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的生成逻辑及其方法论

2023-05-30许海娇

学理论·下 2023年1期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双循环

许海娇

摘 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完整表述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该理论的提出经历了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三大历史性转变:一是由“内循环”主体到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初步跨越阶段;二是以“国际大循环”为主体与实施“扩大内需”相结合阶段;三是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向构建“国内大循环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转变阶段。该理论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适应了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指明了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以扩大内需为基点,推动构建国内大循环主体,强调了在新阶段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加强科技创新为统领,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进而推动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1-0081-04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由2020年5月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首次提出,表述为:“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经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等一系列会议的丰富和完善,党中央将其正式表述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的提出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鲜明导向。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的生成逻辑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的提出有其内在逻辑。首先,该理论是基于我国经济建设历史条件变化而提出的战略转向,是适应历史变化的新策略。其次,该理论是为适应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现实形势而提出的,符合实际需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正是基于我国不同时期经济建设经验而总结提出的、符合当前经济建设实践的新理论。经深入研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的形成主要经过了三次重要的历史转向。

(一)由“内循环”主体到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初步跨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落后的农业国,由于当时条件限制,在“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下,我国积极争取国际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以独立自主搞建设、争取外援补短板的策略进行经济建设。

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资金投入、人才援助和技术支持下,新中国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学习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开始有计划地在全国配置资源要素,并初见成效。毛泽东同志强调,要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3]在独立自主原则的指引下,我国积极利用外国援助来弥补自身缺少资金、技术和专业人才的短板,使新中国的经济得以有所恢复、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认清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适时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为新中国经济建设重新指明了方向。自此,中国积极开放沿海城市、设立经济特区。通过引进各国优势资源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等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策略明显带动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进而也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尤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提升尤为明显。

初步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取得了显著成效,到20世纪80年代国际经济大循环发展模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较长一段时期我国都依靠出口和投资为主进行经济建设,逐渐地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的模式替代了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的发展模式。

(二)以“国际大循环”为主体与实施“扩大内需”相结合

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发展出口、引进投资,进一步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大跨越。尤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后,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DP)逐年增长,2007年达到270 092.3亿元,GDP增长率达到14.2%。①尽管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GDP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仍高于20世纪90年代的GDP增长率。经济发展趋势向好的同时,外向型经济的弊端也逐漸凸显。一方面,我国沿海与内陆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改革开放初期,沿海地区凭借具有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先天的地理优势,吸引了内陆大批劳动力就业,但一定程度上也是致使内地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相关研究显示,我国内陆地区的经济循环导向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循环导向并不相同。在1987年至2017年沿海地区的经济循环是以国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而内陆地区始终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4]。可见,我国参与国际大循环虽然使经济总量快速增加,但同时也一定程度加大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发展差距。另一方面,长期“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导致我国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2006年对外依存度高达66.85%。①这意味着一旦国内与国外流通受阻,就会产生无法预测的经济危机。为此,2006年党中央提出:“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5]旨在通过扩大内需,降低我国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通过内需的扩大进一步平衡沿海与内陆的发展差距,2019年我国对外依存度降至31.85%。②国内经济循环体系较为完善,内需潜力不断被激发。

(三)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向构建“国内大循环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转变

2012年开始我国进入了经济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GDP增长速度放缓,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对此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将其描述为“新常态”。并指出,经济新常态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供需结构性矛盾,最重要的矛盾在供给侧,是供给侧结构性的矛盾。为此,中共中央主张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的有效性,加强供需的适配性,完善供需体系,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经过多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八字方针[6],“畅通”一词首次被官方正式使用在经济领域,“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也被首次提出,自此与扩大内需形成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合力。在此基础上,党中央综合施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打通经济循环梗阻。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新特点,首次提出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即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素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并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再次强调,“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7]可见,新发展格局与“扩大内需”和“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是一脉相承的,是在其基础上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延伸和发展。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的价值体现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是基于新时代经济发展新问题、新特点而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鲜明立场,适应了“十四五”时期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

(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的鲜明立场

马克思主义者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一切工作都围绕广大人民群众这个不变的中心展开。中国共产党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拥护者,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8]“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而提出,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标准。

首先,发展为了人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的提出时间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奋斗新征程上、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起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该理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必须抓紧抓好的工作。”[9]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该理论的重要实践意义,同时也再次强调了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阶段性目标。“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只有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其次,发展依靠人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鲜明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10]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没有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无法推动社会发展,这也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11]只有坚持正确的发展观,使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形成合力,才能推动形成国内大循环主体,促进国际国内经济良性循环。

最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共享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改革发展成果是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把14亿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12]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是过去、当前和今后一切工作的根本理念,阐明了发展的价值归宿问题。

(二)适应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但仍有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盛行,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国际分工加速演变。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改变我国以往的发展模式,转向完善国内供需体系、推动构建国内大循环主体,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现实需要。

第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一方面,“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是新的历史条件下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支撑。我国以往的发展模式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即将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放到国际市场上,引进社会再生产现实需要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资金以及必要的原材料等,通过依靠出口实现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实现了发展模式在空间上的转变,从依靠国外资源为主转向推动构建强大、完善的内需体系,将“畅通国内经济循环”扩展为“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为当前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创新。经济循环在一定程度上是指社会再生产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国经济的优势在于内部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畅通无阻,这显然是对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科学继承。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也指出:“社会再生产过程,就是社会总产品(社会总资本)不断地反复地循环和周转。”[13]可见,该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脉相承,是继承和在其基础上的丰富创新。

第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鲜明的理論指南。首先,指出新发展格局是坚定维护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新实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新发展阶段,深入谋划了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目标。强调当前的阶段性目标之一是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立场,明确了中国共产党要不断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其次,指出新发展格局是推进高水平自立自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进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顺应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要将新发展格局与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推进坚持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同时要以推进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改革创新推动各领域、各行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的重要任务之一。最后,指出新发展格局是转向构建国内大循环主体的新起点。新发展格局新在努力推动构建国内大循环主体,以外需满足和完善内需体系,转变以往“大进大出”的发展思维,转向依靠国内循环体系。这意味着“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朝着构建完善的内需体系、促进国内经济良性循环综合施力。

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的方法论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从三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一是坚持以系统的观点看问题;二是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以事物之间的联系为着力点,打通经济循环各个环节。该理论充分体现出统筹国内经济发展与国外经济发展的关系,将国内各因素、各环节相联系。

(一)激发内需潜力,完善内需体系,构建国内循环主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通过扩大国内总需求,以消费需求促进生产,在市场上给内需以相应的有效供给,从而在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环节中的供需互动形成一种立足本土经济的、周而复始的循环状态。加之相关经济政策的综合施力,由此,如果扩大内需得到其带动本土所有有效供给的回应,供需体系的不断完善合成的便是一个供需均衡的经济循环。以供需均衡保障经济循环畅通无阻,进而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第一,要激发居民消费潜力,扩大消费需求,巩固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众所周知,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连续多年超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之,我国是人口大国,消费潜力巨大,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是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手段。首先,要继续优化消费环境。目前我国拥有实体消费和网络消费两种消费方式,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使我国成为世界网络销售第一大国。但相关数据显示,仍有2亿多60岁以上的老人无法适应网络消费方式,在网络消费领域有着现实短时间难以突破的难题。为此,政府应直面矛盾,在技术和操作使用上多下功夫简化程序并予以攻克,同时努力在全社会老人间形成学习新科技的氛围。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消费结构。经整理《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可得出,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仍不高,与消费较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医、教、文、卫等服务领域的消费也远低于发达国家。受疫情影响,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呈下滑趋势明显。为此,平衡各领域消费支出,优化疫情期间居民消费结构,刺激国内总需求是经济恢复过程中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一方面应继续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上下功夫,促进分配环节更公平,适当增加农村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消费支出。另一方面应促进城市居民提高消费水平。城市居民的消费占支出比例不大,高储蓄不利于经济发展整体形势,必须创新消费方式,激发城市居民消费需求。

第二,要发挥投资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十四五”时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党中央将发挥投资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置于“关键”位置,说明投资将是“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力。一方面,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需要加强投资支持。另一方面,我国科研领域需要资金投入的增加。

(二)畅通经济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质量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题,必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内在要求了构建新发展格局必然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尤其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首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任务,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11]自提出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我国不断对供给结构性问题综合施策,逐步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降成本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和目标,至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三大任务基本完成,而最为突出的就是经济发展的短板问题。一方面,要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依靠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经济大国,高质量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处于弱势。为此,党中央提出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旨在提高供给质量是满足国内和国际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要增加有效供给。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变化,若有效供给不足,居民消费需求就得不到满足,直接影响消费支出的总体水平。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封闭式“堵塞”即无效供给——总需求下降——产品过剩、需求无法满足——生产下降、总需求下降——经济增长缓慢。可见,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善供需体系,注重供需的适配性,增加有效供给。

其次,加强科技创新。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主要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14]习近平总书记在解读新发展格局时也突出强调:“我们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15]可见,科技创新无论何时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过去我国依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弥补国内发展短板,虽然实现了工业化和经济增长,但也凸显了很多弊端。由于高端焊接电源、超精密抛光工艺、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以至于我国经济发展多处受限。为此,必须加快科技创新,尤其是加快自主创新。第一,培养科技人才,加快科技创新速度,适应世界科技革命进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源源不断培养科技人才,形成一批高质量的人才队伍,紧跟时代前沿,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在未来适应并引领世界科技革命进程。第二,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我国要在政策上继续增加科学技术工作的投入,在全社会形成浓重的科研氛围,加强基础研究,加强核心技术攻关,逐渐摆脱依靠技术引进的局面,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和创新引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N].人民日报,2020-05-15(1).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42.

[3]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302.

[4]丁晓强,张少军,李善同.中国经济双循环的内外导向选择——贸易比较偏好视角[J].经济管理,2021,43(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

[6]貫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把“八字方针”落实到位[N].经济日报,2019-01-08(1).

[7]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EB/OL].(2020-11-03)[2022-05-0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11/03/c_1126693341.htm.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34.

[9]习近平.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N].光明日报,2021-03-08(1).

[1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9.

[1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EB/OL].(2021-01-12)[2022-05-05].http://www.cnr.cn/china/news/20210112/t20210112_525388643.shtml.

[12]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6.

[13]罗季荣.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95.

[1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26.

[15]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0-08-25)[2022-05-05].http://www.qstheory.cn/yaowe

n/2020-08/25/c_1126408718.htm.

猜你喜欢

新发展格局双循环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中国经济:从客场到主场的全球化发展新格局
中国经济:从客场到主场的全球化发展新格局
基于问题导向的中国制造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