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行业高校学科建设经验浅谈

2023-05-30葛显龙,梁永宏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11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交通

葛显龙,梁永宏

[摘 要]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龙头,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地方行业院校只有突出自身优势,注重交叉结合,优化学科结构,重视人才建设,抓牢人才培养,才能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学科建设发展之路。重庆交通大学以一流学科和重点学科为引领,坚持内涵与特色、建设与创新并重,不断优化体制机制,注重学科体系整体实力的全面提升,促成“强优势”“促交叉”“填空白”“补短板”的学科建设。

[关键词] “双一流”;地方行业高校;学科建设;经验

[基金项目] 2020年度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人工智能+学科群建设的实践与探索”(yjg202025);2021年度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科专业协同建设机制与实践研究”(yjg211009)

[作者简介] 葛显龙(1984—),男,河南信阳人,博士,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网络配送与路径优化、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建设发展研究;梁永宏(1985—),男,甘肃平凉人,硕士,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网络配送与路径优化、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11-0125-04 [收稿日期] 2022-05-15

高等院校学科建设发展成效是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关系高等院校事业发展的头号工程,是衡量高校学术地位的重要标志[1-2]。重庆交通大学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学科建设战略,鼓励学院跨学科整合学科队伍、凝练特色学科方向,以一流学科和重点学科为引领,带动全校学科体系整体实力的提升。

一、学科整体建设情况

重庆交通大学是一所因川藏公路而生、因交通发展而兴、交通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源于1951年创办的西南交通专科学校,先后并入成都工学院土木系、四川冶金学院冶金系、武汉水运学院水工系等。2006年,更名为重庆交通大学,并增列为博士授予单位。学校建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专业学位类别,涵盖工、管、文、理、法5个学科门类。“十三五”期间获批“省部共建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江航运工程与智能航道技术教育部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公路桥梁检测新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工程学”进入ESI前1%,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快速发展,重庆交通大学已具备了一定的办学规模,积淀了一定的优势,但仍处在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发展阶段,距离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一)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尚待优化,新兴交叉学科、新工科、新文科匮乏

该校学科以“路”“桥”“水”等传统学科为主,其研究方向与国家发展战略、重庆市主导产业及社会经济发展结合不够紧密,特色不够明显。虽然传统优势学科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和资源条件,但过于依赖行业优势,与近年国家提出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研究领域相差甚远,难以得到国家和地方的重点扶持。同时,整合凝练学科方向契合重大战略目标的思路和举措不够明确。部分学科研究方向缺乏创新性和前瞻性;某些学科研究方向不够稳定,难以形成特色与优势。

该校有工科专业36个,占全校学科门类的62%,总体上专业内涵滞后、发展水平不高。智能内涵的新工科专业缺失,如土木类的智能建造、建筑类的城市设计、智慧建筑与建造;测绘类的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机械类的智能制造工程、智能车辆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计算机类的区块链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类的机器人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等。首先,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和自动化类、仪器类专业空白,对学科专业的智能信息化建设影响较大。其次,经管人文类专业结构不合理,存在专业多、传统化、管理强、经济弱、金融缺等缺点;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两个专业内涵差异小;经济学类仅有经济学一个专业;金融工程、工程审计与法律等专业都未设立。新闻传播类缺失网络与新媒体等新兴专业;个别专业布局不够合理,知识产权专业特色不明、师资不足;汽车服务工程与车辆工程分設两个专业,存在资源整合利用不足的情况。

(二)学科专业内涵建设不够,办学优势特和色不明显

该校拥有4个一级博士点和16个一级硕士点,规模上在市属高校里排名靠前,但没有国家级一流学科。同时,第四轮学科评估最好的成绩也只是B档,与其他兄弟院校相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管理与经济学科发展不平衡,人文类学科发展定位不明确,理学发展势头较好,部分工学学科尚未形成稳定的发展方向,博士点培育学科建设进度缓慢,学科水平提档升级困难。

学校专业内涵普遍滞后于行业产业发展,专业课程整合、更新不够,专业口径窄、专业课程陈旧,实践环节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对接不够紧密。学科专业壁垒多,交叉复合少,难以适应智能建造、智能制造、智慧交通及智慧城市发展的新要求,复合、应用、创新的专业能力素质培养有效性不足。“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育理念落实不够,专业建设、教学模式及培养模式没有突破传统路径依赖。产学研合作成效很难落实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上,校企深度合作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尚未构建。在师资建设、课程开发、毕业设计(论文)、竞赛活动等方面校企合作的有效举措不足。专业办学国际化水平整体较低。专业教育视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国际化意识和水平较低,不能适应“一带一路”倡议和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对国际化人才的要求。中外合作办学、中外联合培养、全英文教学专业数量少、质量不高。

(三)师资队伍建设缓慢,学科专业水平亟待提升

近年来各高校对照学位授权点申报、学科评估、学位点合格评估等指标体系要求,普遍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然而,地方院校普遍存在学科带头人数量不多,学科学术梯队不健全,人才断层现象凸显;学术交流活动的主动性差,学术氛围不够浓厚,科研总体实力不强的共同现状。比如说,该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认证评估专业及入围全国专业排行榜的专业总数较少,明显低于长沙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同类高校,在重庆高校中优势也不明显。在学科支撑、师资支撑、培养特色、招生分析、就业质量、社会声誉等评价指标较低的10个专业:知识产权、市场营销、经济学、应用化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交通管理、地质工程,亟待加强建设。

(四)学科专业质量文化亟待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尚未建立

高质量人才培养机制,需要高水平的价值观念、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专业质量文化的支撑。学科专业建设的内涵与一流人才培养的要求仍有差距,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学科专业质量文化尚未形成,学科改造、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上没有体现出追求卓越的一流水平与育人特色。

“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的机制与格局尚未建立,学生中心理念还没有真正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产出导向理念也未真正融入教学设计与教学改革,持续改进理念还没有真正成为质量提升的有效机制。系统的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尚未健全,教师倾心育人、变革教学的主动性不强,投入“金课”建设、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等专业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五)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缺乏联动,交叉学科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专业建设多以质量建设为重,学科建设多以学科方向和科研产出为抓手,在日常建设中没有协同机制。由于学科的相对开放和灵活,在建设过程中多注重专业建设,而在学科建设中多以学位点建设为主,缺乏对学科与专业的统筹规划,没有形成学科与专业间的引领支撑作用。交叉学科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新的学科增长点尚未形成突破,新兴交叉学科产生与发展尚缺乏有效机制,“智能交通”“智慧城市”两个学科群的发展尚未带动相关学科形成交叉融合。学科间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学科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没有被很好地解决。

三、主要建设举措

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围绕国家、地方和行业的重大战略需求,围绕智能建造、智慧交通、智能制造,按照“强特色、优结构、促交叉、提内涵”的发展思路,做强传统优势学科,发展交叉学科,培育新兴学科,坚持特色与内涵、建设与创新并重,逐渐形成一流学科专业引领、各类学科专业协同发展的生態格局,促进学科专业建设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

(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坚持机制体制改革创新,全面推动学科高速发展

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首先要进行体制与机制的结合,才能充分发挥组织的能动性,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带动作用。重庆交通大学以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根本,大力推进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三个重庆市一流学科的建设,做强土木、水利、交通运输、管理等传统优势学科。推动学科交叉,是推动学科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突破口。重庆交通大学以智慧城市学院、智慧城市学科群和智能交通学科群建设为契机,加快培育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面向社会需求、符合学校总体布局、具有发展潜力和特色的交叉学科,优化学科资源配置机制,推动资源配置向“智能+”“生态+”学科交叉领域适当倾斜。推动跨学院多学科交叉融合,在人工智能、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建造、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绿色生态等领域精心培育,打造一批有特色、有优势、有潜力的新兴交叉学科,逐步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

(二)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完善多层次多维度培养模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

一流本科教育是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重庆交通大学以入选重庆市“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为契机,把“三全育人”的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大力实施思想引领工程、协同育人工程、文化铸魂工程、阵地夯实工程、队伍建设工程、固本强基工程等六大工程。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停招5个本科专业,新增5个新工科专业;对接行业、产业和地方发展需求,完善校企合作、校所协同培养机制。建成校外实践基地448个,产学研合作基地60个,人才联合培养基地20个,省部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5个,国家级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和市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与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开设各类实验班26个;校企联合培养急缺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交通+”人才,“交通+艺术”实验班入选全国首批“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学校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并作为唯一高校入选“2019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十大好案例”。

(三)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内培外引,全面提高师资队伍质量

一流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内容,一流学科建设的基础是拥有一支教学科研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无论是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还是省一流学科建设都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重庆交通大学从制度上将师德师风第一标准落实到教师引进、职称晋升、年度和聘期考核、人才和荣誉称号推评等全环节;党委领导、部门和学院各负其责、教师全员参与,形成“全校一盘棋”的师德师风建设合力。通过加大经费投入、修订人才引进政策、加强宣传实现精准引才;实行不同学科专业分类管理机制、下放人才引进自主权,实行人才引进三个“三分之一”制度,人才引进质量和数量实现“双提升”。全校全职引进博士及以上人才近400人,另外柔性引进30余名专家、新增近200名国家及省部级人才,对学科专业发展发挥了引领和支撑作用。

(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平台建设、社会服务有突破

新兴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特征要求学科建设必须注重学科知识的交叉,依托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工程科技创新中心等多平台融合为人才培养打好基础,引领社会服务。重庆交通大学成功建设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39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和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取得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重大科研成果,建立了遍及全国的产学院合作及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学校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交通运输三个一流学科和相关重点学科获得300余项国家、省部科技奖励。土木学科取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8项,省部级科学技术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56项等一批标志性领先成果,获批“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为解决制约山区桥隧工程重大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支撑;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协同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工程化研发任务等重大项目30余项,研发经费超过2亿元,引进大量高端人才,其核心技术成功应用于长江干线等通航河流150个重大工程,市场占有率超过80%。

(五)以教育國际化为突破口,全面布局、积极进取,初步建立全方位宽领域国际交流局面

国际化发展战略是新时代行业特色大学彰显学科特色、提升学科水平、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术高地的重要路径之一。重庆交通大学成功获批贝宁研究中心和欧洲研究中心两个教育部备案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先后与50余所海外高校签署了校际合作交流协议或备忘录,成功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等国家级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培养院校;先后获批52项“巴渝海外引智”计划,累计有718人次的长短期外国专家来校交流访问。学校倡议成立了“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加入了“一带一路”国际交通联盟、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联盟、金砖国家交通大学校长联盟和“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主持或参与了渝新欧铁路、渝昆泛亚大通道、重庆东盟国际贸易物流大通道、中蒙俄国际经贸新通道等重大项目,以及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课题“交通强国——提高国际影响力研究”,为政府部门和交通行业提供智力支撑。

结语

学科建设应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以“强优势”为目标打造一流学科与重点学科的建设新高度,以“促交叉”为重点带动传统学科提档升级,以“填空白”为途径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学科建设新局面,以“补短板”为抓手促进人文艺术学科的创新发展。坚持内涵与特色、建设与创新并重,持续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与专业建设的基础地位,推进人才队伍、科技研发、科研平台、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3):67-71.

[2]罗云.论大学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7):45-50.

Discussion on the Experience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Local Indust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Taking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GE Xian-long, LIANG Yong-h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China)

Abstract: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s the leading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ly by highlighting their own advantages, paying attention to interdisciplinary combination, optimizing discipline structure,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alent construction and strengthening talent training, can local indust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ind their ow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methods. Under the guidance of first-class disciplines and key disciplines,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attaches equal importance to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 constantly optimizes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and pays attention to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the discipline system, thus having accumulated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strengthening the advantages”, “promoting inter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filling the gaps” and “making up the shortcomings”.

Key words: “double first-class”; local indust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交通
繁忙的交通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小小交通劝导员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阅读理解三则