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岗课赛证融通下“BIM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23-05-30胡海燕

科技风 2023年10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关键词:BIM;教学改革;岗课赛证融通

1教学整体设计

1.1全面重构教学内容

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及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BIM技术基础”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开设在第三学期,共计36学时。其总体目标是让具备一定识图能力的高职学生通过工程实例教学,掌握BIM的建模技术,具备综合应用能力水平,为学生能胜任BIM建模员、BIM技术工程师等岗位夯实基础。

课程教材选用的是由我校教师依据我校校情、学情和师情自主编写的校本教材《BIM建模及应用》,該教材是我校的重点规划教材,以工程实例讲解为主线,内容编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涵盖包括建筑、结构、设备三大专业的各种功能使用及操作技巧。

本课程以实际工程钢筋混凝土别墅项目为载体,精准分析企业建筑信息模型(BIM)建模员岗位职责,结合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对接“1+X”建筑信息模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融入全国BIM职业技能大赛要点,全面重构教学内容。

1.2精准分析学情

本课程授课对象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职二年级学生,学生来源多样化,由普通高中毕业生、退伍军人、中职学生三部分组成。为精准分析学情,我们通过问卷星、职教云等平台对学生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测评调查,发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职二年级学生具有几个特征:

(1)知识基础:他们已经完成了“建筑CAD”“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制图”“建筑材料”等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对房屋建筑结构有基本认知,并熟悉建筑材料特性,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

(2)实践能力:通过对前置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识读建筑结构施工图,并能够绘制施工图,但还是存在三维空间想象不足、虚实不易转换等问题。

(3)学习特点:他们个性鲜明、思维活跃,喜欢实践操作和炫酷的科学技术,愿意利用虚拟仿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学习,但学习主动性不够,畏难情绪严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团队意识薄弱、沟通和交际能力不足,对于学习浅尝辄止,没有刨根问底的精神。

1.3明确教学目标

依据高职院校建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及岗位需求,对接“1+X”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融合全国BIM职业技能大赛赛程要求,基于精准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本课程知识、能力和素质三维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掌握建筑、结构施工图的识图方法;掌握revit软件操作功能及流程(重点);掌握建筑、结构建模的操作功能及流程(重点);掌握设备建模的操作功能及流程(重点);掌握土建BIM建模及辅助深化设计。

能力目标:能够识读建筑、结构、设备施工图;能够利用revit软件进行建模(难点);能够对revit软件进行简单应用(难点)。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在有趣的教学情境中促使学生乐学、善学、会学,在竞争与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1.4调整教学模式

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实际案例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任务为驱动,构建了M(学慕课)—T(探原理)—P(勤练习)—A(会应用)—I(能创新)的渐进式教学新模式。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层层递进完成一个个任务。在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掌握BIM建筑模型的创建步骤和方法,强化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搭建优质线上教学平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便利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将知识传输与教学过程贯穿于始终,同时应对突发状况。针对学生不能到校的情况,课程团队教师录制了微课和慕课视频上传职教云平台,通过线上答疑、线上直播及线上实训练习等方法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完成教学培养目标。

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目标,发挥育人功能。不同模块融入不同思政主题,从课程学科发展史、教学内容以及相关的社会热点等方面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建立BIM技术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培育正确的劳动观念。

1.5构建多元化动态评价机制

为使学生评价更加“立体而丰富”,对学生进行科学性评价,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评价机制。“全员”即评价机制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教师依靠课程教学平台,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得到学生个人评价综合报告,做到一生一情一评,依据个人综合报表制定个性化成长策略,促使学生全面、个性发展。“全过程”即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监测评价,利用课程平台记录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学习行为,反馈学习情况,便于教师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全方位”即评价主体由传统的教师单一评转变为教师、学生、企业导师三方评,评价指标由单一的知识技能指标转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三维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由以考试成绩为主的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形成性+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2教学实施与成效

2.1教学实施

2.1.1设计理念

依据BIM建模员岗位需求,基于实际工作流程,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依据学生认知规律,设计了三阶段五环节的教学活动。三阶段分别为课前、课中、课后,五环节分别为:课前学慕课(M),课中探原理(T)、勤练习(P)、会应用(A)、课后能创新(I)。同时教学过程中以“工匠精神”思政元素为引领,融入团队意识、精益求精、乐学善学和开拓创新精神等育人元素,实现知识传播与思政育人的同向同行。

2.1.2实施过程

以“教工之家”模型训练任务为例,展示教学实施过程。

课前:教师在职教云平台上传教学资源并发布任务清单,学生接收任务清单,明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慕课(M),完成清单任务。教师根据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课前测试成绩及学生发帖内容等,精准分析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明确教学重难点。

课中:通过精选BIM应用的超级工程项目案例,创设工作情境,引领学生了解BIM技术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任务,同时构建起工匠精神的思政主线;利用教师示范演练、动画视频、企业导师远程答疑等信息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绘制BIM模型创建的流程图,进行原理探究(T);教师、企业导师、学生三方共评流程图并进行修改完善。学生依据完善后的流程图练习操作流程(P),熟悉操作方法,提升建模效率;实训基地实践应用(A),进行“教工之家”模型创建大比拼,学生技能得以强化,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课后:BIM技术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展,相应技术不断迭代更新。教师通过职教云平台推送相关资源,发布扩展训练任务。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以BIM技术为切入点,小组合作创新BIM技术的应用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I)。

2.2教学成效

2.2.1学习成效显著,成绩稳步提升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M(学慕课)—T(探原理)—P(勤练习)—A(会应用)—I(能创新)的渐进式教学新模式,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以真实工作任务为导向,设计与岗位需求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课前学生自主进行慕课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前任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课中创设真实工作场景,通过教师导、学生练、师生评等环节达成知原理、会应用等目标;课后学生通过训练扩展任务的完成,达成能创新的能力目标。学生从“厌学”到“乐学”,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打造全方位的课程平台,持续建设更新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动画模拟、在线游戏、虚拟仿真實训软件等信息技术增加课堂趣味性,帮助学生识读建筑结构施工图,掌握BIM建模技术流程及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评价机制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行针对性诊改,学生能力不断强化。依据课程平台数据及学生测评成绩发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学习成绩稳步提升(见图1、图2)。

2.2.2职业素养不断提升,责任意识不断强化

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达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学生职业素养不断提升;依据学情进行分组设置,组内同学优势互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学生责任意识不断强化。

2.2.3教师和学生成果显著

教学团队成员不断进行岗课赛证融通下课程的实践研究,取得不错的成绩。近三年来,在省级教师职业能力比赛中获得奖励若干。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获得省级一等奖、二等奖若干。对学生进行1+X建筑信息模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学生通过率全校第一,远高于广东省平均水平。

3特色创新

(1)构建丰富多样且优质的在线资源,编写“互联网+”校本教材。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收集、开发及整合课程在线资源,如:微课视频、三维动画、题库、虚拟互动软件等,助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进行智能化“课堂革命”,构建自主学习新生态。校企合作编写“互联网+”校本教材,基于实际工程——钢筋混凝土小别墅项目,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实现知识与实践的融会贯通,帮助学生掌握课程重难点。

(2)岗、课、赛、证融通,教学内容持续更新。结合岗位需求,依据企业新标准、新规范、新技术,对接“1+X”建筑信息模型职业技能能级证书考评大纲,融合职业技能大赛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确保岗、课、赛、证融通育人。

(3)创设M-T-P-A-I教学新模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4)深挖思政元素,整合思政案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工匠精神”为课程思政主线,充分挖掘不同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建设典型思政案例库,将思政教育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知识、技能有机融合,展现全面育人新面貌。

结语

“岗、课、赛、证”融通下“BIM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究,让课程内容与岗位、证书、技能大赛无缝化对接,适应行业发展,满足岗位需求,同时达到助力“1+X”职业等级考证的目的,提升学生BIM技能应用水平,培养德技兼修的高技能人才。

作者简介:胡海燕(1992— )女,汉族,湖南衡阳人,硕士,中级职称,研究方向:结构工程。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