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新场域
2023-05-30陈丽君
陈丽君
[摘要] 劳动教育的作用日益凸显,在提升技能、锻炼体魄、淬炼意志、立德树人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新课标将跨学科学习作为重要内容,加强学科间互通关联,推动课程综合化、系统化实施。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当融合劳动教育理念,搭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新场域,通过借鉴“小先生制”、开展表演式阅读、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化劳动经验为写作素材等策略,探寻出一条语文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的新路径。
[关键词] 劳动教育;小学语文;新场域;构建策略
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合格的劳动能力、基本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积极的劳动精神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不少学校和教师已经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重布置、轻指导,重形式、轻规律,重结果、轻过程等劳动教育“失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用学科知识替代劳动教育。从“双减”政策到新课标,鲜明体现了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有效提升学业质量的教育理念。但从实际教学的情况来看,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与陈述性知识的记忆,依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有的教师囿于固化的学科印象而习惯性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语文知识技能,通过对劳动主题文本的深入品读,就能体验到劳动对人的意义。这种以知识代替劳动教育的教学策略,显然无法达成劳动教育的目标。
教材分析浮于表面。部编语文教材选文广泛,蕴含着许多与我国劳动传统息息相关的内容。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局限于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等知识,未能进一步深入作品内部,挖掘与之相关的劳动教育元素,进而难以将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效联结。
课程中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整合不足。新课标提出了跨学科学习的要求。而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更多的是基于语文学科的学习任务群设计,缺少跨学科视域下的劳动教育整合。要想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语文学习任务之中,就要求教师立足有关劳动的核心素养目标,掌握设计劳动教育主题跨学科学习任务的基本方法,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进一步提升综合素养。
一、语文教学视域下的劳动教育新场域
1.劳动核心素养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的教育理念,构建基于生活、生产和社会服务的真实任务情境,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四大劳动素养。换言之,劳动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在劳动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劳动品质,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2.语文跨学科任务群
新课标中提出了“学习任务群”这一概念,其基本理念是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将文本内容、课程资源和学习方法融入真实情境之中,以此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任务群是由各种子任务组成的多元化探究系统,在构建任务群的过程中需要从单一的语文学科学习走向综合的跨学科学习。
3.劳动教育新场域
部编语文教材编排了很多涉及传统文化、革命传统主题的课文,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看的语言技能之外,还应探索基于语文课程的劳动教育新场域。筆者结合教学实践,提炼出劳动教育新场域的内涵:立足劳动核心素养目标,解构语文教材中的文本,设计包括知识任务和劳动任务在内的任务群,指导学生在解决真实劳动问题的情境中开展实践活动。
通过构建语文课程视域下的劳动教育新场域,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掌握正确的劳动知识,还能让他们切实体会到劳动成果带来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有效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与劳动素养,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增强责任心与使命感。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劳动教育新场域的策略
1.借鉴“小先生制”,培养劳动能力
敬其师,效其行。小学生对教师有着仰慕之情,如果师生互换角色,让学生也来当小老师,形成学生教学生的新模式,是对以教师为绝对主导传统教学模式的有益改进。教师可以借鉴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选出班级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指导他们根据课文主题,收集教学素材并制作成学习任务成果集,向全班同学讲授相关的劳动文化。例如,二年级下册《二十四节气歌》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制作一份任务清单,主要包括:(1)选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节气,收集自己和家人过这个节气的照片、视频和文字介绍;(2)请家长协助,在网络上查找不同地区人们过这个节气的相关劳动习俗;(3)模仿过这个节气时的劳动场景,与家人一起开展相关的劳动活动,拍成照片记录下来。教师在提出任务之后,既可以指定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去完成任务,也可以交给有探究兴趣的学生去完成。
对于高年段而言,教师可以把“小先生制”的运用从个体扩展到小组。学生自由组成任务探究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任务群清单,共同探究劳动活动,然后呈现劳动结果。比如六年级上册《竹节人》的教学,教师出示制作竹节人的材料和范例,然后提出任务群:
(1)请你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与同学合作,对材料进行加工;(2)与同学们合作,完成至少一个竹节人作品;(3)根据制作经验,手绘竹节人制作步骤图;(4)尝试收集其他可替代材料,制作不同样子的竹节人。学生在共同制作的过程中,一起探讨材料的加工技巧,分析制作的步骤,研究生活中的劳动材料,最后展示劳动成果,任务群学习极大提升了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
劳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育人观念,进入“以学生为中心”的劳动新场域中,以学生的劳动经验来影响同伴,用学生的劳动成果来激励同伴。
2.开展表演式阅读,内化劳动观念
阅读是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将表演与阅读结合,学生可以在边读边演的过程中深入感知静态文本的内涵,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经过同化或顺应的心理认知过程,将所学文本内化为自身的情感经验。基于此,将劳动教育融入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形成阅读情感导向下的劳动教育新场域。例如,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一课的教学,由于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多数学生不容易理解文本的意思,因此,教师首先需要解决语文学科知识方面的问题,这可以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然后,教师在第二课时中将文言文转化为现代文,并加入对话内容,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气息,这样有助于学生结合自身情感经验体验课文的主旨内涵。具体来说,可将阅读文本修改如下:
(旁白)宋朝时,有一个农民,他有一片田,里面长着一个大树桩。
农民:太阳出来了,我要去给田里的秧苗拔草了。
(旁白)农民拔了很多草,太累了,所以停下来休息一下。忽然,“砰”的一声巨响。
农民:发生什么事情了?哪里传来这么响的声音?
(旁白)此时,农民看到树桩旁边躺着一只兔子。
农民:我的运气真是太好了,竟然有只兔子撞在了树桩上。这真是一个神奇的树桩。我以后再也不用辛苦地种田了,只要每天坐在这里,等着兔子撞上来。
(旁白)农民每天都在等兔子撞树桩。小朋友们,你们说他会再等到吗?我们把这样的行为稱作“不劳而获”。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人吗?通过这个故事,你对参加劳动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在表演阅读中,两位学生代表密切配合,一位阅读旁白,另一位阅读农民的语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出不同语句中情感状态,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意义,然后充分联系学生自身的所见所闻,发现生活中“不劳而获”的现象,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劳动观念。
3.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养成劳动习惯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明确以“语文综合性学习”为主题的单元虽然不多,但这一表述方式给广大语文教师带来了教学上的启示,即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劳动的联系,进行以劳动为实践方式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六年级下册《腊八粥》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中,腊八粥作为一种传统食物,不但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代表,而且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智慧。教师在完成学科知识的课堂教学之后,可以根据腊八粥的制作过程,设计综合性学习项目。教师与学生讨论“我们怎样得到制作腊八粥的种子?”“在制作之前,我们该如何处理这些种子?”“在制作过程中,我们该如何控制火候?”解决这些问题只是让学生明确了制作的要点,最后还是要通过真实的制作过程来检验学习的成效。教师与学生代表通过与学校食堂工作人员的沟通合作,设计了详细的腊八粥制作计划。在制作过程中,可以邀请会制作腊八粥的家人来亲临指导。制作好的腊八粥除了自己品尝之外,还可以分享给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学生边品尝腊八粥,边交流劳动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快乐感受。
劳动教育不仅重在课堂,也遍布课外。传统的基于劳动主题的知识教学只是浮于表面,真正要落到实处应回归实践之中,让学生在体会劳动的艰辛及由此带来的收获,使学生在具身实践中生发满足感与自豪感,体会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并享受辛勤劳动带来的幸福感。
4.化劳动经验为写作素材,培育劳动精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训练也占很大的比重。要想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离不开真实的体验过程。劳动作为社会生活的核心活动内容,时时刻刻存在于学生的真实体验之中。因此,教师探索以劳动为过程、写作为目标的新场域。以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一课的教学为例,课文引导学生关注蔡伦的造纸过程分哪几步,让学生抓住动词“剪碎或切断”“浸”“捣”“捞”“晒”来介绍蔡伦是怎样造纸的,以此来体会劳动过程的条理性。然后,播放生活中常见的劳动工作视频,如包粽子、炒菜、洗衣服等。请学生观察每种劳动中手部的细节动作,分析完成这项劳动所需要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接着,教师出示“劳动实践活动记录单”,请学生回家后尝试做一样或几样家务劳动,记录下劳动过程中手、脚、眼睛等身体各部位的细节动作。最后,写下自己在劳动过程中和完成劳动后的感受。在之后的写作课上,教师鼓励学生踊跃展示自己的记录单,相互交流劳动体验,在观点的交流中培养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
以劳动教育为抓手的写作任务群为学生创造了便利且有效的劳动实践机会。除了家务劳动,还可以设计社会劳动,带领学生参加社区组织的植树、捡垃圾等活动。学生能从中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真正体会到通过双手获得劳动成果的快乐与满足。
将劳动教育融于语文教学需要各方的不断探索。构建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新场域,是当前小学教育教学的大势所趋。语文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寻找最合适的切入口,潜移默化地融入劳动教育,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劳动的意义,认同参与劳动的必要性,树立正确的劳动思想观念,真正从内心崇尚劳动、用行动体现热爱劳动,构建启智增慧与立德树人的劳动教育新场域。
[参考文献]
[1]王红,向艳.指向劳动素养的劳动课程实施及案例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22(02).
[2]胡亚栋.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方法[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1(04).
[3]蒋晓飞.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融合劳动教育的实施建议[J].基础教育课程,2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