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晖园里悟师道

2023-05-30冒继承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春晖丰子恺朱自清

冒继承

走进浙江省春晖中学,对于我们江苏省首届领航名师培养对象一行来说,不啻一场朝圣之旅。

这是当年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李叔同等先贤创办或曾倾力执教的名校。学校占地500余亩,建筑错落有致,多在三层以下,加之学校又东南临白马湖,给人以极大的开阔感。学校的布局往往会影响师生的格局,学校创始人经亨颐先生就认为:“地理环境,和人生有极大关系。”历史上一些皇帝昏聩无能、没有作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童年时整天生活在逼仄的宫中,如鲁迅写的“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他们如此胸襟与眼界,又怎能“观天下”“看世界”?显然,春晖中学的创办者对此是有所警觉也是有所考量的。当年朱自清先生来春晖执教,就感叹“湖有这样大,使我觉得自己小了”,颇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蕴。相信每一个春晖师生,都会有这样的慨叹,也会这样胸襟开阔。经亨颐先生“眼光放得大,度量放得宽”的勖勉与良苦用心,已经融入了春晖师生的精神血脉。

我们参观校史馆,访谒春晖名人园。在象山脚下,一条当年不宽、如今已是柏油铺就的小路边,依次是李叔同的禅房、丰子恺的小杨柳屋、朱自清的故居,以及夏丏尊的平屋……这些今天如雷贯耳的大师们,都是当年春晖中学的老师。同时,学校还先后邀请了何香凝、黄炎培、张闻天、叶圣陶、俞平伯、王任叔、胡愈之等前去讲学,一时群贤毕至,星光璀璨。春晖中学也因名师咸集而声名鹊起,名扬四海,赢得了“北有南开,南有春晖”的美誉。

穿行于一间间名人房舍,便是穿越一段厚重的教育史。春晖历史上的一位位名师,在我们的脑海中鲜活起来,也让我们一行对教师尤其是名师的成长有了更多的思考。

名师的成长,需要极强的使命感和发展内驱力。当年在春晖执教的名师们,不因学校的初创、条件的限制、地域的偏僻而心存芥蒂。因为新建学校的条件限制,很多庶务需要教师自己动手劳动,经亨颐先生就要求所聘教师须“会劳动,会研究”。但这并没有影响老师们潜心于教育,醉心于学问,倾心于发展。丰子恺先生在这里,从描绘校务会议众人像开始,打开了漫画创作新天地。朱自清、夏丏尊一起在这里研究文学、语文教育,进行文学创作,夏丏尊先生的译作《爱的教育》就是完成于春晖。除了个人的专业发展自觉,这些“大先生们”对教师的职责、教育的使命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和担当。夏丏尊在《春晖的使命》一文中,以诗歌般的语言,饱含激情地写道:“使闻得你钟声的地方,没有一个不识字的人。”“竖了真正的旗帜,振起纯正的教育,不是你所应该做的事吗?”朱自清在《春晖》发表的《教育的信仰》一文中也强调:“教育者须先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使命召唤发展,发展方能担当使命,形成内外合力的良性专业发展生态。

名师的成长,需要提升综合素养。当年的春晖名师,并非只是如今学科意义上的教师,他们每一个人都既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素养,更有着跨学科的修养。夏丏尊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后改名为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今为杭州师范大学)担任通译助教,为学校的日本教员翻译讲义和上课内容,不久后又兼任了舍监和国文教员,这就相当于教我们现在的外语、思政、语文三门学科。丰子恺在春晖中学担任的是音乐和美术教员,同时,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刘熏宇是春晖中学的数学教员,但是他和夏丏尊合著《文章作法》,创作散文集《苦笑》,完全超越了诸多优秀语文老师的高度。所以,和这些“大先生们”相比,我们今天谈教师发展,有时候仅仅窄化为“专业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叶澜教授说:“没有专业是不行的,没有专业你连讲台都站不住。但是仅仅有专业,肯定也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教师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跨学科主题学习”已经纳入学习任务群。“一个完整的人的生活是不分科的。”因此,无论是从历史上春晖中学的名师发展的经验来看,还是从教师、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来说,我们对当下基础教育教师素养的培养,以及教师研训工作都应提出更高的要求:既需要进一步探索跨学科研修等新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同时又要将这种综合素养发展到很高的高度。朱自清先于春晖执教,然后受聘清华,而今天基础教育中的语文老师,又有多少能达到这样的学养?

名师的成长,需要团队的力量。“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群体为个体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不竭的动力。夏丏尊在《春晖的使命》中就倡导“多方接引同志,使你的同志结合在质上更纯粹,在量上更丰富”。春晖中学当年群英荟萃,无疑构建了“质纯量丰”的名师发展共同体。在鲍曼看来,共同体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我们彼此信任、互相依赖。无疑,春晖名师群体恰是如此:大家在这里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互相帮助,共同走向成为大师的道路。这样的温馨与依赖,體现在他们生活与执教的点点滴滴。比如,朱自清接到夏丏尊的邀请信后,欣然于1924年春前往春晖中学执教。为了照顾朱自清,夏丏尊把自己教的一个班的国文课让给了他。朱自清第一天上课,夏丏尊不仅亲自带他进教室,还向初二年级的学生们介绍:“朱先生年龄比我轻,但学问比我好。上学期我已介绍几篇他所写的文章给你们看,不是都觉得很好吗?现在请他教你们这一年级,我仍教一年级。”他的一番话让学生对朱自清肃然起敬。面对夏丏尊的这般谦虚、盛情,朱自清内心感动至极。他觉得如此信任、推崇自己的夏丏尊,实在是难得的知己,因而更加敬重夏丏尊,更加觉得要以出色的教学来回报这位好友。朱自清和夏丏尊合作,将鲁迅的作品以及《虞初新志》和《白香词谱笺》中的优美古文编为教材,使学生获得了更好的文学教育。他们也是邻居,经常一起畅谈文学、纵论教育。在这里,朱自清享受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间纯真的情谊,使他觉得这段日子是“一生中难得的惬意时光”。再比如,在朱自清、夏丏尊的鼓励下,朱光潜在春晖写成了他的第一篇美学论文《无言之美》。此种氛围,此种境界,无怪乎叶圣陶慨叹:“我们这些人在意趣上互相理解,在感情上彼此融洽,大家愿意认认真真做点儿事,不求名,不图利,却不敢忽略对于社会的贡献。”

名师的成长,需要有力的保障。当年的春晖中学,在提高教师待遇和保障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按常理,依照当时的情形,地处乡村的春晖中学,显然难以吸引优秀师资前来任教。但是,春晖却汇集了诸多名师大家,他们有的甚至自愿放弃政府官员、大学教授、书局编辑等职务,一路风尘仆仆,前来就职。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下得来,留得住”?除了前面所讲的使命担当、学术氛围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为老师们解决后顾之忧。当年先生们的束脩,已经足以维持一家人小康水平的生活。而学校还为这些老师们提供了或是集体宿舍的“曲院”,或是像丰子恺“小杨柳屋”这样的独门小院,真正让老师们“以校为家”,扎根春晖,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投入学术、投身发展。朱自清在《白马湖》中这样记述:“我们几家接连着,丏翁的家最讲究。屋里有名人字画,有古瓷,有铜佛,院子里满种着花。屋子里的陈设又常常变换,给人新鲜的受用。他有这样好的屋子,又是好客如命,我们便不时地上他家里喝老酒。丏翁夫人的烹调也极好,每回总是满满的盘碗拿出来,空空的收回去。”这样的保障,让这些先生们家在春晖,心也在春晖。这对当下“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来说,依然有着极好的启示作用。

“圣,通也。”走进春晖园的朝圣路,也是我们一行人所寻觅的通往名师的发展路。我们深知:与彼时春晖的名师相比,我们还“不能至”,但我们将记住、汲取这一抹“春晖”,永远“心向往之”。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教师发展学院)

猜你喜欢

春晖丰子恺朱自清
清芬正气朱自清
水木荣春晖
春晖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丰子恺的“人”和“文”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唱给父母的赞歌
吴春晖藏石欣赏
朱自清致逯钦立信函之四(1945.6.25)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