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汇黄河 科技报国

2023-05-30赵何晶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3年1期
关键词:黄河科技生态

赵何晶

旭日东升,阳光透过枝叶映照在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黄科院)学术厅古朴的红墙上,“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几个大字格外醒目。与之相呼应的是对面科研楼上“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鲜红标语。

一滴水,见证黄河的奔流,一个群体,展现治黄人的风貌。多年来,一批驻守在母亲河岸边的科研工作者,植根黄河,深耕流域,用数据说话,以科技支撑,为黄河的岁岁安澜贡献着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他们更是紧跟黄河保护治理,紧盯治黄难题科技需求,破解“卡脖子”技术,努力在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中书写辉煌篇章。

智库之智

全方位支撑治黄中心工作

2021年10月27日,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最严重秋汛洪水安然入海,黄河人在同这场洪水的战斗中宣告全面胜利。胜利的背后,是黄河科研工作者的日夜坚守。

黄河沿岸,有40多个工作组、100余名技术骨干连续开展跟踪观测和现场查勘,研判调度方案;10余名抢险专家驻守现场指导工程安全度汛;两批次、68名突击队员奔赴防汛一线,日夜轮班参与工程巡查和抢险。

黄科院本部,更有防汛科技支撑组滚动分析和跟踪研判,为调度方案提供最精准的技术支撑;“三条黄河”联动,利用实体模型预演大洪水演进,利用数学模型实时跟踪计算洪水冲淤情况,二者相互验证,助力水库调度和下游洪水防御。

黄科院每年还会聚焦流域水情、河情、工情变化和黄河保护治理重大热点问题,向黄委党组提交一份《黄河年度咨询及跟踪研究报告》。近20年来,这项工作已成为惯例,为黄委党组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支撑。

黄科院积极开展宁夏、内蒙古、山西、山东等省(区)黄河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超载治理方案的编制,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要求落到实处,推动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问题;参与水资源超载治理方案编制技术要求的编写,开展黄河流域水资源超载治理进展与成效评估等方面的试点研究工作,有效推动了超载地区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编制了黄河流域首家地级行政区“四水四定”方案,即将发布。

在服务流域治理管理能力提升的研究中,黄科院全过程参与黄河立法各阶段工作,完成11个专题研究;全面支撑水利督查工作,累计派出86组次,157人次,督查暗访共计1178个工作日;作为水利部堤防安全管理技术支撑单位,在行业管理办法起草、堤防技术标准编制、水利工程监督检查与整改分析、汛期堤防险情应急处置等各项堤防安全管理工作中開展了大量基础性、开拓性工作,研发全国堤防水闸基础数据库,为全国堤防建立台账,精细化管理;在援疆、援藏、援青工作中全力支援,为边疆水利发展注入科技血液。

10年来,围绕洪水灾害防御、水土流失治理、流域水资源管理等黄河保护治理中心工作,黄科院创新探索,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交上了一份科技兴河的优秀答卷——

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项、课题16项;获得1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其中重点类项目8项;获得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2项、优秀青年基金4项,常规项目18项。

成立3个学会专委会、6个河南省技术研究中心;黄河实验室在“模型黄河”基地揭牌、黄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落户黄科院;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78项……

一批突破性科学成果得以涌现,一片科技创新沃土得以形成。

十八大以来这10年,是我国科技进步最大、科技实力提高最快的10年,黄河科研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赋能之智

新技术服务高质量发展

“流域高质量发展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黄河科研人将目光聚焦实际应用,解决流域发展最迫切的科技难题。

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如何把泥沙变灾害为资源,黄科院泥沙资源利用团队开展持续攻关,形成了“测—取—输—用—评”全链条泥沙资源一体化应用技术,15项技术入选水利部《先进实用水利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3项技术入选水利部《成熟适用水利科技成果推广清单》,获国家发明专利11项;颁布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各1部;发布企业标准3部,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技术已经在黄河、长江、海河、黑河、塔里木河、伊犁河等流域推广应用,正在实施的水利部水利技术示范项目“黄河泥沙资源利用全链条技术”,将开展全链条技术整体推广示范,尤其在运行机制、模式等方面,探索出“可推广、可复制”的有效路径,为黄河泥沙资源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综合利用提供典范。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绿色”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被列为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黄科院开始向着流域生态修复进发。

针对我国西北生态脆弱区的“固结植生生态治理技术”就是一项历经10年打磨,终成环境恢复利器的自主创新技术。

在海拔4000多米的黄河源区、荒无人烟的戈壁、干旱缺水的黄土高原,这项技术让光秃秃的边坡不仅被“固”了起来,显著减少水土流失,更“绿”了起来,成为荒漠高原一道亮丽的风景,获得当地群众和有关管理部门高度好评。

从10年前产生“让西北荒漠披上绿装”的想法,到如今走出一条科技创新的生态治理绿色之路,黄河科研工作者深知,科技创新要“上天入地”——思想可以天马行空,行动必须脚踏实地。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黄科院深刻理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使命,做好水生态学科建设,将江河治理试验中心实体化,承担水环境水生态研究职能。

黄科院先后参与水利部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技术评估和验收、山西汾河“清河行动”等工作,开展全国重要河湖生态水量研究和确定,参与水利部重大科技问题研究,开展河流生态治理方案、水利部示范河湖建设实施方案等编制工作,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

2017年,黄科院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发展理念,推动“智慧黄河”向前迈进,对信息工程中心实行“走出去”战略,在智慧水利领域大展拳脚。

“为建设幸福河装上最强大脑,为黄河安澜构建科技支撑。坚持预字当先、关口前移、未雨绸缪,为防汛应急打好科技前锋。”黄科院自主研发的“黄河智慧防汛平台”实现了数字化场景的“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为数字孪生流域提供强力驱动,并率先在黄委防汛演练中成功应用。先后承担数字孪生小浪底建设、数字孪生南水北调智慧中线顶层设计等大中型项目建设,组织推进数字孪生黄河先行先试项目实施,承担全国首批多个数字孪生流域或工程项目建设、规划设计等工作,赢得行业内外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

围绕流域发展需求,黄科院“四梁八柱”的特色技术体系已经构建完成——在洪水影响评价、水资源论证等4项优势技术基础上研发的8项特色技术,积极推动创新链、转化链、产业链、应用链融合,助力黄河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

发展之智

高站位推动创新突破

党旗在科研一线高高飘扬。

这10年,黄科院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开展制度创新、文化建设等工作,加速人才培养,着力开启黄河科研创新发展新进程。

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科研工作开展到哪里,党旗就引领到哪里”成为黄科院的一种风尚。10年间,黄科院34个党组织、251名党员受到省部级表彰,党建带科研,科研促党建,真正实现了党建与科研生产“双促进双提升”。开展首批“党员科研先锋岗”“科研先锋团队”评选和第三批“科研先锋党支部”创建活动,不断丰富党建细胞,选树个人—团队—支部党建先进典型。

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钻研基础研究,助力优秀科研“苗子”成长,黄科院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了大胆创新。设立基础研究团队,一期资助河流泥沙、土壤侵蚀2支团队,全额保障人员经费,经过3年实践,成效显著。在成功的经验上,二期组建领军、拔尖、创新3个层次的6支基础研究团队,年投入1000万元保障研究。

2020年起,黄科院成立“防汛调度科技支撑工作组”,集结了水库调度、河床演变、水土保持、堤防安全等多专业的技术人员,在汛期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2022年启动“高素质人才培养计划”,选派6名博士挂职河南黄河河务局县局工程师,全过程参与防汛工作,拓展视野、服务基层、增长才干。

10年来,黄科院的人才结构明显优化,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9%,高级职称人员占职工总数的52%,博士占全院总人数的1/4,形成了“部—委—院”3级全覆盖的基础研究团队体系,建成“领军—拔尖—优青”3个梯队的人才培养体系。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黄河科研工作者责无旁贷。为唐代修建的大云寺古塔加固纠偏,为西安市编制水文化建设方案,这些前期积累,为黄科院系统开展文化建设打下了基础。

2019年,黄科院成立“黄河文化研究中心”,提出建设黄河文化“七个一”工程的目标,发挥科研机构优势,在黄河流域发展评估、涉河工程文化价值评估、黄河科普等方面发力。在“模型黄河”试验基地,参加科普研学孩子们神情专注;在“黄河博士讲黄河”的科普视频评论区,满是公众的赞誉;在即将出版发行的《黄河蓝皮书——黃河水利与流域绿色发展报告》、科普图书《九曲黄河万古流》《黄河生态纵横谈》和即将发布的河南省地方标准《涉河工程水文化价值评估规范》的文稿中,饱含创作者对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的责任与使命。

黄科院将始终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弘扬传承科学家精神和水利精神、黄河精神,深入推进“智河”战略,加快“规范管理、统合发展”,踔厉奋发、守正创新,奋力谱写新阶段黄河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黄河科研新篇章!

猜你喜欢

黄河科技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黄河』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