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困境和突破路径
2023-05-30洪兹田陈女婷王锋
洪兹田 陈女婷 王锋
[摘要] 当前,化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素材标签化、内容堆砌化、缺乏逻辑性、形式单一化、情境低效化、教学功利化等现实困境。研究从配套素材资源、教师知识储备、教师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归因分析,提出教研部门建立传统文化资源库和提供精准指导、纸笔测验彰显传统文化元素的教育功能、教师构建学科传统文化知识结构体系、教师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等路径,以增进化学学科传统文化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 传统文化;现实困境;归因分析;突破路径;化学教学
党中央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修订版高中课标”)指出,课程内容应有机融入传统文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受到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我们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个人访谈、专家咨询等方式,发现化学学科传统文化教学实施方面存在一定的现实困境。基于此,本文对化学学科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进行梳理,并探讨在化学教学中有机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现实困境
素材标签化,缺乏深入性。文化素材与知识内容产生割裂,以单纯的思想教育代替教学内容。仅对传统文化素材进行背景式的简单重现,而未详细介绍其中涉及的核心知识、反应原理和研究方法。这种做法为了渗透而渗透,难以让学生深入理解。例如,在介绍侯氏制碱法时,仅让学生知道侯德榜及其生平贡献,而未对其中涉及的化学反應原理及分离提纯方法进行深入探究。
内容堆砌化,缺乏逻辑性。大量堆砌文化素材,知识内容间缺乏紧密联系,教学环节各自孤立,学生学到的只有碎片化内容。例如,青蒿素的提取是系统复习分离提纯方法的良好素材,如果在教学中仅仅停留在介绍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故事和青蒿素的结构、性质等,而未挖掘与青蒿素提取密切相关的科学素养,并逐步建构“青蒿素提取流程”的思维模型,这样的文化渗透教学只是材料的简单堆砌,学生无法生成结构化知识。
形式单一化,缺乏多样性。教育教学方式单一,主要采用讲解形式介绍传统文化内容。单一教学形式的说教往往过于僵硬,学生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反感。例如,采用传统的说教形式进行“四大发明”主题教学,而忽视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
情境低效化,缺乏适切性。部分课堂对文化素材的内涵挖掘不够,情境创设低效化,无法很好地服务教学主题。比如“乙醇”这一知识点,部分教师花费较多时间让学生进行有关酒的诗词课堂比拼,以此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环节中素材的使用华而不实,学生在诗词比拼中也很难找出真正能够体现化学学科主题的诗句,进而冲淡了核心内容的教学。
教学功利化,缺乏人文性。平时的新课教学中较少渗透与化学学科相关的传统文化,复习课教学中则以专题练习形式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题海战术式的集中强化训练,以达到应试的目的。例如,有的教师出于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在复习课教学中将《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等古文献中涉及的优秀文化编成习题,以专题练习形式让学生大量操练,学生迫于升学压力疲于应付,导致谈“文”色变。
二、归因分析
配套的素材资源有待开发。2021年1月,教育部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宏观层面对传统文化进课程教材进行了顶层规划及设计。指南指出,传统文化进课程教材以文科(如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为主渠道,在理科中(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则有机渗透。部分省市教研部门也尝试出台了相应的实施细则,从中观层面规范和指导传统文化教学。但是,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如示范课、观摩课、专家讲座、学术沙龙等目前仍相对较少,配套的素材资源和优秀教学案例亟待进一步系统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文化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落地与实施。
部分教师的知识储备有待扩容。修订版高中课标中传统文化教育居于重要的位置。中学化学教材蕴藏着较多的传统文化素材,展现出学科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大多数教师都能认同传统文化教育对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但由于自身知识储备和掌握的传统文化资源不足,在备课时大多只是参考教材、教师用书中的诗句或习题并将其转化为课堂教学素材。此外,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讲解与举例浅尝辄止,未能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素材的育人价值。
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待升级。目前,化学传统文化在高中教学中的评价方式主要以纸笔测验为主。近年来,中高考试题对化学传统文化的考查呈火热状态。在中高考复习教学中,“以考定教”“唯分数论”等观念仍影响着部分一线教师。为了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热点题型考查中获得最佳的成绩,一些教师的教学方式往往陷入单一化、习题化的境地。这种题海战术式的强化训练造成学生为考而学,对传统文化无法实现入脑、入心。
三、突破路径
(一)教研部门应建立传统文化资源库和提供精准指导
传统文化资源库的建立能够为一线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提供坚强的后盾和有力的支撑。教研部门可以组织学科骨干教师针对教材体系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素材进行开发,并建立配套的化学传统文化素材资源库;也可以进一步组织学科骨干教师成立化学传统文化课题组,研发校本课程供各校开设课程时选用。具体而言,可以将传统文化素材按照化学学科特有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建立传统文化资源库。比如,按照“金属及其化合物”(包括铁、铜、锌、银、金及其相应化合物等)、“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包括氮、硫、氯及其相应化合物等)、“有机化合物”(包括煤、石油、天然气、乙醇、乙酸等)几大类型,分类建立传统文化素材资源库,供一线教师在教学中灵活选用。
省市教研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化学传统文化教学的指导和监控,不仅应从中观层面出台“化学传统文化”教学实施细则,更要定期组织化学传统文化主题研讨活动,可通过名师示范课、骨干教师观摩课、专家讲座报告、学术沙龙等形式,为一线教师提供学习、交流、提升的平台。例如,教研部门可在精准调研的基础上,组织学科骨干力量梳理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素材,为广大一线教师提出教学实施建议。首先,梳理教材体系中涉及传统文化的章节及素材内容;其次,明确该素材内容是以显性方式呈现的,还是以隐性方式渗透的;最后,分类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什么样的渗透方式与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哪个环节进行渗透。这些传统文化素材中,有些适用于课堂教学的小片段,有些可以主题式(或项目式)贯穿课堂教学整个过程,有些则可用于开发校本课程;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些传统文化素材有些适用于课堂导入,有些适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更适合改编为课后习题(或测试题)。有了教研部门的精准指导和引领示范,再辅以配套的经典案例和精品课程,就能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规范化实施。
(二)纸笔测验应彰显传统文化元素的教育功能
不仅是中高考命题,平时的作业设计或日常考试的试题命制中,也应尽力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素材,以此来引起师生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让学生每一次的答题都能成为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例如,疫情防控期间中医药文化对病患救治、疾病预防的贡献不小,在教学中就可选取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提取青蒿素作为背景。首先,展示《肘后备急方》中青蒿素提取的资料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其次,提供青蒿素的分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围绕以上素材精心设置如下作业(或试题):
(1)解释水煎法提取的物质几乎对疟疾没有任何效用的原因;(2)解释屠呦呦改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结果药效显著提高的原因;(3)在青蒿素分子结构中找出官能团“内酯基”并进行标示;(4)回顾酯的化学性质,对青蒿素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及反应所需条件给出推测,并简要说明理由;(5)该青蒿素具有如下性质:提取过程中对热不稳定,能与碘化钠反应生成碘。研究表明,上述化学性质与青蒿素分子中的某基团密切相关。试分析推测该基团的结构式,并简要说明理由。另外,在高三复习中还可以进一步展示真实的青蒿素提取流程,精心编制工业流程试题,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关键操作等知识。通过纸笔测验,学生不仅在真实情境中巩固了学科必备知识、提升了关键能力,同时也感受到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背后引以为豪的中医药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教师应构建学科传统文化知识结构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科教育的精髓。化学教师应不断学习,构建学科传统文化知识体系,提高学科育人水平。教师要更多地梳理教材章节内容,发掘教材与传统文化的交汇点,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动力出发,及时捕捉最佳教育契机,寓传统文化教育于学科教学。同时,既要防止“贴标签”式的牵强附会和“蜻蜓点水”式的一带而过,又不可抛开教科书内容,以单纯传统文化教育代替化学学科教学内容。换言之,教师可根据教科书内容,充分发掘内在因素,主动地收集传统文化素材。从传统文化和学科核心素养的结合点出发,有目的、有步骤地探索,从而摸索出以优秀传统文化素材为载体的学科育人新模式。传统文化素材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对应到不同的知识结构体系之中,教师应结合一定的逻辑进行分类,形成传统文化的结构化体系,做到在古诗词文化中了解化学,在科技文化中应用化学,在特色文化中感悟化学,在典籍文化中探寻化学。
(四)教师应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
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大胆拓宽教育渠道,积极探索课外活动作为课内传统文化教育的有益补充。例如,教师可结合传统文化内容特点,采用故事激励法、名言诱导法、榜样引导法、自我启迪法、实践教育法等多种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化学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爱国主义情怀的熏陶。
深度化的教学模式。深度学习要求有充分的广度、深度和关联度。对于传统文化教学而言,应创设真实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以合理的认知结构和教学逻辑,重构教学主题,激发学生融合学科必备知识,运用学科关键能力,润物无声地形成“传承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价值观念。具体而言,可采取“活动式教学”“主题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例如,以“化学视角下的金属文物”为主题,以“越王勾践剑千年不朽”为情境素材,围绕铁、铜等金属元素精心设计5个教学活动。学生在“文物年代测定→金属的冶炼→金属文物的腐蚀→金属文物成分测定→金属文物的防护”等一系列活动中达成深度学习,并将学习所得内化为必备品格。
总之,学科教学渗透传统文化任重道远,需要教研部门精准指导,需要一线教师主动建构传统文化结构体系,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也需要在纸笔测验中有机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让我们一起努力,让传统文化之花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绽放出绚烂的色彩。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传统文化视角下开展初中化学主题式教学的行动研究”(项目编号:FJJKZX21-151)和2019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基于立德树人的化学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Z19017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群,王荣珍.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課程·教材·教法,2018,38(03).
[2]毕吉利,周福盛.文化视域下化学教育的生命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9).
[3]孟垂毓.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4]刘汝亭,洪兹田,罗德炳,江坚智.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实验深度复习教学:以“青蒿素的提取与物质的分离提纯”为例[J].实验教学与仪器,2020,37(03).
[5]洪兹田,罗德炳,王锋,张贤金.在化学教学中挖掘优秀文化的教育价值[J].教学与管理,2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