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无产阶级的形成过程
2023-05-30钟义锟汪斌
钟义锟 汪斌
摘 要:以《共产党宣言》为考察中心,将无产阶级的形成过程从纵、横两个视角加以分析。纵向视角:将无产阶级的形成过程理解为一体三面:即把无产阶级的同一形成过程(经无产者—同盟—阶级三个阶段)从三个维度——无产阶级阶级利益、阶级意识、阶级组织——加以解析,在每一维度中又具体分析其形成的各个阶段的情况。横向视角:审视无产阶级形成不同阶段的无产阶级状况,并归纳出各个阶段的重要特质:分裂—联盟—联合。在此基础上从无产阶级形成的表象、关键和未来三个层面进行反思与总结。
关键词:无产阶级;形成过程;反思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1-0035-05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之作,堪称“经”书。其内涵丰富、深刻,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几乎每一马克思主义理论都可以从中找到源头。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毛泽东同志便非常推崇《共产党宣言》。据说他一生读《共产党宣言》不下一百遍,几乎每年都要读几遍,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去翻翻《共产党宣言》。邓小平同志也把《共产党宣言》作为他的入门老师,认为它是“老祖宗”,丢不得。习近平同志也认为《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丰碑,是值得反复学习、深入研究的经典著作。在学界,仅在“中国知网”中以《共产党宣言》为篇名的期刊论文就有3 000余篇,硕博论文100余篇。学者从版本、翻译、传播、私有制、全球化、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两个必然、党建、革命等多个角度对《共产党宣言》进行了研究。但对《共产党宣言》中无产阶级形成过程这一问题,目前学界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一体三面:无产阶级形成过程的多维透析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认为“无产阶级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但他们对其形成过程的论述还比较零散,此处将其零散的论述归纳为三个阶段:作为无产者存在的无产阶级、作为同盟存在的无产阶级、作为阶级存在的无产阶级。在这一形成过程中又伴随着无产阶级阶级利益、阶级意识、阶级组织的演进与变迁。
(一)无产阶级阶级利益的变迁
无产阶级阶级利益的变迁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单个的(经济)利益、集体的经济利益、集体的政治—经济利益。
没有谁是天生的无产阶级,也没有天生的无产阶级的利益。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其最初的表现形式是单个无产者的(经济)利益。在这一阶段,几乎谈不上什么阶级利益,甚至也没有无产者联合的经济利益。单个无产者的(经济)利益主要表现为从农庄分离出来的获得一定政治自由的农民寻求生存的利益,“家长式的师傅的小作坊”[1]中学徒、帮工甚至落魄师傅的利益。随着生产力和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也表现为刚刚降落到无产阶级队伍里来的小工业家、小商业家、小食利者和手工业者的利益[1]。這时,这些无产者几乎没有任何财产,更无将财产用于转换为资本的可能。其利益主要表现为一种求得生存或稍微获取更好生活的利益。
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机器的采用和交通的发展,单个无产者的(经济)利益趋于一致。“机器使劳动的差别越来越小,使工资几乎降到同样低的水平,因而无产阶级内部的利益、生活状况也越来越趋于一致。”[1]机器大生产与分散的手工业相比,将各个单个的多样的利益单一化了,日益降低为只能维持生存的最低限度的利益。这使得无产者们在一个工厂、一个部门里感受到了相同的经济利益。由于交通的发展,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推广获得了更便利的条件。这使得在更广的范围内、更多的工厂、部门的无产者的经济利益趋于一致成为可能。无产者的单个的(经济)利益越来越离不开作为一个集体的经济利益。要想获得单个的(经济)利益,不能不考虑集体的经济利益。这时,无产者的单个(经济)利益逐渐向集体的经济利益转变,并最终不得不通过集体利益表现出来。
无产者集体经济利益的获得,离不开对集体政治利益的争夺。无产者在为争取集体经济利益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若不争取政治利益便不能争得经济利益。经济利益,越来越带有政治利益的性质。无产者必须通过政治的方式才能够进一步保持自己的经济利益。无产者争夺的集体的经济利益逐渐向集体的政治—经济利益转变。这时,无产者单个的利益与无产阶级集体的政治—经济利益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无产者单个的(经济)利益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作为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而存在的。由此可见,无产者的(经济)利益并不是一开始就可以被理解为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只有当无产者的单个(经济)利益上升到无产者集体政治—经济利益的高度时,无产者的利益才被合理地理解为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无产阶级阶级利益的变迁过程,也是无产阶级采取各种形式维护自己利益,特别是组成各种利益团体借以维护无产者利益的过程。
(二)无产阶级阶级组织的演变
为了维护无产者自身的利益,无产者渐次采取了不同的组织形式,依次为:无产者松散团体、同盟(工联)、政党。
最初无产者维护利益的组织团体是一种松散的团体。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说法,“最初是单个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工厂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地方的某一劳动部门的工人,同直接剥削他们的单个资产者做斗争。”[1]这时无产者还带有中世纪工人的痕迹,还“力图恢复已经失去的中世纪工人的地位。”[1]无产者还留恋封建师傅—帮工的团体,但这种团体本身并非松散的,恰恰表现出以师傅为主导的宗法等级的紧密联系。正是由于师傅—帮工团体的存在或说留恋师傅—帮工团体,使得无产者自身的团体处于松散的状态,甚至根本就不能形成无产者自己的团体。情况也确实是这样的,在无产者自身组织发展之前,无产者往往去参加资产阶级的团体。19世纪30年代,法国无产者“他们没有自己独立的政治组织,主要是参加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共和主义组织。”[2]一方面,单个无产者在争取个别经济利益的过程中越来越感觉到无助与无力;另一方面,机器的采用和分工的深入,使无产者之间的利益逐渐趋于一致。这两方面的因素促使无产者逐渐抛弃松散的团体,努力建立更为紧密的无产者自己的团体——同盟。无产者松散的团体向同盟转变。
从松散的团体向同盟转变,无产阶级阶级组织的阶级性逐渐突显。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机器的使用,加上商业危机的影响,“无产阶级内部的利益、生活状况也越来越趋于一致”[1],无产者与资产者之间的冲突表现出两个阶级的性质。“工人开始成立反对资产者的同盟(工联)。”[1]最初是在一个工厂形成工人的同盟,随着交通联系的加强,信息沟通的增多,越来越超出一个工厂的范围而具有区域与全国的性质。同盟主要还是为了争取无产者集体的经济利益,部分地争取无产者集体的政治利益。这种政治利益的界限是以保存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为前提的。同盟是无产阶级阶级组织发展的重要阶段,它表明無产者开始部分地联合起来了。在某种程度上,也被马克思称为自在的阶级。因其不能满足日益觉醒的无产者的要求,不得不向它的更高阶段迈进。
从同盟发展到政党,标志着无产阶级阶级组织的成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1],这等于说,正是因为政党(包括共产党在内的无产阶级政党)使得无产阶级真正形成为阶级。无产阶级政党能够更好地凝聚无产者的力量,实现无产阶级的集体的政治—经济利益,能够把无产者单个利益与无产阶级的利益统一起来,为无产阶级利益的实现提供完备的组织形式,使无产阶级能够作为一个阶级开展自己的行动。可以说,无产阶级政党的出现,标志着无产阶级阶级组织的成熟。由上观之,无产阶级的政党在促使无产者形成为阶级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离开无产阶级政党来谈无产阶级的形成,必定是不充分的。
(三)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形成
不管是无产阶级阶级组织的形成,还是无产阶级阶级利益的争取,都不能没有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参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蕴含在无产阶级阶级形成的全过程。无产阶级阶级意识是无产阶级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其形成大致历经三个阶段,从对单个(经济)利益的意识、对集体经济利益的意识到对集体政治—经济利益的意识。
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最初表现为对无产者单个(经济)利益的意识。无产者对单个(经济)利益的意识最初是通过一些争取个别的经济利益的斗争表现出来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谈到,“最初是单个的工人同直接剥削他们的单个资产者做斗争。他们不是攻击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而是攻击生产工具本身。(1888年英文版—编者著)”[1]这说明,无产者这时还只能意识到为自己的单个的(经济)利益而斗争,还仅仅能够意识到无产者的单个的经济利益。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利益不仅仅只是经济利益,而是以经济利益为主。这可以通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教育、婚姻等问题的论述给予确认。当无产者感到,他们越是努力维护无产者的单个(经济)利益就越是不能维护无产者(经济)利益的时候,他们就意识到需要某种联合。这种联合的意识最初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是对无产者集体经济利益的一种意识。
对无产者集体经济利益的意识,主要表现为同盟(工联)的意识。这种意识是从思想层面凸显阶级性的一种表现,是无产阶级集体经济利益趋于一致性在思想上的表现,是被意识到的无产者的集体经济利益的思想。它的出现表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重大发展,是对竞争背景下无产者的个别意识的一次突破。尽管这种突破主要是自发性的,但它表明无产者已经开始联合起来了。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他们斗争的真正成果并不是直接取得的成功,而是工人的越来越扩大的联合。”[1]无产者在不断地争取集体经济利益的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联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够意识到无产者集体经济利益,对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形成意义重大。但这种意识还具有自发性,也就必然表现出局限性。它的局限性使它不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只能局限于资产阶级统治阶级的意识范围之内。这种意识还不能真正代表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尽管它的拥护者自我宣称达到了这一点。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发展,突破无产者集体经济利益意识的狭隘眼界,甚至突破某种改良性质的无产者集体政治利益意识的界限,向无产者的革命意识进发。
无产者革命意识的出现,即对无产者政治—经济利益彻底的意识,标志着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成熟。在无产者革命意识形成的过程中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其一,是之前无产者对无产者集体经济利益的意识,还包括对部分集体政治利益的意识。其二,是被迫抛入无产阶级队伍的统治阶级,“他们也给无产阶级带来了大量的教育因素(政治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因素)。”[1]其三,能够“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了。”[1]资产阶级思想家加入无产者的队伍,打开了无产者的视野,丰富了无产者的思想,使无产者的阶级意识有可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提高到代表整个历史运动进程的那一个高度。这说明,无产者阶级意识的成熟,不单单是无产者自身的意识自发反映的结果,它还离不开转到无产者队伍中的统治阶级,特别是一些认识了历史运动发展进程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带来的教育和思想资源。二者的相互结合,互动发展,促进无产阶级阶级意识走向成熟,成为对无产者政治—经济利益的意识,也即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意识。由此可见,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形成是一个过程。从无产者对单个(经济)利益的意识开始,经过对无产者集体经济利益的意识,逐渐发展成熟。
以上从无产阶级阶级利益、阶级组织、阶级意识三个方面对无产阶级形成过程进行了论述。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是同一无产阶级形成过程在三个不同层面的展开,是从纵向角度对无产阶级形成过程的多维透析。为了更全面地观察无产阶级的形成过程,有必要对无产阶级形成过程做静态审视。
二、分裂—联盟—联合:无产阶级形成过程的静态审视
无产阶级形成过程可划分为作为无产者存在的无产阶级、作为同盟存在的无产阶级、作为阶级存在的无产阶级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鲜明的特质,与三个阶段相对应分别表现为分裂、联盟与联合。
(一)分裂:单个存在的无产阶级
在无产阶级形成的第一个阶段,无产阶级更多的是作为无产者而存在。无产者的形成比无产阶级形成要早,无产者并不必然是无产阶级中的一员。这时的无产者受其生产方式的制约,其利益更多体现出之前时代的性质,即宗法性质。这时的无产者是各自分散在不同的行会中,或成为城市的无组织的平民。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这些只身流入城市的劳动者根本不可能成为一种力量。”[3]对于城市帮工、学徒而言,他们都以最有利于师傅的方式组织起来,甚至把成为师傅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各个帮工往往围绕在自己师傅的周围与其他师傅的帮工展开竞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工场手工业的产生,无产者开始以织布阶级(與纺织业的发展相适应)的形式存在。在作为独立的织布阶级形成以前,农村中就有“农民为了得到自己必需的衣着而在乡村中附带从事的织布业”[3],这时的农民还不能被看为是无产者,可以被认为是潜在的无产者。由于各地区生产力发展并不均衡,生产方式在一地区内也有所不同。无产者与其他阶级、等级中的成员还处于各种不同形式的竞争之中,无产者本身也存在于各种不同形式的生产方式之中,彼此间的竞争远远大于联合。这时的无产者还以分裂的形式存在,是分裂存在的无产阶级。
这时的无产者因没有共同的趋于一致的利益,也就谈不上组织上的联合。他们能够感受到、切身体会到的是行会、工场对他们的影响。他们的意识还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而成为行会师傅或小工场主的意识。行会在与工场手工业竞争中逐渐没落,“工场手工业还成了农民摆脱那些不雇用他们或付给他们极低报酬的行会的避难所。”[3]在这些农民无产者眼中,工场手工业不是他们要反对的对象,恰恰相反,是他们得于生存或更好生存须臾不可离开的对象。因为流浪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无业人口,他们主要包括从封建旧的体系中脱离出来的封建侍从、军队人员以及因农业改进而被抛出土地之外的农民[3])涌现的大量人口,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无产者之间的竞争。此外,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从城市市民团体中产生的“资产阶级把以前存在过的没有财产的阶级的大部分和原先有财产的阶级的一部分变为新的阶级——无产阶级”[3]。无产者的条件,包括利益、习惯、共同反对的对象等越来越趋于一致,无产者之间的联盟成为必要。
(二)联盟:经济联盟的无产阶级
无产者由个别走向联盟,是无产者自身条件趋于一致的必然结果。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分化,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相互对立的阶级”[1]。对无产者来说,其生存状况不断接近整个社会的最底线,其利益越来越趋于一致。“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增加了,而且结合成更大的集体”[1],这种集体最初的表现形式就是经常性的团体——同盟。在英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工会组织出现在1696年,随着1800年《结社法》的通过而转入地下。直到1824年《结社法》废止,工会活动才有合法的地位。英国工会由于其比较强烈的行会意识而具有保守性。在这种保守性传统浸润下产生的工联思想也主要采取争取经济利益的形式[4]。尽管英国也产生了诸如卢德运动、宪章运动等具有政治色彩的工人运动,但其主流依然是强调无产者为了集体的经济利益而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更多的是从同盟的角度展开论述的,这可能与马克思、恩格斯把英国看作资本主义发展的典型形式有关。
德国(德意志联邦)和法国的状况与英国略有不同。在德国,像英国早期资本主义那样,无产者由于处境的恶化,也出现了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工人运动。但由于德国相对落后的经济状况和保守的政治形势,使它不能产生更多的有影响力的联盟。在法国,对工人利益的捍卫是以秘密的工人组织存在的。这种组织最早是从资产阶级团体中脱离出的,后来,由于资产者及其知识分子的退出,出现了由工人和同工人接近的小资产者组成的秘密组织,如家族社。1837年又产生了著名的四季社,“四季社被摧毁后,在巴黎又组织了新四季社和工人——平等派协会”[2]等组织。这些团体虽然具有政治性质,但往往因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而归于失败。这为后来无产者政党组织及其科学理论的提出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参考。虽然德、法与英国的无产者存在形式有所不同,但这并不是说,德国、法国和英国的无产者联盟会有本质的区别。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德国、法国的推广,必然会产生出更多类似英国的情况,但又带有各自国家不同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因经济联盟形式而存在的无产者,是这一阶段无产者存在的主要特质。
(三)联合: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形成过程的完成阶段的主要特质是联合,其主要表现是: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觉醒,无产阶级内部根本利益的一致,无产阶级有代表其利益的政党。这时,无产者能够作为一个阶级联合起来,即成为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这三大因素一起作用于无产阶级,使得无产阶级能够作为一个阶级而存在。缺失哪一个因素,都可能影响无产者作为一个阶级采取行动。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而产生的无产者的利益的一致性是根本前提;在这一利益基础上产生的为无产阶级利益奋斗的无产阶级政党是其组织条件;在无产者自发意识与无产阶级理论家思想意识的辩证运动中产生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是思想条件。
无产阶级阶级利益的一致,并不是说在无产阶级成员、各个单个的无产者之间没有利益的差别。而是说,无产者单个利益与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之间的关系异常紧密,离开了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无产者的单个利益根本无立足之地。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也只有体现出无产者的单个利益,才能真正意义上称得上是无产阶级。如果不是这样,尽管它可以把自己称为无产阶级,或说随便取一个更好听的名字,但从根本上说,它一定不能被认为是无产阶级。无产者与无产阶级阶级利益的一致,并不会吞噬无产者个人的利益,反而会更好体现无产者的利益,是为了提高、丰富无产者的生活。无产者的单个利益因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的存在而更具有丰富性。但这并不是说要把无产者单个利益居于无产阶级阶级利益之上,它们是共生的关系。当然无产者单个利益与无产阶级阶级利益之间关系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所思考的范围,但他们提出的原则是深刻的!同样,作为无产阶级利益代表的政党与无产者个人的关系也有类似的情况。这就需要无产阶级的政党不断在代表无产阶级运动的历史进程大趋势的同时,用“绣花”般细致、认真的态度去处理好无产者单个利益与无产阶级阶级利益的关系。
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形成,也不意味说无产者个别意识的消灭。不得不承认的是,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形成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整体的觉醒。除了无产者在根本利益上趋于一致外,无产者个体的认知情况也异常关键。平心而论,单个无产者的生活环境、个人经历、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均不相同。这对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形成造成很大的困扰,影响着无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而采取行动。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形成以后也并不意味着无产者单个意识的消灭,无产者单个意识仍然是经常变动的活跃的力量。无产者单个利益与无产阶级阶级利益之间的紧密关系稍有变动,就会在无产者单个意识中有所反映。如果单个的无产者意识到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不但没有与其利益紧密相连,甚至还以其他的形式侵蚀其利益,那么其迟早会以某种形式表现在无产者单个意识中的。而且无产者单个意识也不必然就产生无产阶级的意识,也可能会产生工联主义、改良主义的意识。甚至,无产者单个的意识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退出作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进而服膺其他阶级的意识。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形成并非终点,而是需要系统工程去加强和提升的起点。
三、反思与总结:对无产阶级形成过程认知的升华
(一)无产阶级形成的表象:顺向与逆向的交织
一般而言,无产阶级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顺向的过程,但并不意味着无产阶级的形成过程只有顺向或者始终是顺向。无产阶级形成过程呈现出顺向与逆向交织进行的状态,既有总体性的顺向与部分的逆向,也有总体性的逆向与部分的顺向。为了便于理解,先假定无产阶级形成过程均呈现逆向状态。此时,最先发生变化的是无产阶级的集体利益,无产阶级集体的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开始产生裂痕。随着无产阶级集体利益的分裂,无产阶级政治组织包括其最核心部分的政党开始发生蜕变,蜕变为集体经济利益组织,甚至是松散的团体。这时,无产阶级便不成其为一个阶级。相应地,无产阶级的意识也逐渐蜕变为同盟(工联)的意识,甚至是单个无产者的意识。这是就一个单向的形成过程而言。若是将顺向和逆向放在同一时间轴上进行考察,就会发现无产阶级形成呈现反复或说波折的情况。这也是有论者认为“阶级形成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工人阶级在不断地形成、瓦解、重组和再形成”[5]的缘由。
然而,现实的无产阶级形成过程要远远复杂于单线条的逆向或顺向过程,在无产阶级形成的不同阶段将呈现出相互交织、互相影响的复杂样态。是什么导致了无产阶级形成过程出现如此复杂纷繁的样态呢?应该是无产者利益一致性。
(二)无产阶级形成的关键:无产者利益一致性
在无产阶级形成过程中起根本作用的是无产者之间利益的一致性,也就是说无产者集体的经济利益、政治—经济利益的一致性。若是没有无产者之间利益的一致性,无产阶级便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阶级。在不同境况之下,无产者利益一致的程度并不相同。一般而言,面临的共同问题越相似其一致的程度越高,无产者成为一个阶级的可能性越大,反之亦然。某种程度上说,普沃斯基认为“阶级形成于斗争的过程之中”[6]是深刻的。因为正是在斗争中作为单个存在的无产者更能感到其利益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在斗争中更强烈。在这样的情况下,无产者更容易形成无产阶级。
无产者之间利益一致性的减弱会使得无产者与无产者集体利益之间的张力加大,这为无产阶级逆向发展提供了可能。从顺向角度理解,单个的无产者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意识到不团结起来便无从实现自己的利益,无产者单个的利益逐渐以无产者集体的利益存在并不得不通过无产者的政治—经济利益来实现。反之,当无产者不需要以同盟,甚至政党的形式存在时便能完全实现其利益。联合起来的政党或者同盟若不能实现无产者的利益,无产者又何必要联合起来呢?无产者联合与否的关键是联合起来是否更能实现其利益。无产阶级形成过程表现出顺向与逆向的状态虽然根源于利益一致性的程度,但单个无产者对其利益的意识程度并非一致。汤普森强调无产者主体自身对利益的意识作用,即“阶级是人们在亲身经历自己的历史时确定其含义的”[7],而列宁(灌输理论)和卢卡奇[8]显然更注重在无产者自发意识基础上进行启发。意识与利益之间确实存在张力,但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意识需要与利益保持动态的一致性。虽然意识与利益之间的张力为意识形态的运作提供了可能,但无产者一致性的程度才是无产阶级形成的关键。无产者利益的一致为无产者自由空间的扩大提供了可能,使其不断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无产阶级形成的未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无产阶级形成不是目的,无产阶级的最终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是目的。将无产阶级的形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联系起来考量才能更好地把握其精髓。《共产党宣言》描述到:无产阶级将推翻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消灭旧的生产关系——阶级本身存在的条件,进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的愿景。把无产阶级形成过程放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角度去理解,无产阶级的形成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个阶段,也是人的利益空间不断扩大的一个阶段。如前所述,无产者在形成无产阶级的过程中需要而且确实也扩大了其利益,否则,无产阶级将再次瓦解转向同盟或单个的无产者,甚至其他组织。《共产党宣言》中所描述的公共权力政治性质的失去便是无产者利益空间扩大的反映。应该看到,在形成了无产阶级的国家中,无产阶级与无产者的张力也不可能突然消失,其依然有逆向的可能。“不能说工人阶级的形成过程已经完结了,应该说,即使在其进入自为的、自觉的、积极行动的阶段之后,它仍然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进一步形成和发展。也不能说工人阶级成为自为阶级之后,其内部就不再存在自在的、自发的、分散的、离心的、内耗的成分了。”[9]无产阶级的内部矛盾将成为影响无产阶级成为阶级的新因素。甚至,无产阶级将解散或抛弃其政党存在形式。将无产阶级形成過程放在无产者利益空间,也就是从无产者自由程度的扩展上去理解,便抓住了无产阶级形成过程的根本,把握了无产阶级形成的必然性。无产阶级形成之所以必然,是因为其有不断追求利益的内在需求,有不断追求自由空间的内在动力。只要无产阶级的利益还未被完全实现,无产阶级还存在继续追求的自由空间,无产阶级就会以另外的形式再次形成,直至实现无产者的利益与自由。
无产阶级的形成过程是多维、多向、立体的,其核心是无产者的利益空间与自由度。无产阶级的形成在途中,无产者利益的一致性呼唤它向前。无产阶级的形成没有完成式,形成了的无产阶级内部矛盾也可能凸显,新的无产者利益的一致性不断寻求优化的组织与发展的意识。无产阶级的形成过程就是无产者追求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孙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王觉非.近代英国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亚当·普热沃尔斯基.资本主义与社会民主[M].丁韶彬,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6]亚当·普沃斯基.无产阶级的阶级形成历程——从卡尔·考茨基的《阶级斗争》到最近的一些争议[J].刘建洲,译.清华社会学评论,2013(00).
[7]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M].钱乘旦,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8]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9]王江松.工人阶级是如何形成的[J].中国工人,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