他最为珍贵的精神的宁静。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我攀上高峰,发现在名誉的荒芜不毛的高处,简直找不到一个遮身之处。

山峰,对别人可能是一种风景,对自己则是一种高度和挑战。名声是一种外包装,它与货物的质量没有太大关系,一个真实的人永远活在他的名声之外。学校不是名利场,是培养人的地方。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教育者应当首先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时间是无情的,它会淘汰一切毫无价值的东西,也会把最有价值的东西保留在历史深处。在“荣誉”的泡沫之外,还有个“名誉”的天平。

不管是做教师、做医生还是做什么其他职业,最终都是做人。真正的丰碑是在人心之上的。

猜你喜欢

名声名誉特级教师
名声和荣誉
特级教师批作文
特级教师批作文
为名誉和土地而请愿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谁是“名誉镇长”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孔雀爱羽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
两亲家之间的名誉权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